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磅礴雄奇的梵凈山,仙洞靈臺,奇峰秀壑,集山水林泉之極致。其可觀的自然景點,僅根據上山通道,足跡所至,目力所及所能知者。周環六百余里的山境,大多仍處于原始林莽之中,肯定還有若干觀賞價值更優于已知的這些景點,尚待探查和開發。這里僅介紹梵凈山屬于印江部分的已知景點以饗讀者。

梵凈山的風光、名勝、古跡主要集中在印江部分。印江境內梵凈山的風物景點,又集中在由印江上山北西兩條線的沿線,主要在西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包括新老山金頂在內的印江部分梵凈山,穹窿凌空,東南兩面山勢陡峭,直插谷底;西、北脊嶺橫天,上部巉崖峭壁,角峰入云,再加孤峰屹立的新山金頂,壁立為屏的老山,自然景點集中構成了一幅偉岸磅礴的名山圖卷;二是梵凈山的最初開發和以后的發展,都是以這部分地區為中心,以新、老山金頂的山頂部分為核心,以發揚佛教為目的而聞名于世的。佛教文化與自然風物結合,形成和創造了許多景觀。西線入山以永義鄉的張家壩為起點;北線入山,以木黃鎮或新業鄉的芙蓉壩為起點。現分別介紹于后。

由印江縣城乘車東行,溯印江河上駛20公里,至印江東 路重鎮合水鎮。折而南行,沿清水江(源出梵凈山鋸齒山 麓,上段稱肖家河,下段稱清水江,總稱“小河”與源出梵 凈山東北坡淘金河的木黃河,俗稱“大河”共匯于合水為印 江河)上行10公里,至梵凈山保護區邊沿的永義鄉政府所在 地昔土壩,由此再沿江上行7.5公里即至保護范圍內的張家 壩。張家壩是由西線入山最后一個小集鎮,至此即進入梵凈 山腹地。公路由此東向盤旋而上,再行7公里至入山最后一個 居民點護國寺。至此棄車步行,沿山脊直上,林木蔽空,漸至蒼 穹寥豁,萬籟無聲,已正式進入遠古的大自然懷抱。由護國寺 上行2公里,到達鐘靈古寺的殘址,再上行里許,山路變緩, 經山王殿、棉絮嶺、黑巷子、薄刀嶺、舍生巖、剪刀峽再直 上,即達山頂的叫花洞。叫花洞處于老山西端終結處。由叫 花洞沿老山腳的大橫路平緩東行,經接引佛、金龜蹲玉柱、 萬卷書、滴水巖、敕賜碑諸景點,途程約兩公里,即達新、 老山金頂峰腳的茶殿。茶殿為各路上梵凈山的終點。由護國 寺至茶殿途程為12公里。由縣城至梵凈山頂的茶殿共計56.5 公里,其中44.5公里已通公路。這條線路上景點集中,更有 一些人文景觀。現揀主要的簡介于后。

奇幻的溶洞、珍稀的紫薇

昔土壩下場口約半華里左側高山半腰有一溶洞,名叫 “涼耳洞”。因洞口內有一小地穴向上冒冷氣,雖暑天面對 其穴不久即覺兩耳僵冷,故得此名。洞口高約4公尺,寬約 六公尺。洞外上下左右均為峭壁懸崖,唯沿石壁鑿一寬僅容見的石徑,地勢十分險要。進入洞口,為一可容千人左右的大廳,地勢微向里傾斜。大廳深處,主洞向內延伸,旁有一洞,折而向外,由此攀援上行。另有一廳,恰在洞口大廳的頂層,俗稱為樓層,地勢微微向外向上傾斜,與底層相反。樓層底面呈石級狀隨地勢緩升,各級曲折蜿蜒,絕類層層梯田,內皆滿水,燈光之下,波光粼粼,迥然一幅山鄉春耕圖卷,蔚為奇觀。

大廳內由于人為原因,鐘乳石多殘缺。稍至深處,則逐漸增多。深入100米左右,石筍、石柱、石幔觸目皆是。石柱,大者頂天立地,周環數十圍、十數圍不等,錯落矗立,如冰如玉,底部均呈蓮瓣座,精美絕倫。石幔或高懸,或低垂,有的如沉沉絨毯,有的如飄飄裂紗,如層層繡幕,把這迷蒙奇幻的宮殿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石筍千姿百態,如虎、如豹、如獅、如牛、如鳳、如鶴、如鷹、如燕、如袍飄飄的神仙、如婀娜多姿的美女、如風度翩翩的少年,如頂盔貫甲的武士……魚蟲鳥獸、花樹果蔬莫不畢備,并多維妙維肖。燈光之下,異彩紛呈,如夢如幻,如置身仙境。此洞廣闊高大,高處達二三十米,最低處也在二三米左右,一般均高二十米上下;寬度多數地方均可容百人或數百人駐足,最窄處也可容十余人并肩而行。其中只有一處地方似乎是造物者給人類開一個大玩笑,僅有一石穴可通,入者必須匍匐而入,穴大僅能容身。然爬過此穴,里面卻豁然開朗。當地人戲呼此處為“狗鉆洞”。此洞深不可測,至今入洞之人,均未達盡頭。相傳通至木黃陽壩某洞穴。從已知情況來看,洞內景觀,不亞于銅仁九龍洞,惟廣闊略遜,如能有計劃地進入勘查,并逐步安設一些照明設施,它將是進入梵凈山第一站一個極有觀賞價值和發展前途的景點。

距昔土壩上場口約半華里右側山腳的田壩里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大樹,高約30米,直徑約3米,樹冠蔭蔽畝許,學名“貴州紫薇” 。這株樹枝繁葉茂、生意盎然,樹皮呈鱗形,花粉紅或白色,每年開花三次,蛻皮一次,籽不發芽,根不繁衍。據《貴州植物志》介紹,現存世界上這種類屬植物僅有兩棵,另一棵在日本福岡。據1995年4月來我縣考查民族風情的日本友人鳥丸貞惠女士證實,她在日本也聽說過此事。紫薇樹一般為庭院栽培的小灌木,象這樣參天的喬木紫薇,而且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二棵之一,如何唯獨在此地獨自生長和保留下來,委實是一個難于破譯的謎。當地人視此樹為神樹,豬牛有病,摘其葉煎水灌服據說有奇效。鄉民們在樹下砌龕祭祀,在枝上掛紅,終年香煙不斷?,F已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當地政府在樹周砌以石欄保護。

護國寺

護國寺,座落在入山最后一個居民點護國寺村寨寨后。村以寺得名。背靠獅子巖,面對肖家河,距金頂11公里,為印江縣城到梵凈山公路的終點站。

護國寺始建于明初,初名天池院,為明代萬歷以后梵凈山佛教發祥地之一。明末毀于兵燹,清初重建后改名護國寺,為梵凈山四大皇庵之一。原有大殿三進,前面有玉皇殿,五大間敞殿,正中供玉皇神像,兩旁配金童玉女及金甲神像,兩側各二間空殿,有門通正殿。朝山時當地及附近村寨群眾在此賣各類家居素食供應朝山香客,晝夜不歇。中進為正殿,正房七間,居中一間較寬敞,為佛堂。上首蓮座上供如來佛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觀音等佛像。如來坐像高約丈許,閉目凝坐,端莊慈祥;兩旁羅漢及諸天悲喜嗔怒,清癯胖壯各具神態,造型高古拙樸,雕塑精工,栩栩如生。佛堂兩側各三間為禪房;天井兩側廂房各五間,平時閑置,朝山時供香客住宿,對廳五間,中間一間有韋陀站像,頂盔貫甲,手執降魔杵,十分威武。后進系關帝廟,為五塊巨石墊修而成,正中供關帝神佛,兩旁配有關平、周倉站像。關帝殿前小院兩側有用石頭鑿成的灶頭和洗臉盆,朝山期間供香客自炊和洗臉用。

護國寺殿宇雄偉,建造精美,畫棟雕梁,翹角飛檐。正殿屋脊龍纏鰲拱,檐下鐵馬叮冬。寺前有一棵參天古柏,枝干蒼勁,虬結如龍,濃蔭蔽日,樹冠覆蓋畝許。寺前獅子巖崢嶸磅礴,古木森森,隱現于云濤霧海中。寺后青山環繞,綠樹煙凝,逶迤延伸天際,真不愧是梵凈山的一處叢林勝景,巍峨古寺。寺內題詠及楹聯頗多。其中清末因書題《頤和園》匾額獲慈禧寵賞而知名海內的印江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之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長聯為清光緒初年貴東道道員后升往貴州按察使易佩紳所撰。文曰:

護國鎮威靈,回憶數十年前,蠻瘴紛披,狼煙競起,猶幸棨帷暫駐,拾蠶叢,開鳥道,化草木以成春,從此梵貝宣和,萬家長隸慈悲域;

黔山資保障,縱橫千百里外,澧沅橫帶,衡岳相望,深慚履履未臨,抉天心,窺月窟,感風云而變色,謹記厄顏獻瑞,一派齊歌雅頌聲。

懸于正殿大門上的匾額為嚴寅亮撰寫,高1.55米,厚0.45米,寬4.15米,中書“黔山第一”四字,每字約0.31平方米。聯、匾書法蒼勁雄渾,筆勢恣縱,特別是“黔山第一”四字中,“山”和“一”字筆劃簡單,又分別在筆劃繁多的“黔”“第”之后,繁簡對比懸殊,而“一”字更處在末尾位置,如稍遜功力,不僅字與字間比例失調,全匾亦將嚴重失重,造成頭重腳輕的態勢。而此匾筆畫凝重,布白出神,視之竟無失調之感。正如有的書法界人士所說,如果把各個字分別過稱,一定是一樣重的。不少書法家看過之后,無不驚嘆,真可謂名山墨寶。此匾現存印江自治縣民族陳列館,列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護國寺過去朝山期間是登山香客最后一個重要的食宿點。前面玉皇殿兩側敞殿有昔土壩、蘇家坡一帶農婦搭處賣各種鄉土味十分濃郁的素食,為糍粑、湯粑、菜豆腐、蕎粑、苞谷粑、蘑芋豆腐等。賣熟食的農婦都是村寨中制辦所售食品的巧手,相互爭勝,展示家傳手藝,食品均清香可口,各具特色,而且通宵營業,態度樸質多情,生意十分興旺。還有人專門出租被子,價格便宜。大殿兩側廂房地板上鋪滿草薦,輪換著擠滿了香客。正殿上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階下“化錢爐”里火焰通明,天井里善男信女持香膜拜,成群結隊,此去彼來,鐘磬佛號之聲晝夜不絕。佛堂神幔低垂,幡旆高懸,莊嚴肅穆,使人有如置身在氤氳奇幻的夢境之中。

護國寺自然風光優美,朝云暮雨,云涌霧蒸,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海拔1158米,夏無暑熱,冬無嚴寒。前面一帶梯田,后面是林蔭茂密直達梵凈山的沉厚山體。周圍不少平地及緩坡地段,是不可多得的療養休假勝地。現正籌備重修寺廟,并在附近修建招待所。由銅仁地區社會賢達倡建的海內外書法名家、聞人書題的梵凈山增添了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人文景觀。在印江縣開發梵凈山旅游事業的總體規劃中,護國寺是一個重點。隨著規劃逐步落實,護國寺必將成為梵凈山旅游景點中的一顆明珠。

護國營署

護國營署舊址在護國寺右側約半華里處。建于光緒九年(1883)。光緒元年,黑地大王劉盛等三十余人據山抗清,清政府調動川、湘、黔三省練軍及各地團防軍不下萬人“清剿”,勞師費餉,數年無功,最后迫使貴州巡撫岑毓英親自出馬,始于光緒六年平定。岑毓英深感梵凈山“山界連川楚,地方遼闊,林密洞多,最易藏匪……離城窎遠,而查緝奸宄,尤為耳目所不及……”乃將銅仁府之附府縣銅仁縣,移駐大江口(即今江口縣);思南府之附府縣安化縣移駐大堡(即今德江縣),并由松桃協分都司、千總、把總、外委八員,戰兵四百名,移駐梵凈山分為營汛防守,“以資鎮壓”。護國營署即駐梵凈山的都司署衙。署衙于辛亥革命后自行撤銷,因無人管理,逐漸廢圮,現唯余殘基。所遺文物有衙署大堂匾一塊,文曰:“明正寬和”,現存印江自治縣民委民族陳列館;《梵凈山記略》殘碑一塊,碑文為印江現羅場鄉朱仲衡所書。朱當時任營署師爺,詩文書法均有很深造詣,曾倡導當時一批知名文士游覽梵凈山,組織“梵凈山筆會”,要求到會者旅游后即興題詩,以抒雅懷,《梵凈山記略》碑文即記述此事。殘碑現存印江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另有《護國營署大堂碑記》,碑雖已毀,碑文抄件尚存,是研究護國營署成立后梵凈山軍事活動及清末保甲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筆者幼年時曾聽到親臨或目睹或親聞過護國營署活動的父老講述,營署衙門幾乎每天都要升堂理事。升堂退堂,都要鳴炮奏樂,當地群眾稱為早朝晚朝,十分氣派。專管奏樂的樂工,多由外地聘來,技藝精湛。主要樂器為嗩吶、長號、鑼鼓。久而久之,這些器樂的演奏技巧和樂譜便在緊鄰護國營署的木黃、合水一帶梵凈山麓地區流傳發展。嗩吶、長號、鑼鼓至今普遍在民間婚喪、壽誕、營造以及各類民間集會、祭祀中使用。鑼鼓還是花燈的主要伴奏樂器。木黃、合水一帶的鑼鼓曲譜多,打擊技術嫻熟、節奏感強,韻律變化多,在全縣乃至全地區都獨具特色?!坝〗尮摹钡脑S多曲牌已被銅仁地區花燈劇團和貴州省花燈劇團所采用。所謂“印江花燈鑼鼓”,實際主要就是根據流行于合水一帶的鑼鼓譜整理的。木黃、合水一帶的嗩吶、長號不僅曲牌豐富,傳統的演奏技巧也獨具特色,曾多次在省、地組織的民樂演奏會上獲獎。合水的嗩吶、長號,1992年還被深圳民俗文化村邀請前去表演達半年之久。護國營署在梵凈山護國寺成立雖然不足三十年,不僅對沿山治安起到一定的維護作用,由于營署品級較高(相似于現在軍分區),往來人員文化層次及生活娛樂層次也較高,所以客觀上對梵凈山印江部分的民族文化也起到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梵凈山的歷史上,不能不留下一筆。

鐘靈寺

鐘靈寺距金頂十八華里,由護國寺直上四華里。始建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原有正殿一棟,左右配殿各一棟,座落于蒼松翠竹間。地處長灘河、肖家河分水嶺中段,獅子巖山由主峰王嶺延伸的山脈自此起始。首尾山勢均寬厚磅礴,唯此處瘦削,形如蜂腰,廟后傍山,形如圈椅圍護。山上雜樹參天,四周翠竹叢擁,灌叢山花爛熳,怪石嵯峨,有清泉一股由廟后流出,松楠甘冽。廟前視野開闊,放目四顧,北視肖家河、木黃、松桃以及沅澧,西眺印江、思南、石阡;南瞻銅仁、江口,諸山歷歷在目,為印江由西麓登山離村寨最近之廟宇,亦系江口由壩梅上山入印江境路線的交匯點。昔日朝山時香火特盛,經由兩縣上山香客均在此小憩。廟內常住僧人,朝山期間為香客備有臨時食宿。張家壩、永義一帶群眾亦多來此賣熟食。由護國寺步行上山,山路已十分平緩,一直沿山脊緩上。據測算,高比僅1∶28米,地形才高1米,根本沒有上山的疲累。更由于一直在山脊上行走,視野開闊,遠山近壑、云海林濤盡收眼底。隨著迂回的古道,方向轉變,景物隨之改觀,令人有移步更新之感。

山王殿

山王殿在鐘靈寺上面,相距鐘靈寺約二華里。路右側有梯級平地兩臺,即山王殿舊址。山王殿為元朝大德年間所建(公元1297——1307年),供奉山神(伏羲氏)神像,無僧住持,但由于殿宇緊臨路側,所以過去朝山期間香火也極鼎盛,且是香客小憩的地方,白天由護國寺分派一名僧人在此主持香客捐資、祭祀等活動。

由鐘靈寺到山王殿山路緩緩而上,路兩側長滿茂密的小灌木叢,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山王殿座落在一座突起的山巒腳下,由此拾級而上,山巒南側仍為灌木覆蓋,北坡山勢轉陡,逐漸生長著挺拔的鐵杉,一直沿梵凈山西來的山脈延伸到剪刀嶺、鋸齒山一帶。鐵杉是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枝干蒼勁有力,葉片墨綠色,樹冠呈傘形撒開,秋天以后,結鮮紅色的球果,遠遠看去,似黛綠的華蓋綴上萬顆火珠瑪瑙,熠熠奪目,十分好看。近年在山王殿下十多米的北坡,穿過林間雜樹東側三十多米的地方發現一處景點。此處瀕臨絕壁,直插由鋸齒山流下來的肖家河谷底,河谷深不可測。河水可能在此形成一個高梯級跌水瀑布,濤聲雷鳴,響震山谷,瀑布騰起的水霧與溪谷間的煙云交匯,致使谷中云霧翻滾,涌卷如潮,瞬息萬變,無論晴雨,云濤翻卷如故。游人至此,面對背后憑借絕壁臨崖屹立、氣宇沖天的鐵杉林,在靜寂天穹下排山倒海的林濤聲,和腳下轟鳴山谷的瀑布聲,共同交匯成金戈鐵馬的交響樂和壯懷激烈的自然景觀。如能在臨崖建一小亭,觀云聽濤,自又成別具韻律的一處勝景。

黑巷子

翻過山王殿山嶺,山路又轉平緩,蜿蜒進入一片叢林中。路兩旁長滿黃楊、鐵杉等樹。由于生長在脊嶺上,風急且勁,這些喬木都成了并不高大的小老樹。樹身筋骨嶙峋,樹干古藤繞掛,均被以厚厚的苔蘚。路兩旁樹枝互相糾結纏繞,幾乎樹樹連理,虬結如龍,形成里許蔭蔽的天然長廊,故名“黑巷子”。游人盛暑上山,一入此廊,只覺涼蔭撲面,暑氣全消,但覺萬籟俱寂,唯林梢偶爾篩下晴光數點。仰視穹蒼如蓋,四周清氣漫漫,恍若置身洪荒世界,使人塵慮盡消。長廊盡處,地勢漸漸開闊,樹亦漸??;草叢中怪石嵯峨,錯落有致,高者丈余,矮者四五尺,玲瓏剔透,古岸奇偉或如虎踞獅蹲,或如鸞翔鶴立,與石畔瑤草奇花相映成趣。這是大自然的精巧杰作,任何園林家也只能望洋興嘆。若約略加以人工裝點,將是一處奇妙絕倫的自然公園。

薄刀嶺

過了黑巷子就到了梵凈山奇觀之一的“脊嶺橫天”地段。這段景觀全長約兩公里,是由于第四季冰川的侵蝕,兩翼冰斗的沖刷,陡壁后退所形成的尖背山脊,刃脊破天,流云騰霧,如一把刀刃仰置的長刀,故稱“薄刀嶺”。薄刀嶺是發源于鋸齒山下的肖家河和發源于太子石的牛尾河的分水嶺中起始一段的脊嶺。兩千多公尺長的地段,脊嶺橫空,人如蹈空而行。路的兩側有的全是一些低矮的小灌木,左側偶有幾叢小老樹,有的路段則巉崖嶙峋,寸草不生。俯視肖家河與牛尾河云翻霧障,深不見底。偶然云開霧散,則覺身在天際,兩溪如帶,隱隱在山嵐紫氣的底層,近在股胯之側,令人頓生胸囊宇宙,嘯傲長空之豪情。路兩側灌木叢中,多生杜鵑花樹,鋼枝鐵干,交錯縱橫,自山王殿一帶至此綿延十余華里。一般高一公尺左右,大的高達二三公尺至四五公尺,主干如臂如腿。近剪刀峽處,有幾株胸圍達30多厘米、高達十多公尺,人稱“杜鵑花王”,十分罕見。據專家考察,梵凈山杜鵑品類有數十余種。每至春末夏初,十里花徑競相開放,姹紫嫣紅,各色爭妍,美不勝收,為薄刀嶺巉巗破天的脊嶺風光,頻添一派溫柔綺麗的氣象。

舍生崖

拜佛臺是薄刀嶺一段最險峻的去處,距剪刀峽約一華里。起于剪刀峽止于山王殿的一段脊嶺,雖寬窄不一,大都底部沉厚,漸上漸薄,坡勢相對較緩,且兩側多灌叢,比較安定,唯此處山勢陡然急收,個別地方窄僅容足,根部也極薄,兩側寸草不生,巉崖絕壁直瀉谷底。晴天,俯視肖家河,右側長灘河(牛尾河)晶瑩如帶,紫霧蒸騰,在澗底,猿嘯半空;陰雨天,但見足下兩峽亂云翻滾,鷹流轟響,聲如地底傳來。其中十來公尺一段,寬可五、六尺,雖然嶙峋不平,但在這陡峭如壁的山嶺地段,卻象一個略為傾斜的平臺。放目四顧,群山如浪,向四圍排空而下,起起連綿,直至天穹;對面新山金頂,如一塊巨大無比的淡青色寒冰,赫然直插天際,峰頂天生橋,彌勒、釋迦兩殿清新可見,似乎僅隔咫尺之間。人們把梵凈山視為“靈山”,山上神佛慧眼如星,洞悉人間善惡。神佛歷來懲惡揚善,對善良的人護佑賜福,對作惡的人降災示警,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過去朝山的人,如自信平生正直善良,無愧乎天地,到此心境安定,相信有諸神護佑,便能心不驚、肉不跳地泰然過去,直達金頂,了愿而歸,即所謂“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焚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巉巉巖巖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如曾作過惡事,心存疑忌,或雖無愧疚,體弱膽怯之人,迭經一路的巉巗驚悸,早已將來時的誠心銳氣消磨殆盡,再到此地已骨軟筋酥,所以多半把帶來的香帛紙燭在此焚化,對山遙拜,了愿而歸。前人有詩詠此曰:“絕徑中開路一條,何人到此不魂消,我來此地叨神佑,拚攀葛藤上九霄?!惫室喾Q此地為“拜佛臺”。

有的人雖然自知有過一些過惡,但已有懺悔之心,既然到此,如不直達金頂,一來怕人恥笑,二來也不甘心。據說神佛總是寬容的,只要在此面對金頂,把作過的惡事默默交待清楚,并決心悔改,神佛不咎繼往,還是會暗中保護,平安來去。人的一生總會有些錯事的,因此,上山至此,都會心照不宣地望山默禱,作一番自省,因而此地又得名“悔過崖”。古人則認為此處集上山道途險峻之最,上為巔頂,下臨絕澗,稍有不慎則粉身碎骨,能過此處,即可體現一心向佛,雖死無悔的舍身精神,故通稱此地為“舍生崖”。清末邑人田慎修曾有詩曰:“好把人天界認真,翻然跳出此紅塵,舍身畢竟身還在,冉冉騰空別有神” 。

自明朝萬歷初年由印江城內里老楊再運向貴州撫院道府請求正式開發梵凈山獲準后,責令印江縣知縣主持梵凈山開發事宜。當時印江縣雷學皋選委楊洪德等人具體負責開發工作。楊洪德等人奉命開辟道路,修建廟宇,雕塑神像,不避寒暑,在這獸跡罕至的茫茫荒山上經營了二十余年,集資范圍遍及沿山各州府縣,其中工程之艱巨數薄刀嶺特別是舍生崖這一脊嶺地段。據現在這段路和舍生崖所謂的平臺硬是在屹立如壁的巉崖上運用十分原始粗陋的工具一錘一鏨鑿成的。據1992年在剪刀峽下面發現的摩巖所載,由小尖山下尖起,包括舍身崖,剪刀峽直至梵凈山山頂叫化洞側涼水井這段險道(基本包括薄刀嶺整個路段)系由楊洪德向當時鎮遠衛板橋屯余剛募資修建的。開修這一艱巨工程的石工有雷應德、馮邦臣等。工程于萬歷十六年竣工。如今,我們過此還覺得頭暈目眩,遙想當年峭壁空懸,鳥道生開,在幾乎沒有安全設施,僅憑粗陋工具的條件下,完成這樣浩大艱巨的工程,不能不佩服前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剪刀峽

剪刀峽位于梵凈山頂穹窿與向西延伸支脈的交接部,亦即西行山脈的起始部。薄刀嶺脊嶺的起始部,由舍生崖沿著脊嶺緩上約半華里,兩旁長滿大小不一的杜鵑樹,小的為平壩杜鵑,大的盈握,再大的如臂如股,最大的幾株粗如廊柱,人們稱為“杜鵑花王”,十分罕見。路徑由此右轉下行,盡頭處就是剪刀峽。這里正東直面梵凈山金頂,從視覺上來說不過一望之程,估計距離不過一千公尺,實際上由此到金頂還有五華里左右。東、南、北三面都是鷹愁猿懼的絕澗,西面即來處的脊嶺險道,形成一個斷頭險峰。路徑幾臨絕壁,忽折而東向,左側一巨石臨崖而立,右側為起始處山脈的陡壁,形成一峽。峽寬僅容一人通過。峽口盡處即到絕壁邊緣,由此直下兩丈左右,巖石突出約兩三尺,形成一個四五尺見方的向外傾斜的平臺,平臺如跳水臺凌空懸掛,三面均無遮攔。下到此處,石徑急轉北向,再緣崖壁就崖鑿成的石級攀扶而下約十余丈,始到與金頂主山連接處。這里與舍生崖歷來是由印江西線登山的兩處絕險之地,但此處較之舍生崖更令人驚心動魄。其一,舍生崖的險峻游人到后一目了然,心理上有充分準備,這里,造物主卻給游人開了一個大玩笑:當你初入這個長僅丈余的峽口時,誤以為路徑與對面長滿蕨草和山花的山巒地脈相連,直到你輕松地走到峽口,猛覺眼前一眩,才發覺已置身絕壁邊緣,峽口與對面山坡之間被一深澗隔斷,澗深萬仞,目不極底。但見腳下太子石玉筍高標,隱約于云蒸霧鎖之間。由于事出突然,思想毫無準備,多數初歷其境的人,都會驚出一身冷汗。其二,過去峽口急下至石平臺一段,由于面向深澗陡直而下,梯步是石匠勉強鑿成的幾級石腳磴,每級之間,既陡且高,接近平臺的一級,伸腿不能夠及,需略躍一步方可著地,而平臺凹凸不平且略向外傾斜,如遇雨天路滑(山上晴雨不時,一日數變,這個情況極易碰上),躍下時站立不穩,收不住腳,即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慘酷后果;其三,路經由平臺呈90度角急轉直下,沿崖壁鑿的腳磴寬不盈尺,僅容落腳,齊肩高的石壁上鑿有馬蹄形的小窩穴,行人面向石壁雙手交替摳緊窩穴一步步側身而下。左為石壁,右即深淵,只能一個個魚貫而行,比李白所描述的“難于上青天”的棧道不知還要難上多少倍。剪刀峽由于地勢險要,又是梵凈山歷來兵事活動中的要隘,這里不知曾灑下多少人的鮮血。原中央顧委委員段書權同志曾為這里題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八個大字,真不啻是此地的真切寫實。

梵凈山這些險峻去處,并未使游客卻步,而更賦于了梵凈山莊嚴崢嶸的面貌,磅礴雄偉的陽剛氣魄,使游人歷險之后獲得自身一種力的檢驗、豪勇氣慨的抒發、征服大自然的快慰等心理感情的滿足,因為“冒險”也是一種美的享受。至于那些信奉三寶的人,則認為歷盡艱險更能表示對神佛的虔誠,增加無量的功德,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同時,大凡險峰脊嶺地段,視野都很開闊,是觀山覽景的絕妙地方,也是游人歷險登臨后極想留影的紀念處。如能增設一些安全設施,愁人的險道危崖,當成為最具游覽觀賞價值的景點。1991年由印江城關、朗溪一帶佛教女信徒,集資三千余元,鳩工對峽口至平臺一段最令人生畏的地方進行了維修,拓寬了峽口直下的一段梯步,墊加了石級,還在平臺凌空各邊安上堅固美觀的石欄。從此,這個歷來使游人心驚肉跳的天險,不僅過此神安氣靜,還可憑欄細覽新老金頂及鳳凰山,俯瞰玲瓏剔透的太子石、霧鎖煙凝的牛尾河。在此處觀覽這些景點,不僅如距咫尺,并可一覽無遺,較之其他地方、其他角度遠眺,又別是一番風情韻味。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確是美學欣賞上的至理名言。(李敦禮)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