第8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之前我們聊過“身份識別”,談過“調解的游戲規則”,也提過“判例中的模糊地帶”。

今天,我想換個角度,聊聊“聲音”本身。

那些努力表達過、認真講述過,但最終沉沒在人海里的聲音;

那些我們或許短暫看到過,卻很快被湮沒的帖子;

那些寫在屏幕上、藏在字里行間,卻沒有等到回應的呼喊。

曾有一位工友,在網絡上寫下了自己的經歷。

他在工地上受了傷,求助無門后,鼓起勇氣發帖。

內容很簡單,講清了事情經過,也表達了一句很樸素的愿望:

“我只是想讓人知道,發生了什么?!?/p>

結果不到一個小時,帖子消失了。

他換了賬號重發,很快又被屏蔽。

朋友幫忙發,也很快被刪。

最后,他只留下一句:“謝謝大家關心,我一切都好?!?/p>

讀到這最后一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是因為他“不再求助”,而是因為那種“不得不沉默”的無力感。

他不是放棄了,他只是明白了:

有些時候,哪怕用盡力氣喊,也不會有回聲。

還有一位母親,我至今記得她發的文字。

她講述自己和孩子經歷的一段故事。

沒有情緒化的指責,沒有煽動性的字眼,只有冷靜和克制。

她一字一句地還原了過程,只是希望有人能了解。

后來,她的賬號被封了。

不是因為她不理智,而是因為,她太理智了。

不是因為她不守規則,而是因為,她沒有站在規則設定的那一邊。

在這個信息流動如此迅速的時代,

我們以為發聲很容易。

但真正想把一件事說完整、說透徹,

尤其當它觸碰到一些敏感地帶時,

發聲反而變成了一種需要技巧、需要勇氣的事。

于是我學會了小心翼翼地表達,

刪去敏感的詞,繞開棱角分明的情緒,

一句話改三遍,一篇稿子刪半天——

不是因為我不想說清楚,

而是因為我知道:太直接,就可能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這篇,

沒有一句過激的話,沒有一個刺眼的字眼。

但我相信,

你懂我在說什么。

你一定也見過:

那些維權的人,反復申訴,反復被忽略;

那些發聲的人,明明克制溫和,卻默默消失;

那些努力講述生活現狀的人,最后悄無聲息。

他們不是不努力,不清醒。

只是一次次敲門,一次次無人應答,

最終學會了安靜下來,把傷藏進心里。

很多人以為,沉默是因為軟弱。

其實不是。

沉默,是因為清醒。

沉默,是因為心疼自己。

現實教會他們:

說得太多,可能換不來理解,只會換來更多疲憊。

所以他們選擇保護自己,

選擇讓內心的吶喊,變成平靜的表面。

但我想做一點小小的堅持:

哪怕只能寫;

哪怕只是輕輕說一句——

“我聽到了,我看見了。”

有人問:“寫了又能怎樣?”

我的回答是:

寫了,至少意味著,這些事曾經存在過。

它們沒有被徹底抹去。

它們在某一刻,被認真記下,被認真聆聽。

我們這個時代,節奏太快,情緒太薄,

真實變得像浮在水面的一層薄霧,

輕輕一吹,就散了。

可是我相信,

哪怕只有一盞小小的燈,

也足夠照亮一寸黑暗。

下一篇,我想寫寫那些沉默者。

他們并不是冷漠的人,

他們只是——

在等待一個值得傾訴的時刻,

等待一個真正能聽見的耳朵。

如果你們愿意聽,

那我就繼續說下去。

哪怕只是,在自己的小角落,

為這些微小、脆弱、但真實的聲音——

留下一點微光。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6:26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