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大明:魂穿朱雄英 用戶15662419 97244 字 2025-05-02 15:58:1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秋日的陽光透過琉璃窗,在武英殿的地磚上投下斑斕的光影。朱雄英站在殿中央,手中捧著一份精心準備的奏折,等待著朱元璋的反應。

"天工院?"朱元璋放下奏折,濃眉微蹙,"專司百工技藝?"

"正是。"朱雄英恭敬回答,"孫兒以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大明工匠天下無雙,若能集其大成,必可使國力更上一層。"

朱元璋不置可否,手指輕輕敲擊龍椅扶手:"詳細說說。"

朱雄英精神一振,這是他籌劃多時的計劃:"天工院擬分四部——兵械部專攻火器鎧甲,農器部改良耕作工具,織造部研究紡織機械,雜項部則包羅萬象,從水利到建筑皆有涉獵。"

"需要多少銀兩?"

"首年約需五萬兩,此后逐年遞減。"朱雄英早有準備,"選址可在西山,遠離京城,既保密又不擾民。"

朱元璋瞇起眼睛:"你為何對這些奇技淫巧如此上心?"

這個問題直指核心。朱雄英深吸一口氣,決定以朱元璋最關心的角度回答:"皇爺爺,北元未滅,倭寇猖獗。若我大明火器能射得更遠,鎧甲更堅固,將士傷亡必大減。此乃保國安民之要務。"

見朱元璋神色稍霽,朱雄英趁熱打鐵:"再者,農器改良可使糧食增產,織機改進可促絲綢外銷。國庫充盈,則軍費充足,賑災有余..."

"夠了。"朱元璋抬手打斷,"準了。但有三條:一不得勞民傷財,二不得荒廢經史,三..."他目光如炬,"不得玩物喪志。"

"孫兒謹記!"朱雄英鄭重行禮,心中狂喜??萍几锩牡谝徊?,終于邁出去了!

離開武英殿,朱雄英立刻召見工部侍郎張衡——這是少數精通工藝的官員,也是他暗中考察多時的合適人選。

"張大人,天工院之事皇爺爺已準。"朱雄英開門見山,"本宮欲請你總領其事。"

張衡又驚又喜:"臣...臣恐難當此大任..."

"張大人不必過謙。"朱雄英從袖中取出一份名單,"這上面的人,務必盡快召集到位。"

名單上是朱雄英多方打聽搜羅的能工巧匠:有軍器局的造銃匠,有江南的織工,甚至還有幾個擅長水利的"罪臣"。張衡越看越驚,這些人散布全國各地,皇太孫是如何得知的?

"還有,"朱雄英補充道,"派人去泉州,尋找一個叫馬德旺的回回匠人。此人擅長火器制造,現應在某家波斯商行做護院。"

張衡領命而去。朱雄英長舒一口氣,望向窗外的藍天。馬德旺是他記憶中明初著名的火器專家,歷史上因"夷人"身份不得重用。若能找到他,火器改良將事半功倍。

一個月后,西山天工院悄然成立。從外面看,這只是個普通的皇家莊園,但內部卻別有洞天:工匠坊、試驗場、藏書閣一應俱全。朱雄英每月秘密前往兩次,親自指導研發方向。

這日,朱雄英正在天工院檢視新到的工匠名冊,張衡匆匆來報:"殿下,馬德旺找到了,但..."

"但什么?"

"他拒絕應召,說自己只是個看家護院的,不懂什么火器。"

朱雄英挑眉。這倒出乎意料。歷史上馬德旺郁郁不得志,現在給他機會反而拒絕?

"備馬,本宮親自去會會他。"

泉州城外的波斯商行戒備森嚴,但當朱雄英亮出身份,再頑固的門衛也不敢阻攔。在后院練武場,他見到了這位傳奇匠人——一個五十多歲的精瘦男子,左頰有一道猙獰的刀疤,正在指導幾個年輕人操練火銃。

"馬師傅好身手。"朱雄英鼓掌走近。

馬德旺轉身,眼中閃過一絲警惕:"小人是商行護院,不是什么馬師傅。殿下認錯人了。"

朱雄英不以為忤,從懷中取出一張圖紙:"馬師傅可識得此物?"

那是他憑記憶繪制的燧發槍原理圖。馬德旺瞥了一眼,瞳孔驟然收縮,隨即強自鎮定:"小人看不懂。"

"是嗎?"朱雄英輕笑,"那本宮解釋給你聽。這是燧石擊發裝置,可取代火繩,陰雨天也能使用..."

隨著他的講解,馬德旺的表情從警惕變成驚訝,最后成了狂熱。他一把抓過圖紙,手指微微發抖:"這...這設計精妙絕倫!殿下從何處得來?"

"夢中所得。"朱雄英半真半假地說,"馬師傅可有興趣將它變為現實?"

馬德旺沉默良久,突然跪地叩首:"老奴愿為殿下效死!只是..."他抬起頭,眼中含淚,"老奴是色目人..."

"在天工院,只論才能,不分族裔。"朱雄英扶起他,"本宮還等著馬師傅改良洪武火銃呢。"

馬德旺激動得胡須直顫:"老奴必竭盡所能!"

回到天工院,馬德旺如魚得水。短短半月,他就找出了洪武火銃的三大缺陷:銃管鑄造不精、火藥配比不當、火門設計不佳。朱雄英給予全力支持,甚至親自參與改良設計,將現代槍械的一些理念融入其中。

"殿下,這'膛線'是何道理?"馬德旺看著朱雄英畫的新圖紙,困惑不解。

"銃管內刻螺旋紋路,可使彈丸旋轉飛行,更準更遠。"朱雄英解釋。限于當時的工藝水平,他只能提出概念,具體實現還需馬德旺這樣的匠人摸索。

三個月后,第一支改良火銃問世。試驗場上,馬德旺親自操銃,瞄準百步外的木靶。

"砰!"

震耳欲聾的轟鳴過后,木靶中心出現一個碗口大的洞。圍觀工匠一片嘩然——這威力遠超現有火銃!

"射程增加三成,精度提高五成!"馬德旺興奮地報告,"而且連發十銃,無一啞火!"

朱雄英滿意地點頭。這只是開始,但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他當即下令批量生產,先裝備自己的親衛隊。

就在火器改良如火如荼時,織造部也傳來好消息。來自松江府的黃氏姐妹——黃道婆的后人,成功仿制出朱雄英描述的"飛梭織機"。

"殿下請看。"姐姐黃大姑演示著新織機,"以往一人一日最多織布三丈,用這機器可織十五丈!"

朱雄英仔細觀察。這織機雖然簡陋,但已經具備了現代紡織機械的雛形。梭子通過踏板驅動,在經線間飛速穿梭,效率大增。

"好!"朱雄英由衷贊嘆,"黃師傅姐妹功不可沒。本宮決定在江南設官辦織坊,推廣此機。"

黃大姑卻面露憂色:"殿下,民婦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這織機一出,小戶織婦恐難以為生..."黃大姑低聲道,"民婦祖父曾言,技藝革新當循序漸進,否則..."

朱雄英心頭一震。這正是工業革命初期"盧德運動"的翻版!他太專注于技術進步,卻忽略了社會影響。

"黃師傅提醒得好。"朱雄英鄭重道,"本宮會制定章程,官辦織坊優先雇傭小戶織婦,并給予工錢保障。"

離開織造坊,朱雄英陷入深思。改變歷史并非簡單的技術移植,更需要配套的社會改革。每一步都必須慎之又慎。

天工院的成果很快引起朝野關注。當第一支裝備改良火銃的親衛隊在演武場展示時,滿朝文武震驚不已。藍玉更是激動得當場請命組建專門的火器營。

"皇太孫天縱英才!"兵部尚書由衷贊嘆,"此銃若裝備邊軍,北虜何足懼哉!"

然而,反對聲也隨之而來。禮部侍郎方孝孺上書彈劾,稱"太孫沉迷奇技淫巧,荒廢圣賢之道"。奏章中甚至危言聳聽,說火器"有違天和",織機"敗壞女德"。

朝堂上,朱元璋將奏章遞給朱雄英:"你有何話說?"

朱雄英從容出列:"方大人所言,孫兒不敢茍同。《周易》有云'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圣人也重器物之利。至于火器..."他轉向方孝孺,"方大人可愿隨本宮去演武場一觀?"

方孝孺硬著頭皮答應。次日,眾臣齊聚演武場。朱雄英命人設置了三組標靶:一組用弓箭射擊,一組用舊式火銃,一組用改良火銃。

結果不言而喻。改良火銃在射程、威力和精度上全面碾壓前兩者。最后一輪,朱雄英親自操銃,百步外一銃擊碎懸掛的瓦罐,贏得滿堂喝彩。

"方大人,"朱雄英放下火銃,"若邊關將士用此利器,可少死多少人?保多少家庭完整?這難道不是最大的仁德?"

方孝孺啞口無言。朱元璋當場拍板:"天工院繼續辦,火器改良更要加緊!"

勝利的喜悅還未散去,朱雄英就接到密報:有人在暗中調查天工院的工匠背景,特別是馬德旺的色目人身份。

"查清楚是誰指使的。"朱雄英冷聲吩咐。他心知肚明,這必是呂氏一派的反撲。

與此同時,天工院的人才網絡也在不斷擴展。朱雄英建立了一套秘密選拔機制:從科舉落榜生中篩選精通算學的人才,從往來商隊中物色異域巧匠,甚至從囚徒中發掘技術天才——只要有一技之長,都能在天工院找到用武之地。

秋去冬來,天工院的成果不斷涌現:改良水車、新式煉鐵法、簡易鐘表...每一項發明都經過朱雄英親自把關,既不能太過超前以致無法實現,又要確保足夠創新。

臘月的一天,朱雄英正在審閱新一年的研發計劃,李德全匆匆來報:"殿下,皇爺突訪天工院,已到大門了!"

朱雄英心頭一跳。朱元璋此行必是突擊檢查,看他是否"玩物喪志"。他連忙整理衣冠,率眾迎接。

朱元璋一身便服,只帶了幾個貼身侍衛。老人徑直走入最核心的火器工坊,看著忙碌的工匠和滿墻的圖紙,沉默不語。

"皇爺爺..."朱雄英小心翼翼。

朱元璋突然指向一架半成品的水力鍛錘:"這是何物?"

"回皇爺爺,這是利用水力驅動的大錘,可鍛造更精良的銃管。"朱雄英解釋。

朱元璋又問了幾個技術細節,朱雄英一一作答。最后,老人走到馬德旺面前,盯著他的面孔看了許久:"你是色目人?"

馬德旺跪伏在地,不敢抬頭:"回陛下,小人是西域回回。"

"起來吧。"朱元璋出人意料地說,"好好干,朕不管你是哪族人,只要能造出利器保我大明江山,朕就重賞!"

離開前,朱元璋將朱雄英叫到一旁:"做得不錯。但記住,器物終究是末節,治國之本在于得人心。"

"孫兒謹記皇爺爺教誨。"朱雄英恭敬回答。他知道,這是朱元璋在提醒他不要本末倒置。

送走朱元璋,朱雄英在秘密筆記上記下:

【火器改良初見成效,下一步組建專業火器部隊?!?/p>

【紡織革新需配套民生政策,防止社會動蕩。】

【方孝孺為反對派喉舌,需留意其動向...】

合上筆記,朱雄英望向窗外的飄雪??萍嫉姆N子已經播下,但要長成參天大樹,還需要更多時間和努力。而時間...對于知道歷史走向的他來說,是最寶貴的資源。

更新時間:2025-05-02 15:58:19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