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梵凈山的地史已有十多億年,其名正式記入祖國古老的典籍上也有數千年的歷史。遠在兩千多年前漢朝桑欽編撰的我國較完備的第一部地理志《水經》里即有記載,稱為“三山谷”。北魏酈道元著的《水經注》里,仍沿用這個名字。漢晉以前,這一帶地方被目為“蠻荒”之地,雖歷朝列入版圖,實際由民族首領轄治,朝廷不過遙領而已。其地理情況,缺乏詳查,因而“三山谷”的命名究竟所據為何,不敢臆測。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宰相李吉甫所撰的《元和志》里改稱“辰山”,因梵凈山山南諸水注入辰水,“為辰水所出”,故名。宋朝初年樂史編撰的地理志《太平寰宇記》里則稱“思邛山”。因印江在唐時為“思邛縣”,境內印江河稱“思邛江”,以現今新、老金頂為中心的主山在印江境內,故山亦改稱“思邛山”。古來地名或行政區域名稱,山水有因行政區域名稱得名者,行政區域有因名山大川而得名者。凡先有山水之名而后有行政區域名稱者行政區域名稱多因山水命名,凡先有行政區域名稱而后山水因而命名或更名者,則山水多因在其區域內而得名。印江于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建為思邛縣,而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年間的《元和志》卻稱“辰山”,距建縣兩百多年后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始稱“思邛山”,可見山水均因縣得名,充分說明了梵

凈山與印江縣血肉相連的關系。嗣后的方志中,有稱為“九龍山”者,則因山“高萬余丈,下分九支,故名九龍山”(《銅仁府志·卷之二》)。又稱“月鏡山”(《銅仁府志·卷之一》),因山左的老山,相傳月明之夜,游人影像可映于峰底石壁之上,須眉畢露,如對明鏡,故得名。以后則單稱老山為“月鏡山”。

“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九龍山”、“月鏡山”這些稱呼,僅見于典籍上,為少數文人所知曉,而生長在梵凈山山麓的先民們,在梵凈山的哺育下,卻早就認識了她,他們不知道這些書上的名稱,只憑著遙觀金頂的印象:“山形上大下小,若釜甑甑然”而象形地稱她為“飯甑山”。山、水地域因形象命名是民間的通例,所以梵凈山麓各族先民們從來就不知什么“三山谷”、“九龍山”之類的名稱,而直接稱為“飯甑山”?!帮堦瞪健敝麑嶋H早就在民間使用了。唐宋以來,佛教逐漸流傳于西南地區,并滲透到少數民族區域。梵凈山以其奇峰峻嶺,磅礴幽邃而為禪宗佛子所注目,宋元以后,佛寺由沿山逐漸向腹地發展,特別自明代萬歷初年由政府明令正式開發以后,在山頂普建寺廟,梵凈山已為“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云而若水”的禪宗勝地,盛名顯赫的“飯甑山”便常常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形諸文字的“飯甑山”未免太俗,于是有人因其系“仙佛靈臺”知名于此,便諧其音而書寫成“梵凈山”。這個“梵凈山”,既適合古來民間習以為常的口頭稱呼,書面上又雅致,并賦予了她作為禪宗勝地的深層意義,逐為后人所共識,成為定名。現在有人認為梵凈山在北魏以前稱“三山谷”,唐時叫“辰山”,明初稱“九龍山”,萬歷以后才叫

“梵凈山”,這是僅從文獻記載上來考證的。事實上除“飯甑山”外,其它名稱(包括“思邛山”、“月鏡山”、“卓山”)都未在民間普遍使用過,民間自來就叫她“飯甑山”,并非萬歷以后,這是因為“梵凈山”以前的諸種名稱,都是志書作者或因地域歸屬而命名(如“思邛山”),或因行政區劃和“以水為綱”的地理習慣而命名(如“辰山”),至于“九龍山”、“月鏡山”、“卓山”等名稱只見于明代以后的方志中。其時“梵凈山”之名早已確立,志書在記述這些稱謂時,都分別在前面貫以“一名……”、“又名……”等字樣,可見只是別名?!拌髢簟笔恰帮堦怠钡闹C音,來源于“飯甑”,正因為只是字面不同,讀音相近,未改變民間歷來的稱呼習慣,所以確立以后即被史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而沿用至今。事實上在金頂腳記述官方正式開發梵凈山的一塊摩巖,就刻于明代隆慶末年萬歷初年,文內就稱該山為“梵凈山”??梢娫谌f歷以前就已有了“梵凈山”的名稱。梵凈山既因“飯甑山”的諧音而得,則“梵凈(飯甑)”的實際廣泛稱呼應該是民間自來的名稱了。不過史書上記述過的這些稱謂,由來有自,可以作為某些史實考證的佐證。

梵凈山之名有兩個含義,一指方圓六百余里的整個梵凈山,一是指山頂卓然獨立的孤峰金頂。《銅仁府志·卷十七》所載徐闿的《梵凈山記》中“每當天晴日朗,升高而望,獨梵凈孤秀插空,爽人眉宇……”這個“梵凈”就指的是孤峰金頂。這個金頂峰在山頂東南角,距此峰里許北側有一山突起如屏向北及西北延伸,山頂最高峰高于金頂峰,人們亦稱為“金頂。為了與孤峰金頂有別,人們習稱這個金頂為“老金頂”,所在山稱“老山”;稱孤峰金頂為“新山”,或“金頂”。金頂孤峰入云,每當旭日初升,群山尚沉睡于夢一般的瞑色之中時,金頂首先淡紫色,少頃,由淡紫轉為深紅,把縈繞于峰體的云霧都染成層次鮮艷的紅云,故又稱此峰為“紅云頂”,前人有“紅云頂上展雙眸,四大叢林一望收”的詩句即是指此。金頂峰由腰至頂,又劃然分為二峰,中間形成一峽名叫“金刀峽”,遠遠望去,活象一張口仰天長嘯的龍頭,故亦有人稱此峰為“嘯天龍”。老山曾有山岬石壁月夜能照映人影的傳說,故稱“月鏡山”(《銅仁府志》)或“鏡山”(《思南府志》)。以后也有以“月鏡山”之名泛指梵凈山的記述。

月鏡山為什么稱為“老山”,紅云金頂為什么稱為“新山”?因缺乏可靠資料不敢臆斷,但從推理和一些跡象來看老山開發應在新山之前。如現代地名中最多見的“新場”、“新寨”、“新街”之類都能考查到原先就有一個“老場”、“老寨”、“老街”,由于某種原因前者取代了后者。老山長約三、四華里,由于孤嶺獨插蒼穹,剝蝕嚴重,山頂巉崖斷壁不能一線走通,老金頂雖有路可通,而猿跡鳥道,極為陡險。但自底至頂沿線仍有寺廟遺址。從遺址跡象來看,朽木殘石都較新山的殿龕殘址古老。根據新山開發資料推測,梵凈山在明萬歷初年正式由政府開發以前老山已早由民間逐漸開發了。新山開發以后,由于有政府支持,又有專人負責,道路設施自然優于老山,朝覲的人便少到老山了。這樣,就使本來就極險峻的小徑,因年久失修而風化垮塌,更難攀登,因而老山金頂及與金頂相連的大部分地方至今仍是一片處女地,其間必然還有不少絕妙的景點和文物待我們去勘查,對梵凈山的開發史將能提供新的資料。

綜前所述,從典籍上來考察,梵凈山在唐以前稱“三山谷”,唐中葉稱“辰山”,宋以后稱“思邛山”,明代以后始稱“梵凈山”。也有別名稱“九龍山”、“鏡山”、“月鏡山”、“卓山”者,但后面幾種名稱都只見于個別典籍,未能流傳。從民間實際稱謂來看,似歷來就稱為“飯甑山”。印江梵凈山部分,明以前為苗族頭領統轄,沿山其它地區亦為少數民族頭領自領地,與中央政權極少聯系。明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或設置各類長官司等懷柔政策和“以夷治夷”等策略后,始逐漸歸于“王化”,所以明以前這些地區基本沒有地方史籍或其它文字資料,行諸文字將“飯甑山”諧音書寫為“梵凈山”才始見于明代中葉以后的典籍中。明以前的典籍如《水經注》、《元和志》、《太平寰宇記》等書的作者,也不過望山遙揣,因故命名,并未親臨考察,自然不會知道民間的稱呼,所以明代以前不見梵凈山(飯甑山)的記載,不能認為就沒有“飯甑山”這個名稱在民間存在。

綜上所述,梵凈山頂上北側兀立如屏的高山稱“老山”,老山上的高峰稱“老金頂”。拔地而起的孤峰稱新山,亦稱“新金頂”。老山又稱“鏡山”、“月鏡山”;新山又稱“紅云金頂”、“紅云頂”、“嘯天龍”,“梵凈山”。“梵凈山”這個山名還有兩個涵義:狹義的梵凈山是指紅云金頂;廣義的梵凈山則是指“周環六百余里”的整個梵凈山,也即史書上所稱的“三山谷”、“思邛山”、“梵凈山”、“九龍山”、“卓山”、“月鏡山”。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