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慧心醫典 名藥緣楊 100495 字 2025-04-18 20:16:5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出自《難經本義》。

~ 名藥緣楊 著

卷下

《 第三十一難》

問:三焦,它稟受什么,由什么生成,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它所主司的部位常常在什么地方,可以明白地講給我聽嗎?答:三焦,是水谷運行的通道,也是人體之氣終而復始循環的地方。上焦的部位,在心臟的下面,橫膈膜的下面,胃的上口處,主要功能是接納水谷而不排出,它所主司的部位在膻中,也就是玉堂穴下面一寸六分的地方,兩乳頭正中間的凹陷處就是。中焦的部位,在胃的中脘處,不偏上也不偏下,主要功能是腐熟消化水谷,它所主司的部位在肚臍旁邊。下焦的部位,正當膀胱的上口處,主要功能是分別清濁,其特點是只向外排出而不向內接納,作用是傳導糟粕,它所主司的部位在肚臍下面一寸的地方。所以叫做三焦,它的“府”在氣街(一個版本寫作“沖”)。

人體的臟腑,有形狀,有稟受之氣和生成的根源。比如肝臟稟受木氣,由水所生;心臟稟受火氣,由木所生等等,沒有不是這樣的。只有三焦既沒有具體的形狀,而它所稟受的和生成的只是元氣與胃氣罷了,所以說它是水谷運行的通道,也是人體之氣終而復始循環的地方。上焦所主司的部位在膻中;中焦所主司的部位在肚臍旁邊的天樞穴;下焦所主司的部位在肚臍下面一寸的陰交穴。“治”,就如同“司”的意思,也如同郡縣的“治所”的“治”,說的是三焦所主司的部位。有人說:“治”讀作平聲,意思是三焦有了病癥,應當分別在相應的部位進行治療,這大概是針刺的方法。三焦屬相火,火能夠腐熟萬物,“焦”字從火,也有腐熟食物的意思,取名的含義,或許就在于此吧?!鹅`樞》第十八篇說:“上焦從胃的上口出來,沿著咽部向上,貫穿橫膈膜而布散在胸中,走向腋窩,沿著手太陰肺經的路徑運行,再回到手陽明大腸經,向上到達舌下,足陽明胃經常常與營氣、衛氣一起在白天運行二十五周次,在夜間運行二十五周次,這是一個循環,所以運行五十周次后再次在手太陰肺經會合。中焦也在胃的旁邊,從胃上口的后面出來,這里接受水谷之氣,分泌出糟粕,蒸發津液,將水谷的精微物質轉化出來,向上注入肺脈,然后化生成血液,用來滋養身體,沒有比這更寶貴的了,所以只有營氣能夠在經脈中運行,命名為營氣。下焦的作用是分別出回腸中的物質,注入膀胱,并且滲入其中,所以水谷常常一起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后一起向下進入大小腸,形成下焦的功能,水液和糟粕一起向下,經過分清別濁,沿著下焦滲入膀胱?!敝x氏說:“詳細考察《靈樞》的原文,那么三焦有名無形的特點就更加明顯了?!惫糯娴氐脑险f:“所謂的三焦,在膈膜和脂膏的里面,五臟六腑之間的空隙處,是水谷流動變化的關鍵部位,三焦之氣在其中融會貫通,熏蒸膈膜,使皮膚和肌肉得到滋養,向四周運行,分為上焦、中焦、下焦,各自根據所屬的部位來命名,實際上它是元氣的別使。所以雖然沒有具體的形態,卻憑借著人體內外的形態而得名,雖然沒有具體的實體,卻集合了人體內外的實質而有了位置?!蔽艺J為“其府在氣街”這一句,懷疑是錯簡(文字顛倒錯亂),或者是多余的文字。三焦本來就屬于六腑之一,它的經脈是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配,而且各自有主司的部位,不應該又有一個“府”。

《第三十二難》

問:五臟的地位本應是同等的,可為什么心和肺偏偏在橫膈膜的上面呢?答:心主血,肺主氣。血構成營氣,氣構成衛氣,營氣和衛氣上下相隨,這就叫做營衛。它們在經絡中通行,在人體外周循環運行,所以使得心和肺在橫膈膜的上面。

心所主的營氣和肺所主的衛氣,在經絡中通行,在人體外周循環運行,就如同天道運行于天空之上?!柏本褪恰案簟钡囊馑肌R话闳说男南旅嬗须跄?,與脊柱、脅部周圍相連附著,它的作用是阻隔濁氣,不讓濁氣向上熏擾心和肺。四明陳氏說,這里只是說心和肺位置的高低罷了。如果從五臟的德行和氣化功能來論述,那么還有其他的說法。心和肺既然能夠憑借血氣來滋養孕育人體,那么它們就如同人的父母一樣,憑借父母的尊貴地位,自然也應該處于上部?!秲冉洝分姓f:“膈膜和肓膜之上,中有如同父母般重要的心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十三難》

問:肝的顏色青,與木相對應;肺的顏色白,與金相對應。然而肝遇到水會下沉,可按常理木遇到水會漂??;肺遇到水會漂浮,可按常理金遇到水會下沉。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答:肝并不是純粹的木,肝在天干中屬乙木,對應角音,是庚金的柔配。從大的方面說是陰陽的關系,從小的方面說是夫妻的關系,肝釋放出它微弱的陽氣而吸納微弱的陰氣,它的特性喜歡金,并且運行在屬陰的通道較多,所以使得肝遇到水會下沉。肺也不是純粹的金,肺在天干中屬辛金,對應商音,是丙火的柔配。從大的方面說是陰陽的關系,從小的方面說是夫妻的關系。肺釋放出它微弱的陰氣,與火結合,它的特性喜歡火,并且運行在屬陽的通道較多,所以使得肺遇到水會漂浮。那么肺煮熟后又會下沉,肝煮熟后又會漂浮,這是為什么呢?由此可知辛金最終應歸屬于庚金,乙木最終應歸屬于甲木。

四明陳氏說:肝屬天干中的甲乙木,對應角音,其性質重濁。細分來說,甲是木的陽氣部分,乙是木的陰氣部分。合起來說,甲乙木都屬陽。因為肝屬于少陽,并且位于人體的陰分,所以是陰中之陽。陽必然要與陰結合,甲乙木的陰陽,本來就是相互配合的,而且乙木與庚金相通,按照剛柔相濟的道理,乙木舍棄甲木的微弱陽氣,反而喜歡金氣,所以吸納庚金的微弱陰氣,與庚金成為夫婦關系。木的本性原本是漂浮的,因為它吸納了金氣,并且處于屬陰的通道,所以遇到水會下沉。等到肝煮熟后,所吸納的金氣離去,乙木又回歸到甲木的狀態,而木的本體自然就又會漂浮起來。肺屬天干中的庚辛金,對應商音,其性質輕清。細分來說,庚金是金的陽氣部分,辛金是金的陰氣部分。合起來說,庚辛金都屬陰。因為肺屬于太陰,并且位于人體的陽分,所以是陽中之陰。陰必然要與陽結合,庚辛金的陰陽,本來就是相互配合的,而且辛金與丙火相通,按照剛柔相濟的道理,辛金舍棄庚金的微弱陰氣,反而喜歡火,所以與丙火的陽氣結合成為夫婦關系。金的本性原本是下沉的,因為它吸納了火氣,火氣有炎上的特性,且肺處于屬陽的通道,所以遇到水會漂浮。等到肺煮熟后,所吸納的火氣離去,辛金又回歸到庚金的狀態,而金的本體自然就又會下沉。

古益袁氏說:肝是陰木,對應乙木;肺是陰金,對應辛金。角音和商音分別是它們對應的音律。乙木與庚金相合,丙火與辛金相合,就如同夫婦一樣,所以它們都暫時舍棄自己的本性,而隨從配偶之氣的習性,以此來體現陰陽相互感應的道理。況且肝的位置在橫膈膜下面,肺的位置在橫膈膜上面,上面屬陽下面屬陰,它們運行的通道不同,性質也隨之而有所分別,所以木本應漂浮卻反而像金一樣下沉,金本應下沉卻反而像火一樣上行而漂浮。大凡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等到經過制約、生化、變革之后,就會回歸到根本的狀態。所以肝和肺煮熟后,就各自恢復了木和金的本性。

紀氏說:肝是陰中之陽,陰性的成分還比較多,不隨從木性(的漂浮),所以遇到水會下沉。肺是陽中之陰,陽性的成分還比較多,不隨從金性(的下沉),所以遇到水會漂浮。這只是從大的方面來說的。如果從小的方面來說,乙木和庚金、丙火和辛金,是夫婦的關系,等到它們煮熟后沉浮情況相反,是因為各自回歸到所屬的屬性,顯現出了它們的本性。

周氏說:肝貯藏血液,血屬陰。肝多血少氣,其本體凝聚且內部窒塞,雖然有內部的脈絡,但不像肺那樣玲瓏空虛,所以遇到水會下沉。等到肝煮熟后,原本濕潤的變得干燥,原本凝聚窒塞的變得通透空虛,所以它就會漂浮起來。肺主氣,氣屬陽。肺多氣少血,其本體向四周垂懸且輕飄,孔竅玲瓏,脈絡通達,所以遇到水會漂浮。肺煮熟后,其本體都會收縮聚攏,孔竅變得窒塞充實,原本輕舒的變得緊縮,所以它就會下沉。這是事物的常理,與五行的造化是默默相符的。

謝氏說:這是根據事物的特性來推究其道理。我認為肝屬陽,是陰中之陽,陰性成分還比較多,所以稱為“微陽”,它位于人體下部,運行在屬陰的通道。肺屬陰,是陽中之陰,陽性成分還比較多,所以稱為“微陰”,它位于人體上部,運行在屬陽的通道。煮熟后它們就不再有(之前喜歡的陰陽之氣)喜好,而回歸到了本性,為什么呢?因為事物煮熟后相互交合的氣就消散了。

《第三十四難》

問:五臟各自都有聲、色、臭(氣味)、味以及相關的表現,都可以了解知道嗎?答:《十變》中說,肝對應的顏色是青色,它的氣味是臊味,它的味道是酸味,它對應的聲音是呼喊聲,它所對應的液體是眼淚。心對應的顏色是赤色,它的氣味是焦味,它的味道是苦味,它對應的聲音是言語聲,它所對應的液體是汗液。脾對應的顏色是黃色,它的氣味是香味,它的味道是甘味,它對應的聲音是歌唱聲,它所對應的液體是涎液。肺對應的顏色是白色,它的氣味是腥味,它的味道是辛味,它對應的聲音是哭泣聲,它所對應的液體是鼻涕。腎對應的顏色是黑色,它的氣味是腐味,它的味道是咸味,它對應的聲音是呻吟聲,它所對應的液體是唾液。這些就是五臟在聲、色、臭、味方面的表現。

這是五臟的功能表現?!奥暽粑丁毕旅嫒鄙佟耙骸弊?。肝的顏色是青色,氣味是臊味,這是木的氣化表現;呼喊聲與木氣有關;味道是酸味,因為“曲直作酸”(木的特性產生酸味);對應的液體是眼淚,是因為眼淚與眼睛相通,而肝開竅于目。心的顏色是赤色,氣味是焦味,這是火的氣化表現;言語聲與火的特性(宣揚)有關;味道是苦味,因為“炎上作苦”(火向上的特性產生苦味);對應的液體是汗液,因為心主血,而汗液屬于血的一類。脾的顏色是黃色,氣味是香味,這是土的氣化表現;歌唱聲與土的緩和特性有關,有一種說法是脾神喜好快樂,所以它對應的聲音是歌唱聲;味道是甘味,因為“稼穡作甘”(土地種植收獲產生甘味);對應的液體是涎液,是因為涎液與口相通,而脾開竅于口。肺的顏色是白色,氣味是腥味,這是金的氣化表現;哭泣聲的凄慘與金的肅殺特性有關;味道是辛味,因為“從革作辛”(金變革的特性產生辛味);對應的液體是鼻涕,是因為鼻涕與鼻子相通,而肺開竅于鼻。腎的顏色是黑色,氣味是腐味,這是水的氣化表現;呻吟聲,“呻”如同誦念的聲音,類似水流動的聲音;味道是咸味,因為“潤下作咸”(水向下濕潤的特性產生咸味);對應的液體是唾液,唾液屬于水一類。四明陳氏說:腎的位置比較深,不通過呻吟的話,氣就不能達到呼吸順暢,所以呻吟聲是從腎發出來的。然而肺主宰聲音,肝主宰顏色,心主宰氣味,脾主宰味道,腎主宰液體,五臟之間相互交錯關聯,相互都有涉及,所以叫做“十變”。

五臟有七種神氣,它們各自藏在哪里呢?答:所謂“藏”,是人的神氣所蘊含收藏的地方。所以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和智,腎藏精和志。

“藏”就是收藏的意思,人的神氣收藏在體內。魂,是神明的輔助,伴隨著神往來的就叫做魂。魄,是精氣的輔佐,伴隨著精出入的就叫做魄。神,是由精氣變化生成的,陰陽兩精相互結合就產生了神。脾主思慮,所以藏意和智。腎,是“作強之官”(具有強大作用的器官),人的技巧能力由腎產生,所以腎藏精和志。這里根據五臟的功能表現,進而講述五臟所藏的神氣,所以五臟外在的五種功能表現明顯,而內在蘊含著七種神氣。

《第三十五難》

問:五臟各自都有與之相表里的腑,并且位置都比較相近,然而心和肺卻唯獨與大腸、小腸距離很遠,這是為什么呢?答:醫經上說,心所主的營氣和肺所主的衛氣,能夠通行人體的陽氣,所以心和肺居于人體上部;大腸和小腸傳導陰氣向下運行,所以它們居于人體下部,這就是心、肺與大腸、小腸距離遠的原因。

心所主的營氣和肺所主的衛氣,運行陽氣而居于人體上部,大腸和小腸傳導陰氣而居于人體下部,所以它們之間不得不距離較遠。

又問:各個腑都屬陽,應該是清凈的地方?,F在大腸、小腸、胃和膀胱,卻都接受和容納不干凈的東西,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這里是又提出一個問題,問既然各個腑都屬陽,那么就應當是清凈的地方,為什么大腸、小腸、胃和膀胱卻都接受不干凈的東西呢?)

答:說各個腑都是清凈的地方,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醫經上說,小腸是受盛(接受并容納經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的腑;大腸是傳導排泄糟粕的腑;膽是清凈的腑;胃是容納水谷的腑;膀胱是貯藏津液的腑。一個腑不應該有兩個不同的屬性定位,所以可知(說所有腑都是清凈之處)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小腸是心的腑(與心相表里);大腸是肺的腑(與肺相表里);膽是肝的腑(與肝相表里);胃是脾的腑(與脾相表里);膀胱是腎的腑(與腎相表里)。

說各個腑都是清凈的地方,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現在大腸、小腸、胃和膀胱,各自都有接受和處理的任務,那就不是陽的清凈的屬性了。各個腑分別作為五臟的腑,本來就不能有兩種不同的屬性定位。大概各個腑的本體屬陽,但它們的作用屬陰,這就是醫經中所說的“濁陰歸六腑”的意思。說各個腑都屬陽,是清凈的地方,只有膽足夠符合這個說法。小腸稱為赤腸(對應心的赤色),大腸稱為白腸(對應肺的白色),膽稱為青腸(對應肝的青色),胃稱為黃腸(對應脾的黃色),膀胱稱為黑腸(對應腎的黑色),膀胱是下焦所主司的部位。

這里是用五臟的顏色,來分別對應命名五腑,并且都用“腸”來稱呼它們?!跋陆顾巍边@一句,是針對膀胱來說的,意思是膀胱位于下焦所主司的部位,主要功能是分別清濁

《第三十六難》

問:五臟各自都只有一個,可腎卻偏偏有兩個,這是為什么呢?答:腎的這兩個,并不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腎,左邊的那個是腎,右邊的那個是命門。命門,是各種神氣和精氣所匯聚儲存的地方,也是人體原氣所維系的根源。對于男子來說,命門用來貯藏精氣;對于女子來說,命門用來維系子宮。所以說,從功能實質而言腎只有一個(腎和命門相互關聯,共同發揮腎的作用)。

腎有兩個,把左邊的稱為腎,右邊的稱為命門。男子在這里貯藏精氣,是接受五臟六腑所化生的精氣并加以貯藏。女子在這里維系子宮,這樣女子得到精氣后就能施行孕育的功能,子宮就是受孕懷胎的地方。原氣指的是肚臍下面、兩腎之間的動氣,它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這一篇說“不是兩個都是腎” 。第三十九難也說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而且又說命門的氣與腎相通,所以腎的這兩個部分,其實質是一體的。所以項氏家說中,引用沙隨程可久的話說:北方常常配以兩種事物,所以只有坎卦有“習”(重險之意),對于事物來說是龜和蛇,對于方位來說是朔方和北方,對于《太玄經》來說是“罔”和“冥”?!峨y經》說:“五臟各有一個,而唯獨腎有兩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里要把第三十八難、第三十九難等篇章,前后相互參考,其中的含義才能完全明白。)

《第三十七難》

問:五臟的精氣,從哪里發起,又通達到什么地方,可以明白地講給我聽嗎?答:五臟的精氣,向上與人體的九竅相關聯。所以肺氣通于鼻子,鼻子通氣正常,就能辨別香味和臭味。肝氣通于眼睛,眼睛視覺正常,就能分辨黑白顏色。脾氣通于口,口腔功能正常,就能知道谷物的味道。心氣通于舌,舌頭味覺正常,就能辨別五種味道(酸、苦、甘、辛、咸)。腎氣通于耳,耳朵聽覺正常,就能分辨五音(宮、商、角、徵、羽)。

謝氏說:這一篇問五臟的精氣從哪里發起,通達到什么地方?;卮鸬膬热葜徽f了五臟與九竅相通的道理,卻沒有提及五臟精氣的發起之處,恐怕有缺失的文字。我認為五臟精氣的發起,應當如同第二十三難中所說的氣血流注的情況?!吧详P九竅”,《靈樞》中寫作“七竅”,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下面的情況相同。

五臟功能不協調,那么九竅就不能通暢。六腑功能不協調,那么就會氣血郁滯結聚而形成癰腫。

這兩句話,是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的話。五臟屬陰,陰氣不協調,疾病就會發生在體內。六腑屬陽,陽氣不協調,疾病就會表現在體外。

病邪在六腑,那么陽脈就會不協調,陽脈不協調,氣就會滯留,氣滯留就會使陽脈的邪氣亢盛。病邪在五臟,那么陰脈就會不協調,陰脈不協調,血就會滯留,血滯留就會使陰脈的邪氣亢盛。陰氣太盛,陽氣就不能與之相互營運協調,所以叫做“格”。陽氣太盛,陰氣就不能與之相互營運協調,所以叫做“關”。陰陽之氣都太盛,不能相互營運協調,所以叫做“關格”。出現關格的情況,人就不能享盡天年而死亡了。

這與《靈樞》第十七篇的文字大多相同,只有少許差異。有人說:第二十八難中“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這十二個字,應當作為這一章的結語。大概陰陽之氣太盛以至于出現關格的情況,人必死無疑。如果只是受到邪氣侵犯,氣血郁積,那么就應該用砭石針刺放血來治療。這里的“其”,是指代事物的詞。是根據上文所說的“六腑不協調”以及“病邪在六腑”的情況而言的。

醫經上說,氣只在五臟中運行,而不營運于六腑,這是為什么呢?答:氣的運行,就像水流動一樣,不會停息。所以陰脈營運于五臟,陽脈營運于六腑,如同圓環一樣沒有盡頭,沒有人知道它的起始和終止,終而復始地循環。如果氣的運行不出現盈滿外溢的情況,人體的氣就能在內溫養臟腑,在外濡潤肌表腠理。

這是根據上一章中“營”(營運)字的含義,進一步推導出來的,也與《靈樞》第十七篇的文字大多相同,只有少許差異。所謂“氣只在五臟中運行,而不營運于六腑”,并不是真的不營運于六腑。而是說在陰經時,氣就營運于五臟;在陽經時,氣就營運于六腑。脈氣循環周流,如同圓環一樣沒有盡頭,就不會有關格和盈滿外溢的憂患。而人體的氣,在內能夠溫養臟腑,在外能夠濡潤肌表腠理。四明陳氏說:六腑有邪氣,那么陽脈就會亢盛。五臟有邪氣,那么陰脈就會亢盛。陰脈亢盛,是陰氣在下部阻隔;陽脈亢盛,是陽氣在上部格拒,然而這種情況還不至于死亡。陰陽之氣都亢盛,那就既出現關的情況又出現格的情況。出現格的情況,就會嘔吐而吃不下食物;出現關的情況,就會二陰(前陰和后陰)閉塞,不能大小便,最終導致死亡。臟腑之氣協調并相互營運,陰氣不盈滿外溢,陽氣也不盈滿外溢,又怎么會有關格的情況出現呢。

《第三十八難》

問:五臟只有五個,六腑卻偏偏有六個,這是為什么呢?答:六腑之所以有六個,是因為其中包括三焦。三焦是原氣別出的部位,它主持人體的各種氣機,只有名稱而沒有具體的形態,它所屬的經脈是手少陽三焦經,這是人體的“外府”,所以說六腑有六個。

三焦主持人體的各種氣機,是原氣的別使,因為原氣依賴三焦的引導,在人體中默默運行,沒有間斷。“外府”是指它所屬的經脈為手少陽三焦經而言。大概三焦外在有與之相連的經脈,而內部沒有具體的形態,所以這樣說。詳細的內容可以在第六十六難中看到。

《第三十九難》

問:醫經上說,六腑有五個,五臟有六個,這是為什么呢?答:六腑之中,真正意義上的腑確實只有五個。五臟也有被認為是六個的情況,這是因為腎有兩個部分,左邊的是腎,右邊的是命門。命門,是精神所居之處,對于男子來說,命門用來貯藏精氣;對于女子來說,命門用來維系子宮。命門的氣與腎相通,所以說五臟有六個。那么說六腑有五個,這是為什么呢?答:五臟各自對應一個腑,三焦也是一個腑,然而三焦不隸屬于五臟(與其他五腑和五臟的對應關系不同),所以說六腑有五個。

前一篇說五臟有五個,六腑有六個。這里說六腑有五個,五臟有六個,是因為腎有兩個部分(左腎和右命門)。腎的這兩個部分,雖然有左腎、右命門的區分,但它們的氣是相通的,實際上都屬于腎的范疇。說六腑有五個,是因為三焦與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心主)相互配合(有其獨特性,不計入常規的五臟對應五腑之中)。綜合各篇的內容來看,說五臟六腑可以,說五臟五腑也可以,說六臟六腑同樣可以。

《第四十難》

問:醫經上說肝主宰顏色,心主宰氣味,脾主宰味道,肺主宰聲音,腎主宰液體。鼻子是肺的外在表現部位,卻反而能辨別香和臭(按醫經說法應是心主臭);耳朵是腎的外在表現部位,卻反而能聽到聲音(按醫經說法應是肺主聲),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答:肺,在五行中屬西方金。金在十二地支的“巳”位生出,“巳”位在五行中屬南方火,火對應的是心,心主宰氣味,所以使得鼻子能夠辨別香和臭。腎,在五行中屬北方水。水在十二地支的“申”位生出,“申”位在五行中屬西方金,金對應的是肺,肺主宰聲音,所以使得耳朵能夠聽到聲音。

四明陳氏說:氣味是由心主宰的,鼻子是肺的孔竅,心的經脈向上與肺相連,所以使得鼻子能夠辨別香和臭。耳朵是腎的孔竅,聲音是由肺主宰的,腎的經脈向上與肺相連,所以使得耳朵能夠聽到聲音。我認為越人(《難經》作者)的這種說法,大概是依據五行相生的道理來說的,并且由此可見臟腑之間相互關聯、共同發揮作用。

《第四十一難》

問:肝唯獨長有兩葉,這與什么相對應呢?答:肝,在五行中屬東方木。木與春季相對應,春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萬物在剛開始生長時還很幼小,沒有明顯的偏向。(肝的屬性)離代表陰的太陰比較近,離代表陽的太陽也不遠,就好像有兩種心思一樣,所以肝有兩葉,這也與樹木剛生長時的兩片葉子相對應。

四明陳氏說:五臟之間的相生關系,就如同母子關系。所以腎是肝的母臟,腎屬陰中的太陰。心是肝的子臟,心屬陽中的太陽。肝所處的位置,與腎比較接近,離心也不遠。我認為肝有兩葉,與東方的木相對應,木對應春季,春季萬物開始生長,就如同草木發芽時先長出兩片葉子的道理一樣。越人偶然觀察到這種現象,從而建立了這樣的理論學說,不一定完全正確,也不一定完全錯誤。這里所說的“太陰”“太陽”,本來就不一定要指五臟的氣以及月令來說。只是隆冬時節是陰氣最盛的時候,可以稱為太陰,夏初時節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可以稱為太陽,這樣稱呼是沒有問題的。大凡讀書都要融會貫通、靈活理解,不能拘泥于文字。前輩大儒所說的“以意逆志,是謂得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才是正確理解的方法),確實是有道理的。后面的篇章中說肺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這里說有兩葉,只是總體大概的說法罷了。

《第四十二難》

說:人體腸胃的長度和寬度,以及能容納水谷的數量,各是多少呢?回答是:胃的周長是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呈橫向彎曲狀,能容納水谷三斗五升,其中通常留存的食物是二斗,水是一斗五升。小腸的周長是二寸半,直徑是八分少三分之一,長三丈二尺,能容納谷物二斗四升,水六升又三分之二合多一些。回腸的周長是四寸,直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能容納谷物一斗,水七升半。廣腸的周長是八寸,直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能容納谷物九升又三分之一合多八分之一。所以,腸胃的總長度是五丈八尺四寸,總共能容納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又八分之一合,這就是腸胃的長度以及容納水谷的數量。

回腸,就是大腸。廣腸,是肛門的總稱。

肝重二斤四兩,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總共七葉,主要功能是藏魂。心重十二兩,其中有七個孔和三根毛,能容納精汁三合,主要功能是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平且寬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要作用是包裹血液,溫暖五臟,主要功能是藏意。肺重三斤三兩,有六葉和兩耳,總共八葉,主要功能是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要功能是藏志。膽在肝的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能容納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兩,曲折盤繞,長二尺六寸,周長一尺五寸,直徑五寸,能容納谷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周長二寸半,直徑八分少三分之一,向左迂回折疊積聚成十六曲,能容納谷物二斗四升,水六升又三分之二合多一些。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周長四寸,直徑一寸,在肚臍處向右迂回十六曲,能容納谷物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向和橫向都是九寸,能容納尿液九升九合,開口處周長二寸半。從嘴唇到牙齒,長九分,從牙齒往后到會厭,深三寸半,能容納五合的東西。舌重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咽門重十二兩,寬二寸半,從咽門到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寬二寸,長一尺二寸,有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周長八寸,直徑二寸多一些,長二尺八寸,能容納谷物九升又三分之一合多八分之一。

這篇文章的內容,在《靈樞》的第三十一篇、第三十二篇中都有,越人將它們合并為一篇,并且在后面的段落中增加了五臟的重量、所容納的東西以及所藏的功能。雖然感覺前后有重復的地方,但并不妨礙它對這些內容的反復強調。只是其中關于容納數量的記載各不相同,然而這并非是關鍵大義所在,暫且擱置這些差異,等待有知識的人來解答。

《第四十三難》

說:人如果不進食和飲水,七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人的胃中應當留存有谷物二斗,水一斗五升。所以正常人每天去兩次廁所,一次排便排尿二升半,一天就是五升,七天就是五七三十五升,這樣胃中的水和谷物就都排盡了。所以正常人不進食和飲水七天就會死亡,是因為水、谷物以及津液都耗盡了,人就會死亡。

這一篇的內容和《靈樞》第三十篇的文字,大體相同,略有差異。正常人胃充滿時腸道就空虛,腸道充滿時胃就空虛,交替著空虛和充滿,所以氣能夠上下流通,五臟就會安定,血脈通暢和利,精神才能安住。所以說,神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氣。正常人不進食和飲水七天就死亡,是因為水、谷物以及津液都耗盡了。所以說水失去了榮氣就會消散,谷物消耗完了衛氣就會消亡。榮氣消散、衛氣消亡,神就沒有了依托,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十四難》

說:七沖門在什么地方呢?回答是:嘴唇稱為飛門,牙齒稱為戶門,會厭稱為吸門,胃的上口稱為賁門,太倉(胃)的下口稱為幽門,大腸和小腸相連接的部位稱為闌門,最下端的部位稱為魄門,所以稱為七沖門。

“沖”是“沖要”的“沖”。會厭,說的是咽部和食管的會合之處。“厭”就好像“掩蔽”的意思,是說當吞咽食物的時候,會厭合攏掩住喉嚨,不讓食物誤入,以免阻礙氣息的呼吸出入?!百S”和“奔”相同,是說食物所奔向的地方。太倉下口,就是胃的下口,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下脘部位。大腸和小腸相連接的地方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處。下極指的就是肛門,稱為魄門,也是取其幽深陰隱的含義。

《第四十五難》

說:醫經中所說的八會,指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六腑之會是太倉,五臟之會是季脅,筋之會是陽陵泉,髓之會是絕骨,血之會是膈俞,骨之會是大杼,脈之會是太淵,氣之會是三焦(外有一條筋直對兩乳內側的部位)。體內有熱性病的,可取八會穴中相應的氣穴來治療。

太倉,又名中脘,在肚臍上方四寸處。六腑的營養都從胃中獲取,所以中脘是六腑之會。季脅,就是章門穴,在大橫穴外側,直對肚臍旁的季肋端,是脾的募穴。五臟的營養都從脾中獲取,所以章門是五臟之會。足少陽經的筋,結聚在膝部外側,就是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的外側凹陷處。而且膽與肝相配,肝與筋相合,所以陽陵泉是筋之會。絕骨又名陽輔,在足外踝上方四寸,輔骨前方,絕骨的頂端,向前三分處,所有的髓都與骨相關聯,所以絕骨是髓之會。膈俞在背部第七胸椎下方,距離脊柱兩旁各一寸半,是足太陽膀胱經脈氣所發出的部位。足太陽經多血,而且血是水的象征,所以膈俞是血之會。大杼在項后第一胸椎下方,距離脊柱兩旁各一寸半。太淵在掌后橫紋的凹陷處,有動脈搏動處,也就是所說的寸口,是脈的大會之處。氣之會在三焦(外有一條筋直對兩乳內側),就是膻中穴,膻中是氣海,在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體內有熱性病的,各自根據病癥所屬的臟腑,選取相應的八會穴來治療。謝氏說:“三焦”應當是“上焦”。四明陳氏說:髓之會是絕骨,髓屬于腎,腎主骨,這與足少陽經沒有關系。腦是髓海,腦有枕骨穴,那么髓之會應當是枕骨穴,說絕骨是髓之會是錯誤的。血之會是膈俞,血是由心所統攝,由肝所貯藏,膈俞在第七胸椎下方兩旁,上面是心俞,下面是肝俞,所以膈俞是血之會。骨之會是大杼,骨是由髓來滋養的,髓從腦向下,灌注到大杼,大杼的髓滲入脊心,向下貫穿尾骶骨,滲透到各個骨節,所以骨的經氣,都匯聚在這里,這種說法也是說得通的。古益袁氏說,人能夠健步行走,是因為髓會在絕骨;肩膀能夠承擔重物,是因為骨會在大杼。

《第四十六難》

說:老年人躺著卻睡不著,年輕人和壯年人睡著了卻不容易醒來,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醫經上說,年輕人和壯年人,血氣旺盛,肌肉滑利,氣道通暢,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正常,沒有失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夜里睡眠深沉不容易醒來。老年人血氣衰弱,肌肉不再滑利,營氣和衛氣運行的通道變得澀滯,所以白天精神不飽滿,夜里也睡不著覺,由此可知老年人睡不著覺的原因了。

老年人醒著卻難以入睡,年輕人和壯年人睡著了卻不容易醒來,這是與營氣、衛氣以及血氣的充足或不足有關系的,這與《靈樞》第十八篇的內容相同。

《第四十七難》

說:人的面部唯獨能夠耐受寒冷,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人的頭部,是諸陽經匯聚的地方,各條陰經的脈氣都走到頸部、胸中就返回了,只有各條陽經的脈氣都向上走到頭部和耳部,所以使得面部能夠耐受寒冷。

《靈樞》第四篇說:頭面部和身體,都與骨骼相連,與筋脈相連,同屬血液,并且與氣相融合。天氣寒冷的時候,大地會凍裂,水會結冰,在突然寒冷的時候,有的人手足會變得懈怠懶惰,然而人的面部卻不需要像身體其他部位那樣加以衣物保暖,這是為什么呢?岐伯說:人體的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它們的血氣都向上行走到面部,然后流注。到各個孔竅,其中的精華陽氣向上行走到眼睛,使眼睛能夠視物;其別走的經氣行走到耳朵,使耳朵能夠聽聲;其中的宗氣向上出于鼻子,使鼻子能夠辨別氣味;其中的濁氣出于胃,行走到口唇,使口唇能夠辨別味道;這些氣所化生的津液都向上熏蒸于面部,而且面部的皮膚又比較厚,肌肉堅實,所以無論是炎熱還是寒冷,都不能勝過它(而使面部受到傷害)。愚見認為,手的三陽經,從手部向上行走到頭部;足的三陽經,從頭部向下行走到足部;手的三陰經,從腹部行走到手部;足的三陰經,從足部行走到腹部。這就是為什么各條陰經的脈氣都走到頸部、胸中就返回,只有各條陽經的脈氣都向上走到頭部和耳部的原因。

《第四十八難》

說:人有三虛三實,指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有脈象表現的虛實,有病癥表現的虛實,有按診表現的虛實。脈象表現的虛實,脈象濡軟的是虛證,脈象緊牢的是實證。病癥表現的虛實,疾病從體內五臟發生向外發展的是虛證,疾病由外界邪氣入侵體內的是實證。病人能說話的是虛證,不能說話的是實證。病情發展緩慢的是虛證,病情發展急促的是實證。按診表現的虛實,按壓時感覺皮肉柔濡的是虛證,按壓時感覺皮肉牢強的是實證。感覺發癢的是虛證,感覺疼痛的是實證。體表疼痛而體內感覺舒適的是外實內虛,體內疼痛而體表感覺舒適的是內實外虛。所以說有虛實之分。

脈象濡軟的是虛證,脈象緊牢的是實證,這就是脈象方面的虛實。疾病從體內五臟發生向外發展的是虛證,這是五臟自身發病,是從內到外的,就像東垣學派所說的內傷。疾病由外界邪氣入侵體內的是實證,這是感受五種外邪所導致的傷害,是從外到內的,就像東垣學派所說的外傷。病人能說話的是虛證,因為是五臟自身發病,不是由外邪引起的,所以病人神志清醒,不妨礙說話。不能說話的是實證,因為邪氣郁積在體內,所以病人昏亂而不能說話。病情發展緩慢的是虛證,“緩”就是不急促的意思,說的是體內發病,病情發展徐徐遲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病。病情發展急促的是實證,說的是被外邪所侵襲,像風寒溫熱等疾病,生死往往在五六天之內。這就是病癥方面的虛實?!霸\”是按壓、候察的意思,通過按壓體表來了解病情,不是指診脈的“診”。按壓時感覺皮肉柔濡的是虛證,按壓時感覺皮肉牢強的是實證?!睹}經》中沒有這兩句話,謝氏認為是多余的文字。楊氏認為按壓時皮肉柔濡的是虛證,皮肉牢強的是實證。既然這樣,有這兩句話也沒有什么妨礙。按壓病人患病的部位,知道感覺疼痛的是實證,那么就知道不疼痛而發癢的不是實證了。又能知道體表疼痛而體內感覺舒適是邪氣在體表旺盛,體內疼痛而體表感覺舒適是邪氣在體內旺盛。大體上邪氣亢盛就是實證,精氣耗損就是虛證,這就是按診方面的虛實。

《第四十九難》

說:有正經(五臟六腑所屬經脈)自身發病,有感受五種外邪所導致的傷害,如何區別它們呢?回答是:憂愁思慮過度就會損傷心臟,身體受寒又飲用寒冷的東西就會損傷肺臟,憤怒生氣導致氣逆上沖而不能下行就會損傷肝臟,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臟,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勉強用力進入水中就會損傷腎臟。這就是正經自身發病的情況。

心臟主宰人的思慮,是君主之官,所以憂愁思慮過度就會損傷心臟。肺臟主宰皮毛并且位置在上,是比較嬌嫩的臟器,所以身體受寒又飲用寒冷的東西就會損傷肺臟。肝臟主宰人的怒氣,發怒就會損傷肝臟。脾臟主宰飲食的運化以及四肢的功能,所以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就會損傷脾臟。腎臟主宰骨骼并且與水相應,所以用力過度、坐在潮濕的地方或者進入水中就會損傷腎臟。大凡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憂思、憤怒、飲食、動作等過度,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憂思、憤怒、飲食、動作,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如果這些情緒和行為的發作能夠符合節度,怎么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呢?一旦過度就必然會傷害人體。所以善于養生的人,去除極端的、過度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適中就可以了,不明事理的人卻拘泥于此,想要一概拒絕這些行為,這哪里符合道理呢?這與《靈樞》第四篇的文字大體相同,略有差異,只是損傷脾臟的這一部分,《靈樞》中寫作“如果醉酒后行房事,出汗時又感受風邪,就會損傷脾臟”,與這里不同罷了。謝氏說:“飲食勞倦”,自然是兩件事,“飲食”方面的問題是指飲食饑飽失時,“勞倦”方面的問題是指因過度勞累身體而導致倦怠。這里所說的正經自身發病,是疾病從體內產生,不是外邪的干擾,也就是所說的內傷。有人說“坐在潮濕的地方、進入水中”,也是從外界導致的,為什么說是正經自身發病呢?回答是:這不是自然界的六種淫邪(風、寒、暑、濕、燥、火)。

什么是五種外邪呢?回答是: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這就叫做五種外邪。

風屬木,容易傷害肝臟。暑屬火,容易傷害心臟。土的特性是適宜種植莊稼,脾臟主宰四肢,所以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容易傷害脾臟。寒屬金氣,容易傷害肺臟?!蹲髠鳌分泻徽f“金寒”就是這個意思。濕屬水,容易傷害腎臟,像霧、雨、水蒸氣之類都屬于濕邪。這五種邪氣,是從外界侵入人體的,就是所說的外傷。謝氏說:脾胃正經自身發病,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的;五種外邪所造成的傷害,是因為飲食方面的問題導致的。

假設心臟患病,怎么知道是因為感受風邪(中風)而得的病呢?回答是:病人的面色應當呈現紅色。為什么這么說呢?肝臟主宰人的面色,風邪侵襲肝臟(本臟)時面色為青色,風邪從肝臟傳入心臟時面色為紅色,傳入脾臟時面色為黃色,傳入肺臟時面色為白色,傳入腎臟時面色為黑色,因為肝臟的邪氣影響到心臟,所以知道面色應當是紅色,這種病的癥狀是身體發熱,脅下脹滿疼痛,脈象表現為浮大而且弦。

這是以心臟這一經脈為例,通過假設來闡述判斷病癥的方法。肝臟主宰面色,肝臟的邪氣影響到心臟,所以面色發紅、身體發熱、脈象浮大是心臟的表現;脅肋疼痛、脈象弦是肝臟的表現。

怎么知道是因為傷暑而得的病呢?回答是:病人應當厭惡氣味。為什么這么說呢?心臟主宰人的嗅覺,暑邪侵襲心臟(本臟)時聞到的是焦臭氣味,傳入脾臟時聞到的是香臭氣味,傳入肝臟時聞到的是臊臭氣味,傳入腎臟時聞到的是腐臭氣味,傳入肺臟時聞到的是腥臭味,所以知道心臟患病是因為傷暑而得的,就應當厭惡氣味,這種病的癥狀是身體發熱而且煩躁,心痛,脈象表現為浮大而且散。

心臟主宰人的嗅覺,心臟因為傷暑而自身發病,所以厭惡氣味,而且病癥表現和脈象診斷都與心臟有關。

怎么知道是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的病呢?回答是:病人應當喜歡苦味的食物。虛證表現為不想吃東西,實證表現為想吃東西。為什么這么說呢?脾臟主宰人的味覺,脾的邪氣傳入肝臟時味覺為酸味,傳入心臟時味覺為苦味,傳入肺臟時味覺為辛味,傳入腎臟時味覺為咸味,脾的邪氣侵襲脾臟(本臟)時味覺為甘味,所以知道脾臟的邪氣傳入心臟時病人會喜歡苦味的食物。這種病的癥狀是身體發熱而且身體沉重,喜歡臥床,四肢無力不能活動,脈象表現為浮大而且和緩。

脾臟主宰人的味覺,脾臟的邪氣影響到心臟,所以病人喜歡苦味食物;身體發熱、脈象浮大是心臟的表現;身體沉重、喜歡臥床、四肢無力不能活動、脈象和緩是脾臟的表現;“虛證表現為不想吃東西,實證表現為想吃東西”這兩句話,在上下文沒有進一步的闡述,懷疑是文字錯簡或者是多余的文字。

怎么知道是因為傷寒而得的病呢?回答是:病人應當會胡言亂語。為什么這么說呢?肺臟主宰人的聲音,肺的邪氣傳入肝臟時表現為呼喊聲,傳入心臟時表現為言語錯亂(譫言妄語),傳入脾臟時表現為歌聲,傳入腎臟時表現為呻吟聲,肺的邪氣侵襲肺臟(本臟)時表現為哭聲,所以知道肺臟的邪氣傳入心臟時病人會胡言亂語。這種病的癥狀是身體發熱,陣陣惡寒,嚴重時會氣喘咳嗽,脈象表現為浮大而且澀。

肺臟主宰人的聲音,肺臟的邪氣影響到心臟,所以病人胡言亂語;身體發熱、脈象浮大是心臟的表現;惡寒、氣喘咳嗽、脈象澀是肺臟的表現。

怎么知道是因為中濕而得的病呢?回答是:病人應當喜歡出汗而且汗出不止。為什么這么說呢?腎臟主宰人體的水濕,腎的邪氣傳入肝臟時表現為流淚,傳入心臟時表現為出汗,傳入脾臟時表現為流涎,傳入肺臟時表現為流鼻涕,腎的邪氣侵襲腎臟(本臟)時表現為流口水,所以知道腎臟的邪氣傳入心臟時病人會汗出不止。這種病的癥狀是身體發熱而且小腹部疼痛,小腿寒冷而且逆冷,脈象表現為沉濡而且大,這就是判斷五種外邪致病的方法。

腎臟主宰人體的水濕,水濕化生為五種液體,腎臟的邪氣影響到心臟,所以汗出不止;身體發熱、脈象大是心臟的表現;小腹部疼痛、小腿寒冷、脈象沉濡是腎臟的表現。大凡陰陽、臟腑、經絡的氣血,虛實程度相等,這是正常的;如果出現偏虛或者偏實的情況,就失去了正常狀態,失去正常狀態就會產生邪氣。這一篇越人大概說的是陰陽、臟腑、經絡出現偏虛偏實的情況。因為出現偏實的情況,所以體內的邪氣能夠產生;因為出現偏虛的情況,所以外界的邪氣能夠侵入人體。

《第五十難》

說:疾病有虛邪致病,有實邪致病,有賊邪致病,有微邪致病,有正邪致病,如何區分它們呢?回答是:從“生我”之臟傳來的邪氣致病是虛邪,從“我生”之臟傳來的邪氣致病是實邪,從“克我”之臟傳來的邪氣致病是賊邪,從“我克”之臟傳來的邪氣致病是微邪,由本經自身病變而致病的是正邪。(有相關圖示)

按照五行的規律,“生我”的是母臟,它的氣虛弱,居于我之后而傳來成為邪氣,所以叫做虛邪。“我生”的是子臟,氣正旺盛,居于我之前而傳來成為邪氣,所以叫做實邪。正邪,就是本經自身發生病變而致病的情況。

為什么這樣說呢?假設心臟患病,因為感受風邪(中風)而得病的屬于虛邪,因為傷暑而得病的屬于正邪,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的屬于實邪,因為傷寒而得病的屬于微邪,因為中濕而得病的屬于賊邪。

以心臟為例,來闡明上文所說的意思。感受風邪(中風)是虛邪,因為風屬木,木生火,木(肝)在火(心)之后,是從“生我”之臟傳來的邪氣。傷暑是正邪,因為暑屬火,是火(心)自身病變。飲食勞倦是實邪,因為飲食勞倦傷脾,土(脾)在火(心)之前,是從“我生”之臟傳來的邪氣。傷寒是微邪,因為寒屬金,火克金,是從“我克”之臟傳來的邪氣。中濕是賊邪,因為濕屬水,水克火,是從“克我”之臟傳來的邪氣。這與上一篇的內容相互闡發,應該綜合參考。

《第五十一難》

說:疾病有的病人想要溫暖,有的病人想要寒冷,有的病人想要見人,有的病人不想要見人,情況各不相同,那么病在哪個臟腑呢?回答是:病人想要寒冷,并且想要見人的,病在六腑。病人想要溫暖,并且不想要見人的,病在五臟。為什么這樣說呢?六腑屬陽,陽病時病人想要寒冷,又想要見人。五臟屬陰,陰病時病人想要溫暖,又想要關閉門戶獨自居住,厭惡聽到人的聲音,所以通過這些可以區分知曉是五臟還是六腑的疾病。

紀氏說:六腑屬陽,陽病時則陽熱有余而陰寒不足,所以在飲食、衣服、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想要趨向寒冷。陽主動并且與外界相應,所以想要見人。五臟屬陰,陰病時則陰寒有余而陽熱不足,所以在飲食、衣服、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想要趨向溫暖。陰主靜并且與體內相應,所以想要關閉門戶獨自居住,并且厭惡聽到人的聲音。

《第五十二難》

說:五臟和六腑發病,其根本相同嗎?回答是:不相同。它們不相同在哪里呢?回答是:五臟發病,病位固定而不移動,疾病不離開它所在的部位。六腑發病,病狀好像有氣向上沖逆,病邪上下流動,沒有固定的部位。所以通過這些知道五臟和六腑發病的根本是不同的。

丁氏說:五臟屬陰,陰主靜,所以病位固定而不移動。六腑屬陽,陽主動,所以病邪上下流動,沒有固定的部位。這與《五十五難》的文義相互闡發。

《第五十三難》

說:醫經上說“七傳者死,間藏者生”,這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是:“七傳”,指的是疾病傳至所克的臟腑;“間藏”,指的是疾病傳至自己的子臟。為什么這樣說呢?假設心臟患病傳給肺臟,肺臟傳給肝臟,肝臟傳給脾臟,脾臟傳給腎臟,腎臟傳給心臟,一個臟腑不會受到再次傷害,所以說“七傳者死”。(有相關圖示)

紀氏說:心火傳給肺金,肺金傳給肝木,肝木傳給脾土,脾土傳給腎水,腎水傳心火,心火接受腎水的傳變是一次;肺金又接受心火的傳變,是第二次。從心臟開始,依次相傳,到肺臟再次受傳,這就是“七傳”。所以說“七傳者死”,是因為一個臟腑不能承受兩次傷害。

假設心臟患病傳給脾臟,脾臟傳給肺臟,肺臟傳給腎臟,腎臟傳給肝臟,肝臟傳給心臟,這是按照母子關系相傳,循環往復,沒有盡頭,所以說“間藏者生”。

呂氏說:“間藏”,是越過所克的臟腑而相傳。心克肺,脾在中間隔開(心傳脾);脾克腎,肺在中間隔開(脾傳肺);肺克肝,腎在中間隔開(肺傳腎);腎克心,肝在中間隔開(腎傳肝);肝克脾,心在中間隔開(肝傳心),這就是傳至所生的臟腑。按照《素問·標本病傳論》說,要仔細審察疾病的輕重緩急,用心來調理,“間者并行”,意思是病情輕緩的,病邪會并行傳變,傳至所間隔的臟腑,就像呂氏所說的這樣?!吧跽擢毿小保馑际遣∏閲乐氐?,病邪會單獨傳至所克的臟腑,就像紀氏所說的這樣。越人所說的道理,大概來源于此,詳細內容見本篇以及《靈樞》四十二篇。只是這兩部醫經的意思,是以五臟與胃、膀胱這七個臟腑之間的傳變來舉例說明,并且它們的篇題都以“病傳”為名。現在越人則用“七傳”“間藏”的名目來推究闡明這兩部醫經的意思,以心臟為例,來說明疾病的傳變,如果傳至所克的臟腑,到一個臟腑再次受到傷害時就會死亡,如果越過所克的臟腑,按照母子關系相傳就會有生機,更加簡明易懂。

《第五十四難》

說:五臟的疾病難以治療,六腑的疾病容易治療,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五臟疾病之所以難以治療,是因為疾病會傳至它所克的臟腑;六腑疾病容易治療,是因為疾病會傳至它的子腑。這和“七傳”“間藏”的道理是相同的。

四明陳氏說:五臟內有七神守護,那么輕微的邪氣不容易傳變。如果有強烈的邪氣侵入,那么神氣也會失守,病情就會深重,所以疾病難以治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六腑是負責傳輸和傳化的,它的氣機常常是通暢的,何況膽又是清凈的部位,即使有邪氣侵入,最終也很難深入留存,所以六腑的疾病容易治療。愚見認為,按照越人的意思來推測,五臟疾病難以治療,是因為疾病傳至所克的臟腑;六腑疾病容易治療,是因為疾病傳至所生的子腑。雖然如此,這只是各自列舉了其中一個方面來說罷了。如果五臟疾病傳至所生的臟腑,也是容易治療的;六腑疾病傳至所克的臟腑,也是難以治療的。所以龐安常說:世上的醫書,只有扁鵲的言論最為深刻,也就是所說的《難經》。越人把醫術蘊含在這本書中,而且有些言論沒有詳細說明,是讓后人自己去探究嗎?現在從這一篇詳細來看,龐氏可以說是理解越人本意的人了。

《第五十五難》

說:疾病有積和聚,如何區分它們呢?回答是:積,屬于陰氣所導致的。聚,屬于陽氣所導致的。所以陰氣深沉而潛伏,陽氣浮越而變動。氣所積聚形成的病叫做積,氣所聚合形成的病叫做聚。所以積,是由五臟所產生的;聚,是由六腑所形成的。積,屬于陰氣所導致,它開始發生的時候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離開它所在的部位,從上到下有一定的范圍,從左到右有一定的界限。聚,屬于陽氣所導致,它開始發生的時候沒有固定的根源,從上到下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這就叫做聚。所以通過這些來區分積和聚。

積,是由五臟所產生的。五臟屬于陰,陰主靜,所以積這種病深沉潛伏而且不離開它所在的部位。聚,是由六腑所形成的。六腑屬于陽,陽主動,所以聚這種病浮動而且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楊氏說:“積”,就是蓄積的意思,是說血脈運行不暢,蓄積而形成的疾病。周仲立說:“陰氣深沉而潛伏”,開始的時候也沒有察覺,逐漸滋生增長,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這種病,是病邪所在的部位,與血氣偶然相遇聚合,所以沒有固定的部位,這和《五十二難》的意思相同。

《第五十六難》

說:五臟所形成的積聚,各自有名稱嗎?是在哪個月哪一天得的病呢?回答是:肝臟所形成的積聚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形狀如同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足(形狀像有大小本末之分),長時間不痊愈,會讓人出現咳嗽氣逆、瘧疾等癥狀,連年不停止,是在季夏(農歷六月)戊己日得的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肺病傳給肝臟,肝應當再傳給脾,脾在季夏時正處于旺盛狀態,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肝又想把邪氣傳回肺,肺不肯接受,所以邪氣留結在肝臟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肥氣是在季夏戊己日得的病。

“肥”的意思是強盛。“有頭足”,是指積聚在大小本末方面有一定的形態。“咳逆”,是因為足厥陰肝經的別絡,貫穿膈肌向上注入肺,肝臟有病所以會出現胸中咳嗽氣逆的癥狀。兩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稱為“痎瘧”,《內經》中說五臟都可能引發瘧疾,這里肝臟引發的是風瘧。也可以認為瘧疾是寒熱病,大多屬于少陽經,肝與膽相表里,所以說左脅是肝臟所在的部位。

心臟所形成的積聚,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如同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長時間不痊愈,會讓人出現心煩的病癥,是在秋季庚辛日得的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腎病傳給心臟,心應當再傳給肺,肺在秋季正處于旺盛狀態,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心又想把邪氣傳回腎,腎不肯接受,所以邪氣留結在心臟形成積聚。因此知道伏梁是在秋季庚辛日得的病。

“伏梁”,是指積聚潛伏不動,如同房梁一樣。

脾臟所形成的積聚,叫做痞氣,在胃脘部位,覆蓋的面積像盤子一樣大,長時間不痊愈,會讓人出現四肢無力不能活動、發黃疸、吃了東西也不長肌肉的癥狀,是在冬季壬癸日得的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肝病傳給脾臟,脾應當再傳給腎,腎在冬季正處于旺盛狀態,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脾又想把邪氣傳回肝,肝不肯接受,所以邪氣留結在脾臟形成積聚。因此知道痞氣是在冬季壬癸日得的病。

“痞氣”,就是痞塞不通的意思。“疸病”就是發黃的病,是由濕熱導致的黃疸。

肺臟所形成的積聚,叫做息賁。在右脅下,覆蓋的面積像杯子一樣大,長時間不痊愈,會讓人出現怕冷發熱、氣喘咳嗽、肺氣壅塞的癥狀,是在春季甲乙日得的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心病傳給肺臟,肺應當再傳給肝,肝在春季正處于旺盛狀態,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肺又想把邪氣傳回心,心不肯接受,所以邪氣留結在肺臟形成積聚。因此知道息賁是在春季甲乙日得的病。

“息賁”,有時氣息不暢,有時氣往上沖。右脅是肺所在的部位。肺主皮毛,所以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癥狀。有人說五臟的病,病位固定而不移動?,F在肺的積聚,有時氣息不暢有時氣往上沖是為什么呢?其實,有時氣息不暢有時氣往上沖,并不像六腑的病那樣病位不固定。只是因為肺主氣,所以它的病有時會有動靜變化。腎也主氣,所以“賁豚”這種病也是這樣。

腎臟所形成的積聚,叫做賁豚。從少腹發作,向上沖到心下,形狀如同小豬奔跑一樣,有時上有時下沒有固定的時間,長時間不痊愈,會讓人出現氣喘氣逆、骨痿、氣短的癥狀,是在夏季丙丁日得的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是脾病傳給腎臟,腎應當再傳給心,心在夏季正處于旺盛狀態,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腎又想把邪氣傳回脾,脾不肯接受,所以邪氣留結在腎臟形成積聚。因此知道賁豚是在夏季丙丁日得的病。這就是五種積聚的關鍵要點。

“賁豚”,是說如同小豬一樣奔跑沖撞,沒有固定的位置。豬的性情躁動,所以用這個來命名。讓人出現氣喘氣逆的癥狀,是因為足少陰腎經的分支,從肺出來聯絡心臟,注入胸中的緣故。這一難,只說五臟的病,而不說六腑的病,紀氏認為是因為六腑的病發作沒有固定的位置。楊氏認為六腑的病也會相互傳變,和五臟的傳變一樣。有人問:天下的事物道理,有“感”有“傳”?!案小笔乔楦蟹矫娴?,“傳”是氣方面的,有情感就會有“感”,有氣就會有“傳”。現在五臟的積聚,只是因為氣的相克,病邪從所勝的臟腑傳給所不勝的臟腑罷了。至于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這是當然的。如果被克的臟腑反而想把邪氣傳回克它的臟腑,克它的臟腑不接受而導致邪氣留結形成積聚,這就是有情感而產生“感”了。況且五臟在人的身體中,各自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就像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看,各自有自己的職責,而不能思考。如果是人對事物的“感”,那是由心來主導,并且乘著氣機變化的。那么五臟真的各自都能有情感而產生“感”嗎?回答是:越人的意思,大概是按照五行的道理,推斷其在理和勢方面存在的情況,推演而寫成文章罷了。一開始不必討論其情感方面,也不必討論是否真的能傳回以及是否必然如此。讀者只要從所勝的臟腑傳病給所不勝的臟腑,以及處于旺盛狀態的臟腑不接受邪氣,于是邪氣留結形成積聚的角度來看。那么就不會因為言辭而誤解本意,對其中的道理就能理解一大半了。有人又問:你說情感和“感”、氣和“傳”,先儒說“形交氣感”,這又說明氣能產生“感”。和你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回答是:先儒的說法,雖然說氣能產生“感”,但這是由形體的交互引發的。“形”指的是人的身體,這是“感”產生的原因。

《第五十七難》

說:泄瀉總共有幾種,都有名稱嗎?回答是:泄瀉總共有五種,它們的名稱各不相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大瘕泄的癥狀表現為里急后重。

這是五種泄瀉的名目,下面詳細闡述。

胃泄的癥狀是,吃進去的食物不消化,面色發黃。

因為胃受到病邪侵襲,所以食物不能消化,胃在五行中屬土,所以面色發黃。

脾泄的癥狀是,腹部脹滿,泄瀉如注,進食后就會嘔吐氣逆。

只有聲音沒有吐出物的叫嘔,有聲音又有吐出物的叫吐。因為脾受到病邪侵襲,所以腹部脹滿、泄瀉如注,進食后就會嘔吐并且氣往上逆。

大腸泄的癥狀是,進食后就有急迫想要排便的感覺,大便顏色發白,腸鳴并且疼痛劇烈。

剛吃完飯,就急迫想要排便。白色是金的顏色。謝氏說:這是腸道寒冷的癥狀。

小腸泄的癥狀是,小便時大便排出膿血,小腹部疼痛。

“溲”指的是小便?!氨恪敝傅氖谴蟊恪Uf“溲而便膿血”,是指小便沒有異常,大便沒有里急后重的感覺。

大瘕泄的癥狀是,里急后重,多次跑到廁所卻不能順利排便,陰莖中疼痛。這就是五種泄瀉的關鍵要點。

“瘕”是凝結的意思,是說因為有凝結物而形成的病癥。“里急”是指腹內感覺急迫?!昂笾亍笔侵父亻T有下墜感。正因為里急后重,所以多次到廁所卻不能順利排便。陰莖中疼痛,說明小便也不通利。謝氏認為小腸泄和大瘕泄,就是現在所說的痢疾?!秲冉洝氛f:“腸癖”,所以大便下利赤白的,艾灸小腸俞穴位就可以,小腸俞在第十六椎骨下方,兩側各一寸五分,多次驗證有效。四明陳氏說:胃泄,就是飧泄。脾泄,就是濡泄。大腸泄,就是涸泄。小腸泄,是說凡是泄瀉的時候小便先排出,并且便血的就是血泄。大瘕泄,就是腸癖。

《第五十八難》

說:傷寒有幾種,它的脈象有變化(可辨)嗎?回答是:傷寒有五種,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它們所表現出的痛苦各不相同。

“變”應當理解為“辨”,意思是分辨它們的脈象。紀氏說:出汗并且怕風的,叫做傷風;沒有出汗并且怕冷的,叫做傷寒。全身都疼痛,不能轉身側躺的,叫做濕溫。冬天感受寒邪,到夏天發作的,叫做熱病。不是在相應的季節卻出現了該季節的氣候特征,在一年當中,很多人所患的病癥狀相似的,叫做溫病。

中風的脈象,寸脈(陽)浮滑,尺脈(陰)濡弱。濕溫的脈象,寸脈(陽)浮弱,尺脈(陰)小而急。傷寒的脈象,寸脈和尺脈(陰陽)都表現為盛象并且脈緊澀。熱病的脈象,寸脈和尺脈(陰陽)都浮,輕取脈象滑利,重按脈象散澀。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脈中出現,不知道是哪一經脈的變動。要根據病人具體表現出的經脈癥狀來診斷和治療。

上文說的是傷寒的種類,這里說的是分辨它們脈象的方法。“陰陽”這兩個字都是指寸脈和尺脈而言。楊氏說:溫病是疫癘之氣導致的,不是冬天感受寒邪到春天轉變為溫病的那種情況。溫病的邪氣散布在各個經脈中,所以不能預先知道,要給病人診斷時,了解病在哪一經脈出現異常,然后根據情況進行治療。謝氏說:仲景的《傷寒例》中說:冬天非常寒冷,萬物都處于收藏狀態,君子生活起居嚴密謹慎,就不會受到寒邪侵襲,觸犯寒邪的才叫做傷寒。人感受四季的邪氣,都能引發疾病,把傷寒看作是毒邪,是因為它是最具有殺傷性和致病性的邪氣。感染寒邪后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感染寒邪后不立即發病的,寒毒潛藏在肌膚中,到春天就轉變為溫病,到夏天就轉變為暑病。暑病,是熱到了極點,比溫病更嚴重。又說:寸脈浮滑,尺脈濡弱,再遇到風邪,就會轉變為風溫?,F在按照仲景的例子,風溫的脈象和《難經》中中風的脈象相同,并且沒有濕溫的說法。又說:《難經》中說的溫病,就是仲景《傷寒例》中所說的溫瘧、風溫、溫毒、溫疫這四種溫病。越人只是說了個大概沒有詳細闡述,仲景則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并且列出了相應的脈象,可以說很詳細了。龐安常的《傷寒總論》中說:《難經》記載了五種傷寒,說溫病的脈象,會在各個經脈中出現,不知道是哪一經脈的變動,要根據病人具體表現出的經脈癥狀來診斷和治療。根據《難經》中溫病的說法,它又是四種傷寒感受不同邪氣而轉變形成的。所以王叔和說:寸脈浮滑,尺脈濡弱,再遇到風邪,就會轉變為風溫。寸脈洪數,尺脈實大,再遇到濕熱邪氣,就會轉變為溫毒,溫毒這種病是最嚴重的。寸脈濡弱,尺脈弦緊,再遇到濕氣,就會轉變為濕溫。寸脈和尺脈都表現為盛象,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轉變為溫瘧。這就是同一種病有不同的名稱,相同的脈象卻在不同的經脈中出現的情況,也就是所說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的意思。龐氏的這種說法,雖然和《難經》的說法不同,但也自成一種理論體系,只是《傷寒例》中說溫疫卻沒有濕溫的說法,王叔和說濕溫卻沒有溫疫的說法,這也是不同之處。

傷寒有的是出汗后就痊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死亡;有的是出汗后死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卻痊愈,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陽氣虛陰氣盛的情況,出汗后就會痊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死亡。陽氣盛陰氣虛的情況,出汗后就會死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痊愈。

受到病邪侵襲的部位為虛,沒有受到病邪侵襲的部位為盛。正因為虛,所以邪氣才會侵入。正因為盛,所以邪氣不能侵入,這就是《外臺》中所說的表病里和,里病表和的意思,這里是針對傷寒的傳變來說的。表病里和的情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是可以的,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表邪沒有去除,里氣又被損傷了。里病表和的情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是可以的,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里邪沒有消退,表氣又被損傷了,所以說會導致死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發汗會損耗陽氣,瀉下會損傷陰氣。這里的“陰陽”兩個字,是指表和里而言。醫經上說:“錯誤地攻擊沒有病的部位,這叫做大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寒熱病的癥狀,如何觀察呢?回答是:皮寒熱的癥狀是,皮膚不能靠近坐席,毛發焦枯,鼻子干燥并且不出汗。肌寒熱的癥狀是,皮膚疼痛,唇舌干燥并且不出汗。骨寒熱的癥狀是,病人渾身不舒服,汗出不止,齒根干燥疼痛。

《靈樞》第二十一篇說:皮寒熱的癥狀是,不能靠近坐席,毛發焦枯,鼻子干燥,不出汗,選取三陽經的絡脈進行治療,并且補手太陰肺經。肌寒熱的癥狀是,肌肉疼痛,毛發焦枯并且嘴唇干燥,不出汗,選取三陽經在下部的穴位,放出瘀血,補足太陰脾經,使病人出汗。骨寒熱的癥狀是,病人渾身不舒服(意思是全身百脈都不舒服),汗出不止,齒根沒有干燥的,選取足少陰腎經在大腿部的絡脈進行治療。如果齒根已經干燥,就是死癥無法治療。愚見認為這大概是內傷導致的疾病,因此按照類別附在這里。東垣的《內外傷辨》,其源頭大概就在這里吧。

《第五十九難》

說:癲狂這種疾病,如何區分呢?回答是:狂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病人睡眠少而且不覺得饑餓,自認為自己是高尚賢能的人,自認為自己聰明有智慧,自認為自己尊貴,胡亂嬉笑,喜歡唱歌奏樂,胡亂行走而不停歇,就是這樣的癥狀。癲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心情不愉悅,會突然仆倒在地,眼睛直視,其脈象表現為寸、關、尺三部(陰陽)的脈象都旺盛。

狂病是由陽氣亢盛引發的,所以它的癥狀表現都是自我感覺有余并且躁動不安。癲病是由陰氣偏盛引發的,所以它的癥狀表現都是自我感覺不足并且偏于安靜。所說的脈象三部陰陽都旺盛,意思是如果病發于陽而成為狂病,那么陽脈都會表現得旺盛;如果病發于陰而成為癲病,那么陰脈都會表現得旺盛。按照《二十難》中“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這四句話,應當放在這里。這里的“重”讀音如“再重”的“重”(去聲)。“重陽”“重陰”,是為了再次闡明上文陰陽都旺盛的意思,又進一步推及到了極致的情況?!懊撽枴薄懊撽帯?,就不只是“重陽”“重陰”的程度了。因為陰氣太盛到了極致就會導致陽氣虛脫。鬼是幽陰的東西,所以陽氣虛脫的人會見到鬼。陽氣太盛到了極致就會導致陰氣虛脫,因為人體的腎水(屬陰)不能戰勝五臟的陽氣(屬火),所以會出現眼睛失明的癥狀。四明陳氏說:陽氣并聚于陽分就會形成“重陽”,陰血并聚于陰分就會形成“重陰”。“脫陽”而見到鬼,是因為氣不能守持。“脫陰”而眼睛失明,是因為陰血不能滋養眼睛。癲狂這種疾病,《靈樞》第二十一篇論述得很詳細了,越人只是列舉了大概的情況,這正是龐氏所說的“引而不發”,讓后人自己去探究吧。

《第六十難》

說:頭部和心臟的疾病,有厥痛,有真痛,這指的是什么呢?回答是:手三陽經的經脈,感受了風寒之邪,邪氣潛伏停留而不離去,就叫做厥頭痛。

詳細內容見《靈樞》第二十四篇,“厥”就是逆的意思。

如果邪氣侵入并且與腦相連,就叫做真頭痛。

真頭痛,疼痛非常劇烈,整個腦袋都疼痛,手足的顏色發青一直到手腕和腳踝關節處,這種情況是死癥無法治療。因為腦是髓海,是真氣匯聚的地方,突然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危及生命,而如果是五臟的邪氣相互干擾引發的疼痛,叫做厥心痛。

《靈樞》記載的厥心痛一共有五種,即胃心痛、腎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都是五臟的邪氣相互干擾所致。

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僅僅是心痛,手足顏色發青的,就叫做真心痛。那些真心痛的患者,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

《靈樞》說:真心痛,手足顏色發青一直到關節處,心痛非常劇烈,這就是真心痛。又在第七十一篇說:少陰經,是心的經脈。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心如同帝王,是精神所居住的地方,心臟很堅固,邪氣不能侵犯,如果邪氣侵犯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那么精神就會離去,精神離去人就會死亡。這里說的真心痛,“真”字下面應當缺少一個“頭”字,大概是有遺漏的文字?!笆肿闱唷钡摹扒唷保瑧斃斫鉃椤扒謇洹钡囊馑?。

《第六十一難》

說:醫經上說,通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的稱為“神”,通過聽聞就能知道病情的稱為“圣”,通過詢問就能知道病情的稱為“工”,通過切脈就能知道病情的稱為“巧”,這是什么意思呢?回答是:通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的,是指通過觀察病人的五種面色來了解他所患的疾病。

《素問·五藏生成篇》說:面色呈現出像草一樣枯暗的青色就會死亡,呈現出像枳實一樣黃黑的黃色就會死亡,呈現出像煙灰一樣黑的黑色就會死亡,呈現出像凝固的瘀血一樣的紅色就會死亡,呈現出像枯骨一樣白的白色就會死亡。這些是從面色表現出死亡的情況。面色呈現出像翠鳥羽毛一樣鮮亮的青色表示生機尚存,呈現出像雞冠一樣鮮艷的紅色表示生機尚存,呈現出像螃蟹腹部一樣明潤的黃色表示生機尚存,呈現出像豬脂一樣潤澤的白色表示生機尚存,呈現出像烏鴉羽毛一樣黑亮的黑色表示生機尚存。這些是從面色表現出生機的情況。心所主的面色,應當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朱砂一樣紅潤;肺所主的面色,應當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淺紅色的東西一樣;肝所主的面色,應當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青中帶紅的顏色一樣;脾所主的面色,應當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栝樓實一樣;腎所主的面色,應當像白色的絲綢包裹著紫色的東西一樣。這是五臟所主的面色在外的榮潤表現?!鹅`樞》第四十九篇說:面色青黑表示疼痛,面色黃赤表示有熱,面色白表示有寒。又說:赤色出現在兩顴部位,大得像拇指一樣,即使病情稍有好轉,也必然會突然死亡。黑色出現在天庭(天庭就是額頭部位),大得像拇指一樣,即使沒有明顯的病癥也必然會突然死亡。又在第七十四篇說:診察血脈,血脈多呈現赤色,說明熱多;多呈現青色,說明疼痛多;多呈現黑色,說明患有久痹;多呈現黑色、赤色、青色,且都能看到的,說明有寒熱之病。身體疼痛,面色微微發黃,牙齒垢膩發黃,指甲發黃,這是黃疸病。又如檢驗產婦,如果面色紅而舌頭青,說明母親存活而孩子死亡;如果面色青而舌頭紅且有唾沫流出,說明母親死亡而孩子存活;如果嘴唇和口腔都發青,說明母親和孩子都死亡。袁氏說:五臟的氣色表現在面部,各有對應的部位,通過觀察這些部位來判斷相生相克的征象,從而了解病情。

通過聽聞就能知道病情的,是指通過聽聞病人發出的五種聲音來辨別他所患的疾病。

四明陳氏說:五臟都能發出聲音,而且聲音有音調。肝發出的聲音是呼喊,對應的音調是角音,聲音協調而直率,如果音調與聲音相呼應,就說明沒有病,如果角音紊亂,就說明病在肝。心發出的聲音是笑,對應的音調是徵音,聲音和諧而悠長,如果音調與聲音相呼應,就說明沒有病,如果徵音紊亂,就說明病在心。脾發出的聲音是唱歌,對應的音調是宮音,聲音宏大而和諧,如果音調與聲音相呼應,就說明沒有病,如果宮音紊亂,就說明病在脾。肺發出的聲音是哭泣,對應的音調是商音,聲音輕而有力,如果音調與聲音相呼應,就說明沒有病,如果商音紊亂,就說明病在肺。腎發出的聲音是呻吟,對應的音調是羽音,聲音深沉而重,如果音調與聲音相呼應,就說明沒有病,如果羽音紊亂,就說明病在腎。袁氏說:聽聞五臟發出的五種聲音,根據與五音的清濁是否相符,或者聲音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克制的情況,或者聲音是否嘶啞等情況,來辨別疾病。這一部分內容,應當在《素問·陰陽應象論》《金匱真言》等篇中,關于五臟聲音的論述,以及第三十四難等相關內容中去探究,這樣通過聽聞聲音,就足以辨別疾病了。

通過詢問就能知道病情的,是指詢問病人對五味的喜好,從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病位。

《靈樞》第六十三篇說:五味進入口中,各有其走向,也各能引發相應的病癥。酸味入筋,吃多了會讓人小便不通暢。咸味入血,吃多了會讓人感到口渴。辛味入氣,吃多了會讓人內心有空虛感,因為辛味與氣一同運行,所以辛味入于心并且會隨著汗一起排出??辔度牍?,吃多了會讓人嘔吐。甘味入肉,吃多了會讓人感到心中煩悶(“悗”就是煩悶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斷,詢問病人對五味的喜好,就能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病位。袁氏說:詢問病人在五味中特別偏好、特別多吃的食物,就能知道五臟之氣有偏盛或偏衰的情況。

通過切脈就能知道病情的,是指診察病人的寸口脈象,觀察脈象的虛實,從而了解疾病,以及疾病在哪個臟腑。

診察寸口脈象,就是第一難所講的含義。觀察脈象的虛實,在第六難和第四十八難中有相關論述。王氏的《脈法贊》說:脈象有三部,即寸部、尺部和關部。營氣和衛氣在體內運行,脈象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腎的脈象沉,心的脈象洪,肺的脈象浮,肝的脈象弦,這是正常的脈象規律,不會有絲毫差錯。脈象的搏動有出有入,有升有降,如同漏刻計時一樣循環往復,水流動二刻的時間,脈象在全身運行一周,然后又回到寸口,脈象的虛實情況就可以顯現出來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醫經上說,通過外在的表現了解病情的稱為“圣”,通過內在的情況了解病情的稱為“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通過外在表現了解病情的是望診和聞診,通過內在情況了解病情的是問診和切診?!吧瘛北硎痉浅N⒚?、高深,“圣”表示通達明了。這里又進行總結,說達到“圣”“神”的境界,那么“工”和“巧”(問診和切脈)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第六十二難》

說:五臟的井、滎等腧穴有五個,而六腑的腧穴卻獨有六個,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六腑屬陽,三焦之氣運行于各個陽經,所以設置了一個腧穴叫做“原穴”,六腑有六個腧穴,是因為它們也與三焦共用同一氣。

五臟的井、滎等腧穴有五個,指的是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六腑的井、滎等腧穴有六個,因為三焦之氣運行于各個陽經,所以又設置了一個俞穴并命名為“原穴”,六腑之所以有六個腧穴,是因為它們與三焦共用同一氣。虞氏說:這一篇懷疑有缺漏錯誤的地方,應當與第六十六難相互參考。

《第六十三難》

說:《十變》中說五臟六腑的滎穴、合穴等,都以井穴作為起始,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井穴,對應東方和春季,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各種爬行的、喘息的、飛行的、蠕動的生物,所有應當生長的生物,沒有不以春天為起點生長的,所以一年從春天開始,一天的計數的計數從甲日開始,所以把井穴作為起始。

十二經脈氣血所出的穴位,都稱為井穴,并且把它作為滎穴、俞穴等的起始,是因為井穴主東方之木。木對應春天,是萬物生長萌發的開始?!爸T蚑行喘息”,“蚑行”指爬行,“喘息”指呼吸,公孫洪的傳本寫作“蚑行喙息”,意思更加明白。“蜎飛蠕動”,“蜎”指飛行,“蠕”指蠕動,這些都是蟲類。凡是應當生長的生物,都在春天生長,因此一年的計數從春天開始,一天的計數從甲日開始,而人體經脈的滎穴、合穴等的次序就從井穴開始。馮氏說:“井”,就像山谷中的井,是泉源所出的地方。四明陳氏說:經脈穴位的經氣產生,是從井穴開始的,然后經氣順流到滎穴、注入俞穴、通過經穴、進入合穴,所以用萬物生長以及一年、一天計數的起始來打比方。

《第六十四難》

說:《十變》中又說,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陰經的滎穴屬火,陽經的滎穴屬水。陰經的俞穴屬土,陽經的俞穴屬木。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有相關圖示)

十二經脈起始于井穴,陰經的井穴屬木,所以陰經的井木能生陰經的滎火,陰經的滎火能生陰經的俞土,陰經的俞土能生陰經的經金,陰經的經金能生陰經的合水。陽經的井穴屬金,所以陽經的井金能生陽經的滎水。陽經的滎水,能生陽經的俞木,陽經的俞木,能生陽經的經火,陽經的經火,能生陽經的合土。

陰經和陽經的五行屬性都不相同,這其中的意義是什么呢?回答是:這是關于剛柔相配的道理。陰經的井穴是乙木,陽經的井穴是庚金。陽經的井穴是庚金,庚金是乙木的剛的一面。陰經的井穴是乙木,乙木是庚金的柔的一面。因為乙木屬木,所以說陰經的井穴屬木,庚金屬金,所以說陽經的井穴屬金。其余的五行屬性搭配也都仿照這個道理。

“剛柔”指的就是乙木和庚金的相互搭配。十天干中之所以從乙木和庚金說起,是因為各個臟腑的穴位,都從井穴開始,而陰經經脈的井穴,從乙木開始,陽經經脈的井穴,從庚金開始,所以從乙木和庚金來說明剛柔的搭配。而其余五行的搭配也都仿照這個方式。丁氏說:“剛柔”,是說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庚金為剛,乙木為柔。陰經的滎穴屬火,陽經的滎穴屬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陰經的俞穴屬土,陽經的俞穴屬木,甲木為剛,己土為柔。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大概五行的道理中,相生的關系,就如同母子的情義。相克相制的關系,就如同夫婦的關系。所以夫的屬性都為剛,婦的屬性都為柔,這是自然的道理。《易經》說:“區分陰陽,交替運用剛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第六十五難》

問:醫經上說,經氣所出的穴位為井穴,經氣所入的穴位為合穴,這其中的道理是怎樣的呢?

答:經氣所出的穴位為井穴,井穴與東方、春季相對應,春季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節,所以說經氣所出的穴位叫做井穴。經氣所入的穴位為合穴,合穴與北方、冬季相對應,冬季時陽氣潛藏入內,所以說經氣所入的穴位叫做合穴。

這是依據經穴中經氣的流注從開始到結束的情況來說的。

《第六十六難》

問:醫經上說,肺經的原穴出自太淵,心經的原穴出自大陵,肝經的原穴出自太沖,脾經的原穴出自太白,腎經的原穴出自太溪,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出自兌骨(也就是神門穴),膽經的原穴出自丘墟,胃經的原穴出自沖陽,三焦經的原穴出自陽池,膀胱經的原穴出自京骨,大腸經的原穴出自合谷,小腸經的原穴出自腕骨。

肺經的原穴太淵,到腎經的原穴太溪,這些內容在《靈樞》的第一篇可以看到。《靈樞》的第二篇說:肺經的俞穴是太淵,心經的俞穴是大陵,肝經的俞穴是太沖,脾經的俞穴是太白,腎經的俞穴是太溪。膀胱經的俞穴是束骨,經氣經過的原穴是京骨。膽經的俞穴是臨泣,經氣經過的原穴是丘墟。胃經的俞穴是陷谷,經氣經過的原穴是沖陽。三焦經的俞穴是中渚,經氣經過的原穴是陽池,小腸經的俞穴是后溪,經氣經過的原穴是腕骨。大腸經的俞穴是三間,經氣經過的原穴是合谷。大概五臟所屬的陰經,只把俞穴當作原穴。六腑所屬的陽經,既有俞穴,另外還有專門的原穴。有人說:《靈樞》把大陵當作心經的原穴,《難經》也是這樣。但又另外把兌骨當作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各家的針灸書籍,都把大陵當作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把位于掌后兌骨之端的神門,當作心經所注的俞穴,像這樣說法不同,是為什么呢? 按照《靈樞》第七十一篇說,手少陰心經沒有輸穴,那么心臟不會生病嗎?岐伯說:手少陰心經的外經可能會生病,而心臟這個內臟不一定生病,所以單獨在掌后兌骨之端取其經穴。其余經脈的出入、曲折,其運行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包經的經脈運行情況一樣。另外《靈樞》第二篇說:心的經氣出于中沖,流經勞宮,灌注于大陵,運行于間使,進入于曲澤,這說的是手少陰經。(按:中沖以下的穴位都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靈樞》直接稱其為手少陰經,而手少陰心經的俞穴,沒有另外記載。)另外《素問·繆刺篇》說:針刺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位于兌骨之端的穴位,各刺一針,病立刻就會好。又《氣穴篇》說:五臟的俞穴有五十個。王冰注釋說:五臟的俞穴中,只有心包經的井穴和俞穴,而沒有心經的井穴和俞穴。另外《七十九難》說:假如心臟生病,就瀉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詳細考察這些前后不同經文的含義,就知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是一同治療的。

十二經脈都把俞穴當作原穴,這是為什么呢?

答:五臟的俞穴,是三焦經氣所運行經過并且留止的地方。三焦經氣所運行經過的俞穴被稱為原穴,這是為什么呢? 答:臍下兩腎之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之源,是十二經脈的根本,所以叫做原氣。三焦是原氣別行的使者,主要作用是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氣,循環經過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貴名號,所以三焦經氣留止的地方就稱為原穴。五臟六腑有了疾病的,都可以取用它們的原穴來治療。

十二經脈都把俞穴當作原穴,是因為十二經脈的俞穴,都是三焦經氣所運行經過并且留止的地方。三焦經氣所運行經過的俞穴被稱為原穴,是因為臍下兩腎之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三焦是原氣別行的使者,主要作用是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氣,循環經過五臟六腑。通行三焦之氣,就是紀氏所說的下焦稟受真元之氣(也就是原氣),向上到達中焦,中焦接受水谷化生的精悍之氣,化為營氣和衛氣,營氣和衛氣與真元之氣一同通行,再向上到達上焦。所以“原”是三焦的尊貴名號,而三焦經氣留止的地方就稱為原穴,就好像皇帝出行時,所到之處稱為行在所一樣。五臟六腑有了疾病,都從這里(原穴)取用治療,是很合適的啊。

《第六十七難》

問:五臟的募穴都在屬陰的胸腹部,而俞穴都在屬陽的腰背部,這是為什么呢?

答:陰分的疾病要從陽分來治療,陽分的疾病要從陰分來治療,所以使得募穴在陰分(胸腹部),俞穴在陽分(腰背部)。

募穴和俞穴,是五臟特定穴位的總名稱。在腹部(屬陰)的就叫做募穴;在背部(屬陽)的就叫做俞穴?!澳肌保腿缤澳冀Y”的“募”,是說經絡之氣匯聚在這些地方。“俞”,在《史記·扁鵲傳》中寫作“輸”,就好像“委輸”的“輸”,是說經絡之氣從這里輸注到其他地方。五臟的募穴在腹部,肺的募穴是中府穴,有左右兩個穴位,在胸部,云門穴下方一寸,乳頭上方的第三肋間,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心的募穴是巨闕穴,只有一個穴位,在鳩尾骨下方一寸處。脾的募穴是章門穴,有左右兩個穴位,在季脅下方,與肚臍相垂直的位置。肝的募穴是期門穴,有左右兩個穴位,在不容穴兩旁各一寸五分處。腎的募穴是京門穴,有左右兩個穴位,在腰部的季脅的根部。五臟的俞穴在背部,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上。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方,都在脊柱兩旁,各旁開一寸五分處。所謂“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是因為陰陽經絡的氣血相互貫通,臟腑與腹背之間的經氣相互通應,所以陰分的疾病有時要從陽分來治療,陽分的疾病有時要從陰分來治療。針刺的方法說:從陽分來引導陰分的經氣,從陰分來引導陽分的經氣。

《第六十八難》

問:五臟六腑,都有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它們各自主治什么病癥呢?

答:醫經上說,經氣所出的穴位為井穴,經氣所流經的穴位為滎穴,經氣所灌注的穴位為俞穴,經氣所通行的穴位為經穴,經氣所深入匯合的穴位為合穴。井穴主治心窩部脹滿,滎穴主治身體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經穴主治氣喘、咳嗽、惡寒發熱,合穴主治氣逆和泄瀉。這就是五臟六腑的井穴、滎穴、俞穴、經穴、合穴所主治的病癥。

“主”,就是主治的意思?!熬?,如同山谷中水井的“井”,是水源所流出的地方?!皽睢笔羌毿〉乃鳎脑搭^本來就很微小,所以經氣所流經的地方還比較小,就稱為滎穴?!坝帷?,就是“輸”和“注”的意思,經氣從滎穴灌注到這里,就稱為俞穴。經氣從俞穴經過這里,就叫做經穴。經氣從經穴進入所匯合的地方,就叫做合穴,“合”就是會合的意思?!鹅`樞》第一篇說:五臟各有五個俞穴,五五共二十五個俞穴。六腑各有六個俞穴,六六共三十六個俞穴。(這里的“俞”字,是穴位的總名稱,凡是各種穴位,都可以稱為俞穴。)人體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總共二十七氣所運行的地方,都和井穴、滎穴、俞穴、經穴等所關聯。而且它們所主治的病癥各不相同,井穴主治心窩部脹滿,這是肝木所主的病癥。足厥陰肝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膈膜,向上注入肺臟,所以井穴主治心窩部脹滿。滎穴主治身體發熱,這是心火所主的病癥。俞穴主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這是脾土所主的病癥。經穴主治氣喘、咳嗽、惡寒發熱,這是肺金所主的病癥。合穴主治氣逆和泄瀉,這是腎水所主的病癥。謝氏說:這里列舉了五臟所主病癥的一個方面作為例子,其余的病癥可以以此類推并且相互參照取用。不提及六腑的原因,是因為列舉五臟就足以概括六腑了。

《第六十九難》

問:醫經上說,虛證就用補法治療,實證就用瀉法治療,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的病癥,就根據本經來取穴治療,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虛證就補它的母穴,實證就瀉它的子穴,應當先進行補法然后再進行瀉法。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的病癥,就根據本經來取穴治療,這是指正經(本經)自己發生的病癥,沒有受到其他外邪的侵襲,應當選取本經的穴位,所以說根據本經來取穴治療。

《靈樞》第十篇記載,十二經脈的病癥都有邪氣盛的就用瀉法治療,正氣虛的就用補法治療,既不邪氣盛也不正氣虛的,就根據本經來取穴治療。虛證就補它的母穴,實證就瀉它的子穴,因為子穴能使母臟之氣充實,母穴能使子臟之氣虛弱。假如肝臟生病屬于虛證,那就補足厥陰肝經的合穴曲泉穴,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實證,那就瀉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穴。先補后瀉,就如同后面篇章中所說的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應當先補陽氣,然后再瀉陰氣的意思。然而在這里,“當先補之然后瀉之”這句話與上下文的意思不相符,不是有缺漏錯誤,就是多余的文字。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的病癥,就根據本經來取穴治療,就如同第四十九難中所說的,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飲用冷飲會傷害肺臟等等,大概這些都是本經自己發生的病癥。楊氏說:既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這是說五臟之間沒有相互乘侮的情況,所以說要選取本經的穴位。

《第七十難》

問:醫經上說,春季和夏季針刺要淺,秋季和冬季針刺要深,這是為什么呢?

答:春季和夏季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在人體的上部,人體的經氣也在人體的上部,所以應當淺刺。秋季和冬季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在人體的下部,人體的經氣也在人體的下部,所以應當深刺。

春季和夏季的時候,陽氣向上浮行,人體的經氣也是這樣,所以針刺應當淺,這是為了避免針刺過度。秋季和冬季的時候,陽氣向下沉降,人體的經氣也是如此,所以針刺應當深,這是為了避免針刺不足。醫經上說:一定要先了解一年中氣候的變化規律,不要違背自然的和諧之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四明的陳氏說:春季經氣在毫毛部位,夏季經氣在皮膚部位,秋季經氣在肌肉紋理之間,冬季經氣在骨髓之中,這就是針刺深淺與季節對應的情況。

問:春季和夏季各要達到獲取一陰之氣,秋季和冬季各要達到獲取一陽之氣,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春季和夏季氣候溫暖,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陰之氣,意思是剛開始下針時,將針下沉到腎、肝所屬的部位(深部),等到得氣后,再將針提引,這就是獲取一陰之氣的方法。秋季和冬季氣候寒冷,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陽之氣,意思是剛開始進針時,將針淺刺并浮置于心、肺所屬的部位(淺部),等到得氣后,再將針推進深入,這就是獲取一陽之氣的方法。這就叫做春季和夏季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陰之氣,秋季和冬季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陽之氣。

“致”,是獲取的意思。春季和夏季氣候溫暖,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陰之氣,這體現了春季和夏季養護陽氣的道理。剛開始下針時,就將針下沉到腎、肝所屬的部位,等到針下得氣后,就將針向上引提,一直提到心、肺所屬的淺部,這就是所謂的獲取一陰之氣。秋季和冬季氣候寒冷,一定要達到獲取一陽之氣,這體現了秋季和冬季養護陰氣的道理。剛開始進針時,將針淺刺并浮置于心、肺所屬的淺部,等到針下得氣后,將針推進深入,使其到達腎、肝所屬的深部,這就是所謂的獲取一陽之氣。這一篇中獲取陰氣、陽氣的說法,是越人特意推究其中的道理才這樣說的。大凡運用針刺補瀉的方法,自然有各自適宜的方式,一開始不一定要被這些說法所拘泥。

《第七十一難》

問:醫經上說,針刺滎穴時不要損傷衛氣,針刺衛氣所行之處(部位)時不要損傷滎氣,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針刺屬陽的衛氣所行之處時,要將針橫臥著刺入。針刺屬陰的滎穴時,先用左手按壓、揉按所要針刺的滎穴或俞穴的部位,使局部的氣散開后再進針。這就叫做針刺滎穴時不要損傷衛氣,針刺衛氣所行之處時不要損傷滎氣。

滎氣屬陰,衛氣屬陽,滎氣在經脈中運行,衛氣在經脈外運行,它們各有自己的深淺部位,運用針刺的方法也是這樣。針刺衛氣時一定要將針橫臥著刺入,是因為陽氣輕浮,針刺過深恐怕會損傷到滎氣。針刺滎穴時,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的穴位,過了很久,讓局部的氣散開后再進針,不然的話就會損傷衛氣。“無”,同“毋”,是表示禁止的意思。

《第七十二難》

問:醫經上說,能夠知曉迎氣和隨氣的方法,就可以使經氣得到調和。調和經氣的方法,必定與陰陽相關,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謂的迎氣和隨氣,是指了解榮氣和衛氣的運行規律,以及經脈中經氣的往來情況,順著或逆著經氣的運行方向來取穴針刺,所以叫做迎氣和隨氣。

迎氣和隨氣的方法,是針刺補瀉的關鍵原則。迎氣,就是迎著經氣來的方向針刺以瀉其氣;隨氣,就是順著經氣去的方向針刺以補其氣。然而,必須先了解榮氣和衛氣的運行規律,以及經脈中經氣的往來情況。榮氣和衛氣的運行,與經脈中經氣的往來,其本質意義是一樣的。了解了這些之后,才能夠判斷疾病的逆順情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瀉操作。四明的陳氏說:迎氣,是迎著經氣即將到來但還未旺盛的時候進行針刺,用以瀉氣;隨氣,是順著經氣剛剛過去但還未虛弱的時候進行針刺,用以補氣。我認為迎氣和隨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虛實迎隨,一種是子母迎隨。陳氏所說的是虛實迎隨的情況,像《七十九難》中所記載的,就是子母迎隨的情況。

調和經氣的方法必定與陰陽相關,是說要了解疾病的內外表里關系,根據陰陽的情況來進行調和,所以說調和經氣的方法,必定與陰陽相關。

“在”,是察知的意思。人體內部屬陰,外部屬陽;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察知疾病是在陰分還是陽分,然后進行調和。楊氏說:調和經氣的方法必定與陰陽相關,意思是如果陰虛陽實,就補陰并瀉陽;如果陽虛陰實,就補陽并瀉陰。有時陽氣并于陰分,陰氣并于陽分,或者陰陽都虛或者都實,都要根據具體的表現來進行調和。謝氏說:男子以外部為陽、內部為陰,女子以內部為陰、外部為陽,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調和陰陽之氣的方法,比如從陽分來引導陰分的經氣,從陰分來引導陽分的經氣,陽分的病治療陰分,陰分的病治療陽分之類。

《第七十三難》

問:各個井穴所在的部位,肌肉淺薄,經氣較少,不足以進行針刺補瀉操作,應該如何針刺呢?

答:各個井穴,在五行中屬木;滎穴,在五行中屬火,火是木的子行。當需要針刺井穴來瀉氣時,可以用滎穴來代替進行瀉法。所以醫經上說,補法不能當作瀉法來用,瀉法不能當作補法來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各條經脈的井穴,都在手足的指尖部位,這些地方肌肉淺薄。經氣較少,不足以用來進行有效的補瀉操作,所以提出當需要針刺井穴時,只需瀉其滎穴,因為井穴屬木,滎穴屬火,火是木的子行。詳細分析越人這種說法,專門是針對瀉井穴而言的。如果是應當補井穴,那么就一定要補其合穴,所以引用醫經的話“補法不能當作瀉法來用,瀉法不能當作補法來用”,補和瀉各有其恰當的應用之處。如果補瀉顛倒,那么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就會出現使實證更實、虛證更虛的弊端,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第七十四難》

問:醫經上說,春季針刺井穴,夏季針刺滎穴,季夏(農歷六月)針刺俞穴,秋季針刺經穴,冬季針刺合穴,這是為什么呢?

答:春季針刺井穴,是因為邪氣在肝臟;夏季針刺滎穴,是因為邪氣在心臟;季夏針刺俞穴,是因為邪氣在脾臟;秋季針刺經穴,是因為邪氣在肺臟;冬季針刺合穴,是因為邪氣在腎臟。

滎穴、俞穴等與四季相對應,是因為邪氣在不同季節各有其所在的臟腑。

那么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系,這是為什么呢?

答:五臟中任何一臟發生病變,往往會出現五種不同的表現。假如肝臟生病,面色發青,這與肝臟有關;氣味發臊,這與肝臟有關;喜歡吃酸味食物,這與肝臟有關;喜歡呼喊,這與肝臟有關;喜歡哭泣,這也與肝臟有關。肝臟的病癥有很多,不可能全部說完。四季有其規律,而五臟的病變都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系。針刺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把握。

五臟中任何一臟生病,其病癥表現不止五種,實際的病癥更多。雖然病癥眾多,但四季有其規律,所以五臟的病變與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井穴、滎穴、輸穴(俞穴)、經穴、合穴等相關聯。運用針刺治療的人,一定要仔細地觀察分辨。詳細考究這一篇文章的含義,似乎有缺漏錯誤之處,現在暫且按照這樣來解釋,等待有更了解的人來進一步探討。

《第七十五難》

問:醫經上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金、木、水、火、土,應當相互制約而達到平衡。東方在五行中屬木,西方在五行中屬金,木如果過于強盛,金就應當來制約它使其平衡?;鹑绻^于強盛,水就應當來制約它使其平衡。土如果過于強盛,木就應當來制約它使其平衡。金如果過于強盛,火就應當來制約它使其平衡。水如果過于強盛,土就應當來制約它使其平衡。東方對應肝臟,由此可知是肝臟實;西方對應肺臟,由此可知是肺臟虛。瀉南方的火,補北方的水,南方在五行中屬火,火是木的子行;北方在五行中屬水,水是木的母行。水能夠克制火,子行能使母行充實,母行能使子行虛弱。所以瀉火補水,是想要讓金能夠制約木(這里“金不得平木”的“不”字懷疑是多余的)。醫經上說,不能治療虛證,還問其他的干什么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是因為木、金、火、水之間要相互制約達到平衡。木、火、土、金、水如果想要過于強盛,這是五行中某一行想要過度克制并專擅權力的表現,而金、水、木、火、土之間相互制約平衡,是因為五行中存在著相克關系,以此來克制某一行的過度貪婪。醫經說:“一臟出現不平衡,它所克制的那一臟可以使其平衡?!睎|方對應肝臟,西方對應肺臟,東方肝臟實,就知道西方肺臟虛了,如果西方肺臟不虛,那么東方肝臟怎么會過于強盛呢。或采用瀉法或采用補法,關鍵在于抑制過盛的一方,補益不足的一方,這是減少過度、使其達到適中的方法。水能夠克制火,子行能使母行充實,母行能使子行虛弱。瀉南方的火,是奪取子行的氣,使它消耗母行(木)所多余的氣。補北方的水,是增強子行的氣,使它不消耗母行(木)的氣。這樣一來,過盛的一方就會減弱,而被抑制的一方就會增強,金就能夠制約木,東方和西方也就不再有一方過盛、一方過虧的問題了。越人(扁鵲)的意思,大概是說東方肝臟過于強盛,而西方肺臟之氣不足,所以瀉火來抑制肝木,補水來補益肺金。這就是要使金氣和水氣達到平衡,所以說“欲令金得平木”(想要讓金能夠制約木)。如果說“欲令金不得平木”(想要讓金不能制約木),那么前后文的意思就會不通暢,根本解釋不通。要使肝木不過于強盛,肺臟不虛弱,卻又瀉火補水,這不就接近于使實證更實、虛證更虛了嗎?《八十一難》的文意正好和這一篇相互闡發證明。九峰的蔡氏認為,水、火、金、木、土以及谷物(這里可理解為五行相關概念),只有通過相互制約來宣泄過盛的一方,他的意思也是相同的。所以結尾說“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大概是對那些只知道常理而不知道變通的人的告誡。這一篇的主要意思,在于肝臟實證、肺臟虛證時采用瀉火和補水的方法。

有人問“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應當瀉火補土才對。因為子行有余的話就不會消耗母行的氣,母行不足的話就不能滋養它的子行。瀉南方的火,就是奪取子行的氣,讓它消耗母行(木)所多余的氣。補中央的土,就是增強母行(土)的氣,使得它能夠滋養它的子行(金)?,F在卻瀉火補水,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這正是越人的高明之處,能夠一舉兩得。而且瀉火,一方面可以削弱木的氣,另一方面可以去除金所受到的克制(因為火克金,瀉火可減輕金的壓力)。補水,一方面可以增強金的氣(因為金生水,水旺則金氣亦有所助),另一方面可以克制火的勢力。如果補土,就只是單一地幫助金而已,不能起到兩種作用,這就是不補土而補水的原因。

又有人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這是五行的規律?,F在越人卻也說“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這是各有各的說法。“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這是五行相生相克、生化的道理。而越人說的“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針灸家關于補瀉(給予和奪取氣)的理論,本來就不相同。

四明的陳氏說:張仲景說:“木行乘金,名曰橫?!薄秲冉洝氛f:“氣有余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备文緩娛ⅰ⒎谓鹛撊?,這是肝木橫逆而侵犯肺金,是欺侮了它不應該克制的一方。肝木強盛本來應該用肺金來制約它,然而因為肝木之氣正強盛而且橫逆,用肺金來制約它的話,兩者就會相互對抗而不能相安,對抗的話那么強盛的一方也會受傷,虛弱的一方也會失敗。肺金虛弱,本來應該從脾土那里獲得氣的資助,然而這個時候脾土也受到肝木的克制,不足以資助肺金,所以把水作為金的子行,又作為木的母行,于是瀉火補水,使水能夠克制火,那么火就會變弱而從木那里獲取氣,這樣木氣就會減少而不再強盛。水是木的母行,這就是“母能令子虛”。木既然不再強盛,它的氣就會平和,氣平和了那么金就可以免受木的侵犯,而不再虛弱。水是金的子行,這就是“子能令母實”。所謂“金不得平木”,不是直接用金來制約木,而是一定要瀉火補水,從旁進行治療,使木氣和金氣自然地達到平衡。現在按照陳氏的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被“不”字所困擾,未免有些牽強附會、解釋得過于繁瑣,不如直接認為“不”字是多余的文字??匆幌隆栋耸浑y》中“當知金平木”這一句話就可以明白了。

《第七十六難》

問:什么叫做補法和瀉法呢?當進行補法的時候,從哪里取氣呢?當進行瀉法的時候,把氣放在哪里呢?

答:當進行補法的時候,從衛氣中取氣。當進行瀉法的時候,把氣從榮氣中排出舍棄。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應當先補陽氣,然后再瀉陰氣。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應當先補陰氣,然后再瀉陽氣。使榮氣和衛氣通暢運行,這是補瀉的關鍵要點。

《靈樞》五十二篇說:不沿著經脈循行的浮行之氣是衛氣,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是榮氣。大概進行補法時,就從不循經的浮行衛氣中取氣,來補益虛的地方。進行瀉法時,就從榮氣中排出氣而不用?!爸谩?,就如同“棄置”的“置”。然而人的病癥,虛和實各不相同,補法和瀉法的道理,也不是單一的。所以如果陽氣不足,而陰氣有余,就先補陽氣,然后瀉陰氣來調和。如果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就先補陰氣,然后瀉陽氣來調和。這樣一來,榮氣和衛氣自然就會通暢運行了。補法和瀉法,在下一篇中可以看到。

《第七十七難》

問:醫經上說高明的醫生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中等水平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謂治療未發生的疾病,比如看到肝臟有病,就知道肝臟的病會傳給脾臟,所以先使脾氣充實,不讓脾臟受到肝臟病邪的侵襲,所以叫做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中等水平的醫生看到肝臟有病,不明白疾病會相互傳變,只是一心一意地治療肝臟,所以叫做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

看到肝臟有病,先充實脾臟,使病邪沒有機會侵入,這是治療未發生的疾病,這樣的醫生是高明的醫生(上工)。看到肝臟有病,只是一心一意地治療肝臟,這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這樣的醫生是中等水平的醫生(中工)?!鹅`樞》五十五篇說:高明的醫生在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進行針刺治療,其次是在疾病還沒有強盛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再次是在疾病已經衰弱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水平低的醫生在疾病正盛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或者在病人形體強壯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或者在疾病與脈象相反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所以說在疾病正盛的時候不要輕易損傷正氣,在疾病已經衰弱的時候進行針刺治療,事情必定會很順利。所以說: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未發生的疾病,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七十八難》

問:針刺有補法和瀉法,這指的是什么呢?

答:補法和瀉法,不一定要通過配合呼吸以及進針和出針的操作來實現。懂得針刺技術的人,相信并運用左手的作用,不懂得針刺技術的人,只相信并依賴右手的操作。當進行針刺的時候,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的滎穴或俞穴的部位,彈動穴位并促使氣至,用指甲重按穴位后再進針,當氣到來的時候,會像動脈搏動的樣子,順著氣的到來進針并刺入,等到得氣后,就順勢將針推進深入,這就叫做補法;如果是搖動針體并向外提針,這就叫做瀉法。如果沒有得氣,對于男子,可以將針淺刺,在衛氣所在的部位候氣,對于女子,可以將針深刺,在榮氣所在的部位候氣,如果這樣還是沒有得氣,這就叫做病情極其嚴重,難以治愈了。

“彈而努之”,意思是通過彈動穴位來鼓動促使氣至。“努”,讀音如同“怒”,“爪而下之”,是指用指甲稍重地按壓,這些都是為了讓氣能夠到來。當氣到達手指下,如同動脈搏動的樣子,就趁著氣到來的時候進針。“順”,如同“循”“乘”的意思,停針等待氣至,氣到來時針就會有反應,這就是得氣。趁著得氣的時候將針推進深入,這就叫做補法;搖動針體并向外提針,這就叫做瀉法。這是越人的針刺心法,不是通過配合呼吸以及進針出針來實現補瀉的方法,確實是這樣。如果停針等候氣至,等了很久氣還不來,對于男子,就將針淺刺,在衛氣所在的部位等候氣至;對于女子,就將針深刺,在榮氣所在的部位等候氣至。如果這樣還是沒有得氣,那就說明這種病最終是無法治愈的了。這一篇中前后兩個“氣”字的含義不同,不能不加以辨別。前面說的“氣之來,如動脈狀”,是在還沒有針刺之前,用左手所等候的氣。后面說的“得氣”“不得氣”,是指針下所等候的氣。這是兩個不同的情況。周仲立卻說:凡是候氣,左手應該稍微按重一點,候氣沒有等到,對于男子,就在衛氣所在的部位稍微減輕左手的力度來候氣,對于女子,就在榮氣所在的部位加重左手的力度來候氣,像這樣的說法,既沒有區分前后不同的情況,又不明白停針等候氣至的道理,那還根據什么來進行補法和瀉法的操作呢?

《第七十九難》

問:醫經上說“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這是什么意思呢?

(這些話)出自《靈樞》第一篇,“得”,就是追求后有所獲得的意思?!笆А保欠趴v、遺漏的意思?!鹅`樞》的第二篇說:“說實和虛,若有若無”,是指實證的人有氣(正氣充實),虛證的人無氣(正氣虛弱)?!罢f虛和實,若得若失”,是指進行補法的人,氣會逐漸充盛,就好像有所獲得一樣;進行瀉法的人,氣會有所減少,就好像有所失去一樣,這就是第一篇的含義。

答:“迎而奪之”,指的是瀉它的子穴;“隨而濟之”,指的是補它的母穴。假如心臟有病,瀉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這就叫做“迎而奪之”。補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這就叫做“隨而濟之”。

“迎而奪之”是瀉法,“隨而濟之”是補法。假如心臟有病,心屬火,土是火的子行,手厥陰心包經的俞穴是大陵穴,心臟有實證就瀉這個穴位,這就是“迎而奪之”。木是火的母行,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是中沖穴,心臟有虛證就補這個穴位,這就是“隨而濟之”?!坝笔怯洑鈦淼姆较颍ㄔ诮洑獾絹碇搬槾蹋?,“隨”是順著經氣去的方向(在經氣已至時針刺),這里以心臟為例,而補瀉說的是手厥陰心包經,這就是《靈樞》所說的手少陰心經沒有獨立的俞穴(的情況),應當和《六十六難》一同對照來看。

所說的“實之與虛”,是指氣來的時候堅實和濡軟的意思。氣到來時堅實有力的就是“得”(實證),氣到來時濡軟虛弱的就是“失”(虛證)。所以說“若得若失”。

氣來的時候堅實有力或者濡軟虛弱,是根據“隨而濟之”(補法)和“迎而奪之”(瀉法)來判斷是“得”還是“失”的。前面說“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這里說“實之與虛,若得若失”,大概“得失”和“有無”,意義其實是相同的,相互舉例說明,是為了省略文字罷了。

《第八十難》

問:醫經上說“有見如入,有見如出”,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謂“有見如入”,是說左手察覺到氣到來了,才進針,進針后看到氣散盡了就出針,這就叫做“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這里“所謂有見如入”,下面應當缺少“有見如出”四個字?!叭纭弊x音如同“而”。在《孟子》一書中“望道而未之見”,“而”讀音如同“如”,大概是通用的。“有見而入出”,是說左手按壓穴位,等待氣到來后才下針,進針后等待氣相應散盡就出針。

《第八十一難》

問:醫經上說“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這說的是寸口脈象呢?還是說疾病本身有虛實之分呢?其中的“損”和“益”是怎么回事呢?

答:這里說的是疾病本身,并非指寸口脈象,是說疾病自身有虛實的情況。假如肝臟實證而肺臟虛證,肝在五行中屬木,肺在五行中屬金,金和木應當相互制約達到平衡,應當明白用金來制約木的道理。假如肺臟實證而肝臟虛證,肝虛會稍微氣短,(此時)用針刺治療不補肝臟,反而加重使肺臟更實,所以說“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這就是中等水平醫生所造成的危害。

“是病”這兩個字,不是錯誤就是多余的文字。肝臟實證、肺臟虛證,金應當制約木,就像《七十五難》中所說的那樣。如果肺臟實證、肝臟虛證,那么就應當抑制肺金而扶助肝木,施行針刺的人,卻不補肝臟,反而加重使肺臟更實,這就是所說的使實證更實、虛證更虛,損害不足的一方而補益有余的一方,這樣一定會傷害病人。“中工”指的是中等水平的醫生,如同說“粗工”(醫術不高明的醫生)。按照《難經》的八十一篇,文字言辭很簡潔,然而其中關于榮氣和衛氣的度數,寸脈和尺脈的位置,陰陽的旺相,臟腑的內外關系,脈象的方法、疾病的癥狀,經絡的流注,針刺的穴位,沒有不包含詳盡的,而這一篇尤其懇切地告誡,大概不只是作為施行針刺者的警戒。凡是從事治療疾病的人,都應當以此為戒,這也是(作者)寫在最后的深意。唉,越人在先秦戰國時期,距離《內經》、《靈樞》成書時間不久,一定有機會得到當面的傳授教導,聽到很多明確的說法,所以他見解高明而且說得詳細,不只是像史書所記載的,遇到長桑君(得到醫術傳承)那樣簡單。邵肌就認為醫經中應當被提出疑問探討的,未必只有這八十一條。唉,這還是對后人有所期望吧。

《難經本義》序①

《素問》、《靈樞》,醫學的重要經典和法則都在其中了,后世的各種醫方書籍,都以它們為根本。然而它們的言辭簡潔古樸、含義深遠,不容易理解明白,所以秦越人提出了八十一個問題,用來推究闡明其中的含義。然而越人距離古代時間不長,他的言辭也很深奧,一個字一句話,意思周全、主旨細密,所以為它作注釋的也有幾十家。但(這些注釋者)各自憑借自己的主觀想法,最終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有的顧此失彼,有的只提及前面而遺漏后面,不只是自己產生誤解,還會誤導別人,有見識的人都為此感到擔憂。許昌的滑伯仁,忠厚老實、細致敏捷,廣泛閱讀各種書籍,擅長醫術已經三十四年了,治愈了很多重病和久治不愈的病,數不勝數,于是他日夜思考,從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寫作了《難經本義》二卷。剖析其中的精妙細微之處,探索其中隱藏深奧的道理,挖掘其中的玄妙要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辨析,對錯誤的地方進行糾正,采納諸家注釋中好的觀點。于是《難經》這本書,言辭通達、道理明晰,條理分明、解釋詳細,而《素問》、《靈樞》的深奧之處,也因為這本書而能夠理解了。人的生死與醫生相關,醫學的本源出自經典。經典的主旨不明白,它的危害哪里說得完呢。既然這樣,那么滑伯仁的功勞,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工部郎中揭汯作序

《難經本義》序②

醫學作為一門學問是非常神圣的。從神農氏開始,凡是草木金石中能夠用來治療早死和疾病的,都被列入了經典之中。而《八十一難》是秦越人根據軒轅、岐伯、鬼臾區的醫書,提出疑難問題、剖析疑惑,論述辯論精妙獨到,連鬼神的情況都無法隱藏,成為了萬代的法則,它的道理與天地并存,功勞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況且人以七尺之軀,五臟六腑、各種骨骼遭受疾病,六種邪氣的診斷,都系于三根手指的點按之下,在一呼一吸之間,沒有具體的形狀影子,只是切脈時感受脈象的洪大、細小、濡軟、沉伏,如同發絲般細微,假如有一點錯誤,那么可能脈象顯示有生機但用藥卻導致死亡了,怎么可以輕易地談論醫學,又怎么可以輕易地學習醫學呢?寓居在鄞地的滑伯仁,原本是許昌的世家大族,許昌離東垣很近,他早年學習李氏(李東垣)的醫學理論,于是在醫學方面聲名遠揚,我向來聽說過他但沒有見過他。今年秋天,他送來自己所撰寫的《難經本義》,閱讀之后讓人肅然起敬。確實是這樣啊,滑君在醫學方面的用心是如此精深。他逐條解釋、繪制圖表,闡述脈絡、寸脈和尺脈,判斷部位證候、虛實情況,簡潔而通順,明確而清晰。我雖然沒有學習過醫學,但看了之后也理解了大半。唉,醫學的道理,是關乎生命的道理,這個道理得以施行生命就能延續,它的意義充滿宇宙,恩澤流傳無窮無盡,人們能夠長壽而終,這就是古代圣賢的心意。世上學習醫學的人,能夠各自在身邊放置一本(《難經本義》),深入探究、努力鉆研,想不成為優秀的醫生都很難啊。唉,越人是我的老師啊?;什皇菫榱宋叶阉〕蓵?,而是與天下的人共同分享,這就是滑伯仁的心意啊。所以我列舉其中的主要觀點為它作序。

至正七十五年龍年甲辰十月十六日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張翥作序

《難經本義》增輯序①

《難經》繼承《靈樞》《素問》而產生,是醫學經典的正宗,前人長久以來沒有不同意見。到了徐靈胎,他卻指出其中有很多錯誤,丁履中則改變了它的篇章次序,假托說是古代的版本。金山的錢錫之,又因為《脈經》中引用的扁鵲的話,在《難經》中看不到,引用《難經》的話,又不說是扁鵲說的,就懷疑《難經》不是秦越人的著作。他們的說法都新奇有趣,但沒有考察其中的實際情況。《難經》不是一部完整全面的書。它不是因為《內經》難以理解,而有意進行解釋說明的。古代學習《內經》的人,心中有所領會,摘取記錄其中的主旨要點,用來期望自己不會忘記罷了。所以有的是直接抒發自己的見解,不一定出自《內經》,有的直接選取經文作為問答內容,完全不摻雜自己的說法,考察其中所說的內容,都是《內經》的精髓,是不可改變的固定法則,它對于醫學的大義,已經沒有不包含的了,而且不必像《內經》那樣詳細完備。讀《內經》的人,一定也要讀《難經》,不是說讀了《難經》就可以不讀《內經》了。后世的人厭惡《內經》的繁雜而且難以理解,只選取《難經》來研究,也難怪會感到困惑不解了。就像第一篇作為全書的開篇宗旨,作者怎么會輕率地撰寫呢。然而后人進行攻擊,逐句都認為有瑕疵。寸口單獨取脈,難道能說沒有參考三部脈(寸、關、尺)嗎,榮氣和衛氣相互伴隨,怎么能說白天和夜晚的運行規律相同呢。況且《難經》對軒轅、岐伯醫學理論的傳承有功,對天下萬代有很大的貢獻,在于它闡發了命門的理論,就如同程子說孟子對儒家圣學的功勞,在于闡發了人性本善的學說。然而后人卻以此為指責的地方,難道也要說人性本善的學說,在《論語》中沒有出現就斥責它嗎?《內經》中的三部九候,只是說身體的上、中、下部位,到了越人才開始同時用寸、關、尺和浮、中、沉來論述,從此寸口的診脈方法才開始精確完備,萬代都不能改變了。前面有岐伯,后面有越人,都是醫學領域中開創和啟蒙的人物。從宋代以來,注釋《難經》的有二十多家,滑氏之前的很多都看不到了,僅能看到明王九思所輯錄的,現在讀他的文字,大多繁雜笨拙而且很少有能闡發其中道理的。到了滑氏才能夠使內容明白流暢,徐氏雖然喜歡挑毛病,但還可以引導人們去讀《內經》。張天成、丁履中膚淺平庸到了極點,丁氏尤其有很多主觀臆斷的說法?,F在以滑氏的《難經本義》為主,其他各家的議論,有可以相互闡發的就附在后面,偶爾加入我的見解,就加上“按”來加以區別,怎么敢說能夠輔助闡發經典的主旨呢。與那些膚淺的言辭、主觀臆斷的說法,以及肆意詆毀的言論相比,應當是有區別的。請讓我拿這個(增輯本)向天下明白醫學道理的人請教。

光緒十七年辛卯年盛夏建德周學海澂之記錄

徐氏說:各家刊印的版本開頭都有圖像,這起源于宋代的丁德用,也不過是按照文字內容繪制圖形,沒有什么新的闡發。只有第三十二難論述婚姻嫁娶,第四十難論述長生這兩種說法,需要按照圖來看才更容易明白,然而注釋已經很明白完備了,也可以通過推測來理解?;显镜臅硎?,詳細列出了各種圖,現在依照徐氏的做法刪除了,澂之又記錄。

(完結)

更新時間:2025-04-18 20:16:59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