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清咸豐五年(1855)銅仁府上五洞農民因不滿官府借“折征”為名的盤剝,在舉人梅繼鼎、徐廷杰的率領下,舉兵起義,以紅巾裹頭為號,史稱“紅軍號” 。印江的田宗達、吳占鰲等,起兵響應。宗達子田瑞龍,勇敢善戰,人稱“趙子龍”。紅號軍先后攻克思南、石阡等府城,印江、松桃、鎮遠、施秉、余慶等縣,一時聲威大振。清廷急調湘、川、黔各軍圍攻,終因寡不敵眾,歷時年余分別被殲滅。

田瑞龍收拾殘軍,將隊伍拉向梵凈山,繼續與清軍斗爭。不久,散逃各地的義軍紛紛投奔梵凈山,義軍勢力復振。田瑞龍便與頭領吳三童、嚴占鰲、田飛龍等率兵沿山設防、修筑工事,還在茴香坪、爛茶坪、護國寺、雀子坳、天慶寺、太平寺、棉絮嶺、黑灣河、鋸齒山、長灘河、三角莊、朝陽寺等處共建了四十余處營地,建營壘近六十座,并趕造軍器、囤積軍糧,不時出山騷擾清軍。清軍也在圍剿激戰中損兵折將過半,不敢輕易圍山,暫時龜縮思南、印江、銅仁、石阡、松桃等縣的府廳縣城中。1857年4月田瑞龍派兵襲擊銅仁府,俘擒知府王敬業、副將圖塔納,將府中所存軍糧全部讓俘虜挑到起義軍軍營中囤積。王敬業、圖塔納愿投起義軍,便讓他們繼續留在銅仁府任職作內線。王敬業、圖塔納不負諾言,經常將清軍的軍事情報送至起義軍中,幾次大圍剿義軍都因獲得重要軍事情報加強了防范和迎守準備,使清軍圍剿失敗。1857年6月26日,清朝廷派思州知府張瀚中前往銅仁、松桃等府廳招撫苗兵。田瑞龍得此情報后,自石阡抄小路直取思州府城。張瀚中率兵行至青溪,忽報思州失守,“趙子龍”(田瑞龍)已緊追不舍。張瀚中聞風喪膽,在青溪自殺身亡。同年八月,清朝廷又將遵義知府楊書魁調任銅仁知府、兼護貴東道。楊書魁率兵前往赴任時田瑞龍派兵在其必經之路太平場設下埋伏。當楊書魁行至太平場時,義軍蜂擁而上,楊與所帶被迫削發投誠。同年九月,清朝廷又調集川、湘、黔三省官兵及地方團練,大舉進攻梵凈山。清軍首先斷絕銅仁軍糧要道,嚴格封鎖情報,采取步步為營的政策,企圖困死義軍。九月下旬,銅仁知府王敬業被暗殺,清兵副將圖塔納反水,再次逃回清軍軍營,愿在清剿中立功贖罪。清軍密探得知鋸齒山、護國寺、棉絮嶺、鐘靈寺、茴香坪、三角莊等營為起義軍等重要兵營即派重兵攻擊。田瑞龍等部堅守了二十余天,在茴香坪爭奪戰中,田瑞龍力戰清軍兆琛、吉隆阿、周洪印、瞿浩、閃云、田宗潘、吳自烈、秦光良、圖塔納等重要部將,殺進殺出、勇不可擋。激戰中官兵死傷數千人。清軍鐵壁合圍,不斷擴充兵員,起義軍糧草斷絕、士氣銳減、力不勝敵,同年十月二十三日田瑞龍率部撤離梵凈山,轉移至洋溪江源溝一帶。起義軍部將吳蘭馨、謝興發、熊正禮各率五百余人分別從江源溝、銀坳、田家壩攻打團首肖明士、肖汝成、王士秀等。在激戰中田瑞龍率兵至蔣家壩、江溪屯、拘牙屯、官和屯、胡家屯,清軍聞訊趕來決戰。田瑞龍在速戰速決后迅速撤回蔣家壩、荒田壩。十月二十五日李學淵、吳正乾、李學能所率的800余名起義軍由梵凈山中的鋸齒山一帶撤出,田大梅所率的500余名起義軍自護國寺撤出。二十九至三十日,清軍向梵凈山起義軍發起總攻,田大梅、田大春、田飛龍、李學淵等十余首領率眾決戰,清軍死傷1000余人。堅守梵凈山的起義軍在突圍中全部陣亡。

1857年11月1日,清軍數萬人分別從江口、閔家場、茶寨、苗王坡、纏溪、洋溪、朗溪、合水、木黃、印江縣城、石阡縣城,出發圍攻梵凈山。田瑞龍率部突破二線重圍的義軍改用藍布作旗幟 連夜朝野茅溪、鎮遠方向轉移。11月3日田宗達、吳燦奎、高翥云等首領犧牲。5日,田瑞龍、嚴占鰲等轉移到施秉縣的稍木溪及與余慶縣交界的金坑一帶。由于清軍埋伏,加之地形不熟,又饑餓疲勞,戰斗失利,田瑞龍等起義軍首領被俘。不久,田瑞龍在鎮遠就義。這次震動清王朝的黔東紅號軍起義便徹底失敗了。

(二) 太平天國軍在梵凈山的活動

清同治二年十月(1863),太平天國起義軍翼王石達開先遣隊部將李福猷、李文彩,由湖南的播陽進入黔東南的思州、黎平、洪州、古州,輾轉于黔東的梵凈山地區,與當時起義的農民軍隊伍軍聯合作戰,繼續與清軍展開持久的游擊戰爭,堅持達10余年之久。清同治十一年八月(1872)李文彩在余慶縣的金坑、施秉縣的瑪瑙哨,岑鞏與鎮遠縣交界的牛塘等地發展武裝,籌集軍糧與過冬的衣物。貴州巡撫曾璧光得知這一消息后,召集副將何雄輝等商量對策,并聯合湖南提督張文德,總兵周洪印,川軍統領唐炯、副將謝鴻章等數萬官軍,又令銅仁府、思南府、石阡府、思州府和松桃廳的各地團練分三路堵擊義軍回退梵凈山的去路,李文彩及大部將士在激戰中犧牲,只有步校劉盛、張福芝率一小分隊共40余人隱蔽下來。以后輾轉退至岑鞏的馬鞍山,堅持了三年之久,避過了清軍的幾次大圍剿。以后,根據當時斗爭的形勢劉盛等決定撤出馬鞍山向梵凈山轉移。為了安全轉移,又不使清軍和各級官府生疑,便把奪到的清軍服裝,以及洋槍洋炮,佯裝清軍,于清光緒元年(1875)2月,自馬鞍山大搖大擺地朝梵凈山方向轉移。到梵凈山后,劉盛被公推為“黑地大王”,驅逐了勾結官紳的隆參和尚,還對梵凈山周圍的地主豪紳和惡霸進行了無情的打擊,對敢于反抗者一律斬首鎮壓。劉盛將其“五旗軍”分成五股扼守,東南西北各踞一地,鐘靈寺、護國寺為中心地帶。他們的給養來源于梵凈山周圍五百余個自然村寨的富戶。同時也鎮壓了一批一貫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的地主豪紳,繼續執行太平天國革命宗旨——打富濟貧。這支軍隊打擊富戶所獲得的財物除部分留作軍用以外,其余全部分給貧困農民。太平軍的舉動得到了梵凈山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當時有不少貧苦農民青壯年踴躍投奔。但因當時的革命形勢一直處于低潮,大隊伍不利集聚梵凈山,所以只挑選部分精干強壯的人員充實隊伍,最多時達四百人左右。官府稱這支軍隊“個個勇猛剽悍、精于火器、百發百中、夜行百里、瞬息即至、防無可防”。

這支軍隊的聲威震憾著清王朝,使其上下不安,清光緒二年(1876),清朝廷派貴東道員易佩紳率軍三千余人及沿山各府州廳縣團練近萬人圍剿梵凈山劉盛軍隊。劉軍聲東擊西、游動打擊,易佩紳圍剿半年,一無所獲。清光緒三年(1877)易佩紳又委派提督蘇元春、偏將龔繼昌領兵繼續搜剿,蘇元春、龔繼昌也望山興嘆,“往往入山搜捕、一賊未見,而為暗炮所傷,死者相籍,故廢然而返”。

當時被驅逐出梵凈山的隆參和尚(印江稱為云開和尚,系護國寺、天慶寺、壩梅寺總住持)被沿山豪紳惡霸公推為首,跑到貴陽報告貴州巡撫黎培敬義軍踞山詳情。于是黎培敬便派林肇元、向長曙、任崇儒、夏吉勛、劉顯皋等率精兵五千余人,配合易佩紳聯合圍剿,但是直到光緒五年仍不見戰績。后易佩紳假報劉軍已被剿滅,把梵凈山易名為“卓山”,還在江口辦了一個“卓山書院”以粉飾太平。易佩紳從幾年“剿而必敗”中吸取了教訓,以后仍采取“圍而不剿”的政策,其軍隊大部分駐扎在遠離梵凈山的銅仁、思南、石阡、思州府城和松桃廳城里,僅形成圍剿局面。在五年中有古州統領向斗南、銅仁知府任崇儒,援黔滇軍統領吳永安,總兵劉世奇,副將鄧弟武、匡國貞,參將曹昌玲、羅芬林,貴州提督林從泰等都率兵助剿過,一一掃興而歸,均無戰績。這一時期的梵凈山太平軍不僅秋毫無損,反而愈戰愈強,學到了許多山戰本領,使各級官府驚恐萬狀。

清光緒五年九月,岑毓英任貴州巡撫后奉朝廷旨意巡視西南邊疆。隆參和尚聞訊前去湖南洪江尋見岑毓英,隆參和尚捏造罪名、夸大事實、歷數梵凈山劉軍罪狀和影響。訴狀中說:“劉軍占山稱王,環山居民遭此劫殺,殺絕者不下七百余戶,斃者何止四千余命?!睋髞硌厣饺儆嗬锏慕y計,劉軍在梵凈山活動的六、七年中共鎮壓了三百余個有民憤的土豪惡霸,幾乎沒有濫殺無辜者,倒是清軍“殺良善以冒功”(見《銅仁府志》),冤殺了不少良民。岑毓英上奏朝廷,清朝廷立即征調川、湘、黔等省官兵共三萬余人分別屯扎于印江、石阡、銅仁、松桃各地,對梵凈山形成大包圍,截斷劉軍糧草來源,堵塞退路,長期圍困。隨后又組織銅仁、松桃、思南、印江、青溪等五屬團練共萬余人,采取層層設卡、鐵桶圍困術,仍久而無功。岑毓英不得不親臨梵凈山親自督戰。通過長期圍困之后,岑毓英看到梵凈山“林深菁密,”地形復雜,吸取以前盲目進軍因而無功的教訓,采取利用當地熟悉梵凈山豪紳作向導并助剿的策略,看中了原住梵凈山南部茶園三花山的廖云鵬。廖云鵬在印江梵凈山地區家景算中等富戶,本人是個貢生,才思敏捷,精通武藝,是印江南路的總團首,一直困居家鄉,郁郁不得志。正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時岑毓英的眷顧,使廖云鵬喜出望外,欣然應允。

廖云鵬是山里人,自然熟悉山中情況。岑毓英命他挑選精干練兵50名作向導,搜索包括新、老山在內的屬于現在印江的梵凈山境,命隆參和尚率練兵50名搜索現屬江口、松桃的梵凈山山境。他自己則分派大軍環山為營、步步推進,形成梳篦式的清剿搜索圈。廖云鵬軍首先在長灘河與義軍遭遇,練兵大敗,死傷百余人,但劉軍的目標全然暴露。在劉軍來不及隱蔽的情況下,清軍不斷增援,朝交戰方向蜂擁而至。劉軍力圖從金頂撤退,想從金頂東下,然后朝江口、石阡方向轉移,但退至金頂,又遭清軍埋伏,劉軍在金頂腳下的激戰中死傷五人,清軍死傷二十余人。這時義軍余部由劉盛帶領退至金頂后一洞內隱藏,后因派出的偵查員賀倫齊在金頂被俘,岑毓英親自審訊,賀倫齊經不住威脅利誘,叛變投敵。岑毓英與諸將視察洞口,見“該洞上、中、左、右皆系懸壁,高數十丈無路可通,下面只容一、二人蟻附可上,且洞中堆有壘石,自上滾下,勢不能支,如以力攻,必傷精銳”,乃令賀回洞誘出劉盛義軍。義軍果中言,于光緒六年五月初九夜突圍,擬撤退至湖南,在金頂觀音洞一帶陷敵埋伏圈。義軍寧死不屈,拼死搏斗,終因眾寡懸殊,大部壯烈犧牲,或墜巖而死,除少數逃出外,余皆被俘,逃出的隱于林莽,事態平息后逐漸散至沿山村寨,后來有的成了幫工、有的作了上門女婿。時過四十余年后的民國時期,曾有人作過查訪,在印江的纏溪、洋溪,和江口的德旺一帶,還存在有十余戶為太平軍義士后裔。

劉盛等十九名被俘義軍,于五月十四日在烏羅甸司地方被岑毓英全部殘酷殺害。這就是梵凈山沿山父老至今猶津津樂道的“長毛賊”之變。曾子川、陳復勝、龍大奇在思南府就義。(肖忠民)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