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新山金頂峰,為梵凈山的主峰,海拔2493.8米,為山頂崛起的一座孤峰,其形上下幾乎等大,如玉筍直插云表。由腰至頂,又劃然分為二峰,中呈一深峽,寬約丈余。近山仰視,活象一個仰天長嘯的龍頭,故又稱峰為“嘯天龍” 。兩峰之間有石拱橋相接,凌空飛架,勢若長虹。據查橋石質非山頂就地取材,皆由山下負運而來。峰頂峽深風厲,崖壁如削,施工維艱,前人疑非人力可為,意為神工,故稱此橋為“天生橋”。近年發現峰腳一塊《天橋功德碑》摩巖,記述了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印江纏溪化搞坪、深溪坳群眾集資修建天橋的史實。兩峰峰頂各有石砌殿宇一座,分別供釋迦、彌勒二佛,殿頂蓋以鐵瓦。相傳二佛爭在山頂駐錫,各不相讓,玉帝乃遣神將以金刀劈破,使各居其一,方始相安,故其峽稱為“金刀峽” 。神話是浪漫不稽,但仰視形宛然,不能不令你心微哂。

由峰腳登金頂,還有險絕的“天門土地”、“頂胸石”,回視來路茫茫;如登云梯的“觀音洞”,神奇的“定心水”諸景點。天橋處還有一處奇觀,即有一石板一半壓在橋身上,另一半凌空伸出懸于空中,亦稱“舍身巖”,傳說有人能在石板盡頭面對虛空作一個揖,將是功德無量。確也有膽大的人到那里去作揖。當禮拜者踏至石板末端時,并無異事,而躬身作揖,當上身前傾時,石板忽然乒乓一傾,作揖的人,如穩不住身子,后果便不堪設想,但隨著你站直身體,石板又乒乓一響翹平回復原狀。原來石板與橋體連接的地方是活動的,當人站在石板末端躬身下拜時,由于重心前傾,前端重力加大,前端便下墜,后端上翹少許即被橋體控?。欢局鄙眢w時,露出一截石板的重量加人體的重量約略相當于砌入橋體石板的重量故自動翹平。靈山自應有奇跡,遠在數百年前造橋的工匠能對重力精確地計算,留下這一神奇的景物,不能不令人驚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此石安然無恙,神奇如故。據說過去朝山之期,爬上金頂的人不下數萬,敢于在石端一揖者每年不過一二人而已。但據人們所知,從未出過事故,故清末印江里人田慎修曾有詩詠此曰:“好把人天界認真,翻然跳出此紅塵,舍身畢竟身還在,冉冉騰空別有神” 。惜乎此石在八十年代整修天橋時,主持施工者以“不安全”為由而被去掉(事實上是附在橋外的一塊石板,與行人安全無關),靈山神跡,從此變為一段故事,焚琴煮鶴,徒令后人慨嘆。

金頂孤峰入云,終日煙籠霧繞,瞬息之間或晴或雨,變幻莫測。自腳至頂,過去需攀扶鐵鏈而上,晃晃悠悠,如蹈空而行。清末印江詩人廖云鵬詠金頂詩有“舞鳳昂頭翔蔽日(指鳳凰山),游龍仰首嘯吞煙;金刀劈碎佛分殿,鐵索牽扶人上天……”之句,可謂非常貼切的寫照。

登臨金頂,披襟四顧,川、楚、湘、黔境諸山逶迤如浪,盡在足下,漸遠漸淡,溶于天際青煙紫霧之中,令人油然而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感。

站在山頂其它地方看金頂,又別是一番風情。在貴州生活,幾乎放眼皆山,但要真正領略山的精魂、山的靈韻,只有在這里才能體驗到。在山頂舉首四顧,但覺穹蒼寥廓,寂無一物,在空曠的天幕上,唯有金頂峰赫然屹立于一派青氣之中,象一塊碩大無比的碧玉,或象一塊晶瑩剔透的寒冰直插天際,翠碧欲滴,似乎要溶化在那一派青氣之中,幾乎忘了她是一座巉巉巖巖的高峰。這種感覺,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很難想象。每當旭日初升,群山尚沉睡于夢一般的溟色之中時,金頂首先抹上一層淡紫顏色,少頃,由淡紫轉為深紅,把縈迥于峰體的煙霧都染成層次鮮明的紅云,或舒卷為緋色的絲絮,或凝聚若朱赤的重幔,深淺明暗,變化萬千,故又稱此峰為“紅云頂”。前人有“紅云頂上展雙眸,四大叢林一望收”的詩句,即是指此。如果你能在山頂多住幾日,有幸還會見到“佛光”。在絢麗的五色光環中,突然幻出山巒殿宇,人物亭臺,奇幻絕倫,有如海市蜃樓。國內名山,能有這種自然奇景者,據說僅峨嵋與此山而已。而峨嵋不常見,此山卻較常見。除梵凈山頂外,在北側印江與松桃交界處的白云寺一帶也常??梢钥吹?。

山頂的釋迦殿和彌勒殿各據峰頂被金刀峽分開的二峰之一,中有天橋相連。其殿始建于明萬歷初年。萬歷四十六年作過修葺,此后歷代均曾加以培護。由于峰頂孤秀入云,風大,所以殿宇均用方整塊石漿砌而成,頂上蓋以鐵瓦,建筑規格局相同,殿堂呈正方形,邊長一丈六尺左右,面積約16平方公尺,分別供釋迦、彌勒二佛。早年二佛均系銅鑄佛像,后因兵亂遺失,民國時期只供一木質佛號牌位。兩殿背后均有一方石平臺,分別稱為“說法臺”和“曬經臺” 。

釋迦、彌勒兩殿既是善男信女們朝山了愿必到的圣地,也是觀光覽勝者登臨縱目獲得登山的感官和心靈美享受的絕妙處所,每逢朝山之期,條條鐵索游人猱援如蟻,殿堂前或跑或立,往往摩肩接踵,黃童白叟、綠女紅男雜沓喧鬧。沿山大寺每年輪流分派僧尼在兩殿主持朝拜,收取施贈。爐中紙灰如山,殿內香煙如織,佛號之聲響徹云際,無怪乎《勅賜碑》文中稱之為“古佛道場”,譽之為“天下眾名岳之宗”了。(李敦禮)

老山攬勝

老山,又名川鏡山,俗稱老金頂。山體龐大,氣勢磅礴,綿延數十里,系武陵山脈的主峰。集雄、奇、峻、秀于一體。梵凈山主要景點都集中在這里。岌岌可危的蘑菇石,層層迭迭的萬卷書,栩栩如生的老鷹巖,神秘幽靜的九皇洞,更有翻天印、金盆銀碗、擎天柱、敕賜碑、一天門、靈官巖、叫化洞、接引佛、萬名洞、古廟、石林等等奇觀,可謂處處皆景,各有奇妙之處,令人賞心悅目。

從新金頂茶殿向北順山脊而上,地勢高曠,視野開闊,莽莽林海,滾滾云濤,起伏山巒盡收眼底。山風吹拂,令人心曠神怡。登上山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卷書”。這萬卷書是層層迭迭、堆砌有序的頁巖,像一摞摞經卷,因此得名。傳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返回,白馬穿云破霧,不慎前蹄觸梵凈山,抖落幾摞經卷,被佛主點化為石。清印江詩人田慎修贊詠:“牙讖玉軸是誰儲?萬卷堆來混劫初;遍地縱遭秦火劫,名山還有未燒書” 。

緊鄰萬卷書,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蘑菇石。它立于崖邊,高十余米,頂上如巨斗堆放在根部細小的石上,性如一朵巨大的蘑菇,大有一觸即傾之勢,危乎高哉,奇險異常??墒亲蚤_天辟地以來,任憑風吹雨打,雪壓霜欺,依然巍巍矗立,立地頂天,這是梵凈山的山魂,是梵凈山的象征;人們來到此處,往往留連忘返。

距蘑菇石十余米,稍往下走,進入石拱門便到了九皇洞。雖云洞,其實并非洞,在兩崖間有一石穴,前后壘石壁,上覆石板為瓦,石穴上方石壁上鐫刻著“洞天佛地”四個楷書大字,下方以石坎為龕,供奉九皇娘娘神像。傳說古代有一皇妃李氏曾在此修行,功果圓滿,肉身成圣,白日飛升,每當夜幕降臨或偶遇雷鳴電閃,在九皇洞的石壁上還會映現九皇裊裊倩影。

從九皇洞左側攀石壁而上十余米,是山崖頂端平臺。一方形巨印倒立于平臺之上,人稱“翻天印”,形象十分逼真,與蘑菇石相似,故又稱小蘑菇石。在此石下邊,有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坑,積滿清水,叫做“金盆銀碗”,據傳是九皇妃用過的餐具。

過九皇洞,繼續前行,海拔陡增,在兩個高峻的小崖間,有一峽口,峽口兩壁如削,高百余米,一小道穿行其中,僅容一人行走,仰望一線青天,峽口內幽暗如晦,崖上滴水為珠,這就是一天門,又叫做一線天。在一線天上邊山崖,矗立著一方巨石,形若警惕的雄鷹,虎視眈眈,儼然是梵凈山忠實而威嚴的衛士,這就是老鷹巖。距老鷹巖不遠,一石柱凌空直刺蒼穹,人稱“擎天石”,或稱“擎天柱” 。

從一天門沿羊腸小道而下,穿高山矮林,便來到滴水巖下。滴水巖終年滴水未斷。偶遇暴雨,山洪從崖頂直瀉而下,飛珠濺玉,銀簾高掛,響聲如雷,形成壯觀的高山瀑布。在滴水巖下,豎立著一方石碑,因碑額鐫刻“勅賜”二字而得名。這碑高2.9米,寬1.5米,雙鼓迭形護腳,是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楷書陰刻1649字,碑文為明萬歷年間北京戶部郎中李芝彥撰題,駢體文,文詞優美、內容豐富,涉及到梵凈山的山形地貌,風物名勝,物產資源及佛教源流興替等,是研究梵凈山歷史不可多得的史料。1982年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勅賜碑繼續往上行20余米,又是一石穴名“萬名洞”。石穴前后壘石為墻,石拱為門;鑿壁為龕,供奉觀音神像。再跨越天橋,沿崖間峽口攀鐵鏈直上老金頂。這里地勢高曠平展,有古廟一幢,兩開間,石板壘砌為墻,每間20余平方米?,F四壁猶存,僅屋面檁子斷裂,石板瓦脫落。廟門門額嵌有石碑,僅可辨認“果然”二字。門前有高1米的院墻,貼在院里觀看,新金頂也在腳下,往下還可俯視石林奇觀。

在滴水巖前還有一根碩大的石柱,一圓形巨石俯臥其上,稱為“金龜蹲玉柱”。傳說釋迦彌勒爭奪金頂,玉帝用金刀劈破一分為二,各得其所。忠厚老實的金龜大仙予不與世相爭,獨占鰲頭,”僅盤踞這一席之地。

老山滴水巖下牛尾河源頭,有一巨石亭亭玉立,人稱太子石。太子石頂端長有一棵傘狀菩提樹,其樹葉上有羅漢形肉瘤,當地人又稱羅漢樹。傳說九皇娘娘來梵凈山修行,其太子思母心切,千里迢迢,覓蹤尋母,順牛尾河而上,將至梵凈山快要見到母親時,佛主為割斷其母子塵緣,將太子點化為石。太子未見母親,其心不安,發誓日長一尺,超過金頂,也要見見母后一面。佛主見狀,再在其頂上覆銅鍋鐵樹,栽上菩提樹,太子石就再也不長了。這樣母子永遠只能相望而不能相會。

在老山道往新金頂道旁有一巖阡,呈穹廬形,可容五六人。巖阡里供石佛一尊,接引上山善男信女和游人進入仙山佛地,故名接引佛。人們上山往往在這里焚香禱告,頂禮膜拜,祈求入山平安。

老山勝景不可勝數,只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領略名山風光,感受靈山靈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我們造就這樣一個妙趣橫生的世界、優美的人間仙景,讓我們投入大山的懷抱,去研究探索它的奧妙。(楊再榮)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