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長孫到——"
隨著太監尖細的唱名聲,武英殿內的議論聲戛然而止。朱雄英穩步走入,感受到無數目光如箭般射來——有審視,有懷疑,也有期待。
朱標去世已經十日,朝中關于儲位人選的猜測甚囂塵上。今日朱元璋召集重臣議事,特意傳喚朱雄英和朱允炆一同出席,用意不言自明。
"孫兒參見皇爺爺。"朱雄英恭敬行禮,眼角余光掃過殿內眾人。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內閣學士...大明王朝的核心權力人物幾乎全數到場。而在朱元璋身側,站著年僅七歲的朱允炆,正怯生生地看著他。
"起來吧。"朱元璋的聲音聽不出喜怒,"今日議北伐之事,你也聽聽。"
朱雄英心中一動。北伐是當前朝政第一要務,朱元璋讓他參與此議,顯然別有深意。他安靜地站到一旁,注意到兵部尚書齊泰正用探究的目光打量著他——此人是歷史上朱允炆的重要支持者。
"陛下,"涼國公藍玉率先出列,"北元殘部又在遼東生事,臣請率軍征討,永絕后患!"
朱元璋不置可否,目光掃過眾臣:"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一場關于北伐的激烈辯論隨即展開。主戰派以藍玉為首,主張徹底消滅北元殘余;謹慎派則擔心勞師遠征,耗費國力。朱雄英靜靜聆聽,分析著每個人的立場和動機。
"雄英。"朱元璋突然點名,"你怎么看?"
殿內頓時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集中到朱雄英身上,不少人眼中帶著輕蔑——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懂什么軍國大事?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從容出列:"孫兒以為,北元問題需'剛柔并濟'。"
"哦?"朱元璋挑眉,"細說。"
"剛者,加強邊防,精練士卒,隨時可戰。"朱雄英聲音清朗,"柔者,可效仿唐代'羈縻'之策,對歸順部落封官賜爵,通商互市。如此,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是他從現代民族政策中獲得的啟發,但在明朝語境下包裝成了傳統智慧。
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異彩:"你可知這么做的難處?"
"孫兒略知一二。"朱雄英不卑不亢,"首要難在識人,需派精明強干之臣主持;其次難在持久,羈縻非一日之功;三難在平衡,過寬則失威,過嚴則生變。"
這番分析條理清晰,殿中幾位老臣不禁點頭。齊泰卻突然出列:"陛下,皇長孫所言雖有理,但軍國大事非同兒戲。臣以為當由老成持重之臣決斷。"
言下之意,朱雄英太年輕,不足與議。
朱元璋瞇起眼睛,突然轉向朱允炆:"允炆,你覺得呢?"
七歲的朱允炆嚇得一哆嗦,結結巴巴地說:"孫兒...孫兒覺得...該聽皇爺爺的..."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但朱雄英心知,儲位之爭絕非一次表現就能決定。
議事結束后,朱元璋留下朱雄英一人。老人背對著他,望著墻上巨大的疆域圖,突然問道:"若讓你鎮守北平,你會如何做?"
北平!朱雄英心頭一震。這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此問用意極深。
"孫兒會做三件事。"朱雄英謹慎回答,"其一,加固城防,訓練精兵;其二,發展農桑,充實糧倉;其三..."他頓了頓,"善待四叔舊部,人盡其才。"
朱元璋猛地轉身,目光如電:"你四叔若有不臣之心,當如何?"
這是赤裸裸的試探!朱雄英心跳如鼓,但面上不顯:"孫兒相信四叔忠心耿耿。若真有那一日..."他抬起頭,直視朱元璋,"當先禮后兵,曉以大義;若執迷不悟,則為保大明江山,不得不大義滅親。"
朱元璋久久地盯著他,突然大笑:"好!好一個'大義滅親'!"笑聲戛然而止,老人沉下臉,"記住你今天說的話。"
當晚,朱雄英在東宮秘密召見了藍玉。這位舅公一進門就壓低聲音道:"殿下,情況不妙。今日朝后,呂本那老東西秘密覲見皇爺,怕是在為允炆游說。"
呂本是呂氏的父親,朱允炆的外祖父,在朝中頗有勢力。
"還有,"藍玉繼續道,"齊泰、黃子澄等人近日頻繁聚會,都是允炆一黨。"
朱雄英面色不變:"舅公不必擔憂?;薁敔斒ッ?,自有決斷。"
"殿下!"藍玉急道,"不可不防??!要不要我..."
"不必。"朱雄英打斷他,"舅公只需整飭軍備,隨時準備北伐。朝中之事,我自有主張。"
送走藍玉后,朱雄英取出朱標臨終前交給他的《守成錄》,反復研讀其中"御下之道"一節。父親的字跡工整有力,仿佛還在耳邊諄諄教誨:"...權不可假人,威不可盡露。制衡之術,在乎中庸..."
三日后,朱元璋突然傳召朱雄英到奉先殿——這里是供奉朱家祖先的地方,非祭祀不入。朱雄英心知,關鍵時刻到了。
奉先殿內香煙繚繞,朱元璋站在朱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前,背影肅穆。
"跪下。"皇帝頭也不回地命令。
朱雄英恭恭敬敬地跪在祖宗牌位前。
"在你曾祖面前,老實告訴咱。"朱元璋的聲音低沉而威嚴,"若為儲君,你當如何待允炆?"
朱雄英早有準備:"孫兒必視允炆如親手足。若孫兒有子,當封允炆為王,世襲罔替;若孫兒無子..."他深吸一口氣,"當傳位于允炆。"
這是重大承諾,意味著他愿意將皇位傳承給朱允炆一脈,而非自己的后代。
朱元璋猛地轉身:"此言當真?"
"孫兒在列祖列宗面前起誓,若有半句虛言,天誅地滅!"朱雄英重重叩首。
朱元璋沉默良久,突然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這是你父王臨終前留給咱的,你可知道?"
朱雄英抬頭,認出那是朱標的筆跡,但內容他卻從未見過。
"標兒說..."朱元璋的聲音罕見地有些哽咽,"你天資聰穎,心性仁厚,若加磨礪,必為明君..."老人將文書遞給他,"你自己看吧。"
朱雄英雙手接過,只見上面詳細記錄了朱標對他的觀察和評價,字里行間滿是父親的期許。最令他震撼的是最后一段:
"...兒臣若有不測,懇請父皇立雄英為儲。此子非凡器,假以時日,必能光大我大明基業。至于允炆,可封藩王,保其富貴..."
淚水模糊了朱雄英的視線。這份沉甸甸的父愛,穿越了生死,為他鋪就了通往皇位的道路。
"你父王...看人很準。"朱元璋長嘆一聲,"起來吧,明日早朝,咱會宣布立你為皇太孫。"
朱雄英再次叩首,額頭抵在冰冷的地磚上,久久不起。這一刻,他感受到的不只是喜悅,更有沉甸甸的責任——對父親,對大明,也對歷史。
次日清晨,奉天殿鐘鼓齊鳴。朱元璋端坐龍椅,文武百官分列兩側。朱雄英和朱允炆分別站在丹陛左右,形成鮮明對比。
"太子新喪,國不可無儲。"朱元璋開門見山,"朕決定立皇長孫雄英為皇太孫,正位東宮。"
殿中一片嘩然。齊泰等人面露驚詫,而藍玉一黨則喜形于色。
"陛下!"齊泰出列抗議,"皇長孫雖賢,但年方十二。依禮法..."
"禮法?"朱元璋冷笑,"禮法還說立嫡立長呢!雄英是標兒嫡長子,有何不可?"
這一句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朱雄英暗自佩服朱元璋的政治智慧——用傳統禮法反擊保守派,讓他們無話可說。
"此外,"朱元璋繼續道,"封朱允炆為吳王,待成年后就藩。"
這是安撫呂氏一派的舉措。朱雄英注意到呂本臉上的表情由失望轉為勉強接受——吳地富庶,這個結果不算太壞。
儀式持續了整個上午。當朱雄英跪接金冊寶璽,正式成為皇太孫時,他感受到無數目光的重量——有期待,有嫉妒,也有敵意。但他已經做好準備,迎接這個身份帶來的一切挑戰。
回到東宮,朱雄英做的第一件事是將朱標的《守成錄》供奉在書房最顯眼處。第二件事,則是取出秘密筆記,鄭重寫下: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正式被立為皇太孫。歷史軌跡已變,未來將由我親手書寫?!?/p>
窗外,夏日的陽光照耀著紫禁城的金瓦,熠熠生輝。新的時代,即將開始。
更新時間:2025-05-02 15: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