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一)黔東獨立師在梵凈山的殊死戰斗

1934年10月24日紅二·六軍團在梵凈山北麓的會師以后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挺進湘西,為麻痹敵人造成紅二·六兩軍團在梵凈山會聚后主力仍在梵的錯覺,決定由原紅六軍團部分指戰員、傷病員以及游擊隊重新組建了黔東獨立師留守梵凈山地區。原紅十三團團長王光澤任師長,紅六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段蘇權任政委。當即明確了黔東獨立師的主要任務是:第一,牽制敵人,阻擊敵人向湘西進犯;第二,擴大革命武裝,保衛黔東根據地;第三,以梵凈山為依托,與敵周旋,伺機向湘西主力靠攏。

黔東獨立師的組建十分倉促,基礎也相當薄弱。有戰斗經驗的戰士多數都是紅二·六兩軍團留下的傷殘人員,新擴充的兵員是剛從黔東特區各縣選來的游擊隊員,還沒有休整和集訓的機會,就面臨著來勢兇猛的強敵。大敵當前,只好被迫迎戰。

1934年10月29日,黔東獨立師師長王光澤,黔東特區特委書記兼師政治委員段蘇權,率新編的獨立師600余人從木黃回到沙子坡、鉛廠壩一帶,訓練各地游擊隊,大造革命聲勢,裝扮成紅軍主力活動,與進攻蘇區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展開游擊戰,在沿河淇灘、沙子坡、小河場、印山堡等地打退了川黔兩軍從北部席卷而來的猖狂進攻。在楓香溪、譙家鋪一帶粉碎了黔軍姜興堯部和楊暢時所率民團從西南面的進攻。經過十多天的苦戰,雙方傷亡都很嚴重,獨立師的彈藥和其它給養發生了困難,敵方不斷增員,決心與紅二·六軍團的“主力”決戰。師長王光澤、政委段蘇權在得到紅二·六軍團主力全部轉移至湘西,已經完成阻擊和牽制敵人的任務后,決定將隊伍轉移至梵凈山休整,以逸待勞,準備迎接敵人的新攻擊,靠山大林深與敵人長期周旋。1934年11月10日,王光澤和段蘇權命令由馬吉山率領川黔邊獨立團,秦真權率領黔東獨立團和德印獨立團,另20余個游擊中隊和自衛隊迅速趕到沙子坡集中。11月11日獨立師在沙子坡作了短暫調整,從各游擊隊、自衛隊中的骨干中抽調部分游擊隊員和游擊隊干部充實獨立師中的損員,將那些體弱年長的游擊隊員動員回家,觀察和監視當地的地主武裝,妥善安排好蘇維埃政權的地下活動,組織群眾轉移糧食財物,以備敵人隨時可能反撲的“清剿”。經調整,獨立師的兵員精干隊伍仍達600人,能夠投入戰斗的槍支在400支左右。當日,黔東獨立師全師人員從沙子坡連夜轉移到天堂哨,第二天由天堂進入木黃,當夜在鍋廠宿營。先頭部隊駐扎芙蓉壩和坪所。13日,自坪所翻山準備向江口方向轉移。部隊剛出發即遭到了印江東部反共東防大隊長張漢如民團的伏擊,經英勇反擊,張漢如民團退去。14日全師人員抵達梵凈山中部的護國寺、蘇家坡,三個團分別駐扎在護國寺、爛泥坳和大園子。張漢如民團潰敗回木黃以后,立即差人報告前來圍剿的黔軍。15日,黔軍李成章和周相魁兩個合成旅,以及各縣民團4000余人,共12000余人,氣勢洶洶、分三路向黔東獨立師進攻。一路自木黃、芙蓉壩、坪所翻坡直逼護國寺,一路自合水、永義(昔土壩)直逼張家壩、陳家坡、大水溪,另一路由纏溪民團任倫引路,自纏溪、兩河、茶園直逼梵凈山的壩梅寺、朝陽寺,進入宗家溝團龍一帶,形成三面合擊之勢。16日至22日,獨立師兵分數路阻擊敵人,在關口嶺,交流塘,爛泥坳等處的戰斗中,全體干戰堅定、勇敢、沉著,打退了敵人的數十次進攻,以敵人丟掉的武器彈藥武裝自己。23日,李成章集中兩個團的兵力從洞德寺向地母廟山上強攻,另四個團分別從左右翼向護國寺和蘇家坡猛攻,師長王光澤率領一個團在地母廟阻擊敵人。由于彈盡糧絕和連日來一直與敵軍作戰,兵員損失嚴重,敵人以數十倍于獨立師的兵力不斷增援,獨立師在打退敵人數次進攻之后終于勢力不敵,地母廟一戰失利后被迫退守護國寺,師部轉移至鐘靈寺,利用天險,在林間伏擊敵人。24日,由銅仁方向進逼梵凈山的湘軍自江口、龍門坳方向堵住獨立師退路。獨立師的處境十分艱難,情況十分危急。中共黔東特委決定,撤出梵凈山,到西匯合主力,并決定從敵人兵力薄弱的梵凈山東北部突圍轉移。王光澤和段蘇權率領部隊下馬槽河,經江口的快場、松桃的寨英,抵達普覺。26日凌晨襲擊了國民黨松桃孟溪區公所,當天進入四川秀山縣的濫橋,行至邑梅司,遭到當地地主武裝和民團的阻擊,雙方展開了激戰,政委段蘇權的右腿負傷。在危急關頭,印江籍戰士李通貞將段蘇權背到十余里以外的安全地帶,寄放在老百姓家中,待他反回去與師長王光澤聯系時,師長王光澤所率余部正在石號坡與麻秀成民團激戰。團長馬吉山與二十多名戰士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打死打傷敵人百余人,最后將槍支砸爛后跳巖犧牲。師長王光澤在與政委段蘇權失去聯系后,為保存實力,囑咐各自分散隱蔽,愿意回家的聽便,愿意去找部隊的,就化裝成挑夫和商人向湘西方向走。部隊還剩百余人,堅決不肯分手,行至上川,被川軍田冠五旅部襲擊,只好分散突圍,按照原計劃分頭去找大部隊。王光澤得到秀山縣涌洞村農民吳榮友的幫助,化裝成挑夫去尋大部隊。行至土王廟時被守卡哨兵吳老九搜查。正當吳匪搜完要放走時迎面走來了一個失散的紅軍戰士,大聲呼叫:“王師長,你在這兒呀。”吳匪聽說是王師長,旋將王光澤捉住押至酉陽縣的龍潭鎮交給田冠王。王光澤拒不降敵,于1934年12月25日被敵人殺害于龍潭鎮鄒家坡。

(二)解放初期的梵凈山剿匪

1950年8月,西南地區基本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殘匪、消滅負隅頑抗之敵。

國民黨在湘鄂川黔的殘余軍隊的頭目原國民黨三二七師師長彭景仁,國民黨四十五軍參謀長熊啟厚,國民黨六十七師師長楊通賢,國民黨三二八師師長蔡世康,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劉伯龍,國民黨九十九軍軍長吳汝舟、參謀長吳衛群,國民黨黔東游擊師師長樊相炎、副師長向國輝、參謀長聞厚均,國民黨川黔獨立師師長陳策,國民黨六十七軍參謀主任孫玉清,二八五師師長宋朝清,川黔游擊師師長楊卓之、副師長簡國安,還有打入印江縣人民政府內部任剿匪指揮部副指揮長(原國民黨團長)等人于1950年10月16日聚集在印江梵凈山北部的坪所村召開緊急會議,成立川鄂湘黔邊反共自衛軍司令部,由陳銓任反共自衛軍總司令,冉渭余任參謀長,蔡世康、史紹周、楊通賢、吳汝舟、聞羽軍任副總司令,制定應變計劃,整編殘余勢力。各路殘軍匯集在梵凈山,共8235人,6386條長短槍,77挺輕機槍,五挺重機槍,17門六〇炮,加上思南、沿河、石阡、松桃、印江等各縣地方武裝6000余人,槍2000余條,輕機槍25挺,憑借梵凈山天險,橫行于川鄂湘黔四省邊區二十余個縣市,其反動氣焰十分囂張。以陳銓為首的川黔湘鄂反共自衛軍還分成了四個軍分區,總司令部設在梵凈山。瞿波平為一分區司令,陳銓兼二分區司令,黃守瑛為三分區司令,譚席珍為四分區司令,由總司令部又轄七路總指揮。譚席珍任第一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彭水、涪陵、豐都等縣;黃守瑛兼任第二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正安、道真、桐梓、南川、綦江等縣;蔡世康兼第三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沿河、務川、德江、后坪等縣;楊通賢兼任第四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銅仁、松桃、印江、江口、麻陽等縣;楊樹臣為第五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 酉陽、秀山、黔江等縣;瞿波平任第六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湖南的龍山、保靖、永綏等縣;史紹周兼任第七路總指揮,主要活動于玉屏、鳳崗、石阡、余慶等縣。各路軍以梵凈山為核心,還委任各縣縣長,建立反共機構,為擴充反動勢力作準備。

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盤踞在梵凈山地區和川鄂湘邊黔區的殘余勢力,西南軍區司令部于1950年6月28日發出命令:“責成川東與貴州軍區應作好精神上之準備,首先川東軍區應恢復與湘西軍區、并勾通與湖北軍區之電臺聯絡,貴州則應與湖南、廣西勾通電臺聯絡,而川東之萬縣、涪陵、酉陽及貴州之銅仁、鎮遠、獨山等軍分區,亦應準備待機與鄂湘桂諸省之相關軍分區勾通電臺聯絡,以便將來實施會剿?!蓖?月25日西南軍區再次指示:“各地股匪經我數月進剿已大部就殲,一部分則向各省區間沿山地流竄,與當地股匪合流,建立反動政權,企圖作長期掙扎?,F貴州邊沿尚有十九座縣城為匪盤踞,經常竄擾黔川滇湘鄂桂諸省邊境,對黔省治安與郊區交通影響甚大?!?950年11月,在川東軍區前線指揮部的指揮下,我軍進行了黔東北第二期會剿。這期會剿的目標主要是梵凈山外圍地區的印江以東,石阡、江口以北,銅仁至秀山公路以西,沿河至秀山以南的大部地區,向梵凈山縮圍,把敵人圍困在梵凈山中,最后聚而殲之。

1949年底國民黨在貴州的勢力宣告崩潰時,貴州省主席谷正倫和保安副司令韓文煥制定了一套“應變計劃”,在這個“應變計劃”中,把梵凈山作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游擊戰爭”的基地,并成立了“梵凈山軍政指揮所”。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三兵團、五兵團所率的第十軍解放黔東和 黔東北大部地區后,剛過境追擊逃敵,反動殘余勢力便對解放區域進行了猖狂反撲,破壞土地改革運動,盤踞梵凈山。當時,由于解放軍的大部隊還要繼續西進追擊大股西逃之敵,各縣的地方社會治安只好暫時委托當地豪紳來維持,解放軍一走,他們又與殘余的反動勢力相勾結,成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地方的代理人。1950年11月由曾紹山、閻紅彥等同志組成的川東前線指揮部,按照川東軍區黔東北會剿作戰計劃和綦江東溪鎮剿匪會議精神,在結束黔東北第一期會剿后,迅速集結部隊,繼續揮師東進,轉入對盤踞在梵凈山區域內的彭景仁、吳汝舟、楊通賢、高竹梅、聞希哲、楊卓之等頑匪的會剿。自1950年11月15日起各會剿部隊共組成三個集團部隊,第一集團部隊由二野三兵團十一軍三十一師組成,從思南大壩場、印江、沿河的夾石進入;第二集團部隊由一八〇師的五四〇團和銅仁軍分區所屬部隊組成,合擊印江、石阡、江口三縣交界的野毛溪、秦川頂白朝珍股匪;第三集團部隊由三十二師的九十五團和酉陽軍分區部隊組成,主要合擊秀山太陽山、濫橋地區的楊卓之、簡國安所率的股匪。這三個集團部隊相繼由梵凈山西北、東南、東北部三個方向向梵凈山腹地推進,逼其各方股匪進入梵凈山合圍圈。在完成會剿大包圍之后,為防止匪徒漏網和做好安民及支前工作,以會剿部隊為主體建立了各縣、區工作委員會,由部隊領導兼任工委書記,地方領導任副書記。合圍部隊在一線,地方干部和民兵在二、三線,阻擊潰逃之敵。11月17日各集團部隊按照各自的進軍路線,到達指定的地點。18日,第一集團部隊邊搜索、邊推進,形成單線距離,鋪設在黃壩、纏溪、昔土壩、合水、陳家灣;第二集團部隊推進溪、長坪、寨英;第三集團部隊駐守清溪、巖口、濫橋、甘龍口,形成了鐵壁合圍之勢。這時龜縮在梵凈山中的股匪頭目非??只?,彭景仁慌忙召集各路股匪頭目高竹梅、楊通賢、楊卓之、聞希哲、張宴清、陳策等在印江木黃的芙蓉壩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吩咐各路股匪全力以赴阻擊解放大軍進山。

11月19日合圍部隊第一集團軍從芙蓉壩、金廠、打幕溝這一帶追剿彭景仁、楊卓之等匪部。彭、楊等匪翻過麻西坳,逃往黑木林、冷家壩。合圍部隊連夜布置圍山任務,將冷家壩和崀頸坡一帶的股匪作了埋伏監視,等待后面部隊人員到達。第二天中午,冷家壩、崀頸坡的戰斗打響前,各路會剿部隊分三層占領前沿陣地。第二集團部隊當時從寨英、落滿洞趕到崀頸坡東側的藥山,占領了藥山,監視東逃之敵。第三集團部隊從馬羅司、木耳溪、孟溪壩抵達冷家壩的西溪口和南溪口。各路股匪均在強大攻勢下退至梵凈山冷家壩。會剿部隊分成三十一路緊逼冷家壩,第二、三線由部分解放軍率領地方武裝,分成五十四路,形成了銅墻鐵壁。冷家壩位于梵凈山北部,海拔1900余米,進入10月便有冰凍,股匪聚集于此,饑寒難忍。解放軍不費吹灰之力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冷家壩各方山頭,控制了崀頸坡的制高點。11月20日清晨各路會剿部隊在各自的守衛陣地,冒著嚴寒監視敵人。上午九時左右,總攻的沖鋒號一吹響,各路部隊同時發起進攻,很快占領了冷家壩的西溪口和南溪口,把彭景仁、高竹梅、聞希哲、楊卓之、楊通賢的各部股匪3000余人全部壓縮在冷家壩東溪口通向崀15頸坡華里長的峽谷中。山澗層層濃霧、風雪交加,有的匪徒身上還是穿著一件破爛的單衣,加 之晝夜疲于奔命,驚魂不定,軍糧斷絕,有的四肢凍僵,能握槍,有的在饑寒中已奄奄一息,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通過一天的激戰,困守在冷家壩一帶的3000余匪,大部分被俘,部分被擊斃、擊傷,在叢林中凍死、餓死和自縊而死敵人到處可見。匪首彭景仁、高竹梅、聞希哲、楊卓之、楊通賢率部分殘匪借濃霧脫逃,便實行分散隱蔽。匪首楊卓之因熟悉梵凈山地形,逃到梵凈山北部印江松桃交界處的巖口、買灣一帶。正當楊卓之驚魂未定的時候,恰與從銅仁護送印江縣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回縣的銅仁軍分區一三七團二營的部隊相遇。王崇樂營長在安排好工作人員轉移之后,隨即率一個排擋住敵人退路,占領大坡的關隘,股匪被逼至懸巖絕壁處的羊腸小道上。以下是一片粽粑葉林,為防止敵人乘密林逃走,由周先文同志率領一個排控制了粽粑林的出路。戰斗前后不到一小時,殲滅了楊卓之部由匪大隊長周武所率的殘匪200余名。

1950年11月21日,會剿部隊分數十路向梵凈山金頂方向壓縮合擊,梳篦式搜剿,日夜監視、毫不放松。解放軍干部搭棚宿營山上,饑啃干糧、渴食冰雪,攀懸巖,爬絕壁,幾百名勇猛的戰士登上金頂,俘獲了十幾名匪徒。有的匪徒已凍死在山廟里和石洞中。會剿部隊于25日完成了梵凈山合圍圈內的清剿掃尾工作。此外還廣泛發動群眾,清查殘匪,到處設關卡,盤查匪首行蹤,終于將狡猾而頑固的匪首彭景仁、高竹梅、楊卓之等捕獲。

這次梵凈山會剿,以我軍傷亡甚少,俘獲擊斃股匪甚眾而告結束。累計共殲滅股匪12797人,其中擊斃了敵十四兵團副司令六十七軍軍長楊通賢,師長陳策和部屬175人,擊 傷179人;俘國民黨川鄂湘黔邊區革命整理委員會主任 兼反共自衛軍司令彭景仁、四十九軍軍長吳汝舟、貴州保安司令部駐江口游擊指揮部司令高竹梅、副司令聞希哲和部屬2116人,降敵九路軍司令張榮、匪首陳世瀛以下10327人,繳獲六〇炮1門、重機槍1挺、步槍6027支、短槍273支、沖鋒槍12支、卡賓槍9支、自動步槍10支、炮彈26發、子彈32350發、手榴彈630枚及其它軍用物資。(肖忠民)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