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梵凈山開發歷史悠久,早在明代中葉以前就成為聞名的佛教圣地。明萬歷年間,朝廷敕命修建天慶寺、承恩寺、護國寺等四大皇庵、四十八覺庵以來,廟宇林立,使梵凈山成為“天下眾名岳之宗”的禪宗圣地。從明至清,迭經戰亂,寺廟時毀時修。清道光年間,云貴總督岑毓英(宮保)親往梵凈山“剿匪”?!胺嘶肌逼较⒑?,復修四大皇庵四十八覺庵。至此梵凈山廟宇星羅棋布,香火日漸旺盛。

梵凈山文物古跡是以佛教文化為主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寺廟及寺廟遺址遺跡,一是摩崖石刻。在印江境內著名的寺廟及寺廟遺址有天慶寺、承恩寺、鎮國寺、白云寺、護國寺、太平寺、洞德寺、鎮江寺、鐘

靈寺、釋迦殿、彌勒殿、靈官殿、九皇洞、九皇觀……等?,F在的摩崖石刻有明代的“敕賜碑”、“院道”摩崖及清至民國時期的摩巖石刻數方。另有和尚石墓塔、藏經塔及金頂天橋、老山天橋等等。

現就文物普查發現的梵凈山文物古跡擇要分述于后。

(一)敕賜碑

梵凈山金頂碑序(以下簡稱敕賜碑)位于印江永義鄉梵凈山老山滴水巖下,距金頂0.8公里,海拔高度2270米。

敕賜碑豎在上老山金頂的路旁。碑為古牌樓式,通高2.9米,碑心石高1.85米,寬1.51米,兩側為雙鼓迭形護腳,上覆碑帽,臺基敦厚。碑正中上方陰刻“敕賜”二字,二字上方鐫刻祥云罩頂,下方為大海波濤,兩側雙龍拱護,周邊飾以卷草葉紋。碑序楷書陰刻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載落款人名銜等516字。序文為駢體文,對梵凈山山形地貌,地理位置,風景名勝,物產資源,佛教興替等均有所敘。碑文指出“梵凈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贊嘆梵凈山“洞仙靈臺咸碁布而臚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睂琵埑亍⑻邮?、紅云金頂、原始森林、險溝深壑、花草樹木皆有描述。高度評價梵凈山“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囊括天地之萬有,是“天下眾名岳之宗”。特別對梵凈山佛教的興盛贊頌不已:“自開辟 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恒見日盛而月新,久已靈馳于兩京,傾動于十三布政,勞旌于撫按,煩顧于道府諸侯?!?/p>

敕賜碑豎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撰文,石匠僧真香、胡貴鐫刻。該碑是研究梵凈山的珍貴資料,1981年5月16日,印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碑文全文:

勅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州巨鎮,十方凈土,萬姓福田。故東岱、西華、南衡、北常 悉帝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 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錫 ,因開潛麓化城 。山以仙名,地靈人杰。竊見梵凈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臺,咸碁布而臚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 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 之鳴雞 。獨紅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 之茂建。雷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 ……翻經臺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群龍蔭樹。何奈羊腸荊棘,遂會虎觀丘墟。九年之壁既頹,雪百神之觴安寄?寧維游人斷白苧之響 ,抑且景物負赤城之霞 。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岳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云頂,于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窿接天,而三十三天不為玄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為幽??。虬螭結蟠,林木蔭蒼,劍氣橫天,仙梯接斗。疊經臺、煉丹臺、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縞縞然蓬萊之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士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焚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巉巉巖巖以法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孳謀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官乎?蓋自開辟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恒見日盛而月新。久已靈馳于兩京,傾動于十三布政,勞旌于撫按,煩顧于道府諸侯 。莫丕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 。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于斯,凝神于斯蛻潁。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 自播亂之后,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亦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顯爽,多自修培。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是為萬圣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玉簡金書 佇見與人又并爛山靈。謹序。

賜進第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 太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 國子監林 禮部尚書張 戶部郎中李 欽差巡貴州軍門張、郭 巡撫監察御史楊 欽差總鎮都督鄭、龍 貴州布政司謝 欽差分巡撫苗道劉、高 銅仁知府陳、陳推官張 思州府知府趙 石阡府知府魯 思南府知府舒、強 坐營司周 欽差平頭守備劉 印江守備趙 印江知縣鄭 銅仁知縣丘 鄉官任、周、劉、羅、田、楊 賜進士鄉官喻、肖、徐 朗溪司任、田 提溪司任、張 烏羅司楊 平頭司田 省溪司楊 舉人田、魯、姚、楊、陳 生員周登、路正陽 九皇洞 九皇殿 圓通殿 彌勒殿 釋迦殿 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洪、圓顯、圓賢、圓水、圓名、圓清、圓圣、圓鏡、圓通、海聰、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圓慧、圓登、海源、法空、明通、明然、明登、性海、化主圓盟、圓松、圓成、明連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云、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勝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營把總吳大明萬歷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僧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里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心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愿,犯者即還

施田:楊勝松承恩寺常住田十二石 天慶寺 朝天寺常枝

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為界 東至烏羅司為界西至提溪司為界 北至朗溪司為界

石匠 僧真香 胡貴

附注:

①碑文原系繁體字,錄者改為簡化字並加標點。

②北常:指五岳中的北岳恒山,又叫常山。

③玄寺、緇廬、青鴛、白馬、俱泛指梵剎。

④漕溪法界:漕溪在今廣東韻州,中國禪宗第六祖慧能曾在漕溪寶林寺說法三十余年。

⑤飛錫,錫指僧用禪杖。

⑥潛魂化城:化城指小乘佛教的涅槃,安徽九華山有化城寺。

⑦臨海:在今浙江紹興。

⑧陳倉之鳴雞:《水經注》陜西陳倉縣有陳倉山,山上有雞鳴寺。

⑨白蓮社:《佛學大辭典》載晉慧遠大法師在廬山虎溪林寺元量寺佛前建寺而修西方之凈土,寺多植白蓮。

⑩“雪消……”句:“崇”字后似脫漏三字。有注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日轉雙巒,萬壑陰崇,”認為“溢江源”三字似衍文。縱覽全文,作者在駢文句法中很講究聲韻,除個別句子外,一般上句末字用平聲(或相反)而“洪”、“崇”俱平聲字,且“萬壑陰崇”也不好理解,存此待考。

?白苧之響:白苧即白苧,古樂府有“白苧曲”,山高聽不清樂曲,故稱“斷響”。

?負赤城之霞:赤城即成都青成山,道教圣地,山頂彩霞。

?道府諸侯:指隱遑官府而修佛的群僚。

?安期即先秦時代方土安期生。

?疑為“概”字

?玉簡金書,玉制之簡,上刻文字以震名山大川之神。

?疑為“覲”字

(二)脈源宗譜碑記

脈源宗譜碑位于金頂下鎮國寺上方山凹處明然和尚墓塔前。墓塔為六面五層石塔。碑高1.7米,寬1.03米,素面楷書925字,其中序文614字,碑上方陽字陰刻“脈源宗譜碑記”六字。該碑序文介紹了梵凈山山名的來歷系明國舅李妙玄“隱于思銅之深麓,因見其山幽異峭拔迥常,審之古藉乃得山名為梵凈也?!庇浭鲎悦钚撩魅缓蜕械膸煶嘘P系及明然的生平,并載有梵凈山歷代住持墓所在地,是研究梵凈山佛教史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碑豎于清康熙貳拾捌年(1690年)1981年5月印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原文

脈源宗譜碑記

梵凈護國寺明然尊宿塔銘

傳臨濟宗齋山 下第三世 林嗣法座元寂昆楚 岳拜撰

尊宿明然諱如泰者,乃明舅李妙玄五世孫也。妙玄為神宗椒房雁學,心厭 喜 者遂隱于黔思銅之麓。因見其山幽與峭拔迥常,審之古籍乃得山名為梵凈也。已而為當道者,竟以狀奏聞,帝為建剎。所謂古梵凈者,升而新焉。夫靈境既辟,圣神顯奇,生異作海宗振璠瓦巔 人 。無爭趨朝睹。自明迄今,逾有百載,是梵凈其所始于妙玄者以紀。自玄師寂后,傳嗣徹空,圓通,通將德菴傳惠,惠傳寶山真貴、繼貴則明然尊宿也。尊宿西蜀涪州周氏子,難落有年,受戒于破旨和尚,后從其師貴,于梵凈興置常住,伏勞多載,終貴翁寂,遂為梵凈五代住持也。繼亦世嗣二八,長習性曉次性亮,相繼該早逝。玄孫續真振先聲,誠萬衍梵凈之一宗也。第尊宿生性樸素,多聞不務,巧異不趨,不銜名,一味守正持中,從容自得,冷座巖谷者藿食藜。朝則枕白云于松頭;夜則采明月于溪畔。相與猿儔鶴侶,不復問人間事。嗟呼!紅塵中逐函于富貴利達者,于此謝足跡,又安尊宿之道德受用乎?且尊宿意自無求,而所從者,眾志不要譽而崇敬者多其法焉。枝延又何計祇園千二百之數耶?嗚呼:以道德真實立身者,舍尊宿而誰歸?尊宿世壽生于萬歷庚子(1602年)冬十月朔十日,華年七十有六,圓寂于康熙丁巳(1677年)仲冬之二十一日,跏趺告眾而化。為門下家孫海澄奉薪茶毗塔于梵頂之下,是為以后光明幢也。尊宿孫與余為蓮祖,交心知最,太母述其敘征余,為言泐之草壁。余揣固陋,卻之不允,因述其實而為之銘:

梵凈之始 升于妙玄 玄之五世 嗣傳明然 次第承禩

迨有百年 然翁樸素 以德身全 不遷不貳 與道

孫枝眷屬 蔓引瓜延 心宗月皎 禪脈淵源 永哉法化

萬古其傳

傳開山欽命僧妙玄下第五世玄孫示寂師公明然和尚覺靈之塔

歷祖墓記 圓字墓于九皇洞 明字墓于木黃場老寨腳下真字墓于鋪前腳下,如字墓于 塔 性字墓于印江小宅潛行祠廟前

香林嗣祖法兄寂昆撰文

印邑僧首禪兄悟成繕文

朗溪司扦地山人田方升

舉緣皈依弟子 仝立

本宗譜下明宗分枝徒真祥真貴傳如海如泰,性空傳徒海意海潮;性曉法徒海闊徒普觀普汪寂受、徒覺洪昭琛宗,性亮徒海澄嗣人普圓,其一,寂超、寂林,普佛、真潔。分枝下玄孫性體徒海權、海光,海闊法派、潔清、凈道,德圓、明真、性海、寂照、普通。

斯譜匠傳依裔孫出落立宗者添之其上。又宗祖墓數處,恐有人紊危者,嘗照修理。若有遠年異徒經常維護顧示行昌隆也

康熙貳拾捌年歲次己巳季冬月二十二日谷旦

孝孫海澄敬修鐫

(三)護國寺海闊慧惺和尚墓碑

海闊慧惺和尚墓位于永義鄉大園子村護國寺。土墓、錐形,墓前石碑一塊,高1.84米,寬1.26米,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素面楷書陰刻734字,其中序文614字。序文陳述梵凈山天池院海闊慧惺和尚生平外,對梵凈山佛教興替承襲也有所祥述,與明然和尚墓碑豎于同一時代,互為佐證。對研究梵凈山開發史和梵凈山佛教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81年5月16日,印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碑文全文如下:

梵凈山天池院海闊慧惺禪師正覺塔銘

傳辟梵山妙玄下第七世同知法弟悟惺海澄重沐拜撰

古釋夾夫人,承祧蔭蔭生香。傳化國如,如得意起宗獻,已極先聲,克家訓,兄人寢席揮穎后景。方斯后五百年流姿,然如今日計,兄誕跡于天啟甲子(1624年)。春季寘生八莢,卯 散彩四野。瞻明丞相汴州南陽唐縣桐柏山 陡烽,為世潰、逐消煙,時氏蜀東茶陵揚氏嗣也。嗟夫英豪柯夢,榮染炫名不杰后達。一旦解豐脫紅,產于嵩山之野,拋習氣于難海之湘。遍訪名賢,不藉寒暑,逾今順治庚子(1660年)秋 生愿也。得濟見空性曉師,始愿名海闊,宛然涼耳!見空師者,乃傳辟梵山妙玄之未也。始祖圓通作傳得悉明慧,慧傳寶山真貴,貴傳明然如泰,泰傳見空本師也。從侍師命,于鹿野巖中熬歲月,頻添性水煮泥丸。忽壬寅春(1662年),聞思唐王公鎮臺請師圣符,符乃破山明祖三世嗣孫也,眾記指歸宗,通大振,吾當近座,受具請語。乃得無字公案,領契忘宮,澄潭意誠。忽日聞仆作謁云,憬然透澈千峰外,似日平波萬水源。方積佑禪崛起處,欣心落沐返榮蕃。師勘辯繁不注錄后得證于慈恩囑聯芳于億世嗣名行界受行正今當臺擊破,諸人腦裂,善誘徒人蓋祇園繼世之嗣一也,爾時頤然正報。適值皇清丙寅(1686年)南昌望壬寅時,跏趺顧諸門人,示書謁曰,六十三秋已飄然,選到家徒無佛法,礙祖渡蘆花卉,揖而寂夫請涕洟,梁木已摧,食聽法言,無不咨詢。在世六十有三,僧臘二十有七,門下家徒寂支 ,奉薪 ,毗塔天池院,述其由泐之真壁,示貽末后,光后幢矣!銘曰:

梵凈之始 辟于妙玄 玄嗣七世 海闊榮緣 香山授法

水月同全 意慧命 述微遺源 流遷不貸 蔓衍枝繁

既令穸窀 鐫壁永柰 惟吾兄化 再續祇圓 降意芳春

同道弘禪 愍塵斯現 揖神旋旋

傳臨濟正宗破山明祖下第七世香山嗣法圓寂大師悟惺和尚覺靈塔

原本院和尚慧惺同友行覺海澄共置田糧一斗二升四合

傳臨濟正宗破山明祖下第三世今建天池本嗣源囑法本師圣 正道大和尚恩建同堂法友繁多不錄

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歲春朔上日吉旦

門下嗣法座二 下錯石永記

(四)天慶寺界碑

天慶寺位于梵凈山北麓的木黃鎮金廠村,是梵凈山最早的寺廟之一,(始建年代待考),明代萬歷戊午(1618年)敕封為皇庵。天慶寺地處九臺山腰,地勢高曠,環境清幽,寺院規模宏大。寺后尚有深持、大方、臣虛等和尚石墓塔。寺前山門外豎界碑一方。碑豎于清乾隆拾年(1746年)。

界碑高2.21米,寬0.9米,素面楷書陰刻355字。碑文記載在清康熙時期,湖南人在梵凈山私挖金礦,使廟宇深受其害。經總督部院貴陽分府、思南府正堂、朗溪正副土司等各級行政長官共同查勘,重申天慶寺是“明萬歷戊午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營王平損銀360兩購置的山場內不許私挖金礦,以免“傷廟祀”。並指出“界外也系廟地”,并詳列天慶寺四至界限:東抵沙子凹跟嶺直上梵凈山為界(新山金頂),南抵月鏡山(即老山)跟嶺直下九皇觀為界,西至牛角洞跟嶺直下象鼻嶺(護國寺后之山嶺)為界,北至金廠大擂口跟嶺直上大尖峰為界,四界分明,并豎小碑六塊。經筆者多方考察,清康熙元年經總督部院,貴陽分府及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同共實地勘定,天慶寺四至界限是:東面從沙子凹(今名沙彎)跟嶺直上沿印(江)松(桃)邊界經大尖峰、牛風包、一天門、白云寺、靈官巖直達梵凈山金頂;南面從月鏡山(老山)經鋸齒山棉絮嶺,三岔口,靈官殿、欄桿嶺,卻旨坳(雀子坳)跟嶺直抵九皇觀。西面從九皇觀經牛角洞(楊家坡)大董坡(大洞坡)、七星董達象鼻嶺(象鼻攪水);北面從象鼻嶺過金廠河大擂(兩個董)、大羊角、麻溪坳、懶板凳到沙子凹(沙彎),即金廠河上游余家溝流域。該碑對梵凈山自然生態的保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86年5月6日,印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附碑文:

乾隆拾年乙丑歲之孟冬月,因楚人在本寺山場內私挖金沙,自七年起,聚集多人,廟宇深受其害。今幸奉總督部院張選委貴陽分府閏,本府正堂孔,思南營總府王暨本府督廊舍、朗溪正司田副司任、思南外司楊公全踏勘,開采抽課。蒙眾位福星俯念,天慶寺乃前人創建,有明萬歷戊午年勅封。本朝康熙元年,經思南營王諱平捐銀三百六十兩重建買置山場,至今數百年香火關系,合邵風水而立定界址。并豎小界碑陸塊。界內不許楚人開挖,有傷廟祀。其界外也系廟地,今既納國課,準其開采,蒙本府正堂孔,取具廠頭遵依,甘結在案。恐久弊生,勒石為記。

附刻本寺古置山場四至界址于后:

東抵沙子凹跟嶺直上梵凈山為界,南抵川鏡山跟嶺直下九皇觀為界;西至牛角洞跟嶺下象鼻嶺為界,北至大擂口跟嶺直上大尖峰、沙子凹為界。

賜進士出身署貴州營游擊府印務軍功一等隨帶紀錄二次黃平王焯書撰(附山場界址示意圖)。

編者按:《天慶寺界碑》所載天慶寺山場界址,系因開礦糾紛在清政府康熙年間由貴州巡撫委派貴陽分府知府,會同思南知府及府屬官員、地方官吏共同踏勘后所明確的地界界限,是最具權威的官方碑刻文獻。從碑文中我們可以肯定兩點:1,從參與解決這一糾紛的官員所屬來看,貴陽知府是受委代表省級政府,其次是思南府知府及府屬官員,再次是地方政府行政長官朗溪司正、副長官(朗溪司屬思南府直轄,天慶寺屬朗溪司管轄范圍),說明在開礦范圍內的地方權屬原來即屬于思南府朗溪司,不涉及其他府縣,所以不會同其他府縣(或長官司),協議解決。2,從勘定界限來看,包括新山金頂、老山金頂在內的梵凈山山頂地帶,全部在天慶寺山場界內。山場東線即朗溪司(現印江)東與松桃烏羅司,東南與銅仁府屬提溪司(現江口)無可爭議的分界線。

(五)梵凈山金頂“院道”摩崖

院道摩崖位于梵凈山主峰金頂山腰石壁,石刻崖面長1米,高0.62米,豎行楷書陰刻計109字。上方鐫刻“院道”二字。其內容記述了印江上街里老楊再運等向都察院、撫苗道、都清道等上司衙門稟報開發梵凈山一事,一院兩道衙門長官批準印江知縣雷學皋招善士在梵凈山修建庵殿,開砍路道的史實。摩崖刻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雖經 00余年風雨剝蝕,字跡仍清晰。

附摩崖原文:

院道

印江上街里老楊再運具訴上司察院蔡、都清道曹、撫苗道楊總批印江知縣雷、差委官義民王踏看回呈委系古跡名山,申明詳允。批準本縣給頒火牌告示帖文,承招善人開砍路到(道)通行朝睹,起豎庵殿。招善士楊洪德、陳普庵、楊萬林,若有人損壞一字承當經小部。

南無阿彌陀佛 萬善同歸

(六)“天橋功德碑”摩崖

天橋功德碑位于“院道”摩崖右下側??堂骈L1米,寬0.7米,豎行楷書陰刻計220字,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梵凈山金頂傳說被金刀劈破,一分為二,中為如刀削斧劈的峽縫。摩崖內容記述印江纏溪水塘村深溪凹化搞坪等地群眾籌資獻勞修建金頂天橋的史實。天橋橫亙金刀峽之上,橋長4米,寬2米,料石拱成。這些料石每塊重約百余斤,全從山腳人工背負拉鐵鏈登石蹬而上,可見當時運石之艱,工程之巨,起拱之險。金頂天橋是兩地群眾用汗水和心血構筑起來的。兩地群眾功德無量。

附摩崖全文:

天橋功德碑

思南府印江屬地化搞坪深溪凹眾姓等

李進美范氏

毛啟元吳氏 田玉階袁氏 袁成文 田儒璋周氏 吳門田氏

盧國祖楊氏 楊明臣安氏 蔣學茂毛氏 盧國太蔣氏 史應朝任氏 李門陳氏 陳萬友黃氏 鄧門李氏 程秀吳氏 傅門張氏 周國順李氏 程安富史氏 田儒學 田玉璠楊氏 李崇亞田氏 楊明德秦氏 梅之學 余德富 嚴門余氏 梅之洪 黃君襲張氏 李崇明吳氏 田景春劉氏 陸如敬龔氏 黃金仲田氏 陸近泰周氏 羅應忠李氏 鄧自發 趙門田氏 田門安氏 趙子良安氏 雷門羅氏 王門胡氏 袁成德陳氏 田德普 徐啟盛安氏 吳元臣雷氏 信士田德純

皇清康熙伍拾貳年仲秋吉旦

(七)功德意善碑

梵凈山金頂山腰有一石穴,約5平方米,里面鑿石為龕供奉觀音坐像,外邊石壘為墻,這就是觀音殿。殿外門額上嵌一石碑,高0.68米,寬0.51米,素面楷書陰刻220余字。石碑刻于清雍正六年(1728),碑文為印江生員代法賢題撰。碑文記述印江義民鄧維梓、張國忠、向文滸等人募化捐工修觀音殿左右二壁,砌石欄,蓋石瓦使殿宇維新的史實。觀音殿萬丈絕壁、險峻異常,在此施工,絕非易事。

附碑文:

功德意善

新路觀音殿碑記

梵之凈山,自我朝勅封以來,尤稱黔州之佳境也。惟有半山之巖穴,為觀音所居之地。因風云飄搖而金身漸頹。有坐凈僧人,往往見金身而顯像,對匠人向文滸而言談。向彼欲一人而修殿宇。砌石欄、蓋石瓦,因年歲 齏荒,一人不能獨成。有鄧維梓等,募數人而出食閉門,向捐工成而修左右二壁,寶棹一張。久之而殿宇維新矣!其外培砌在于化主法慧垂功也。是為記。

領袖鄧維梓、張國忠、楊正祖、王朝申、張文彬,廖倫、代興予、思南府禮部員外安修德、安永圣,率徒印江人嚴璠

大清雍正六年戊申歲仲秋月吉旦

印江生員代法賢題

注:印江峨嶺寨《代氏宋譜》載:“十四世祖代法賢,號豫章,邑生員,生下三子……”。

(八)萬古標名碑

萬古標名碑原豎于梵凈山藥王廟內,因廟毀而移至承恩寺,該碑高0.8米,寬0.6米,碑額楷書陰刻“萬古標名”四字,碑文楷書陰刻277字。碑豎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二十八日。

碑文記述了印江藥棚子首人張玉林、李宗清、代玉芝等眾藥農修補山王廟、藥王廟,對諸佛眾圣改換金身的事實。

梵凈山盛產中藥材,自明代勅封修建四大皇庵以來,隨著佛教的興衰,采藥活動的規模時大時小。清道光時期,云貴總督岑毓英親赴梵凈山剿滅“匪”患以后,梵凈山佛教重新興盛,采販藥的人越來越多。特別在朝山季節形成高潮。印江人在梵凈山修建山王廟、藥王廟等廟宇,組織藥王會,搭設藥棚子,擺設藥攤,除對中草藥的販買采集進行管理外,還對廟宇庵殿,民事治安實施管理?!叭f古標名”碑記述的是民國時期的史實。

附碑文:

萬古標名

嘗思梵凈靈山原前修有山王廟藥王兩廟。圬壤者天也。至今戊辰年六月初一開山,諸佛圣跡塌不堪。印邑張玉林、李宗清、代玉芝等約集眾藥棚子將兩廟重新修補。見之不忍、聞之慘然矣!又有遠近香客,在金頂上搞鐵瓦,受法罰者,不少也。所有余資以及明年改換修身以為木本水源也。一議上下茶殿香客以及谷物等項被小人偷去獲利者,有人虜獲,贓賊兩全,報知首人,當領取報口錢二千四百文勿誤是幸。思南塘時寨,江口茶寨,四川縣、永興、湖南香客、印江羅家彎,偷洋煙楊茂遠罰錢二千文。總理喻煥章助光洋一塊。一議天門土地遠近香客以及草鞋物件被人偷去,拿獲者報知藥棚子給報口錢八百文。

中華民國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印江首人張玉林、李宗清、代玉芝

率領藥棚子眾等立

(九)剪刀峽摩崖

剪刀峽摩崖位于薄刀嶺剪刀峽一巨石上,楷書陰刻100字。摩崖內容記述了印江化主楊洪德在鎮遠衛板橋屯募資修建小尖峰至涼水井的山路的史實。摩崖刻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八月,這對研究梵凈山開發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附摩崖內容:

南無阿彌陀佛 湖廣鎮遠府板橋屯 發心壽舍資財 此日化緣 信善余剛 同男余嘉、茂、訓婿男黃德平、余氏右旤一家眷等且余剛人人請泰,壽命延長,土地起工舍身巖小尖山下尖起工涼水井止 修路用工雷應德 馮邦成

萬歷十六年八月中秋

化主 楊洪德

(十)禁偷鐵瓦摩崖

禁偷鐵瓦摩崖位于梵凈山金頂山腰“院道”摩崖右側,楷書陰刻計125字。摩崖內容為不準偷竊金頂鐵瓦,并舉兩例偷竊鐵瓦者被處罰情況特刻石以儆效尤。金頂建有釋迦殿、彌勒殿,頂上風力很大,為防風吹走瓦片、特用鐵瓦覆蓋,鐵釘加固,在朝山客中不時有人偷取鐵瓦。該摩崖以告示形式通告禁偷鐵瓦,對保護文物古跡起了重要作用。摩崖刻于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

附原文:

金頂鐵瓦不準人偷竊。倘或有犯者,神明定處決。時有鎮遠縣萬福香有一梁國臣偷取鐵瓦一塊,被人拿獲,伊香首田萬興自知理虛,罰錢一千二百文列石儆后。次日又有沿河司有一張香首仍蹈此轍,眾欲送官懲戒,哀求免究,自愿出錢三千五百文列石刻碑,免后效尤,特此謹白,遠近周知。

民國九年六月谷旦立

(十一)梵凈山禁砍山林碑

梵凈山禁砍山林碑共貳塊,原豎于老山滴水巖下勅賜碑旁,后移至承恩寺內。一塊為清道光時貴州巡撫麟慶的“名播萬年”碑,一塊是道光時貴州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的“勒石垂碑”。兩碑均高1米、寬0.5米,素面楷書陰刻。麟碑題額為“名播萬年”,碑文計292字,李碑題額為“勒石垂碑”,碑文計470字,碑額均陽字陰刻。兩碑都刻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文體內容相近,都是針對梵凈山壩梅寺和尚勾結外來不法奸徒,私賣山林樹木、掘窯燒炭、牟取暴利、損傷風脈的惡劣行經,以官府告示形式嚴令禁止,指出梵凈山“山場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務須隨時稽察,妥為護蓄”,“如敢故違,定即從重究辦”,“如敢互相容忍,于中分肥,一經發覺或被查出定行一并照知情盜賣官民山地律治罪,決不寬貸”。

麟慶,滿州黃族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貴州巡撫嵩浦進京陛見期間護理貴州巡撫。

李文耕,號復齋,云南昆明人,清道光十一至十二年(1831—1832年)任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這兩人系封建官僚,尚且能認識保護名山山林樹木是“糧田民命、風水攸關”的重要性,把保護山川樹木列入議事日程,并采取嚴厲措施加以保護,使梵凈山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至今,能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環境保護存最完好的綠色寶庫無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碑作為官府文告是較早的環境保護的地方法規,對研究梵凈山自然資源的保護提供了實物佐證。

(文內標點為錄者所加)附碑文:

名播萬年

護理貴州巡撫部院麟為

靈山重地,嚴禁伐木掘窯,以培風脈事。

照得銅仁府屬梵凈山,層巒聳翠,古剎莊嚴,為大小江發源,實思銅數郡保障。糧田民命,風水攸關,自應培護。俾山川樹木,翁靜無傷,斯居其地者,咸享平安之福,護院訪得該處有外來炭商,勾串本地刁劣紳民及壩梅寺僧私賣山樹,掘窯燒炭,只圖牟利,不顧損傷風脈,屢經士庶呈控地方官,雖已查禁,而奸徒陽奉陰違,至今積弊未除。伐木掘窯有 有關匪細。除札飭銅仁府親往查勘封禁,妥議具詳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軍民僧俗人等知悉:嗣后毋許將該山樹株私行出賣,亦不得容留外來奸商掘窯燒炭。如敢故違,一經查獲或被告發,定即從重究辦。倘差役鄉保得歸包庇及藉端滋擾,一律嚴懲。各宜凜遵勿違:

特示 右諭知悉

大清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示

勒石垂碑

署貴州等外承宣布政司按察使兼管驛傳事加三級紀錄十次李為

嚴禁采伐山林,開窯燒炭,以培風水事。照得銅仁府屬之梵凈山。層巒聳翠,林木翳薈,為大小江發源,思銅數郡保障,其四至附近山場樹木,自應永遠培護,不容擅自傷毀。前于道光三年,因寺僧私招奸徒梅萬源等,在彼砍伐山林,開窯燒炭,從中漁利,據府屬貢生萬凌文呈控到司,當經前司飭府提訊究辦,并出示嚴禁在案。今復據府屬生員滕行義等具控楚民鄭大亨等,賄串寺僧普禪等,將山場售賣,砍木燒炭等情到司,實屬藐玩,除飭銅仁府緝拿訊究詳報外,合行再出示嚴禁。為此,示仰梵凈山寺僧及該地方鄉保軍民人等,一體知悉。嗣后該處山場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務須隨時稽察,妥為護蓄。毋許僧再漁利,私招外來匪徒砍樹燒炭,以靖地方而護風水,尚敢再違,許地方鄉保人等,立即指名到府呈請拿究。如敢互相容隱,于中分肥,別經發覺或被查出,定行一并照知情盜賣官民山場律治罪,決不寬貸。各宜凜遵勿違。 特示 右諭周知

大清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八日

(十二)、大關口摩崖

摩崖位于梵凈山西北麓木黃鎮陽壩大關口,路旁石壁上,未打鑿臺面,在原石壁上陰刻29字:“嘉靖一五年苗還奉欽差兵備楊起調土兵把守領兵土官田 嘉靖拾伍年”。摩崖高1米,寬0.4米,豎行排列。

大關口是木黃通往朗溪印江的咽喉要地。木黃河從峽谷中向西流出,兩岸絕壁懸崖,唯此一條通道。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朗溪一帶苗民起義,木黃土司百戶田奉欽差兵備楊的命令,率領士兵拒守此關。摩崖記述了這段史實,對研究印江歷史、印江民族史均有重要意義。1986年5月印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下茶殿碑記

在梵凈山下茶殿(鎮國寺)內有一石碑,高1.75米,寬0.65米,厚0.12米,素面陰刻碑文1400余字,因碑無題額,以豎置地點命名為“下茶殿碑記”。碑刻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為清拔貢張鴻翮撰文書。碑文是駢體文,對梵凈山奇特的自然景觀,風物特產,佛寺興衰均有所描述。文筆流暢,燴炙人口。稱梵凈山是“五屬毗連之地,實群峰發脈之處,崔嵬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的“黔中名勝,宇內大觀”而聞名海內,“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的盛況。碑文的主要內容是記述清朝光緒元至六年間住持隆參和尚(即云開僧)協助官府剿滅太平軍戰士劉勝為首的據山抗清的義軍事跡,是隆參和尚的功德碑。但碑文卻以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清咸同年間梵凈山軍事斗爭的歷史,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

附碑文(文內標點為錄者所加):

嘗謂天下有非常之事,必出非常之人;然天下出非常之人,必樹天下非常之功。詎易得哉?我黔省之有梵凈山者,為五屬毗連之區,實群峰發脈之處;崔嵬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仰觀有象,如登天之三十三;府看無涯,但數溪之九十九。以彼天橋蕩蕩,金頂巍巍,白云入懷,青靄可掬。偶然霽出嵐收,初開混沌,不覺煙消云散,別有地天。夫以山形寬闊,莫可量度,其大略可得而言焉。若乃周圍七百,穿心三八,螺髻排列,羊腸九回。遙望巖壑千尋,層巒聳翠。只見藥苗萬簇,疊幛垂青。有石名太子,山號鳳凰。頂開天門,峽破金刀。九龍池、萬卷書人跡罕到;懶板凳,回香坪猿聲時聞。三角莊前,一片祥光擁護;九皇洞外,一片瑞氣回環。此皆黔中名勝,無非宇內大觀。時在明季萬歷間,李皇后修行于此,肉身成圣,白日飛升。因之創修廟宇,滿塑金身,建立四大皇庵,鑿五方道路,敕賜鎮山印號為古茶殿,而梵凈山之名傳焉。數百年進香男婦時往時來,若城市然。咸豐五年,趙逆作亂,據山以叛,盡將廟宇燒毀,遂至片瓦無存,從此,香燈冷落,人煙寂寞。同治九年,我地初平,有非常僧人隆參,早歲出家,先靈是效,削發晃州福興庵,住坐銅仁東山寺,參禪悟道,來開此山。果然一心皈依,何辭十萬募化,由是道剪荊棘,路劈蠶叢。復修回香坪報恩寺。朝謁往來,雖不及從前之多,而漸漸推廣。不料光緒元年六月,正值朝拜間,有馬鞍山賊首劉胖子,率領余匪數十人,身穿號衣,手執洋槍,假扮官軍,偽稱兵練,竄入此山,將進香男婦,借事僧徒,概用佛帳,盡被捆綁。又以繩索系僧于鐘鈕,一一刺殺。將殺至僧,一陣狂風遍起,四面暴雨驟至。忽而繩索碎斷,幸而逃脫下山,迨有天意使然,并非人力所至。當即集團安埋受害諸人,立即稟告地方文武各官。匪徒日見狂獗,人心愈以驚惶。數年來,周圍擾害,到處劫殺。兵來匪去,賊去兵來,雖有官軍以及團練,不得交戰,終難濟事。可憐環山居民,遭此劫殺。殺絕者不下七百余戶,殺斃者何止四千余命。僧視民如傷,嫉賊如仇,不辭勞苦,遂奔古州,具稟道憲吳、易,歷委羅、鄧、劉、曾各軍搜剿未得殄滅,猖獗如故。僧又不憚跋涉,速赴省垣,具稟撫憲黎、臬憲林,又委向、任、夏、劉各軍搜剿,亦未殄滅,狂獗仍如故。僧為劃,有志竟成。五年五月內,聞岑宮保巡撫貴州,僧星夜奔至洪江稟明此賊情形,各軍計謀。蒙委御任松桃廳主劉統帶五屬團勇五百名。僧不避艱險,自愿帶團勇五十名充當向導,八月二十五日成軍,日則環山搜尋,夜則扼要拒捕。九月初九日,搜賊于大巖棚,力破賊巢七處,搶回民婦三人。十月初一,賊至羅坳,虜去婦女四人。十五日追至鋸齒山,將被虜婦女四人搶回。奪得洋槍二桿,槍傷賊首劉胖子,均皆記功在案。此刻賊匪無處藏身,晝伏夜動,不敢出現。十二月內,劉主丁艱卸事,復委統鎮安義鎮何接辦,改團勇為松桃協練軍。僧仍帶松桃協練左營軍四十名駐扎茶殿,作為治山游擊。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賊自黃柏塘出現,槍斃匪徒二命。四月初七日,生擒活賊六名。時值岑宮保就臨剿洗,而呈解送究辦。豈知天心厭亂,人心思治,匪徒從此逃散地方,始報肅清,百姓方得樂業。僧人稟請環山要隘,安設八汛,分布練兵,用垂文遠。前后出力官練,大小因功保獎。僧自思修身修行,不受一線皇恩之寵,保授五屬都綱,特開千古未有之奇。于是重新募化,依舊修造,創修鎮國、水源、明珠等寺,復修回香坪、明鏡山各庵,新開老金頂,重建新金頂、九皇洞各殿。斯時,廟宇輝煌,神像皎潔,較以前尤甚。信男善婦,朝拜士民,比上年更多。不但此也,十一年,僧又開齋放戒,眾僧公舉方丈。每念環山居民,一旦慘遭大劫,誠恐殺斃者不能脫化,歷年朝謁名山,以為受害者幾番超度。此所謂有非常之人,樹非常之功。此皆翮所親見之事,而未嘗虛贊一詞者也。嗚呼!若無此君之善策,我地何以樂乎升平,此山何以得之重整也哉?迄今回首當年,神人共仰;追思往事,存歿均沾。爰集同仁,歌功頌德,相約五屬,勒面刊碑,以志千古不朽云。是為序。

大清光緒二十二年季夏月吉清浪

拔貢 張鴻翮謹序并書

(十四)梵凈山橫碑

從梵凈山九皇洞至爛茶頂天慶寺途中,距九皇洞約一里有余,路旁有一石穴,為從北坡上梵凈山來往人員小憩之處。這里橫放三塊碑面,均楷書陰刻,為清嘉慶五年、七年當地群眾及遠近香客捐資修路的功德碑。第一塊高0.54米,長1.91米,厚0.65米;第二塊高0.54米,長1.88米,厚0.7米;第三塊高0.54米,長1.65米,厚0.65米。僅第一塊有極短的序文:“□□□道路崎嶇,化主修崇之。于念靈山感應,眾善樂助錢?!币韵陆跃栀Y者姓名及捐資數額,落款為“大清嘉慶五年(1801年)歲在庚申孟秋月吉旦。第二塊和第三塊均是捐資者名錄,落款為“嘉慶七年(1803年)壬戌歲季夏月吉旦”。因年代較久有些字跡脫落難辨。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