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明:魂穿朱雄英 用戶15662419 97244 字 2025-05-02 15:58:1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春日的陽光灑在皇莊的田野上,朱雄英卷起袍角,赤腳踩在松軟的泥土里。冰涼濕潤的觸感從腳底傳來,讓他想起前世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家的日子。

"殿下,這...這實在不合禮制?。?司農寺少卿王儉擦著額頭的汗水,亦步亦趨地跟在后面,"皇太孫親自下田,傳出去..."

"王大人,"朱雄英頭也不回,彎腰抓起一把泥土細細揉搓,"你知道這畝產多少嗎?"

"這...大約一石五斗吧。"王儉不確定地回答。

"一石二斗。"朱雄英糾正道,"去年江南水患,這皇莊的產量只有九斗。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不等王儉回答,朱雄英直起身,指向遠處幾個正在勞作的農民:"意味著那些人家今年要挨餓。意味著朝廷又要減免賦稅。意味著..."他頓了頓,"我們做得還不夠好。"

王儉張口結舌,不知如何接話。十五歲的皇太孫言行舉止常常出人意料,讓他這樣的傳統官員無所適從。

"這一百畝地,從今天起劃為試驗田。"朱雄英走上田埂,接過侍從遞來的布巾擦腳,"本宮要試行新的耕作方法。"

"新的...耕作方法?"王儉結結巴巴地重復。

朱雄英沒有解釋,只是從懷中取出一卷圖紙:"按這個樣式,打造二十架新犁,十架水車。另外,派人去福建,尋找這種作物的種子。"

王儉接過圖紙,只見上面畫著一種奇怪的犁具,與傳統的直轅犁不同,這是朱雄英根據記憶繪制的曲轅犁,更輕便靈活。另一種作物圖示旁標注著"番薯"二字。

"番薯?這是何物?"

"一種高產作物,耐旱耐瘠。"朱雄英簡單解釋,"還有,從明年起,這片田地要實行'二圃輪作制'。"

王儉一臉茫然。朱雄英嘆了口氣,詳細解釋了將土地分為兩部分,輪流耕種休耕的方法。這是歐洲中世紀的農業技術,在大明還未普及。

"這...這不合祖制??!"王儉終于忍不住了,"《齊民要術》有云..."

"《齊民要術》成書于北魏,距今已近千年。"朱雄英打斷他,"王大人,你可知宋代江南畝產已達兩石?而我們現在反倒退步了。"

王儉啞口無言。朱雄英知道,要改變這些保守官員的思想非一日之功。但糧食問題是國本,必須解決。

"先按本宮說的辦。若有差池,本宮自會向皇爺爺解釋。"

回到宮中,朱雄英立刻被朱元璋召見。老皇帝正在武英殿批閱奏章,見他進來,頭也不抬:"聽說你今日赤腳下田了?"

朱雄英心頭一跳——朱元璋的耳目果然無處不在:"回皇爺爺,孫兒想親自看看土質。"

"看出什么了?"朱元璋放下朱筆,銳利的目光直視他。

"土壤板結,肥力不足。耕作方法陳舊,產量低下。"朱雄英直言不諱,"孫兒準備試行新法,望皇爺爺恩準。"

朱元璋沉默片刻,突然問道:"你可知農為國本?"

"民以食為天,農穩則天下安。"朱雄英流暢回答。

"既知如此,為何冒險改革?萬一失敗..."

"正因農為國本,才不能不改革。"朱雄英鼓起勇氣,"孫兒查閱歷年記錄,洪武初年至今,全國糧食產量不增反減。長此以往..."

朱元璋眉頭緊鎖。朱雄英知道說中了要害。連年征戰和嚴刑峻法已經影響了農業生產,這是大明王朝的隱憂。

"你要如何改?"朱元璋終于松口。

朱雄英詳細闡述了他的計劃:改良農具、引進新作物、試行輪作制...每一項都有理有據,既有歷史借鑒,又有創新之處。

"準了。"朱元璋最終點頭,"但僅限于皇莊試行。若有效,再推廣;若失敗..."

"孫兒甘受責罰。"朱雄英鄭重承諾。

離開武英殿,朱雄英長舒一口氣。第一關過了,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次日朝會上,司農寺卿郭桓出列奏道:"陛下,臣聞皇太孫欲改農事祖制,此乃動搖國本之舉,望陛下三思!"

朱雄英心頭一凜。郭桓是呂本的姻親,明顯是呂氏一派在發難。

朱元璋面不改色:"太孫,你有何話說?"

朱雄英從容出列:"郭大人所言差矣。孫兒非改祖制,而是完善之?!吨芏Y》有載'辨土宜之法',《呂氏春秋》詳述'任地''辯土'之術,皆言因地制宜。今孫兒不過效法古圣先賢,何來動搖國本?"

一席話引經據典,駁得郭桓啞口無言。但禮部侍郎馬上接棒:"皇太孫年輕,農事復雜,恐被小人蠱惑..."

"孫兒請教大人,"朱雄英不慌不忙,"《陳旉農書》言'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效',此理可還適用?"

"自...自然適用。"

"那為何江南水田多用直轅犁,笨重難用?為何北方旱地不廣種耐旱作物?"朱雄英環視眾臣,"孫兒所為,不過是將圣賢之理落到實處。諸位大人反對,莫非認為圣賢之言有誤?"

這一頂大帽子扣下來,無人敢再反駁。朱元璋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揚,隨即板起臉:"此事朕已準太孫試行,諸卿不必多言。"

朝議結束后,朱雄英正準備離開,卻見朱允炆站在廊下,欲言又止。十歲的弟弟已經封了吳王,但仍在宮中居住。

"允炆,有事嗎?"朱雄英溫和地問。

朱允炆猶豫了一下:"大哥...母妃說你要改祖宗之法,會惹皇爺爺生氣..."

朱雄英心中一沉。呂氏果然在背后教唆。他蹲下身,平視弟弟:"允炆,你知道農民種地有多辛苦嗎?"

朱允炆茫然搖頭。他從小錦衣玉食,哪知民間疾苦。

"等春耕結束,大哥帶你去看看。"朱雄英拍拍他的肩,"至于祖宗之法...真正的孝順,不是墨守成規,而是讓祖宗的基業更加興旺。明白嗎?"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接下來的日子,朱雄英幾乎每日都去皇莊。他親自指導工匠打造新式農具,與老農討論耕作技巧,記錄各種作物的生長情況。起初,莊戶們戰戰兢兢,不敢在這位尊貴的皇太孫面前多言。但漸漸地,他們發現這位少年不僅平易近人,而且對農事頗有見解,便也放開膽子暢所欲言。

"殿下,這曲轅犁確實輕便,但怕不耐用啊。"老農李鐵柱直言不諱。

朱雄英不以為忤:"李老伯說得對。你看這里加固一下如何?"

他從地上撿起一根樹枝,在泥土上畫出改良方案。李鐵柱瞇著眼看了半天,突然拍腿叫好:"妙??!這樣既輕便又結實!殿下怎會懂這些?"

"書上看的,加上自己琢磨。"朱雄英含糊其辭。實際上,這是他在現代農業機械圖冊上見過的設計理念。

春去夏來,試驗田里的作物長勢喜人。番薯藤蔓蔓延,玉米稈粗壯挺拔,小麥穗粒飽滿。莊戶們從最初的懷疑變成了驚嘆,紛紛前來圍觀學習。

"殿下,這'番薯'真能畝產十石?"李鐵柱蹲在地頭,小心翼翼地撫摸著肥厚的薯葉。

"至少五石,是稻米的三倍。"朱雄英自信地說,"而且耐旱,貧瘠之地也能生長。"

李鐵柱和其他農民交換著難以置信的眼神。若真如此,這將是革命性的變化!

七月的一天,朱雄英正在田間查看玉米長勢,突然接到急報:朱元璋要來視察!

皇帝親臨是莫大的榮耀,也是巨大的壓力。朱雄英匆忙整理衣冠,率眾迎接。

朱元璋一身便服,只帶了幾個貼身侍衛。老人徑直走到田邊,仔細觀察作物的長勢。

"這是什么?"他指著玉米問道。

"回皇爺爺,這叫玉蜀黍,又稱玉米,來自西洋。"朱雄英解釋,"耐旱高產,秸稈還可做飼料。"

朱元璋不置可否,又走到番薯地:"這個呢?"

"番薯,地下結塊根,畝產可達五到十石。"

"當真?"朱元璋終于露出驚訝之色。

朱雄英命人挖出一株,露出下面碩大的塊根。圍觀的農民發出一片驚嘆。

朱元璋蹲下身,親自摸了摸那沾滿泥土的番薯,突然問道:"若遇荒年,此物可救多少人命?"

"若廣泛種植,可保大明再無饑饉。"朱雄英斬釘截鐵地說。

朱元璋站起身,深深看了孫子一眼:"好。明年推廣到皇莊全部土地。后年...若成效依舊,推廣至南直隸。"

這是巨大的勝利!朱雄英強忍激動,恭敬行禮:"孫兒遵旨。"

回宮路上,朱元璋突然問道:"這些作物,你是從何得知的?"

朱雄英早有準備:"孫兒翻閱《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等書,見記載西洋有此奇物,便派人尋訪。"

朱元璋點點頭,不再追問。但朱雄英知道,自己的異常之處遲早會引起更多懷疑。必須加快步伐,在權力穩固前不能太過張揚。

秋收時節,皇莊一片歡騰。試驗田的產量比傳統耕作高出四成,番薯和玉米的表現更是超出預期。朱雄英命人將收獲的糧食分給莊戶,并設宴慶祝。

宴席上,李鐵柱帶著幾個老農向朱雄英敬酒:"殿下,老漢種了一輩子地,從沒見過這樣的收成!您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吧?"

朱雄英笑著搖頭:"李老伯言重了。這都是你們辛勤勞作的成果。"

他趁熱打鐵,宣布成立"農學堂",由李鐵柱等經驗豐富的老農擔任教習,將新耕作方法傳授給更多農民。同時,他組織文吏編寫簡易農書,準備免費發放。

消息傳開,周邊州縣的農民紛紛前來求教。朱雄英來者不拒,命人細心講解。他的聲望在民間迅速攀升,"仁德太孫"的美名不脛而走。

然而,宮中的暗流也隨之涌動。呂氏家族暗中散布謠言,稱皇太孫"妖法惑眾""違背祖制"。甚至有人上書彈劾,稱新作物"形貌怪異,恐非祥瑞"。

朱元璋對此一律留中不發,但朱雄英知道,反對勢力不會輕易罷休。他在秘密筆記中記下:

【郭桓、呂本等人為反對派核心,需警惕。】

【農政改革初見成效,下一步需擴大至全國?!?/p>

【允炆受呂氏影響,需設法改善關系...】

放下筆,朱雄英望向窗外的明月。農業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軍事、科技、教育...一系列改革等著他去推動。道路漫長而艱險,但他別無選擇。

改變歷史的重任,已經壓在了他年輕的肩上。

更新時間:2025-05-02 15:58:19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