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旅游是人類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超出生存需要的一種消費形式。我國自解放以來,特別是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日益進步,國民收入增加,勞動時間縮短,旅游活動已不再是少數上層人士的專利,廣大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也參入了旅游者的行列;改革開放敞開了國門,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許多外國人也想了解這個神奇古老的東方大國,來華旅游的外國朋友逐年增多,這就促進了中國旅游業的崛起。對國內外旅游者來說,近年來我國一些名山大川和知名的人文旅游景點,大都已經涉足,而“崔巍不減五岳”,兼具華山之雄,匡廬之秀、黃山之美,峨眉之奇的梵凈山,卻因地處荒陬,交通不便而“久在深閨人未識”。根據旅游者追新求異,游覽審美的旅游心理,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梵凈山必然會成為我國旅游事業中又一顆獨放異彩的明珠。

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旅游資源,它為旅游活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給旅游者帶來美的享受。沒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就談不到旅游業的存在和發展。所謂旅游資源,一般地說,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親臨其境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統稱為旅游資源。但就存在原因和實際屬性可歸納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型。自然資源包括名山大川,森林瀑布,奇巖怪石,石窟溶洞,火山溫泉,奇花異草,珍禽怪獸,云海雪景等;人文資源除文化遺址、名人故居、博物史館、古建筑、古墓葬、摩巖石刻、碑文等外,人文資源還包括不可見但可感知的非物質內容如語言、宗教信仰、民族風彩、生活習慣等。人文旅游資源是古今人類加工而成,它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覽中的藝術美和社會美的審美情趣,如造型藝術的宮殿城墻、古寺陵墓、園林建筑,語言藝術的詩詞、碑文、神話傳說,表演藝術的歌舞、戲曲以及傳統的書畫藝術等。通過對這些民族藝術的欣賞,獲得心理上、意識上的美感享受。人文旅游資源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是最寶貴的旅游資源;但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自然旅游資源,所以說獨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資源是一切人文旅游資源的基礎。人文旅游資源可以培修,而自然旅游資源則得乎自然,非人力可為。

梵凈山山體沉厚,磅礴雄奇,亭毒萬類,具有多種自然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可供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的良好條件,其旅游資源是多方位、高品位的。現僅從旅游目的著眼概略介紹:

自然風光神奇詭異

觀光旅游不僅是人類早期的旅游形式,也是目前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旅游活動類型,而游覽自然山水又是這類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山和水有不同的審美情趣,山的美學特征在于

雄、奇、峻、險并由此構成的奇峰秀嶺、萬壑層巒、怪石巉崖,叢林幽穴。國內名山,或以雄渾稱奇,或以險峻取勝,或以秀麗聞名,或以林泉著世,都以其自身的特點吸引歷代騷人雅士、探幽尋勝的游客,但能兼具山的各種美學特征的名山卻不可多得。

梵凈山由于地史古老,具有亙古以來地質史上多期迭加的磅礴的地質構造和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冰川地貌,具有起源古老的陸生高等植物和動物。山區內層巒疊嶂、角峰插天,巉崖幽壑,飛瀑如練,叢林競秀,云霧翻卷,各具極致,形成了她特有的綺麗風光,自古即為黔境的名山勝地。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勅賜碑”就稱她為“天下眾名岳之宗”。其知名度“久已靈馳于兩京,傾動于十三布政,勞旌于撫按,煩顧于道府諸侯”,因而游覽梵凈山者已遍及全國,所謂“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渴,恒見日盛而月興?!边@種狀況自然隨著世道之治亂或客觀環境的變化而時有興衰,但她卻是歷來聞其名者一直向往的勝地。直到解放前,每年夏歷六月朝山之期,來山朝拜觀光者仍近十萬人次。游客除近山各縣及貴州境內外,還遍及川、鄂、湘、桂、滇各省。

梵凈山的自然風景點以金頂為中心,東南呈斷面突起,山勢向東北、西北延伸緩降。由印江、江口均可上山。由江口縣城至山頂,約50公里,公路通至黑灣河,二十幾公里,由公路止點步行上山有15公里;由印江縣城至梵凈山,有東、西兩線可通。一條經木黃、金廠上山,稱東線,約82.5公里,其中,公路通至金廠約56公里,由此步行上山約26.5公里;一條取道合水、永義上山,稱西線,約56公里,其中44公里已通公路,由公路終點護國寺步行上山約12公里?,F由印江縣城上梵凈山,一般多取西線。由江口縣城到梵凈山,入山后沿溪而行,主要觀覽的是幽谷流水的溪峽風光,到達山腳后由東南面上山。由于地處主山的斷面,所以山勢陡峭,一直攀循石級而上,有“萬步云梯”之稱。萬步云梯起點海拔約1035米,較山頂茶殿2336米海拔低1301米,由此上山,途程不足5公里,平均海拔的比高為1:4,即每前行4公尺,地形就升高1公尺。由印江西線公路終點的護國寺上山,主要沿主山西行山脈的山脊而行,觀覽的是脊嶺風光,視野開闊,山回路轉,物換景移,俯覽江山,胸囊天地,盡得登高覽勝的審美享受。公路終點護國寺海拔1158公尺,由此至山頂茶殿,高比為1:10,即每前行10公尺,地形才升高1公尺。如果由護國寺上行2公里到達鐘靈寺以后,比高則為1:28即每升高28公尺地形才升高1公尺。這就是說,由護國寺上山,除了由護國寺到鐘靈寺不足兩公里的小道有些吃力外,其余的路段緩緩上行,基本沒有登山的疲累,一般游人如只想觀賞新金頂或金頂一帶山頂的風光多取道印江西線上下,如想通覽山景不走回頭路則由印江西線上山由東南面江口一線下山最為省力。本文只簡單介紹西線一帶可供觀光游覽的景點。

前面說過,由于凈梵山主體山勢是以金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緩降,東南面是山的斷頭部,向西北延伸的山脈是連于梵凈山的一條主脈,山體磅礴沉厚,梵凈山多次地質變動形成的千姿百態的地貌和不同氣候帶生長的多姿多彩的植被都在這一帶集中體現。山巒峰壑,怪石巉崖,煙云飛瀑,異樹奇花都可在這一線得到充分觀賞,所以,梵凈山有價值的自然風光景點都集中在這一線,如卓然兀立如龍嘯天的紅云金頂(新山),壁立如屏、直插天際的“月鏡山”(老山),上大下小危壘如蕈的“蘑菇石”,穴通一線峽壁如墻的“一線天”,九皇娘肉身成圣充滿浪漫傳說的“九皇洞”,須眉畢肖的“接引佛”,石疊千層維妙維肖的“萬卷書”,遍地黃花的“叫化洞”,玉筍高標玲瓏剔透的“太子石”,鋸齒山腰浩瀚如海翠綠通直的冷杉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剪刀峽”,危崖凌空如臨天際的“拜佛臺”,虬枝交結連理成蔭的“黑巷子”,刀脊如削行若蹈空的“薄刀嶺”,姹紫嫣紅十里杜鵑的“山王殿”,弱草柔竹繁花如星的“棉絮嶺”,茂林修竹清泉激漱的“鐘靈寺”,雙獅對峙青龍下山的護國寺……這些自然景點,或形貌詭異,或巉巖險峻,或絕壁凌空,或幽森古樸,或秀麗優雅,或偉岸雄奇各盡其自然品格之妙。此外還有金頂、爛茶頂一帶隨時出現的絢麗奇幻的“佛光”,行處可見幻化無常的萬壑煙云,真正令游人有移步更新目不暇接之感。這些自然景點未作任何人工雕琢,隨著梵凈山的開發,如能根據不同的美學品格,審慎地略加人工培護,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必將大大提高這些景點的旅游品位。

梵凈山由于地處邊陲,交通不便,又位居歷史上經濟不發達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且又遭受歷史風云的剝蝕,所以人文景觀較少,品位也較差,從這方面的意義來說,還是一片情景無量正待開發的處女地。但就現在幸存的歷史文物和古建筑及其尚可修復的殘址來看也還相當豐富。如建于明代萬歷晚年的“勅賜碑”(碑題為《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是記載梵凈山歷史、地理、風物、佛事活動,

朝覲盛況最古老最完備的珍貴文物。新山金頂腳的多處摩巖其中命名為“道院摩巖”的一則摩巖,鐫刻于明萬歷初年,比過去公認年代最早的“勅賜碑”還早四十多年;摩巖記載了梵凈山由政府正式開發的歷史緣由,為若干史籍對梵凈山的開發歷史眾說紛紜的爭論提供了最確鑿的史證。此外如鐫刻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天橋功德碑》(摩巖),澄清了金頂天橋“非人力可為,得于天造”的神話,山頂茶殿附近的《脈原宗譜碑記》對梵凈山的禪宗世系及佛教在梵凈山的流傳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紅云金頂凌空飛架的石拱“天橋”,在建筑科學相當落后的年代,用十分原始的建筑材料,于“風勁不可瓦”的危崖頂端施工,歷數百年疾風驟雨而巍然無恙,至今仍令人視為神工而嘆為觀止。列名梵凈山四大皇庵的天慶寺、護國寺過去殿宇恢宏佛像莊嚴肅穆,環境清幽,曾是知名的叢林勝地,現今雖遭損壞,適當加以培護即可舊貌新顏。著名腳庵太平寺,現已修葺一新,屋脊是琉璃預制件鑲成的雙龍搶寶圖案,殿堂高敞,佛幔低垂,翹角飛檐,流丹滴翠,掩映于蒼松翠柏間,現在是省級開放寺廟。每到夏天,寺內香煙繚繞,游客絡繹不絕。此外還有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歷史紀念價值的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碑、紀念館和位于縣城,省內不可多見的古建筑文昌閣及去梵凈山沿途可供觀賞的不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總的說來,梵凈山自然風光之美自有其本身的特色,不僅在美學上具有“山”的各種美學品格,由于遠離城市,周圍沒有大型工礦,自然環境基本未受污染,你無論在任何一個景點流連觀賞,都會油然忘卻塵世的喧囂,人事的紛爭,

工作的煩擾,而恍如置身于數千年前的鴻蒙世界,五臟如滌,心靈凈化,獲得超凡入化的精神美和感官美的享受。

奇花瑤草,異獸珍禽的仙苑

梵凈山是貴州最早成陸的少數地區之一,因而為起源古老的陸生高等植物和動物的繁衍和進一步分化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致使梵凈山棲息著距今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第三紀、第四紀古老植物與動物種類。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獸類有黔金絲猴、華南虎等11種,占貴州全省總數的68%;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17種,約占貴州全省總數的43%,其中很多種類還是梵凈山所獨有的。此外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禽如鴛鴦、紅腹角雉等多種,以及兩棲類,爬蟲類如大鯢、五步蛇等繁多的品類。這些稀有珍貴的動植物不僅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還具有供游人賞心悅目探奇覽異的觀賞價值。如我國特產的單型屬鴿子花,它的頭狀花序形如鴿頭,其下二枚大型白色苞片美麗奇特,形如白鴿雙翅,盛開時,滿樹似白鴿群聚,展翅欲飛,觀者嘆為奇絕,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梵凈山冷杉林多生長在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樹冠濃密,耐寒性強,樹梢能經受凝凍而不至斷梢,故出現由塔形樹冠形成的差參不齊的林冠線。冷杉樹干通直高大,側枝蒼勁有力,葉片深綠色且四季常青,林木一般高10 - 16米,最高可達22米,胸徑20 - 30厘米,最粗可達65厘米,在一片叢林中,它如翠綠的華蓋覆蓋于群木之上。因其成片生長在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上,其高大偉岸的身軀,下臨絕澗,上接蒼穹,風起處林聲如鐵馬嘶騰,林梢似大海驚濤,其磅礴雄渾的氣勢,令人頓生壯懷激烈,氣吞山河之感。鐵杉分布于山王殿至棉絮嶺之東北坡、鋸齒山兩側及老金頂至白云寺山脊之北坡海拔1900米以上地帶,是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姿態蒼勁有力,可與黃山松競秀。春季鐵杉的墨綠色與林間落葉樹的淡綠色相間,濃淡掩映,蒼翠欲滴;秋季其球果艷紅如朱,繁星似地點綴在濃綠叢中,灼灼耀目,或分散,或聚集于滿山黃葉翠竹間,賦予梵凈山中上部特殊風光。梵凈山的杜鵑,入山后即隨處可見,到棉絮嶺至剪刀峽十多華里路側及兩旁緩坡上,則密集地長滿了各色杜鵑。有貴州杜鵑、百合花杜鵑、粉白杜鵑、卷葉杜鵑、嶺南杜鵑等數十個品種和變種。其植株直徑由數厘米至10數厘米,大者胸徑在20厘米左右。近剪刀峽處,有幾株胸圍粗達30多厘米,高達4余公尺,人稱“杜鵑花王”。每當“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春末夏初季節,十里杜鵑爭相怒放,姹紫嫣紅,鵝黃嫩綠競艷爭妍,各盡其態,簡直是杜鵑花的天然展覽長廊,為這一帶嵯峨破天的脊嶺風光,頻添一派溫柔綺麗的風韻。生長于永義鄉昔土壩場頭約半華里的“貴州紫薇”樹,高大挺拔,樹冠蔭蔽畝許,樹干胸圍約七十厘米左右,筋骨嶙峋,不知經歷了多少年代,但仍枝繁葉茂,生氣盎然。此樹每年開花三次,花色紅白相間,朵大色艷,十分美麗。然只開花不結籽,根部也不另發新芽,故僅此一株,當地人視為神樹。紫薇樹一般為小灌木,多栽培于庭院,象這樣參天的紫薇,據說不僅國內絕無,全世界也僅日本保留一株,是古代孑遺樹種,十分珍貴稀罕。

我國特有的黔金絲猴(又名灰金絲猴、白肩仰鼻猴),形體和毛色都異于國內其它地區生長的金絲猴,僅分布在梵凈山上,世界上任何動物園都未正式展出過,珍貴稀有,是世界上瀕危物種之一。這種金絲猴不甚懼人,活動范圍非常嚴格,解放前近山村寨人口少,它的活動下限界線可到護國寺與蘇家坡之間人們稱為“小萬卷書”的陡坡上,與此山相連僅隔洼的另一嶺以下即絕不見它們的足跡。性好嬉鬧,行人由路上經過,常常成群地以野果擲人,或出其不意地搶走行人的帽子、頭巾。當行人跌足怒罵時它們卻三五成群地爬坐在半山樹上對著你吱吱歐歐地歡叫,好象在嘲弄你,然后呼朋引類地隱于密林深處,十分頑皮可愛。《思南府志》上也有關于金絲猴的記載,稱它為“宗彝”,說它“性仁孝”,長幼有序,采得食物要先奉與老的,然后給不能采食的幼猴,最后才分而食之。這段記述雖未考證其可信性究竟如何,但至少說明古人認為它是猴類中最具有靈性的了。我國特產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大鯢,因其叫聲似兒啼,人們俗稱為“娃娃魚”,一般體重均在10公斤以下,而產于梵凈山區山溪河谷中的大鯢,20公斤左右的就很常見,最大體重竟達30多公斤。此外,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鳥類紅腹角雉(當地人稱“角角雞”)、白冠長尾雉(當地人稱“白寒雞”)、紅腹錦雞(當地人稱“金雞”)在梵凈山離居民村寨稍遠的地方隨處可見。這幾種動物毛色斑斕錦繡,形體嬌美,十分好看,很有觀賞價值。梵凈山區還產鴛鴦,據專家稱,鴛鴦通常是在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北海道以及我國黑龍江一帶繁殖。在梵凈山發現有鴛鴦繁殖,為這種動物的繁殖環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

梵凈山的這些異樹奇花,珍禽怪獸不僅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也是旅游者開闊眼界、增加知識,獵奇覽異旅游心理得到滿足的珍貴的旅游資源。印江自治縣人民政府作出的梵凈山長期規劃中,計劃適當時期在上山旅游線路的適當地點,分別建一個動、植物園和以觀賞為目的的藥園,以供游客觀賞。

仙佛道場 禪宗圣地

梵凈山的開發和聲名能夠播于海內早先都是以佛教而起。明代萬歷初年正式由政府批準并牽頭開發梵凈山的《院道摩巖》中就指明批準開發的原因是因其“委系古跡名山”。萬歷四十六年的《勅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也指明重建的目的是“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岳之靈爽多自培修……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僧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圣臨鑾?!毖厣礁骺h各族人民稱梵凈山為“大佛山”,過去開山之期到梵凈山朝覲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抱著“朝靈山,拜活佛”的目的去的,現今每年到梵凈山去的人中,這類人仍占絕大多數。可以說自開發以來,梵凈山的興衰和佛教的興衰是一脈相連的。早在明代萬歷年間,梵凈山就已成為遠近知名的禪宗圣地,隨著佛教在梵凈山區的發展和歷代的培護,梵凈山庵寺林立,整個山區香煙氤氳,鐘磬相聞。除掉小龕小廟,有僧尼常住的庵寺就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之稱。在印江部分,皇庵就有天慶寺,護國寺兩座。腳庵有太平寺、鐘靈寺、鎮江寺、洞德寺等二十多座,分別占皇庵腳庵一半以上。這些寺廟由于兵燹,屢毀屢修,一直頑強地保留了下來?,F今,原來的廟宇雖大半殘敗,但大都還有部分建筑,或基礎猶存,有的還有少數僧尼,皆可修復。

梵凈山興佛建剎,歷史悠久,至今仍留下不少佛教文物。寺廟集中體現了佛教文化。它那莊嚴雄偉的殿宇和不同、格調各異的特殊建筑布局,表現了吸收印度建筑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那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神佛雕塑,示了傳統雕塑藝術技藝;暮鼓晨鐘、魚木清磬之聲和禮經的詠唱是一種離我們遙遠古老的音樂和聲;香煙繚繞、幔低垂,幡旌飄拂的環境氛圍給人帶到一種肅穆寧靜的境界。寺廟這種充滿神秘多采的文化氛圍,不僅是信教眾禮佛了愿的場所,也為廣大旅游者提供了藝術美和社會美審美情趣。綜觀國內的名勝區,總離不開佛教廟宇的存在,如能有步驟地修復一些寺廟,使文化藝術與秀麗的自然景完美結合形成梵凈山獨特的風景名勝資源,必然會成為佛信徒神往和廣大旅游者醉心的旅游勝地。

梵凈山禪宗屬臨濟正宗,據說,在國內佛教教派中,梵凈山的佛門弟子屬這一宗派,而在東南亞各國的佛教信中,多屬這一宗派。一切仰教信徒對宗教的虔誠信仰都要一種物質的寄托,如靈山、古寺、仙跡……這些地、物知度愈大,愈被信徒們視為神圣的象征而朝覲,如伊斯蘭教之于麥加,道教徒之于武當,佛教徒之于南海、普陀、峨眉……等。梵凈山的寺廟如能得到一定的恢復,佛教能有定的弘揚,知名度播于海外,必還將吸引東南亞一帶佛教臨濟宗的善男信女來此朝覲?,F在弘福寺僧已有多人在山頂雅錫,正在維修山頂報國寺。印江境內的佛教信徒們也在積極倡導修復護國寺、天慶寺等知名廟宇,相信隨著梵凈山的開發步伐,梵凈山一定會恢復她“古佛道場”的舊貌。

民族風情,絢麗多彩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梵凈山旅游路線經過的地區和梵凈山山麓都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村寨。古樸淳厚的民族習俗、獨具一格的服飾民居、絢麗多彩的民間文藝、色味俱佳的民族食品,使旅游者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淳樸雋永的異族風情。如翹檐吊腳的土家木樓,寨墻屋院為塊石疊砌的苗家村寨,過趕年、祭風神等特異的民族習俗,具有獨特風格的舞獅、玩龍、花燈歌舞、花燈?。舭鄳颍?、薅秧歌、銅鈴舞、山歌、情歌等民間文藝,古老神秘的儺戲儺舞,真是豐富多彩,美不勝收。

這里值得特別提到的是花燈歌舞、花燈劇、儺舞儺戲等流傳古老的民族藝術。花燈、儺戲在西南少數民族及部分漢族地區都有流傳,但由于各地區民族語言、風習、經濟文化、生產方式等諸多差異,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同是土家族地區,湘西和黔東差別就很大。就是民族、地理、歷史、風習十分相近的銅仁地區西五縣(印江、思南、德江、沿河、石阡)也有差別。印江由于建縣歷史早,接受外來文化及自身文化的發展也較早。根據對印江縣境內花燈流傳歷史較早地區的師承關系考察,花燈歌舞至遲在明末清初即已普及全縣?;魟≡诘拦饽觊g也在民間發現,咸同年間已比較成型,并出現了半專業的劇團在本縣、鄰縣以及鄰省的邊沿地區如秀山、酉陽等地演出。這種半專業性質的花燈劇團(解放前稱“燈班戲”)至光緒中,已有三、四個班子,業余的燈班已有十來個。印江花燈歌舞有“鑼鼓燈”、“絲弦燈”兩種。兩種花燈歌舞表演程式大致相同,即:男角(丑角)在開場鑼鼓中出場,說一段詼諧的韻白,唱出臺、道白、走園場、引旦角出臺;旦角聞男角招喚后唱出臺,二人對舞,問訊后同唱一段花燈調后收場。鑼鼓燈只用鑼鼓伴奏,男角丑扮,曲調古樸高亢,舞蹈粗獷豪邁;絲弦燈源于鑼鼓燈,曲調豐富,優美抒情,吸收了當地民歌和外地的民歌、小調融匯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套曲調。舞蹈優雅柔婉,有雞揀米、鳳點頭、大開門、小開門、犀牛望月、古樹盤根、蛤蟆曬肚……等多種舞蹈程式動作。男角丑扮或俊扮(三十年代以來多作俊扮)。印江花燈歌舞多為二人花燈,極個別地區也有三人花燈,即男女二角合唱花燈調至中途時插入一丑,插諢打科,邊共舞邊調侃,十分滑稽有趣。印江花燈劇脫胎于花燈歌舞,主要唱腔系花燈歌舞男女出臺調的發展。根據戲曲表演的需要另有丑調、路調、大板腔、一字調、娃娃腔、陰腔等幾種唱腔。過場音樂有大開門、小開門、滿樹紅等六七個曲牌。傳統劇目有《槐蔭配》、《巧英曬鞋》、《南山耕田》、《殺狗勸夫》、《假斯文賣線子》、《傻二算帳》、《勸夫戒賭》等十多個。多表現底層人民的生活、情操,風格詼諧風趣,體現了勞動人民堅毅達觀的樂觀主義精神。印江花燈歌舞在民間十分活躍,每年春節前后,可說是村村弦歌震耳,寨寨鑼鼓相聞,其中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民間藝人和受人歡迎的業余花燈班社。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提倡,群文工作者的參與,表演藝術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有了不少的改進和提高,多次在省地調、匯演中獲獎。其中創作的多人花燈歌舞《跟著賀龍去當兵》獲銅仁地區1982年文藝調演一等獎(當年地區匯演比照省級評獎水平評獎,所以未設一等獎,唯這個節目破格獲一等獎)。整理改編的傳統花燈劇《巧英曬鞋》在銅仁地區匯演中被評為優秀節目(當年未評獎),先后兩次在貴州電視臺播放,現已為銅仁地區文工團的保留節目;現代題材花燈劇《桂香月圓》,獲銅仁地區1982年會演創作、表演二等獎,創作的民族題材大型花燈劇《望夫石》,1989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評獎中被文化部、全國劇協等單位授予團結獎?;粜颉渡皆虑椤?,在銅仁地區1994年文藝會演中囊括了編劇、表、導演、舞美一等獎。印江花燈歌舞和花燈劇,因其悠久的歷史,經久不衰的流傳和普及,建國后繼承和發展的成就,因而被人們譽為“花燈之鄉”。

印江的儺舞和儺戲流傳歷史也很久遠,從師承關系來看可追溯到明代。儺舞、儺戲與民間信仰緊密相連。印江民俗有以驅鬼辟邪為目的的“沖儺”,和許愿酬神為目的的“還愿”兩類?!皼_儺”主要是娛神的儺舞;“還愿”也有純屬娛神的“上洞”儺舞,但主要是娛人的“中洞”歌舞型儺戲,“下洞”基本近于民間戲曲形態的儺戲。從印江“還愿”的整個表演過程中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發展的軌跡,即:由歌舞發展為有一定故事情節和人物的代言體的歌舞劇,進而發展為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行當,集唱做念打為一身的戲曲。儺堂戲的“下洞戲”直至今日仍保留中國戲曲形成初期階段的面目,三洞戲的連臺演出,幾乎是中國戲曲發展史的縮影,非怪人們稱儺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印江儺戲還保存有不少雜技性項目,如“上刀竿”、“溜紅鏵口”(鐵鏵燒紅后土老師赤足在上面溜過)、“含紅耙齒”(鐵耙齒燒紅后土老師用齒咬住轉場一圈)、“釘活雞”(將活公雞用大鐵釘由左眼向右眼釘于柱上,法事完畢、取下雞仍能啄米和行走)、“開紅山”(土老師用舊式剃刀敲進腦門,頂刀作法事,取下刀后用符水一抹傷口立愈)等驚險節目,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此外,還有梵凈山麓落坳一帶獨具特色的苗族獅子舞,春節土老師沿村挨戶的具有曲藝和獨舞形式的“劃龍船”、“打糧山土地”等民間文藝活動。印江梵凈山麓的民間民族文藝豐富多彩,民族風情奇特雋永,在印江對梵凈山的總體開發規劃中,民委和有關部門擬在東西兩側入山最近、民族風情最濃郁的芙蓉壩(東線)、團龍(西線)兩個土家族村寨建成民族村寨,在這里適當集中一些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觀賞價值的民族文藝項目,以便游客觀賞。

梵凈山集古老神奇、磅礴綺麗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悠久的佛教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稀有的自然資源和科研價值于一身,其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和資源品位的高檔次都是國內名山所少有的??v觀國內眾多旅游區,或以自然風光見長,或以禪林佛地取勝,或以民族風情名世,或以奇花異草珍禽異獸稱奇,或以歷史遺跡園林建筑等純人文景觀誘人,能兼有兩項以上優勢者實不多見,而梵凈山卻兼而有之。某些人文景觀資源雖現時較簡陋或還不具備,但由于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作為依托,隨著梵凈山開發的步伐,隨著印江經濟的發展,也隨著經濟界有識之士對梵凈山開發價值認識的提高從而提高對梵凈山旅游業投資的積極性,不久的將來,梵凈山必將成為神奇的自然風光和絢麗多彩的人文資源相結合的高文化品位的旅游勝地。(李敦禮)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