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難經本義》。
~ 名藥緣楊 著
卷上
《第一難》
有人問: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有動脈,卻偏偏選取寸口部位,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兇,這是什么道理呢?
所謂十二經脈,是指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合起來共十二條經脈。手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經包括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這些經脈都有動脈,比如手太陰肺經的動脈在中府、云門、天府、俠白等穴位處;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在合谷、陽溪等穴位處;手少陰心經的動脈在極泉穴位處;手太陽小腸經的動脈在天窗穴位處;手厥陰心包經的動脈在勞宮穴位處;手少陽三焦經的動脈在禾髎穴位處;足太陰脾經的動脈在箕門、沖門等穴位處;足陽明胃經的動脈在沖陽、大迎、人迎、氣沖等穴位處;足少陰腎經的動脈在太溪、陰谷等穴位處;足太陽膀胱經的動脈在委中穴位處;足厥陰肝經的動脈在太沖、五里、陰廉等穴位處;足少陽膽經的動脈在下關、聽會等穴位處。之所以稱為“經”,是因為營氣和衛氣在其中循環流動,周而復始,沒有停息;之所以稱為“脈”,是因為血液在脈道中,沿著一定的路徑在體內運行。所以“經”就如同道路,“脈”就如同田間小路。越人(扁鵲)的意思大概是說,這十二條經脈都有動脈,就像上文所說的那些?,F在不選取這些部位的動脈,卻唯獨選取寸口部位的動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兇,這是為什么呢?
回答說:寸口這個部位,是全身經脈之氣匯聚的地方,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搏動之處?!叭弧笔腔卮鸬恼Z氣詞,后面各篇都是這樣。
這一篇的主要意思,在下文會詳細闡述。寸口,也叫氣口,位于手太陰肺經的魚際部位,從魚際往后退一寸的地方。氣口的下面分別叫做關、尺,這些部位都是手太陰肺經所經過的地方。而且手太陰肺經又是全身百脈流注、匯聚的起始之處?!饵S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中黃帝問:氣口為什么能單獨作為五臟的主脈呢?岐伯回答說:胃是容納水谷的大海,是六腑的重要源頭。各種食物的味道進入口中,貯藏在胃里,用來滋養五臟的精氣,而五臟精氣的變化情況會在氣口部位表現出來?!鹅`樞經》第一篇說:脈會于太淵?!队癜嬲摗氛f:運用奇恒之法來診斷疾病,要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注釋說,先根據氣口部位手太陰肺經的脈象,來確定四季的正常脈象,然后再衡量異常的脈象。《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說:肺朝百脈(全身的經脈之氣都匯聚于肺)。又說:氣口部位的脈象形成一寸的長度,以此來判斷人的生死。綜合這些論述來看,確實可以知道寸口部位在手太陰肺經的區域,是全身經脈之氣匯聚的地方。這就是越人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也就是為什么唯獨選取寸口部位來診斷疾病,后世的醫家都尊崇這個方法,把它作為不可改變的法則,寫在篇章的開頭,這是開篇的首要之義,學習的人要詳細了解。
正常人一呼氣,脈搏跳動三寸;一吸氣,脈搏跳動三寸。一呼一吸完成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六寸。人在一天一夜之中,總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五十周次,環繞全身。古代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漏水下一百刻,在這個過程中,營氣和衛氣在人體的陽分運行二十五周次,在陰分也運行二十五周次,這樣就完成了一周的循環。所以脈搏運行五十周次后,又會重新匯聚在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部位,因為寸口是五臟六腑之氣循環的起始和終止之處,所以診斷疾病的方法要選取寸口部位。
承接上文來說,這里所說的“人”指的是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呼吸次數均勻的人。呼氣,是氣的外出,屬于陽;吸氣,是氣的進入,屬于陰?!饵S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說:正常人一呼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脈搏跳動兩次;一呼一吸完成一次呼吸,脈搏跳動五次,偶爾會有一次深呼吸(太息),這樣的人就叫做正常人。所以正常人一呼氣,脈搏運行三寸;一吸氣,脈搏運行三寸;一呼一吸完成一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寸。從呼吸的次數來說,一天一夜總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從脈搏運行的次數來說,脈搏運行五十周次環繞全身,而營氣和衛氣在人體陽分運行二十五周次,在陰分也運行二十五周次,它們在人體的陰陽兩部分交替運行、相互灌注,沒有絲毫間斷。脈搏運行五十周次結束時,正好漏水下一百刻,這就是一晝夜的時間。到了第二天的清晨,脈搏又會重新匯聚在手太陰肺經。這就是寸口部位成為五臟六腑之氣循環起始和終止之處的原因,所以診斷疾病的方法要選取這個部位。因為營氣和衛氣從人體的中焦開始運行,灌注到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再灌注到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再灌注到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再灌注到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再灌注到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再灌注到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計算下來,人呼吸二百七十次,脈搏運行一十六丈二尺,漏水下二刻,脈搏就運行一周環繞全身,然后又重新灌注到手太陰肺經,這樣不斷積累。人一呼一吸稱為一次呼吸。每刻的時間內呼吸一百三十五次。每個時辰有八刻,計算下來每個時辰呼吸一千零八十次。一天十二個時辰共有九十六刻,計算下來一天呼吸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次。剩下的刻數(四刻),呼吸五百四十次。加起來總共一天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一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寸,每二刻的時間內,呼吸二百七十次,脈搏運行一十六丈二尺。每個時辰有八刻,脈搏運行六十四丈八尺,營氣和衛氣在這個時辰內環繞全身四周。一天十二個時辰,總共九十六刻,脈搏運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環繞全身四十八周次。剩下的刻數(四刻)內脈搏運行環繞全身兩周次,運行距離是三十二丈四尺??傆嬒聛?,脈搏運行五十周次環繞全身,脈搏運行的總長度是八百一十丈。這就是呼吸的次數、脈搏運行的次數、環繞全身的周次,以及與晝夜一百刻時間的詳細對應關系?!靶嘘栃嘘帯保f的是營氣和衛氣在白天和夜晚的運行情況。
《第二難》
有人問:脈象有尺部和寸部之分,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說:尺部和寸部,是脈象的重要匯聚之處。
“尺”,《說文解字》說:“尺,是一種度量單位,十寸為一尺。人的手掌往后退十分的地方,動脈搏動處就是寸口,十寸就是一尺,這是規矩之事?!惫糯拇绾统撸拖駥こ5呢鸬榷攘繂挝灰粯?,都是以人的身體作為標準來制定的。所以“尺”字的字形是從“尸”從“乀”,就像伸展手指的形狀,一寸等于十分。人的手掌往后退一寸的地方,動脈搏動處就叫做寸口,“寸”字的字形是從“又”從“一”。
按:從《說文解字》所記載的內容來看,更可以看出人體中脈象的尺部和寸部的含義。尺部屬于陰分,寸部屬于陽分。人的整個身體,經絡、營氣、衛氣、五臟六腑,沒有不與陰陽相關的,而陰陽的太過或不及,都會在尺部和寸部的脈象上表現出來。所以尺部和寸部是脈象的重要匯聚之處。第一難中說寸口是全身經脈之氣匯聚的地方,這是從肺朝百脈(全身的經脈之氣都匯聚于肺)的角度來說的;這里說尺部和寸部是脈象的重要匯聚之處,這是從陰陽相互對立的角度來說的。大概手太陰肺經的經脈,從中焦開始運行,一直延伸到兩手大拇指的末端,在魚際部位往后退一寸九分的地方,統稱為寸口。在這一寸九分的長度范圍內,分為尺部和寸部,而關部就在其中。
從關部到尺澤的部位,叫做尺內,是人體陰分所主的部位;從關部到魚際的部位,叫做寸口內,是人體陽分所主的部位。
關部,是手掌后面高骨的部位,在寸部后面、尺部前面,處于陰陽兩部分的界限位置。從關部到尺澤的部位叫做尺部,尺部之內是人體陰分所主的部位;從關部到魚際的部位,就是寸口,寸口之內是人體陽分所主的部位。所以孫思邈說:從肘腕中間的橫紋到手掌魚際后面的紋路,往后退并將這段距離平均分成十分,取其中的八分,再取這八分中的九分,這個位置就是尺部的位置(這里所說的九分,是指從肘腕到魚際的距離為一尺,將其平均分成十寸,取其中第九寸的十分之一寸的位置,作為脈象的尺部位置)。從魚際后面的位置,再往后退并取這段距離的十分之一,這個位置就是寸部的位置(這里所說的“寸”,不是寸關尺的“寸”,而是指從肘腕橫紋到魚際的距離,往后退并取這段距離的十分之一,就是一寸。在這一寸的長度范圍內,取其中的九分作為脈象的寸口位置,所以下文說)。從寸部的十分之一處再往里取九分的位置,就是寸口的位置。
所以說,把寸部分出一部分作為尺部,把尺部分出一部分作為寸部。
寸部屬于陽,尺部屬于陰。陽氣向上,陰氣向下,寸部的下面就是尺部,尺部的上面就是寸部。關部位于中間,作為界限。“分寸為尺,分尺為寸”,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分”就是分別的意思。(所以從魚際穴開始往后一寸的位置,分為尺部;從尺澤穴往前一尺的位置,分為寸部。)
所以陰分在尺部內占一寸的長度,陽分在寸部內占九分的長度。
老陰的數字以十為終,所以陰分在尺部內占一寸的長度(這里的“尺”字是指從魚際到尺澤,總共十寸的長度范圍)。老陽的數字以九為極,所以陽分在寸部內占九分的長度(這里的“寸”字是指人的手掌往后退一寸的位置)。
尺部和寸部從開始到結束總共是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
寸部是尺部的起始,尺部是寸部的終止。說“尺寸”,是從起始和終止相互對立的角度來說的。實際上寸部得到九分的長度,尺部得到一寸的長度,這都是陰陽的完整數字。龐安常說:越人選取手太陰肺經在魚際后面一寸九分的長度范圍,來配合陰陽的數字,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難》
有人問:脈象有太過、不及的情況,有陰陽相互乘襲的情況,有覆脈、溢脈的情況,有關脈、格脈的情況,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有相關的圖)
太過和不及的脈象,是疾病的脈象;關脈、格脈、覆脈、溢脈的脈象,是死亡的脈象。關于關脈和格脈的說法,在《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以及《靈樞經》第九篇、第四十九篇中,都是以氣口和人迎部位的脈象來判斷的,因為陽經的脈象主要通過人迎部位來判斷,陰經的脈象主要通過氣口部位來判斷。現在越人卻以關部前面和關部后面的脈象來說明,是因為寸部屬于陽,尺部屬于陰。
回答說:關部前面的脈象,是人體陽分的動脈搏動,脈象應該表現為九分的長度并且呈浮象,如果超過了這個正常脈象,就叫做太過;如果比正常脈象減少了,就叫做不及。
關部前面屬于陽分,是寸脈搏動的部位。脈象表現為九分的長度并且呈浮象,九是陽數,寸部的位置在上方,浮脈屬于陽脈,這是正常的脈象。“過”是指超過了正常的脈象位置和正常的脈象形態;“不及”是指沒有達到正常的脈象位置和正常的脈象形態。這些都是疾病的脈象。
如果脈象徑直向上沖到魚際部位,就叫做溢脈,這是“外關內格”的脈象,是陰氣乘襲陽氣部位的脈象。
“遂”就是徑直的意思,指脈象徑直向上運行而沒有回轉的跡象。謝氏說“遂”是指脈象直上直下,完全沒有回轉的生機,這是很有道理的。經典上說:如果陰氣太盛,那么陽氣就不能與陰氣相互協調營衛。因為陽氣不能與陰氣相互協調營衛,陰氣就會徑直向上運行,溢出到魚際部位,形成“外關內格”的脈象?!巴怅P內格”是指陽氣在外部被關閉而不能向下運行,陰氣卻從內部出來并與陽氣相互格拒。這是陰氣乘襲陽氣部位的脈象。
關部后面的脈象,是人體陰分的動脈搏動,脈象應該表現為一寸的長度并且呈沉象,如果超過了這個正常脈象,就叫做太過;如果比正常脈象減少了,就叫做不及。
關部后面屬于陰分,是尺脈搏動的部位。脈象表現為一寸的長度并且呈沉象,一寸是陰數,尺部的位置在下方,沉脈屬于陰脈,這是正常的脈象?!斑^”是指超過了正常的脈象位置和正常的脈象形態;“不及”是指沒有達到正常的脈象位置和正常的脈象形態。這些都是疾病的脈象。
如果脈象徑直向下進入尺部,就叫做覆脈,這是“內關外格”的脈象,是陽氣乘襲陰氣部位的脈象。
經典上說:如果陽氣太盛,那么陰氣就不能與陽氣相互協調營衛。因為陰氣不能與陽氣相互協調營衛,陽氣就會徑直向下陷入到尺部的位置,形成“內關外格”的脈象?!皟汝P外格”是指陰氣在內部被關閉而不能向上運行,陽氣卻從外部進入并與陰氣相互格拒。這是陽氣乘襲陰氣部位的脈象。
所以把這種脈象叫做覆脈和溢脈。
覆脈就像物體被翻轉過來一樣,是從上面傾倒到下面;溢脈就像水滿了向外溢出一樣,是從內部流到外部。
覆脈和溢脈,是真臟脈(沒有胃氣的脈象),人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也會死亡。
覆脈和溢脈的脈象,是孤陰獨陽、上下相互分離的脈象,所以叫做真臟脈,是說這種脈象沒有胃氣來與之協調。凡是人出現這種脈象,即使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也還是會死亡。這一篇說陰陽的太過和不及,雖然是疾病的脈象,但還不至于到危險的程度。如果脈象徑直向上沖到魚際部位或者徑直向下進入尺部,形成覆脈和溢脈,那就是死亡的脈象了。這里的“遂”字非常關鍵,它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重要詞語。不然的話,太過、不及、陰陽相互乘襲、關脈、格脈、覆脈、溢脈這些概念就會混為一談,沒有輕重之分了。有人問這一篇所說的陰陽相互乘襲,和第二十篇所說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回答說:這一篇說的是陰陽相互乘襲到了極致,從而形成覆脈和溢脈;第二十篇說的是陰陽相互交替乘襲,并且脈象出現伏匿的情況?!案边@個字和這一篇的“遂”字有很大的區別。“更”是交替、更換的意思;“遂”是徑直、直接的意思。而且覆脈、溢脈和伏匿的脈象,又不能不加以區分。因為覆脈和溢脈是死亡的脈象,伏匿的脈象是疾病的脈象,所以不能相提并論。這本書的前三篇是越人開篇的首要之義。第一難說寸口,是從陰陽、關部和尺部的整體角度來說的;第二難說尺部和寸部,是從陰陽的起始和終止相互對立的角度來說的,關部也包含在其中;第三難說的覆脈和溢脈,是從陰陽相互格拒的角度來說的,更能看出關部是重要的關鍵部位。綜合起來看,寸、關、尺三部的含義就完備了。第一難和第二難說的是陰陽脈象的正常情況,第三難說的是陰陽脈象的異常變化情況。
《第四難》
有人問:脈象有陰陽的區分方法,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說:呼氣的時候,氣從心和肺出來;吸氣的時候,氣進入腎和肝;在呼吸的過程中,脾接受了食物的營養,它的脈象在陰陽呼吸之間。
呼氣屬于陽,吸氣屬于陰。心和肺屬于陽,腎和肝屬于陰。它們各自根據部位的所以說,脾的脈象在陰陽呼吸之間,這就是脈象的陰陽區分方法。
心和肺的脈象都表現為浮象,但又有所區別。心是陽中之陽,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浮大且渙散;肺是陽中之陰,它的脈象表現為浮而短澀。腎和肝的脈象都表現為沉象,但也有所區別。肝是陰中之陽,它的脈象表現為堅實且長;腎是陰中之陰,它的脈象表現為按下去柔軟,抬起手指時感覺充實有力。古代益地的袁氏說,腎屬水,脈象按下去柔軟,抬起手指時感覺充實有力,外柔內剛,這是水的象征。關于脾的說法如前面所述。
脈象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還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的情況,像這樣的說法,是說寸口部位有六種脈象同時跳動嗎?
回答說:這里所說的,并不是有六種脈象同時跳動。而是說的脈象的浮沉、長短、滑澀。浮脈屬于陽脈,滑脈屬于陽脈,長脈屬于陽脈;沉脈屬于陰脈,短脈屬于陰脈,澀脈屬于陰脈。所謂一陰一陽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沉而滑;一陰二陽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沉滑且長;一陰三陽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浮滑且長,偶爾會出現一次沉象。所謂一陽一陰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浮而澀;一陽二陰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長而沉澀;一陽三陰的脈象,是說脈象表現為沉澀且短,偶爾會出現一次浮象。各自根據脈象所對應的經脈所在的部位,來判斷疾病的順逆情況。
這里又通過設問和回答,來闡明脈象的陰陽情況。脈象在寸、關、尺三部出現時,不是單一出現的,正因為不是單一出現,所以才有這六種脈象相互兼夾出現的情況。浮脈是輕輕用手指按就可以感覺到的脈象,長脈是超過了正常的脈象本位的脈象,滑脈是脈象往來流利的脈象,這些都是陽脈。沉脈是用力用手指按才能感覺到的脈象,短脈是沒有達到正常脈象本位的脈象,澀脈是脈象往來滯澀不流利的脈象,這些都是陰脈。正因為脈象相互兼夾,所以才有一陰一陽,以及一陽一陰等不同的情況。脈象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就是疾病所在的部位。通過脈象與疾病,以及經絡、臟腑相互參照,判斷哪些情況是適宜的,哪些情況是不適宜的,與四季的變化是否相應,以此來判斷疾病的順逆情況。
《第五難》
有人問:脈象有輕取和重取的不同,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說:剛開始切脈的時候,手指按脈的力度如同三根豆粒的重量,這時能感覺到的脈象與皮毛相應,這是肺部所主的脈象;手指按脈的力度如同六根豆粒的重量,這時能感覺到的脈象與血脈相應,這是心部所主的脈象;手指按脈的力度如同九根豆粒的重量,這時能感覺到的脈象與肌肉相應,這是脾部所主的脈象;手指按脈的力度如同十二根豆粒的重量,這時能感覺到的脈象與筋相應,這是肝部所主的脈象;用力按脈直到骨,抬起手指時感覺脈搏跳動有力,這是腎部所主的脈象。所以說脈象有輕取和重取的不同。
肺在人體最上部,主要負責觀察皮毛的情況,所以肺部所主的脈象如同三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時所感覺到的脈象。心在肺的下面,主要負責血脈,所以心部所主的脈象如同六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時所感覺到的脈象。脾在心的下面,主要負責肌肉,所以脾部所主的脈象如同九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時所感覺到的脈象。肝在脾的下面,主要負責筋,所以肝部所主的脈象如同十二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時所感覺到的脈象。腎在肝的下面,主要負責骨,所以腎部所主的脈象是用力按脈直到骨,抬起手指時感覺脈搏有力,這里說腎部脈象時沒有說相當于多少豆粒的重量,按照類推的方法,應當如同十五根豆粒的重量?,F在按照這種方法,從輕取和重取的角度來說,也就是脈象浮取、中取、沉取的意思。然而在《靈樞經》和《素問》中沒有見到這樣的說法,這是古代的脈法有傳承授受呢?還是越人自己獨特的見解呢?廬陵的謝氏說:這是說寸、關、尺所主的臟腑,各自有不同的部位,而且在每一部之中,脈象又有輕取和重取的不同。他還列舉陵陽虞氏的說法說:假如左手寸口部位,用如同三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能感覺到這樣的脈象,就知道是肺氣的表現;用如同六根豆粒重量的力度按脈,能感覺到這樣的脈象,就知道是心經的表現,其余的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類推。像這樣,就能知道五臟的精氣相互滋養灌溉,六種脈象也因此有了判斷的標準,可以用來判斷吉兇,診斷疾病了。關部和尺部的脈象也是這樣,就像第十難中所說的十種變化脈象的例子一樣,可以進行分析判斷。
《第六難》
有人問:脈象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的情況,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說:輕手按脈時,脈象表現為減弱變小,重手按脈時,脈象表現為充實變大,這就叫做陰盛陽虛;重手按脈時,脈象表現為減弱變小,輕手按脈時,脈象表現為充實變大,這就叫做陽盛陰虛。這就是陰陽虛實的意思。
這里的“浮沉”是指用手指按脈時力度的輕重,“盛虛”是指陰陽的盈虧情況。輕手按脈時脈象減小,重手按脈時脈象充實變大,就可以知道這是陰盛陽虛的情況;重手按脈時脈象減小,輕手按脈時脈象充實變大,就可以知道這是陽盛陰虛的情況。大概來說,輕手按脈取的是人體陽分的脈象,重手按脈取的是人體陰分的脈象,不管是在哪個部位的脈象,都按照這個方法來推斷。
《第七難》
有人問:經典上說,少陽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一會兒短一會兒長;陽明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浮大且短;太陽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洪大且長;太陰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緊大且長;少陰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緊細且微弱;厥陰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沉短且堅實。這六種脈象,是正常的脈象呢?還是疾病的脈象呢?
回答說:這些都是旺脈(當令時的脈象)。
關于這六種脈象成為旺脈的說法在下文會有說明。
它們的旺氣分別在哪個月,各旺多少天呢?
回答說:冬至之后,遇到甲子日,少陽經氣旺;再遇到甲子日,陽明經氣旺;再遇到甲子日,太陽經氣旺;再遇到甲子日,太陰經氣旺;再遇到甲子日,少陰經氣旺;再遇到甲子日,厥陰經氣旺。每一經氣旺的時間各為六十天。六個六十天共三百六十天,這樣就構成了一年。這就是三陽經和三陰經氣旺的時間的大概情況。
上文說的是三陽經和三陰經氣旺時的脈象,這里說的是三陽經和三陰經氣旺的時間,在相應的時間就會出現相應的脈象。按照歷法家的說法,以上古時期的十一月甲子日,正好是合朔(月亮與太陽同時出沒)和冬至的那一天作為歷法的起始,大概是因為取了節氣和朔日的時間分界點。然而天體運行的度數,與日月運行的情況,快慢并不一致,每年都有差異,越人所說的冬至之后遇到甲子日,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所以節氣和朔日的時間不一致,季節氣候的早晚變化,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丁氏注釋說,冬至之后遇到甲子日,有的時候在小寒節氣的開始,有的時候在大寒節氣之后,少陽經氣旺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其余的經脈按照順序依次接續。紀氏也說,從冬至這一天開始,一陽開始生發,在冬至之后遇到甲子日,少陽經的脈象就會旺。如果推究它的本源,按照十一月甲子日合朔冬至的常規來推算,那么少陽經氣旺,就應當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中旬。其余的經脈按照順序依次接續。少陽經氣旺的時候,陽氣還比較微弱,所以它的脈象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一會兒短一會兒長;陽明經氣旺的時候,還有陰氣存在,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浮大且短;太陽經氣旺的時候,陽氣旺盛到了極點,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洪大且長;陽氣旺盛到了極點就會轉變為陰氣,所以夏至之后就是三陰經氣開始作用的時候。太陰經氣旺的時候,陰氣還比較微弱,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緊大且長;少陰經氣旺的時候,陰氣逐漸旺盛,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緊細且微弱;厥陰經氣旺的時候,陰氣旺盛到了極點,所以它的脈象表現為沉短且堅實。陰氣旺盛到了極點就會轉變為陽氣,這就又到了三陽經氣開始作用的時候。這就是三陽經和三陰經氣旺時的脈象,它們經過六個甲子日,遵循四季的變化,大概都是從微弱逐漸發展到明顯,從逐漸發展到達到極點,各自有一定的順序。袁氏說: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所以人的六經的脈象也會隨著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而交替出現。劉溫舒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弦;少陰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鉤;太陰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沉;少陽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大且??;陽明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短且澀;太陽經氣旺的時候,它的脈象表現為大且長。這也是隨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而表現出來的。就像春天的脈象弦,夏天的脈象洪,秋天的脈象毛,冬天的脈象石等等,五運六氣,四季的變化也都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像《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太陽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洪大且長;少陽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短一會兒長;陽明經的脈象到來時,脈象表現為浮大且短?!峨y經》引用這些內容來論述三陰經和三陽經的脈象,是從陰陽開始生發的深淺程度來說的。這一篇開頭所說的“經言”兩個字,考查《靈樞經》和《素問》中沒有見到相關內容?!镀饺藲庀笳摗冯m然稍微有一些類似的說法但不詳細,難道是越人那個時代,另外有一些所謂的上古文字記載嗎?還是《內經》本來有這些內容而后世失傳了呢?這就不可知了。以后凡是說“經言”而沒有辦法考查的,含義都和這里類似。
《第八難》
有人問:寸口部位的脈象正常,但人卻死亡了,這是為什么呢?
回答說:人體的十二經脈,都與生氣的本源相關聯。所謂生氣的本源,是指十二經脈的根本,也就是腎間的動氣。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呼吸的關鍵部位,三焦的本源,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守邪之神”。所以說,氣是人的根本,就像樹木的根斷絕了,它的枝葉就會枯萎一樣。寸口部位的脈象正常但人卻死亡了,是因為人體內的生氣(腎間動氣)單獨斷絕了。
腎間的動氣,是人從上天那里得到的用來維持生命的氣。腎屬水,位于坎卦的位置,是北方的卦象,是天一之數,在火、木、金、土之前。所以它是生氣的本源,是各條經脈的根本,又被稱為“守邪之神”。如果腎間的原氣旺盛,那么邪氣就不能侵犯人體;如果原氣斷絕了,人就會死亡,就像樹木的根斷絕了,枝葉就會枯萎一樣。所以寸口部位的脈象正常但人卻死亡了,是因為人體內的生氣(腎間動氣)在體內單獨斷絕了。這一篇與第一難的說法,從含義上看好像相互矛盾,然而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所指。第一難中以寸口來判斷生死,是說寸口是全身經脈之氣匯聚的地方,并且可以反映出谷氣(水谷精微之氣)的變化情況;這一篇是以原氣來說的,人的原氣旺盛就會生存,原氣斷絕了,即使寸口部位的脈象正常,人還是會死亡。原氣說的是人體生命的根本,谷氣說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
《第九難》
有人問:怎樣來分別知道臟腑的疾病呢?
回答說:脈象數(快)的是腑的疾病,脈象遲(慢)的是臟的疾病。脈象數表示有熱,脈象遲表示有寒。凡是陽脈都表示有熱,凡是陰脈都表示有寒。所以可以根據這些來分別知道臟腑的疾病。(有相關的圖)
一般人的脈象,一呼一吸稱為一次呼吸,在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象跳動四次,偶爾會有一次深呼吸(太息),這時脈象跳動五次,這樣的脈象就叫做正常人的脈象。正常人的脈象,就是沒有疾病的脈象。如果脈象的跳動次數有增加或減少,那就是有疾病了。所以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象跳動三次就叫做遲脈,這是不足的脈象;一次呼吸的時間內,脈象跳動六次就叫做數脈,這是太過的脈象。臟屬于陰,腑屬于陽。脈象數的屬于腑,是陽脈,主熱;脈象遲的屬于臟,是陰脈,主寒。不只是這樣,凡是陽脈都表示有熱,凡是陰脈都表示有寒,臟腑的疾病,就可以根據這些來區分。
《第十難》
有人問:一種脈象會有十種變化,這是什么意思呢?
回答說:這是五種邪氣(五臟六腑的邪氣),剛邪和柔邪相互侵犯的意思。假如心脈的脈象表現為急而且厲害,這是肝臟的邪氣侵犯心臟;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稍微急,這是膽腑的邪氣侵犯小腸;心脈的脈象表現為大而且厲害,這是心臟自身的邪氣侵犯心臟;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稍微大,這是小腸自身的邪氣侵犯小腸;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緩而且厲害,這是脾臟的邪氣侵犯心臟;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稍微緩,這是胃腑的邪氣侵犯小腸;心脈的脈象表現為澀而且厲害,這是肺臟的邪氣侵犯心臟;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稍微澀,這是大腸腑的邪氣侵犯小腸;心脈的脈象表現為沉而且厲害,這是腎臟的邪氣侵犯心臟;心脈的脈象表現為稍微沉,這是膀胱腑的邪氣侵犯小腸。五臟各自有剛邪和柔邪,所以使得一種脈象往往會變化為十種不同的脈象。
所謂“五邪”,是指五臟六腑的精氣失去了正常的狀態而成為邪氣。“剛柔”,陽邪為剛邪,陰邪為柔邪?!皠側嵯喾辍保侵概K的邪氣侵犯臟,腑的邪氣侵犯腑。五臟六腑,各自有五種邪氣,根據脈象的表現,來勢厲害的屬于臟的邪氣,來勢稍微輕的屬于腑的邪氣,這里只是以心臟為例來說明,其余的臟腑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類推。所以說一種脈象往往會變化為十種不同的脈象。
《第十一難》
有人問:經典上說,脈象跳動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這是某一臟沒有精氣了,是哪一臟呢?
回答說:人吸氣的時候,氣隨著陰氣進入體內;呼氣的時候,氣隨著陽氣排出體外。現在吸氣的時候,氣不能到達腎臟,只到達肝臟就返回了,所以知道是某一臟沒有精氣了,這是腎臟的精氣先耗盡了。
《靈樞經》第五篇說:人在一天一夜之中,經脈運行五十周次,用來營養五臟的精氣,如果脈象的跳動次數不符合這個規律,就叫做“狂生”。所謂“五十營”,就是五臟都能得到精氣的滋養,握住病人的脈口,計算脈象的跳動次數。如果脈象跳動五十次而沒有一次間歇(代脈),說明五臟都能得到精氣的滋養;如果脈象跳動四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有一臟沒有精氣了;如果脈象跳動三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有兩臟沒有精氣了;如果脈象跳動二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有三臟沒有精氣了;如果脈象跳動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有四臟沒有精氣了;如果脈象跳動不到十次就有一次間歇,說明五臟都沒有精氣了,這樣的人壽命就很短了。按照五臟的位置,腎臟在最下面,吸氣的時候氣要到達腎臟距離最遠。如果脈象跳動不到五十次就停止一次,就知道腎臟沒有得到精氣的滋養,精氣應當先耗盡了,耗盡就是衰竭的意思。腎臟的精氣衰竭了,就不能隨著其他臟腑的精氣一起向上運行了。
《第十二難》
問:經典中講,五臟的脈象在體內已經斷絕,而施行針刺治療的醫生,卻反而補養體外的臟腑。五臟的脈象在體外已經斷絕,而施行針刺治療的醫生,卻反而補養體內的臟腑。對于體內和體外脈象斷絕的情況,要如何區分呢?
答:所謂五臟的脈象在體內已經斷絕,是指腎臟和肝臟的脈象在體內已經斷絕,然而醫生卻反而去補養心和肺。所謂五臟的脈象在體外已經斷絕,是指心臟和肺臟的脈象在體外已經斷絕,然而醫生卻反而去補養腎臟和肝臟。陽氣斷絕了卻去補陰,陰氣斷絕了卻去補陽,這就叫做使實證更實,使虛證更虛,損害本已不足的,補益本已有余的。像這樣導致病人死亡的,就是醫生的誤治啊。
《靈樞經》第一篇說:凡是準備采用針刺療法,必須先診察脈象,觀察氣血的盛衰情況,才可以進行治療。又在第三篇中說:所謂五臟之氣在體內已經斷絕,是指脈口處的脈象在體內摸不到,反而去選取體外的病患處,以及陽經的合穴,采用留針的方法來引致陽氣,陽氣到來后體內就會更加衰竭,再次衰竭就會死亡。病人死亡時,因為沒有氣來推動,所以身體安靜。所謂五臟之氣在體外已經斷絕,是指脈口處的脈象在體外摸不到,反而去選取四肢末端的腧穴,采用留針的方法來引致陰氣,陰氣到來后陽氣反而會內陷,陽氣內陷就會出現逆象,出現逆象就會死亡。病人死亡時,因為陰氣有余,所以身體躁動不安。這里《靈樞經》是從脈口的內外來論述陰陽的。越人是從心肺(屬外)和腎肝(屬內)來區分陰陽,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樣的。紀氏認為這一篇是在論述針法,馮氏玠認為這一篇應該歸入關于針刺補瀉之類的內容中,應當放在第六十難之后,按照體例歸類。
《第十三難》
問:經典中講,看到病人的面色,卻得不到與之相應的脈象,反而得到相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得到相生的脈象,病就會痊愈。面色與脈象應當相互參照對應,具體該怎么做呢?
《靈樞經》第四篇說:看到病人的面色,就能知道他的病情,這叫做“明”。按察病人的脈象就能知道他的病情,這叫做“神”。詢問病人的病情就能知道病位所在,這叫做“工”。面色、脈象、形體和肌肉的狀況不能相互背離。面色發青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弦脈;面色發紅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鉤脈;面色發黃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代脈;面色發白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毛脈;面色發黑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石脈。看到病人的面色卻得不到與之相應的脈象,這就是面色和脈象不相符。面色和脈象既然不相符,就要看得到的是什么脈象,得到相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得到相生的脈象病就會痊愈?!耙选?,就是痊愈的意思,“參合”就是相互參照。
答:五臟對應著五種面色,都會在面部顯現出來,也應當與寸口、尺內的脈象相對應。假如面色發青,他的脈象應當是弦而且急迫。面色發紅,他的脈象應當是浮大且渙散。面色發黃,他的脈象應當是中部和緩且洪大。面色發白,他的脈象應當是浮澀且短。面色發黑,他的脈象應當是沉濡且滑。這就是所說的五種面色與脈象,應當相互參照對應。
面色和脈象應當相互參照對應,這樣的話,就能通過觀察面色,得到與之相應的脈象了。
脈象數急,尺部皮膚的反應也會表現為數急;脈象急迫,尺部皮膚也會表現為急迫;脈象和緩,尺部皮膚也會表現為和緩;脈象澀滯,尺部皮膚也會表現為澀滯;脈象滑利,尺部皮膚也會表現為滑利。
《靈樞經》第四篇記載:黃帝說:面色和脈象已經確定了,如何進一步辨別呢?岐伯說:通過審察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脆情況,疾病的變化就能確定了。黃帝說:具體要如何審察呢?岐伯回答說:脈象急迫,尺部的皮膚也會急迫。脈象和緩,尺部的皮膚也會和緩。脈象細小,尺部的皮膚也會消瘦且少氣。脈象洪大,尺部的皮膚也會脹滿鼓起。脈象滑利,尺部的皮膚也會滑利。脈象澀滯,尺部的皮膚也會澀滯。這些變化,有的輕微,有的嚴重。所以善于通過尺部皮膚來診斷的醫生,不需要完全依賴寸口脈象。善于通過脈象來診斷的醫生,不需要完全依賴面色。能夠綜合運用面色、脈象和尺部皮膚情況來診斷的醫生,可以稱為上等醫生。上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九個,運用其中兩種方法診斷的是中等醫生,中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七個,只運用一種方法診斷的是下等醫生,下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六個。這與上文所說的面色、脈象、形體和肌肉的狀況不能相互背離是一致的。
五臟各自有其對應的聲音、面色、氣味、口味,應當與寸口、尺內的脈象相對應,如果不對應就是有病的表現。假設病人面色發青,他的脈象呈現浮澀而且短的特征,如果脈象大而且緩,這就是相勝的情況;如果脈象浮大而且散,或者脈象小而且滑,這就是相生的情況。
這里的“若”意思是“或者”。舉面色發青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相勝和相生的道理。青色是肝臟對應的顏色,浮澀而且短的脈象是肺的脈象,這是金(肺屬金)克木(肝屬木)的情況。大而且緩的脈象是脾的脈象,這是木(肝屬木)克土(脾屬土)的情況,這就是相勝的關系。浮大而且散的脈象是心的脈象,這是木(肝屬木)生火(心屬火)的情況。小而且滑的脈象是腎的脈象,這是水(腎屬水)生木(肝屬木)的情況,這就是相生的關系。這就是所說的得到相勝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得到相生的脈象疾病就會自行痊愈。
醫經上說,只了解一個方面的是下等醫生,了解兩個方面的是中等醫生,了解三個方面的是上等醫生。上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九個,中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七個,下等醫生治療十個病人能治愈六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所說的內容在前面提到的“三”,指的是面色、脈象、皮膚這三個方面。 這篇的問答,總共有五節。第一節是問的話,第二、第三節說的是面色、脈象和形體肌肉不能相互背離,第四節說的是五臟各自有聲、色、臭(氣味)、味,應當與寸部和尺部的脈象相應。然而“假令”以下的內容,只說面色和脈象相互參照驗證,沒有說聲、臭、味,大概是有缺漏的文字吧?還是因為面色是顯露在外面的,對于參照驗證更為迫切呢?第五節則是根據醫生所了解的知識的多少,來區分醫生水平的高低。
《第十四難》
問:脈象有“損”和“至”的情況,這是什么意思呢?答:所謂“至”的脈象,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兩次,這是正常的脈象,稱為“平脈”;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三次,叫做“離經”;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四次,叫做“奪精”;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五次,是死證的脈象;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六次,叫做“命絕”,這些就是“至”的脈象情況。什么是“損”的脈象呢?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叫做“離經”;兩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叫做“奪精”;三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是死證的脈象;四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叫做“命絕”,這些就是“損”的脈象情況。“至”的脈象是從下部向上發展變化的,“損”的脈象是從上部向下發展變化的。
正常人的脈象,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兩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兩次,呼氣和吸氣之間的間隙中,脈搏跳動四次,超過這個次數就是“過”,少于這個次數就是“不及”。出現“過”與“不及”的情況,就產生了“至”脈和“損”脈。“離經”,就是離開了正常的脈搏跳動規律?!皧Z精”,是指精氣衰敗耗損?!爸痢泵}是從下部(腎)向上逆行到上部(肺),“損”脈是從上部(肺)向下行到下部(腎)。謝氏說:正常人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兩次,脈搏運行三寸?,F在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三次,那么脈搏就運行四寸半,一呼一吸之間脈搏運行九寸,二十次呼吸之間脈搏運行一百八十丈,比正常人的脈搏運行速度快,多運行了六十丈,這就是“至”脈中“離經”的情況。正常人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兩次,運行三寸。現在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就只能運行一寸半,二十次呼吸之間,脈搏運行遲緩,少運行了六十丈,這就是“損”脈中“離經”的情況。至于“至”脈中“奪精”的情況,一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四次,那么一呼一吸之間,脈搏運行一尺二寸;“損”脈中“奪精”的情況,兩呼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一次,那么一呼一吸之間,脈搏運行三寸,病情就更嚴重了。超過這些情況的,就會死亡或者生命垂危了。
“損”脈所導致的病癥是什么樣的呢?答:“損”脈的病癥,第一損是損傷在皮毛,表現為皮膚枯澀、毛發脫落。第二損是損傷在血脈,表現為血脈空虛稀少,不能滋養五臟六腑。第三損是損傷在肌肉,表現為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不能使肌肉豐滿。第四損是損傷在筋,表現為筋脈弛緩,不能自行收持。第五損是損傷在骨,表現為骨痿弱,不能從床上起身。與這種情況相反的,是“至”脈的病癥?!皳p”脈從上部向下發展變化的病癥,到了骨痿不能從床上起身的程度就會死亡;“至”脈從下部向上發展變化的病癥,到了皮膚枯澀、毛發脫落的程度就會死亡。
“至于收病也”,應當寫作“至脈之病也”,“于收”這兩個字是錯誤的。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各自根據所主的部位而表現出相應的損傷癥狀。與“損”脈病癥相反的就是“至”脈的病癥,因為“損”脈是從上部向下發展變化,“至”脈則是從下部向上發展變化。
治療“損”病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損傷在肺的,要補益肺氣;損傷在心的,要調和營衛;損傷在脾的,要調節飲食,使身體適應寒溫變化;損傷在肝的,要舒緩肝氣;損傷在腎的,要補益腎精。這就是治療“損”病的方法。
肺主氣,心主血脈,腎主精,各自根據所損傷的部位進行調理治療。營衛是血脈所依賴的物質基礎,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所以損傷在脾的,要調節飲食,使身體適應寒溫變化。比如在春夏季節吃涼性、冷性的食物,秋冬季節吃溫性、熱性的食物,以及衣服的增減、起居的安排,都要符合季節的特點。肝主血,血虛就會導致中氣不足。有一種說法是肝主怒,發怒會損傷肝臟,所以損傷在肝的,要舒緩肝氣。醫經上說:肝厭惡急燥,要及時吃甘味的藥物來舒緩它?!熬彙本褪钦{和的意思。
脈象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兩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兩次的;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的;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的;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的;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的;有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的;有兩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兩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的;還有呼吸之間總共跳動兩次的,脈象出現這些情況,如何辨別知道所患的病癥呢?
這是再次提出“損”脈和“至”脈的情況進行問答。大概前面所說的“損”脈和“至”脈是從五臟自身發病、病從體內產生的角度來說的,這里則是以經絡血氣被邪氣侵犯的程度輕重,從病邪從外部侵入的角度來說的。這里所說的“呼吸再至”,就是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的意思,懷疑是多余的文字。
答:脈象表現為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兩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兩次,脈象不大不小,這是正常的脈象。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是剛剛得病的脈象,如果脈象前大后小,病人就會頭痛目眩;如果脈象前小后大,病人就會胸滿短氣。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病情將要加重,如果脈象洪大,病人會苦于心煩滿悶;如果脈象沉細,病人會腹中疼痛;如果脈象滑利,是傷于熱邪;如果脈象澀滯,是中了霧露之邪。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病人應當處于困乏的狀態,如果脈象沉細,病情會在夜間加重,如果脈象浮大,病情會在白天加重,如果脈象不大不小,雖然病人困乏但還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出現大小不均的情況就比較難治了。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這是死脈,如果脈象沉細,病人會在夜間死亡,如果脈象浮大,病人會在白天死亡。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叫做“損”,病人雖然還能行走,但實際上身體已經很虛弱,就像要躺在床上一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血氣都不足的緣故。兩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兩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呼吸再至”(這四個字前面已經說過,是多余的文字),叫做“無魂”,出現“無魂”脈象的病人,應當死亡,病人雖然還能行走,但實際上就像行尸走肉一樣。
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這是正常的脈象。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三次,那么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六次,比正常人的脈象多跳動兩次,所以說“適”,意思是剛剛得病,病情還不嚴重。然而還要根據脈象前大后小或者前小后大的情況,來說明病癥。這里的“前后”不是指寸脈和尺脈,就如同第十五難中“前曲后居”的“前后”一樣,是以脈象的起始和末尾來說的。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四次,病情將要加重了。所以脈象洪大的,病人會苦于心煩滿悶,這是病在高位;脈象沉細的,病人會腹中疼痛,這是病在低位,各自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癥。脈象滑利是傷于熱邪,因為熱邪傷氣而不傷血,血自然有余,所以脈象滑利。脈象澀滯是中了霧露之邪,霧露的寒氣會傷害人體的營血,血受寒邪侵襲,所以脈象澀滯。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五次,病人已經很困乏了。如果脈象再出現浮大或者沉細的情況,就會各自隨著晝夜的變化而加劇病情。因為脈象浮大順于白天,白天屬陽;脈象沉細順于夜晚,夜晚屬陰。如果脈象不出現浮大或者沉細這兩種情況,病人雖然困乏但還可以治療。
“小大”就是指沉細和浮大。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六次,這是脈象次數增加到了極點,所以是死脈。脈象沉細的病人會在夜間死亡,脈象浮大的病人會在白天死亡,這是因為陰脈遇到屬陰的夜晚,陽脈遇到屬陽的白天。一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一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叫做“損”,這是因為血氣都不足的緣故。兩呼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兩吸氣的時間內跳動一次,就是說兩呼兩吸之間,脈搏才跳動兩次,這是脈象次數減少到了極點。醫經上說:形體和氣都有余,但脈象之氣不足的人會死,所以叫做“無魂”,這樣的病人應當死亡。
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病人應當嘔吐卻不嘔吐的,會死亡。上部沒有脈象,下部有脈象,病人雖然困乏但不會有生命危險。之所以這樣,就好比人有尺脈,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木的枝葉雖然枯萎了,但只要根本還在,就會重新生長。脈象有根本,人有元氣,所以知道這樣的病人不會死亡。
“譬如”兩個字,應當在“人之有尺”的下面。這是又根據脈象的有無,來說明上下部的病癥。紀氏說: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這是邪氣實并且并聚在上部,就應當嘔吐,如果沒有嘔吐的癥狀,說明上部沒有邪氣而下氣已經衰竭,所以說會死亡。東垣李氏說:下部沒有脈象,這是木郁的情況。是因為飲食過飽,填塞在胸中太陰的部位,而春天陽氣上升的時令之氣不能上行的緣故。這就是木郁,對于木郁的情況就要使其通達,說的就是催吐的方法。謝氏說:上部沒有脈象,下部有脈象,這是陰氣盛而陽氣微弱,所以病人雖然困乏但不會有生命危險。上部沒有脈象,就如同樹枝枯萎一樣;下部有脈象,就如同樹有根一樣,因為有根,就可以期望它重新生長。四明陳氏說:“至”,是進的意思。是陽氣獨盛而脈象的至數增多?!皳p”,是減的意思。是陰氣獨盛而脈象的至數減少?!爸痢泵}從下部向上發展變化,是說沒有陰氣而陽氣單獨運行,等到陽氣運行到上部,陽氣也會斷絕而導致死亡?!皳p”脈從上部向下發展變化,是說沒有陽氣而陰氣單獨運行,等到陰氣運行到下部,陰氣也會耗盡而導致死亡?!兑浑y》說:通過寸口脈象來判斷五臟的死生吉兇,是因為氣口是五臟的主脈。《四難》說:脾接受水谷的滋味,它的脈象在中部,這說明五臟都以胃為主,而脈象則主要體現在關上。這里說人有尺脈,就好比樹有根一樣。脈象有根本,人有元氣,所以知道不會死亡,就是以尺脈為主的原因。這就是越人之所以綜合交錯地闡述這些道理,分散在各個篇章中,以表明寸脈、關脈、尺脈各有其重要的歸屬。
《第十五難》
問:醫經上說春天的脈象是弦脈,夏天的脈象是鉤脈,秋天的脈象是毛脈,冬天的脈象是石脈。這些是正常旺盛的脈象呢,還是生病的脈象呢?答:弦、鉤、毛、石這些脈象,是對應四季的脈象。春天的脈象是弦脈,因為肝在東方屬木,萬物開始生長,還沒有長出枝葉,所以這時脈象的表現是,濡軟而長,所以叫做弦脈。夏天的脈象是鉤脈,因為心在南方屬火,萬物茂盛生長,垂下枝條、布散葉子,都向下彎曲如同鉤子一樣,所以這時脈象的表現是來勢急疾,去勢遲緩,所以叫做鉤脈。秋天的脈象是毛脈,因為肺在西方屬金,萬物到了終結的時候,草木的花葉都在秋天飄落,只剩下枝條,就像毫毛一樣,所以這時脈象的表現是輕虛而浮,所以叫做毛脈。冬天的脈象是石脈,因為腎在北方屬水,萬物都潛藏起來,在隆冬時節,水凝結得如同石頭一樣,所以這時脈象的表現是沉濡而滑,所以叫做石脈,這些就是對應四季的脈象。
這是參考《內經·平人氣象論》《玉機真藏論》的內容,交錯編排而成的篇章。春天的脈象是弦脈,是因為肝主筋,脈象與筋的形象相應。夏天的脈象是鉤脈,是因為心主血,脈象與血脈來去的形象相應。秋天的脈象是毛脈,是因為肺主皮毛。冬天的脈象是石脈,是因為腎主骨,各自與相應的形象對應,同時又以當時的事物之象來取義?!皝砑踩ミt”,劉立之說:“來”是指脈象從骨肉的部位出于皮膚的表面,是氣上升的表現?!叭ァ笔侵该}象從皮膚的表面回到骨肉的部位,是氣下降的表現。
如果脈象有變化該怎么辦呢?脈象與四季不相應就叫做變化。
答:春天的脈象應該是弦脈,如果相反就是有病。什么叫做相反呢?答: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充實強盛,這叫做太過,病癥在體表;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虛弱微小,這叫做不及,病癥在體內。脈象來勢和緩,如同撫摸榆樹葉一樣,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更加充實滑利,如同撫摸長竹竿一樣,這是有病的脈象。如果脈象緊急強勁更加有力,如同新張開的弓弦一樣,這是死脈。春天的脈象略微弦是正常的,弦脈明顯而胃氣少是有病,只有弦脈而沒有胃氣就是死脈。春天以胃氣為本。
夏天的脈象應該是鉤脈,如果相反就是有病。什么叫做相反呢?答: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充實強盛,這叫做太過,病癥在體表;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虛弱微小,這叫做不及,病癥在體內。脈象來勢連續不斷如同圓環,如同撫摸玉石一樣,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來勢更加頻繁,如同雞舉足一樣,這是有病的脈象。脈象前曲后直,如同拿著衣帶鉤一樣,這是死脈。夏天的脈象略微鉤是正常的,鉤脈明顯而胃氣少是有病,只有鉤脈而沒有胃氣就是死脈。夏天以胃氣為本。
秋天的脈象應該是毛脈,如果相反就是有病。什么叫做相反呢?答: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充實強盛,這叫做太過,病癥在體表;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虛弱微小,這叫做不及,病癥在體內。脈象來勢藹藹如同車蓋一樣,按下去更加明顯,這是正常的脈象。脈象不上不下,如同撫摸雞毛一樣,這是有病的脈象。按下去脈象顯得蕭索,如同風吹毛一樣,這是死脈。秋天的脈象略微毛是正常的,毛脈明顯而胃氣少是有病,只有毛脈而沒有胃氣就是死脈。秋天以胃氣為本。
冬天的脈象應該是石脈,如果相反就是有病。什么叫做相反呢?答: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充實強盛,這叫做太過,病癥在體表;如果脈象的氣勢來勢虛弱微小,這叫做不及,病癥在體內。脈象來勢上部大下部尖,濡滑如同麻雀啄食一樣,這是正常的脈象。脈象如同麻雀啄食一樣連續不斷,中間略微彎曲,這是有病的脈象。脈象來勢如同解索一樣散亂,去勢如同彈石一樣堅硬,這是死脈。冬天的脈象略微石是正常的,石脈明顯而胃氣少是有病,只有石脈而沒有胃氣就是死脈。冬天以胃氣為本。
春天脈象太過,就會使人健忘,精神恍惚,頭目眩暈;春天脈象不及,就會使人胸痛牽引到背部,進而兩脅肋部脹滿。夏天脈象太過,就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發生浸淫瘡;夏天脈象不及,就會使人內心煩悶,向上可見咳嗽、唾血,向下會出現氣泄的癥狀。秋天脈象太過,就會使人氣逆,背部疼痛,心情郁悶;秋天脈象不及,就會使人氣喘,呼吸氣短,咳嗽,向上可見咳血,向下可聽到喘息的聲音。冬天脈象太過,就會使人身體懈怠無力。春天脈象太過會使人疼痛而氣短,不想說話;冬天脈象不及,就會使人心中懸虛如同饑餓一樣,眼眶中清冷,脊部疼痛,少腹滿,小便異常。這是岐伯說的話,越人的意思,大概也是基于這些。在說變化的脈象時說“氣”,是因為脈象不會自動跳動,是氣使它跳動的。而且這里主要說的是胃氣?!把?,就是撫摸、按的意思。春天的脈象和緩輕柔,如同撫摸榆樹葉一樣,這是弦脈且帶有和緩之象。如果脈象更加充實滑利,如同撫摸長竹竿一樣,這就是弦象太過了。如果脈象緊急強勁且越來越有力,如同新張開的弓弦一樣,這就是只有弦象而沒有和緩之態了。夏天的脈象連續不斷如同圓環,如同撫摸玉石一樣,這是鉤脈且帶有和緩之象。如果脈象如同雞舉足那樣快速而有力,這就是鉤象太過且有力了?!扒扒缶印?,說的是按脈時感覺堅硬且搏擊有力,尋找脈象時感覺充實且有根,這就是只有鉤象而沒有和緩之態了。秋天的脈象如同車蓋一樣藹藹然,按下去感覺更加明顯,這是微有毛象的正常脈象。如果脈象不上不下,如同撫摸雞毛一樣,這就是毛象太過了。按下去感覺脈象蕭索,如同風吹毛一樣,這就是只有毛象而沒有和緩之態了。冬天的脈象上部大下部尖,大小均勻適度,這是石脈且帶有和緩之象。這里的“上下”與前面所說的“來去”意思相同,可參見前面的篇章。脈象如同麻雀啄食一樣連續不斷,中間略微彎曲,這就是石象太過了。脈象來的時候如同解開的繩索一樣散亂,去的時候如同彈石一樣堅硬,這就是只有石象而沒有和緩之態了。大體上四季的脈象,都以胃氣作為根本,所以有胃氣的人就能生存,胃氣少的人就會生病,沒有胃氣的人就會死亡。在弦、鉤、毛、石這些脈象中,只要有和緩的表現,就是有胃氣的體現。這一篇與《內經》的內容相互之間有相同點和不同點。馮氏說:越人想要讓脈象的知識更容易理解,所以重新確立了其中的含義。按照《內經》第二卷《平人氣象論篇》所說:正常的肝脈,來勢軟弱和緩,如同揭開長竹竿的末梢一樣。正常的肺脈,來勢和緩輕柔,如同飄落的榆莢一樣。正常的腎脈,來勢連續不斷如同鉤狀,按下去感覺堅硬。生病的腎脈,來勢如同牽引葛藤一樣越來越堅硬。將死的腎脈,如同頭發松散、繩索斷開一樣,急促而堅硬如同彈石,這就是不同之處。
胃,是容納水谷的海洋,主管供給四季(人體所需的營養),(人體的健康狀況)都以胃氣作為根本。這就是所說的四季中發生的病變,是決定生死的關鍵所在。
胃屬于土,土的數字是五,萬物都歸屬于土,所以說胃是水谷之海,而水火金木沒有不依賴土而生存的,所以說胃主管供給四季?!胺A”,就是供給、給予的意思。
脾,處于人體的中州部位。它平和的脈象不容易察覺,只有在脾衰敗的時候才會顯現出來。脈象來的時候如同麻雀啄食一樣急促,如同水往下漏一樣遲緩,這就是脾衰敗時顯現出來的脈象。
脾處于中州部位,是說在呼吸的過程中,脾接受水谷的滋味,它的脈象表現于中部。脾平和的脈象不容易察覺,大概是因為脾寄旺于四季(每個季節的最后一個月),不能單獨主宰一個季節。當其他四臟的脈象平和的時候,脾的脈象就蘊含在其中了。脾衰敗時脈象才顯現出來,像麻雀啄食和屋漏水滴的脈象,與正常的脈象不同?!叭缸摹钡拿}象,是指脈搏到來時堅銳而且斷斷續續不固定;“屋漏”的脈象,是指脈搏到來時遲緩散亂,跳動一下又停止。
《十六難》
有人問:脈象有三部九候的說法,有陰陽之分,有輕取重按的不同,還有六十首的內容。一脈在四季會發生變化,由于距離圣人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現在各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么該如何去辨別這些情況呢?
謝氏說:這一篇問了三部九候以下總共六件事,但《難經》這本書本身并沒有回答所問的問題,似乎有缺失的文字?,F在仔細考究三部九候,在十八難的第三章有講到,應當屬于這一篇,是竹簡錯亂而錯放到了那里。陰陽的內容在四難中可以看到,輕取重按的內容在五難中能看到,一脈在四季發生變化,就是十五難中所說的春天脈象弦、夏天脈象鉤、秋天脈象毛、冬天脈象石。六十首,按照《內經·方盛衰篇》所說:“圣人掌握診斷疾病的方法,要先辨別陰陽再進行診斷,奇恒之勢,共有六十首?!蓖醣⒔庹J為奇恒六十首,現在世上已經不存在了,看來失傳已經很久了。
然而,疾病有外在癥狀和內在癥狀。
這大概是回答的話,但和前面的問題不相關,應當另有相應的提問之辭。
那這些疾病具體是怎樣的呢?
這是在詢問外在癥狀和內在癥狀的詳細情況。
回答說:如果診得肝脈(弦脈),它的外在癥狀表現為,喜好潔凈,面色發青,容易發怒;它的內在癥狀是肚臍左邊有動氣,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所患的病癥表現為四肢脹滿、氣機閉塞,小便淋瀝不暢、排便困難,還會出現轉筋的現象。有這些癥狀的就是肝病,沒有這些癥狀的就不是肝病。
診得肝脈,就是診到了弦脈。肝與膽相表里,膽是清凈之腑,所以有喜好潔凈的表現。肝在人體中如同將軍之官,所以容易發怒?!吧啤?,就是喜好的意思。面色發青,是肝所對應的顏色,這是外在癥狀中表現出的顏色、脈象、情志喜好等方面。肚臍左邊,是肝所對應的部位。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是說那動氣,按壓時堅硬牢固而不移動,或者有疼痛的感覺。馮氏說:肝氣郁結,就會出現四肢脹滿、氣機閉塞的情況,古書上說“風邪侵犯人體,會引發四肢的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厥陰肝經的經脈,環繞著陰部,肝臟有病,所以會出現大小便困難。出現轉筋,是因為肝主筋。這是內在癥狀所對應的部位,以及肝臟所主的病癥。
如果診得心脈(洪脈),它的外在癥狀表現為,面色發紅,口干,喜歡笑;它的內在癥狀是肚臍上方有動氣,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所患的病癥表現為心煩,心痛,手掌心發熱并且干嘔。有這些癥狀的就是心病,沒有這些癥狀的就不是心病。
手掌心,是手厥陰心包經所經過的地方。大概是因為心臟的真氣不會直接受外邪侵襲,受邪的是手厥陰心包經罷了。“啘”,就是干嘔的意思。心臟有病,就會導致火氣旺盛,所以會干嘔。醫經上說:“各種氣逆上沖的癥狀,都屬于火的病變。各種嘔吐酸水的癥狀,都屬于熱的病變?!?/p>
如果診得脾脈(緩脈),它的外在癥狀表現為,面色發黃,容易噯氣,喜歡思考,對味道比較敏感;它的內在癥狀是,肚臍部位有動氣,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所患的病癥表現為腹部脹滿,食物難以消化,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倦怠懶惰,喜歡睡覺,四肢無力。有這些癥狀的就是脾病,沒有這些癥狀的就不是脾病。
《靈樞·口問篇》說:“噯氣,是因為寒氣侵入胃中,氣上逆從下往上擴散,又從胃中出來,所以會噯氣?!贬t經上說:“脾主四肢。”
如果診得肺脈(浮脈),它的外在癥狀表現為,面色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憂愁,心情不愉悅,想要哭泣;它的內在癥狀是,肚臍右邊有動氣,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所患的病癥表現為氣喘咳嗽,怕冷發熱。有這些癥狀的就是肺病,沒有這些癥狀的就不是肺病。
岐伯說:“陽氣通暢和利,充滿于心,向上出于鼻竅,所以會打噴嚏。怕冷發熱,是因為肺主皮毛。”
如果診得腎脈(沉脈),它的外在癥狀表現為,面色發黑,容易恐懼,容易打呵欠;它的內在癥狀是,肚臍下方有動氣,按壓時感覺堅實牢固或者有疼痛感。所患的病癥表現為氣逆,小腹急劇疼痛,泄瀉而且有里急后重的感覺,小腿寒涼并且逆冷。有這些癥狀的就是腎病,沒有這些癥狀的就不是腎病。
腎氣不足就會容易恐懼,陰陽之氣相互牽引就會打呵欠,泄瀉而且有里急后重的感覺,這是少陰經的泄瀉,“知”在這里讀為“而”。
《第十七難》
有人問:醫經上說,疾病有的會致人死亡,有的不經過治療就會自行痊愈,有的會持續數月數年都不停止。這些疾病的生死存亡情況,能夠通過切脈來知曉嗎?回答說:是的,可以全部知曉。
這一篇所問的有三個問題,回答說“可以全部知曉”。但只回答了疾病的死亡證候,其他方面沒有看到相關內容,應當是有缺失遺漏的地方。
診斷疾病時,如果病人閉著眼睛不想見人,脈象應當診得屬于肝的脈象,強勁急迫而且長,然而反而診得屬于肺的脈象,即浮、短而且澀的,病人就會死亡。
肝臟開竅于眼睛,閉著眼睛不想見人,是肝臟有病。肝臟有病卻出現了肺的脈象,這是金克木(肺屬金,肝屬木)的情況。
如果病人睜著眼睛而且口渴,胃脘部堅硬脹滿,脈象應當診得緊實而且數,反而診得沉、澀而且微弱的,病人就會死亡。
這是病癥表現為實證而脈象卻呈現虛象的情況。
如果病人吐血,又出現鼻出血的情況,脈象應當是沉細的,然而反而呈現浮大而且堅實的,病人就會死亡。
這是失血的病人脈象卻表現為實象,與正常情況相反。
如果病人出現胡言亂語的癥狀,身體應當有發熱,脈象應當是洪大的,然而反而出現手足厥冷逆冷,脈象沉細而且微弱的,病人就會死亡。
這是陽證的疾病卻出現了陰脈,與正常情況相反。
如果病人腹部脹滿而且泄瀉,脈象應當是微細而且澀的,反而呈現緊大而且滑的,病人就會死亡。
這是泄瀉的病癥卻出現脈象大的情況,與正常情況相反。這里的“大腹”,指的是腹部脹滿。
《第十八難》
有人問:脈象有三部,每一部又有四條經脈。手上有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腳上有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把它們作為上下部,這是為什么呢?(有圖)
這一篇提出問題的意圖是,人體的十二經脈,總共有三部,每一部當中,有四條經脈?,F在手上有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腳上有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將它們稱為上下部是為什么呢?大概所謂三部,是用寸、關、尺來區分上、中、下部位。所謂四經,是寸、關、尺每兩個部位相比較,那么每一部各自就有四條經脈了。手上的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腳上的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作為上下部的原因是:肺經的脈象對應右寸,腎經的脈象對應左尺,它們循環往復,相互資助。肺的位置高,腎的位置低,就像母子相互照應。醫經上說:“人體的真氣在肺的位置最高,人體的真氣在腎的位置最低?!本褪沁@個意思。
回答說: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屬金,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屬水。金能生水,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而不能向上,所以它們在下部。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屬木,木能生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之火,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而不能向下,所以它們屬于上部。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屬火,火能生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之土,土主宰中宮(脾胃),所以它們在中部。這些都是五行之間母子相互滋生、相互養護的關系。
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屬金,向下滋生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之水,水的特性是向下,所以水居于下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之水,滋生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之木,木又滋生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之火,以及手厥陰心包經之火,火向上燃燒,這就是上部?;鹩稚闾幤⒔浐妥汴柮魑附浿?,土居于中部,又能復生肺金。這就是五行之間母子相互滋生、相互養護的關系。這大概是因為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作為上下部的說法,進而推廣了五行相生的大道理。(越人也是在《五藏生成》之后,根據經脈部位的高低來進行推導闡述,并不是說在萬物未生成之前,一定要像這樣才能夠生成。)并且又演繹出了三部的說法,也就是四難中所說的“心和肺的脈象都屬浮脈,腎和肝的脈象都屬沉脈,脾位于中焦”的意思。只是四難中直接以五臟來論述,這里以經脈來論述,并且兼顧了臟腑。以上的問答是對經脈的說明,下面的兩節內容,都與前面不相關,懷疑是其他經文錯亂放置在此處。
脈象有三部九候,它們各自主什么病癥呢?回答說: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九候,指的是浮取、中取、沉取。上部對應天,主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中部對應人,主橫膈以下到肚臍的疾病。下部對應地,主肚臍以下到足部的疾病。要仔細診斷后再進行針刺治療。
謝氏說:這一節內容,應當是十六難中的回答內容,錯放到了這里,并且多了“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這十個字?!皩彾讨?,紀氏說:想要通過診脈來準確判斷病癥,不能不仔細,所以說“審而刺之”?!按獭?,說的是診脈能夠準確判斷病癥,就像《陳萬年傳》中說的“刺候”,意思是符合病癥的表現,和這里的意思相同。也有人說“刺”是針刺的意思,是說要仔細審察病癥所在的部位然后進行針刺治療。
人如果患有久治不愈的積聚病,能夠通過切脈來知曉嗎?
下面的問答內容,也不清楚屬于哪一部分,有人說應當是十七難中關于“或連年月不已”的回答內容。
回答說:如果診斷出右脅部有積氣,診得肺脈出現結脈,結脈的表現越明顯,積氣就越嚴重,結脈表現輕微,積氣也就輕微。
結脈是積聚病的脈象。肺經的脈象出現結脈,就知道右脅部有積氣,因為右脅部是肺所對應的部位。積氣的輕重不同,脈象也會相應地表現出來。
如果沒有診得肺脈的結脈,但是右脅部卻有積氣,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雖然沒有診得肺脈的結脈,但是右手的脈象應當呈現沉伏脈。
雖然肺脈沒有出現結脈,但是右手的脈象應當出現沉伏脈,沉伏脈也是積聚病的脈象,因為右手的脈象是用來候察里證的。
那么外在的痼疾(經久不愈的疾?。┖蛢仍诘姆e聚病,診脈的方法是相同的呢?還是不同呢?
這是承接上文又詢問外在的痼疾,和內在的積聚病,診脈的方法是相同還是不同。
回答說:結脈,是脈象在跳動過程中有時會停止一下,沒有固定的規律,這就叫做結脈。伏脈,是脈象在筋的下面運行。浮脈,是脈象在肌肉的上面運行。左右、表里的診脈方法都是如此。
結脈主積聚病,伏脈在筋下運行主里證,浮脈在肌肉上運行主表證,所以是不同的。前面以右脅部為例,所以這里說左右的診脈方法是相同的。
假如脈象是結脈或伏脈,但是體內沒有積聚病,脈象是浮脈且有結象,但是體外沒有痼疾。有積聚病但是脈象卻不是結脈或伏脈,有痼疾但是脈象卻不是浮脈且有結象,這就是脈象與病癥不相應,病癥與脈象不相符,這樣的病就是死癥。
有這樣的脈象卻沒有相應的病癥,有這樣的病癥卻沒有相應的脈象,脈象和病癥不相符,所以是死癥。
《第十九難》
有人問:醫經上說脈象有逆順之分,男女有其固定的規律。那么所謂“反”的情況,指的是什么呢?“恒”,讀音為“胡登反”,意思是“?!?。脈象有逆順之分,是就男女脈象相互比較而言的。男子的脈象在關上(寸關尺的關部),女子的脈象在關下(尺部)。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強,這就是男女脈象的區別。所謂逆順,是說男子正常的脈象對于女子來說可能是逆象,女子正常的脈象和男子是不同的。即便如此,對于男子和女子來說各自都有其固定的規律?!胺础?,說的是違背了這種固定的規律。
回答說:男子在寅時出生,寅屬木,為陽。女子在申時出生,申屬金,為陰。所以男子的脈象在關上,女子的脈象在關下。因此男子的尺脈通常較弱,女子的尺脈通常較強,這是正常的情況。(有圖)
這是從生命誕生的本源來說明男女陰陽的不同。紀氏說:生命誕生之初,其根源都始于“子”時?!白印笔侨f物開始的地方。從“子”時開始推算,男子的氣運向左旋轉三十個時辰到達“巳”時,女子的氣運向右旋轉二十個時辰到達“巳”時,這是男女婚嫁的時間數。從“巳”時開始懷孕,男子的氣運向左旋轉十個月在寅時出生,寅屬木,為陽。女子的氣運向右旋轉十個月在申時出生,申屬金,為陰。謝氏說:寅屬木,木能生火,而且火也生于寅時,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所以男子的脈象在關上。申屬金,金能生水,而且水也生于申時,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所以女子的脈象在關下。我認為陽氣的性質輕清而且上升,這是天道,所以男子的脈象在關上。陰氣的性質重濁而且下降,這是地道,所以女子的脈象在關下,這是男女脈象的正常情況。
所謂“反”的情況,就是男子診得女子的脈象,女子診得男子的脈象。
男女脈象出現與正常情況不同的現象,就叫做“反”。
出現這種“反”的情況會得什么病呢?
這是詢問出現“反”的情況會導致什么樣的病癥。
回答說:男子診得女子的脈象,是正氣不足,病癥在體內。如果左手診得這樣的脈象,病癥就在身體的左側,如果右手診得這樣的脈象,病癥就在身體的右側,要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癥的位置。女子診得男子的脈象,是正氣太過,病癥在四肢。如果左手診得這樣的脈象,病癥就在身體的左側,如果右手診得這樣的脈象,病癥就在身體的右側,要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癥的位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脈象出現了反常的情況,所以會出現正氣太過或不足的情況,進而出現病癥在體內或在四肢的不同表現。
《第二十難》
有人問:醫經上說脈象有伏匿的情況,那么是針對哪一臟腑來說這種伏匿的情況呢?回答說:說的是陰陽相互乘襲、相互隱伏的情況。脈象應當出現在陰部(尺部)卻反而出現了陽脈,這是陽乘襲陰的情況。脈象雖然有時表現為沉澀而且短,這就叫做陽中伏陰。脈象應當出現在陽部(寸部)卻反而出現了陰脈,這是陰乘襲陽的情況。脈象雖然有時表現為浮滑而且長,這就叫做陰中伏陽。
“居”,意思是“在”“當”。陰部指的是尺部,陽部指的是寸部?!俺恕?,就好像乘車的“乘”,表示處于其上方?!胺?,就好像伏兵的“伏”,表示隱藏在其中?!澳洹?,是隱藏的意思。丁氏說,這里不只是說寸部為陽,尺部為陰。從上下的角度來說,肌肉之上為陽部,肌肉之下為陰部,這種說法也是說得通的。
陽氣過盛的人會發狂,陰氣過盛的人會發癲。陽氣脫失的人會看見鬼怪,陰氣脫失的人會雙目失明。
這是五十九難中的文字,錯放到了這里。
《第二十一難》
有人問:醫經上說人的形體表現出有病的癥狀但脈象沒有病象,這種情況叫做“生”(預后較好);脈象有病象但人的形體沒有病的癥狀,這種情況叫做“死”(預后較差)。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人的形體表現出有病的癥狀但脈象沒有病象,并非是真的沒有病,而是說呼吸的次數與脈象的至數不相應,這是一個重要的法則。
周仲立說:在形體方面感覺面容憔悴,精神昏沉,飲食沒有滋味,然而脈象符合四季的正常變化,沒有太過或不及的偏差,這就是人病而脈象不病的情況。形體安然平和,然而脈象的氣息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或者脈象的至數一會兒快一會兒慢,脈象呈現弦、緊、浮、滑、沉、澀等不同的表現,破壞了平和的脈象之氣,這些都是脈象氣息與形體不相應的情況,也就是脈象有病而人沒有表現出病癥的情況。仲景說:人有病而脈象不病,叫做內虛,因為體內沒有水谷之氣的滋養,雖然精神困倦但沒有痛苦的癥狀。脈象有病而人沒有病,叫做行尸,因為體內沒有旺盛的生氣,突然會眩暈仆倒、不認識人,壽命短暫就會死亡。謝氏說:按照《難經》這里的回答內容,語句意思不連貫,似乎有脫漏錯誤的地方。
《第二十二難》
有人問:醫經上說脈象有“是動”病,有“所生病”,一條經脈卻出現兩種病癥,這是為什么呢?回答說:醫經中所說的“是動”病,是與氣有關;“所生病”,是與血有關。病邪在氣分,氣就會出現“是動”的病變。病邪在血分,血就會出現“所生病”的病變。氣的主要作用是溫煦,血的主要作用是濡養。氣留滯而不運行,這是氣先發生了病變。血壅塞而不能濡養,這是血后發生了病變。所以先出現“是動”病,后出現“所生病”。
“呴”,讀音為“香句反”?!板Α?,讀平聲?!皡椤保褪恰办恪钡囊馑?,“氣主呴之”,是說氣如同溫暖的氣息一樣,熏蒸潤澤皮膚和肌肉?!把麇χ?,是說血能濡潤筋骨,使關節滑利,滋養臟腑。這里所說的“脈”,不是指寸口、尺部的脈象,而是指十二經脈的經絡。這里說的是十二經脈,每條經脈中往往有兩種病癥,大概是因為有病邪在氣分和血分的區別。病邪在氣分,氣就會因此而發生病變,病邪在血分,血就會出現所生的病癥。氣留滯不行為氣病,血壅塞不能濡養為血病。所以先出現“是動”病,后出現“所生病”。說先后的原因,或許是氣在外部,血在內部,外部先受到病邪侵襲,那么內部也會隨之而生病吧。然而病邪也有只在氣分的,也有直接在血分的,又不能僅僅以先后的順序來拘泥看待。
詳細內容見《靈樞經》第十篇。
《第二十三難》
有人問: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和度數,能夠明白知曉嗎?回答說:手三陽經脈,從手部到頭部,每條長五尺,三條共五六(三乘以五乘以二)合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部到胸部,每條長三尺五寸,三條共三六一丈八尺(三乘以六得一丈八尺),五六三尺(三乘以五得一尺五寸,這里取三尺),合起來共二丈一尺。足三陽經脈,從足部到頭部,每條長八尺,六條共六八四丈八尺(六乘以八得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足部到胸部,每條長六尺五寸,六條共六六三丈六尺(六乘以六得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乘以五得三尺),合起來共三丈九尺。人的兩條足蹺脈,從足部到眼睛,每條長七尺五寸,兩條共二七一丈四尺(二乘以七得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二乘以五得一尺),合起來共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條共二四八尺(二乘以四得八尺),二五一尺(二乘以五得一尺),合起來共九尺。所有經脈的總長度是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所說的十二經脈長短的數目。
這是《靈樞》第二十七篇的全文內容?!叭幦枴?,《靈樞》中都寫作“六陰六陽”,意思更加明白。按照經脈的流注順序,手的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手的三陰經,從腹部走向手部;足的三陽經,從頭部向下走向足部;足的三陰經,從足部向上走入腹部。這里列舉經脈的度數,所以都從手足開始說起。人的兩條足蹺脈,指的是陰蹺脈。陰蹺脈,起始于足跟中,在內踝后的然谷骨之后,向上行于內踝之上,一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再沿著腹部上行,進入胸部內側,經過缺盆,出現在人迎的前面,進入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絡。足三陽經脈,從足部到頭部,長八尺?!犊脊び洝芬舱f:人的身高八尺,大概是按照同身寸的尺寸來說的。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它們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終止呢?回答說:經脈,是運行氣血、溝通陰陽,用來滋養全身的。它們開始于中焦,流注到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再流注到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流注到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流注到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流注到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流注到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再回流注到手太陰肺經。十五條別絡,都是隨著經脈的起始而分布,如同圓環一樣沒有端點,循環往復地相互灌注滋養,最終匯聚于寸口和人迎,通過寸口和人迎可以診斷各種疾病,判斷生死預后。(有圖)
“因”,是“跟隨”的意思?!霸?,是“起始”的意思?!俺?,就如同“朝會”的“朝”?!耙浴?,是“用”的意思。這是根據上文所說的經脈的長度尺度,進而推說經絡運行的情況。直行的叫做“經”,從旁分支出來的叫做“絡”。十二條經脈有十二條絡脈,再加上陽絡、陰絡和脾的大絡,一共是十五條絡脈。謝氏說:“始從中焦”的意思,大概是說飲食進入口中,藏于胃中,其中的精微物質化生后,流注到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依次相傳,到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再回流注到手太陰肺經。十五條絡脈,都隨著十二經脈的起始,循環灌注滋養,如同圓環沒有端點,匯聚于寸口和人迎,通過寸口和人迎可以診斷各種疾病,判斷生死預后。寸口和人迎,古代的方法是把喉結兩旁的動脈稱為人迎,到晉代王叔和直接把左手關前一分的部位稱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的部位稱為氣口,后世都遵循這種說法。我認為過去的人之所以選取人迎和氣口,是因為人迎是足陽明胃經的部位,胃經接受水谷之氣來滋養五臟;氣口是手太陰肺經的部位,肺經匯聚百脈來平衡人體的氣血狀況。
醫經上說:“明白知曉經脈的終始,陰陽的情況就確定了?!边@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說:“終始”,是脈象的綱領。寸口和人迎,陰陽之氣相互交通,如同潮水一樣按時灌注,又相互為用,如同圓環一樣沒有端點,所以叫做“始”?!敖K”,是指三陰三陽的經脈氣絕,氣絕人就會死亡,死亡各有其外在的表現形態,所以叫做“終”。
謝氏說:《靈樞》經第九篇說:“大凡針刺的道理,都在于掌握經脈的終始,明白知曉經脈的終始,以五臟為綱紀,陰陽的情況就確定了。”又說:“沒有病的人,寸口和人迎的脈象與四季相應。氣不足的人,寸口和人迎的脈象都表現為虛弱,而且與寸部和尺部的脈象不相符?!边@一節內容,是根據上文所說的寸口和人迎可以診斷疾病、判斷生死,進而推導出來的。意思是說想要知曉經脈的終始,只有陰陽能夠確定它,大概是因為陽經的情況取決于人迎,陰經的情況取決于氣口?!俺埂?,“朝”,是說氣血如同潮水一樣,按時灌注;“使”,是說陰陽相互為用?!笆肌本腿缤Q生的開始,“終”就如同生命結束的時候。想要知道生死,通過脈象來觀察。陰陽之氣如同潮水一樣按時灌注,相互為用,如同圓環一樣沒有端點,人就不會生病,一旦陰陽之氣不能相互灌注為用,人就會生病。更何況三陰三陽的經脈氣絕呢,氣絕必死無疑。死亡的外在表現形態,具體如下一篇所述,尤其值得參考查看。
《第二十四難》
問:手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其經氣已經衰竭時,會有什么樣的證候表現,能不能據此知道病情的吉兇呢?答:能。如果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衰竭,就會出現骨骼枯槁的情況。足少陰腎經的經脈之氣,和冬季相應,它的脈氣伏行于體內而溫養骨髓。所以如果骨髓得不到溫養,那么肌肉就不能附著在骨頭上。骨肉不能相互依附親近,肌肉就會松軟并且退縮。肌肉松軟退縮,所以牙齒顯得變長而且干燥,頭發也沒有光澤。頭發沒有光澤,這是骨骼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在戊日病情會加重,在己日就會死亡。
(以下這六節內容,與《靈樞》第十篇的文字,大多大同小異?!板Α弊x作“軟”。腎的榮華表現在頭發上,它的充養作用體現在骨骼上。腎經氣絕就不能充養骨骼、滋養頭發?!叭忮Χ鴧s”,說的是骨肉不相連附著而肌肉松軟退縮。戊、己屬土,土能克制水,所以病人會在被其所克制的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
如果足太陰脾經的經氣衰竭,那么經脈就不能滋養口唇??诖绞羌∪獾母舅?。經脈不能滋養,那么肌肉就不光滑潤澤,肌肉不光滑潤澤,就會出現肌肉脹滿的情況,肌肉脹滿就會導致口唇上翻,口唇上翻就是肌肉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在甲日病情會加重,在乙日就會死亡。
(脾,它的榮華表現在口唇四周的白肉處,它的充養作用體現在肌肉上。脾經氣絕就會出現肌肉脹滿、口唇上翻的情況?!叭鉂M”,是說肌肉不光滑潤澤,而且緊繃。)
如果足厥陰肝經的經氣衰竭,就會出現筋脈攣縮,牽引睪丸,并且舌頭卷曲的癥狀。足厥陰經是肝的經脈。肝與筋是相互配合的。筋匯聚在陰部,并且聯絡到舌根。所以如果肝的經脈不能滋養,那么筋脈就會攣縮拘急,筋脈攣縮拘急就會牽引睪丸和舌頭,所以就會出現舌頭卷曲、睪丸上縮的癥狀。這是筋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在庚日病情會加重,在辛日就會死亡。
(肝與筋相互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它的充養作用體現在筋上。筋匯聚在陰部并且聯絡到舌根。肝經氣絕就會出現筋脈攣縮牽引睪丸和舌頭的情況。王充在《論衡》中說:患甲乙相關病癥的人,生死的日期,常常在庚申日。)
如果手太陰肺經的經氣衰竭,就會出現皮毛焦枯的情況。手太陰經所屬的臟腑是肺,肺的功能是運行衛氣來溫養皮毛。肺氣不能滋養皮毛,皮毛就會焦枯;皮毛焦枯,津液就會喪失;津液喪失,皮節就會受到損傷;皮節受到損傷,皮膚就會干枯,毛發就會折斷。毛發折斷,這是毛發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在丙日病情會加重,在丁日就會死亡。
(肺是氣的根本,它的榮華表現在毫毛上,它的充養作用體現在皮膚上。肺經氣絕就會使皮毛焦枯而且津液喪失。皮節受到損傷,是因為各種津液都匯聚在關節處。)
如果手少陰心經的經氣衰竭,那么經脈就會不通暢,經脈不通暢,血液就不能流動,血液不能流動,面部的色澤就會消失,所以病人的面色會黑得像黑黃色的病色一樣。這是血液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在壬日病情會加重,在癸日就會死亡。
(心與脈相互配合,它的榮華表現在色澤上,它的榮華表現在面部,它的充養作用體現在血脈上。心經氣絕就會出現經脈不通暢,血液不能流動,面部色澤消失的情況。)
如果三陰經(手足三陰經)的經氣都衰竭了,就會出現眼睛眩暈轉動,并且眼睛閉合的癥狀。眼睛閉合,是因為神志喪失。神志喪失,就是腎志先死亡的表現,死亡的時候眼睛就會閉合。
(三陰經是指手足三陰經而言?!鹅`樞》第十篇說“五陰氣俱絕”,是因為把手厥陰經和手少陰經都歸為心經。眼睛眩暈轉動并且眼睛閉合,也就是所說的“脫陰者目盲”,這里的情況又更加嚴重。所以說眼睛閉合是神志喪失,而腎志先死亡。四明陳氏說:五臟的陰氣都衰竭了,那么人的神志就會在體內喪失,所以精氣不能灌注到眼睛,看不到人就會死亡。)
如果六陽經(手足三陽經)的經氣都衰竭了,那么陰氣和陽氣就會相互分離。陰陽相互分離,那么腠理就會開泄,絕汗就會流出,汗大得像連貫的珠子一樣,不斷地流出來但不停止,這是陽氣先死亡的表現,病人如果是在早晨占測病情,那么傍晚就會死亡;如果是在傍晚占測病情,那么早晨就會死亡。
(汗不斷流出的情況,是陽氣衰竭的緣故。陳氏說:六腑的陽氣都衰竭了,那么陽氣就會在體外衰敗,所以津液脫失而導致死亡。)
《第二十五難》
問:人體有十二經脈,而與之對應的五臟六腑實際上只有十一個(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那么其中的一經,指的是哪一條經脈呢?答:這一經,指的是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主(心包絡)的別脈。手厥陰心主與手少陽三焦經互為表里,它們都只有名稱而沒有具體的形態實體,所以說人體的經脈共有十二條。
這一篇的問答內容,講的是五臟六腑與手足陰陽經脈的配合關系,這樣算起來只有十一條經脈。其中的那一條經脈,就是把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主各自分別作為一條經脈。手厥陰心主與手少陽三焦經互為表里,二者都有名稱卻沒有具體形態。把這一經和五臟六腑加起來,總共就有十二條經脈了。
謝氏說:《難經》中提到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主和三焦經的內容,在總共八篇里,第三十一難中,詳細區分了三焦經脈的起始和終止之處。第三十六難中,提到腎有兩個,左邊的叫腎,右邊的叫命門。一開始并沒有把左右腎與兩手的尺脈對應區分。第三十八難中說三焦是原氣的別使,能夠主持人體的各種氣機,又再次強調它有名無形。第三十九難中說命門是精神所居之處,對男子來說,命門是藏精的地方,對女子來說,命門維系著子宮,命門的氣與腎相通。又說:六腑實際上只有五個,三焦也是一府。在第八難、第六十二難、第六十六難這三篇中,提到腎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它的名稱叫做“原”,三焦則是原氣的別使。把這些和本篇的內容相互參照來看,就可以明白三焦被列為六腑之一的意義了。正因為它有名無形,所以能夠與手厥陰心主配合(手厥陰心主即手厥陰經)。手厥陰經起始于胸中,終止于沿著小指旁邊的手指末端。而手少陰心經起始于心中,終止于沿著小指內側末端。這就是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主各自分別作為一條經脈的情況。
有人問手厥陰經,為什么既叫心主,又叫心包絡呢?回答是:君火是以其名稱來體現,相火是以其位置來體現,手厥陰經代替君火來行使功能。從功能作用方面來說,所以叫手心主;從經脈方面來說就叫心包絡。一條經脈有兩個名稱,實際上它屬于相火。
虞庶說:各家都說命門是相火,與三焦互為表里。但按照《難經》的說法,只提到手心主與三焦互為表里,沒有命門與三焦互為表里的說法。左手寸脈對應火,右手寸脈對應金,左手關脈對應木,右手關脈對應土,左手尺脈對應水,右手尺脈對應火,從部位的對應來看,其中的道理是很明顯的。唉!像虞氏這樣的說法,那么手心主與三焦互為表里,并且代替君火行使功能就很明確了。第三十六難中說命門的氣與腎相通,那么命門也離不開腎,這大概就是《易經》中“習坎”的意思吧。手心主處于火的“閏位”(輔助君火的位置),命門大概與腎水同氣吧。命門不能稱為相火,三焦不與命門相配,這也是很清楚的了。虞氏的說法,確實是有其深意的。
各家之所以對此爭論紛紛、不能決斷,大概是被《金匱真言篇》中王冰的注釋所迷惑,王注引用《正理論》的說法,認為三焦有名無形,上與手心主配合,下與右腎配合,于是就有了命門與三焦互為表里的說法。人的臟腑一陰一陽,自然有固定的配對,哪里有一條經脈同時與兩個臟腑相配的道理呢?所謂“上合手心主”,說的正是它們互為表里的關系;“下合右腎”,則是從三焦作為原氣別使的角度來說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命門與腎相通,三焦不存在同時與兩個臟腑相配的情況,那么各家的說法也就不用再去分辨就自然清楚了。
至于診脈的部位,手厥陰相火在右手尺脈的部位,三焦經的脈象也與之相同。命門既然與腎相通,應當在左手尺脈的部位。然而謝氏依據《脈經》認為手厥陰經的脈象與手少陰心經的脈象在同一部位,三焦經的脈象上部出現在寸口,中部出現在關部,下部則與腎的脈象相同。前面已經說過,一開始并沒有把左右腎與兩手的尺脈對應區分,現在按照《脈經》所說的,那么右手尺脈應當用來候什么臟腑呢?
《第二十六難》
問:人體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那多出的三條絡脈,是哪三條絡脈呢?答:有陽絡,有陰絡,還有脾的大絡。陽絡,就是陽蹺脈的絡脈。陰絡,就是陰蹺脈的絡脈。所以最終絡脈共有十五條。
直行的叫做經脈,從旁邊分出的叫做絡脈。經脈就好像長江、漢江的主流,絡脈就像是沱江、潛水的支流。每一條經脈都有與之相連的絡脈,十二條經脈就有十二條絡脈,比如手太陰經屬肺,絡于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于肺等等?,F在說絡脈有十五條,是因為有陽蹺脈的絡脈,陰蹺脈的絡脈,以及脾的大絡。陽蹺脈和陰蹺脈的情況,在第二十八難中有講述。把它們稱為絡脈,是因為奇經既然不受制于十二經脈,直接稱它們為絡脈,也是可以的。脾的大絡,名叫大包穴,從淵腋穴下三寸的地方出來,布散在胸脅部位,它的搏動厲害時連衣服都能震動,這是因為與宗氣相關。四明陳氏說:陽蹺脈的絡脈,統領著所有的陽絡。陰蹺脈的絡脈,統領著所有的陰絡。脾的大絡,又總領陰陽所有的絡脈,這是因為脾能夠滋養五臟。
《第二十七難》
問:人體的脈象有奇經八脈,它們不受制于十二經脈,這是為什么呢?答:有陽維脈,有陰維脈,有陽蹺脈,有陰蹺脈,有沖脈,有督脈,有任脈,有帶脈。這八條經脈,都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所以叫做奇經八脈。
人體的經脈有奇脈和常脈之分,十二經脈是常脈。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所以叫做奇經。“奇”是相對于“正”來說的,就好像兵家所說的“奇”和“正”一樣。虞氏說:“奇”是“奇零”的“奇”,是不配對的意思。說這八條經脈不隸屬于正經,陰陽沒有表里配合關系,走行在不同的路徑,所以叫做奇經。這八條經脈中,督脈在人體后部起總督作用,任脈在人體前部起擔任作用,沖脈是諸陽經之海,陰陽維脈則是維系聯絡全身,帶脈就像帶子一樣束著身體,陽蹺脈源自足太陽膀胱經的別出之脈,陰蹺脈源自足少陰腎經的別出之脈。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二十七氣,它們相隨上下運行,為什么只有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呢?答:圣人設計了溝渠,讓水道通暢,用來防備意外情況。一旦天降大雨,溝渠都滿溢了,在這個時候,即使是圣人也無法再設計新的方案了。這就如同絡脈中的氣血滿溢時,十二經脈就不能再約束它們了。
經絡的運行,是有固定規律的,而奇經八脈卻不能和十二經脈一樣循規運行。所以用圣人設計溝渠來打比方,來說明絡脈中的氣血滿溢時,十二經脈就不能再約束它們,從而形成了奇經八脈。這樣看來,奇經八脈大概是因為絡脈氣血滿溢而形成的吧。有人說,這里的“絡脈”兩個字,越人(《難經》作者)正是指奇經而言。既然奇經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直接稱它們為絡脈,也是可以的。這一篇的兩部分內容,列舉了奇經八脈的名稱,以及它們被稱為奇經的原因。
《第二十八難》
問:那奇經八脈,既然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它們都是從哪里起始,又連接到哪里呢?答:督脈,起始于人體最下部的長強穴(下極之俞),并在脊柱里面上行,向上到達風府穴,然后進入并連屬于腦。任脈,起始于中極穴的下面,向上行至陰毛邊緣,沿著腹部里面,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部位。沖脈,起始于氣沖穴,與足陽明胃經并行,夾著肚臍向上運行,到達胸中就分散開來。帶脈,起始于季脅部位,環繞身體一周。陽蹺脈,起始于足跟之中,沿著外踝向上運行,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起始于足跟之中,沿著內踝向上運行,到達咽喉部位,與沖脈相交貫穿。陽維脈和陰維脈,是維系聯絡全身的,它們能容納滿溢的氣血而不能像十二經脈那樣循環流注來灌溉滋養各條經脈。所以陽維脈起始于各個陽經的交會之處,陰維脈起始于各個陰經的交會之處。這就好比圣人設計的溝渠,溝渠里的水滿溢后,就會流到深湖之中,所以圣人也不能約束使水再按原來的渠道流通。而人體的氣血旺盛時,就會流入奇經八脈,且不循環流轉,所以十二經脈也不能約束它們。如果奇經八脈受到邪氣侵犯,氣血郁積就會出現腫脹發熱的癥狀,這時可以用砭石針刺放血來治療。
(“繼”,《脈經》寫作“系”。督脈的“督”意思是“都”,督脈是陽脈之海,所以它能總領所有的陽脈。督脈起始于下極之俞(長強穴),由會陰穴經過長強穴,沿著脊柱中間上行,到達大椎穴,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向上到喑門穴,與陽維脈相會合,到百會穴與太陽經交會,向下到鼻柱旁的人中穴,與陽明經交會。任脈起始于中極穴下面的曲骨穴,“任”的意思是“妊”,是人體生育的根本。沖脈起始于氣沖穴,到胸中就分散開來,是陰脈之海,《內經》說沖脈與足少陰腎經并行。按照沖脈的循行經過幽門、通谷等穴位向上,這些部位都與足少陰腎經相關,所以應當依從《內經》的說法。督脈、任脈、沖脈這三條經脈,都起始于會陰穴,大概是同一源頭而分出三條支脈。帶脈起始于季脅下一寸八分的地方,環繞身體一周,就像束著的帶子一樣。陽蹺脈起始于足跟中的申脈穴,沿著外踝循行。陰蹺脈也在足跟中的照海穴起始,沿著內踝循行?!败E”的意思是“捷”,因為這兩條經脈都起始于足部,所以取“蹺捷超越”的含義。陽維脈和陰維脈,維系聯絡全身,是陰陽脈的綱維。陽維脈發出的部位在金門穴,以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經以及陽蹺脈在臑俞穴交會,與手足少陽經在天窌穴交會,還會在肩井穴交會,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交會,向上經過本神、臨泣、正營、腦空等穴位,向下到風池穴,與督脈在風府穴、啞門穴交會,這就是陽維脈起始于各個陽經交會之處的情況。陰維脈的郄穴是筑賓穴,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大橫穴交會,又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在府舍、期門穴交會,還與任脈在天突、廉泉穴交會,這就是陰維脈起始于各個陰經交會之處的情況?!耙缧蟛荒墉h流灌溉諸經者也”這十二個字,應當放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的下面,這樣在這里就不會顯得突兀,而且在后面的文意也能連貫?!捌涫苄皻?,畜則腫熱,砭射之也”這十二個字,謝氏認為對于原文來說,上下應當還有缺失的文字,然而《脈經》中沒有這些內容,懷疑是多余的文字。有人說應當放在第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的下面,因為是針對邪氣在六腑的情況而言的。)
《第二十九難》
問:奇經八脈發生病變時會有怎樣的癥狀呢?答:陽維脈維系著人體的陽經,陰維脈維系著人體的陰經。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維系,人就會感到悵然若失、精神恍惚,身體軟弱無力,無法自我控制。陽維脈發生病變,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癥狀;陰維脈發生病變,會出現心痛的癥狀。陰蹺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身體陽側(外側)松弛,而陰側(內側)拘急的癥狀;陽蹺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身體陰側(內側)松弛,而陽側(外側)拘急的癥狀。沖脈發生病變,會出現氣上逆并且腹部有拘急感的癥狀。督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脊柱強硬并且四肢厥冷的癥狀。任脈發生病變,體內會有結滯的痛苦,對于男子來說會出現七疝的病癥,對于女子來說會出現瘕聚的病癥。帶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軟弱無力,如同坐在水中一樣的感覺。這些就是奇經八脈發生病變時的癥狀。(“陽維為病云云十四字”,其解釋見于《缺誤總類》。)
這里說的是奇經八脈的病癥。如果陰維脈不能維系陰經,人就會悵然若失、精神恍惚;如果陽維脈不能維系陽經,人就會身體軟弱無力,無法自我控制。陽維脈循行于各條陽經并主宰衛氣,衛氣屬陽,氣在體表,所以陽維脈病變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癥狀。陰維脈循行于各條陰經并主宰營氣,營氣屬血,血與心相關,所以陰維脈病變會出現心痛的癥狀。陰蹺脈和陽蹺脈,病變在陽側時,陽側就會拘急;病變在陰側時,陰側就會拘急?;疾〉囊粋染屑保瑳]患病的一側自然就松弛。沖脈從關元穴向上至咽喉,所以沖脈病變會出現氣上逆和腹部拘急的癥狀。督脈循行于背部,所以督脈病變會出現脊柱強硬和四肢厥冷的癥狀。任脈起始于胞門,循行于腹部,所以任脈病變會出現體內結滯的痛苦,男子會出現七疝的病癥,女子會出現瘕聚的病癥。帶脈環繞身體一周,所以帶脈病變會出現上述癥狀。“溶溶”是無力的樣子。這些病癥都是根據各條經脈的循行部位來說明的。從第二十七難到這里,文意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非常值得全面深入地研讀。
《第三十難》
問:營氣的運行,總是與衛氣相隨相伴嗎?答:醫經上說,人體從谷物中獲取營養之氣,谷物進入胃中,然后營養之氣就會傳送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接受這些營養之氣。其中清稀的部分是營氣,稠濁的部分是衛氣。營氣在經脈中運行,衛氣在經脈外運行,營氣循環不止,運行五十周次后與衛氣再次會合,陰陽之氣相互貫通,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所以知道營氣和衛氣是相隨相伴的。(有圖)
這一篇的內容與《靈樞》第十八篇中岐伯所說的相同,只是“谷入于胃,乃傳與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氣”,《靈樞》中寫作“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稍微有些不同罷了?!敖允苡跉狻敝械摹皻狻保傅氖撬戎畾?。而說“五十而復大會”,其解釋在第一難中有講述。四明陳氏說:營氣屬陰,它的運行本來就遲緩;衛氣屬陽,它的運行本來就快速。然而清稀的營氣滑利,稠濁的衛氣剽悍,它們都不是澀滯的狀態。所以凡是衛氣在經脈外運行,營氣就會在經脈中隨之運行,由此可知它們的運行總是相隨相伴,共同完成循環的過程。滹南王氏說:清稀的部分,是人體上部的,屬陽,屬火。離卦中一陰下降,所以午后一陰生,這就是心臟生成血液的過程,所以說清氣是營氣。(天的清陽之氣不下降,天的濁陰之氣能下降,是被六陰之氣推動而使其下降的。說“清氣”,是從離卦的整體來說的。)稠濁的部分,是人體下部的,屬陰,屬水,坎卦中一陽上升,所以子后一陽生,這就是腎臟產生陽氣的過程,所以說濁氣是衛氣。(地的濁陰之氣不上升,地的清陽之氣能上升,是被六陽之氣推舉而使其上升的。說“濁氣”,是從坎卦的整體來說的。)醫經上說:地氣上升形成云,天氣下降形成雨,雨來自地氣,云來自天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認為從作用方面來說,所謂“清氣是營氣”,指的是濁中之清的部分;“濁氣是衛氣”,指的是清中之濁的部分。從本體方面來說,清的作用離不開濁的本體,濁的作用離不開清的本體,所以說“清氣是營氣,濁氣是衛氣”可以,說“營氣濁、衛氣清”也是可以的。紀氏也說:《素問》中說,營氣是水谷的精氣所以清稀,衛氣是水谷的悍氣所以稠濁。精氣進入經脈中就顯得稠濁,悍氣在經脈外運行就顯得清稀。有人問第三十二難中說“血是營氣,氣是衛氣”,這里卻把營氣和衛氣都當作氣來說,這是為什么呢?回答是:醫經上說營氣是水谷的精氣,衛氣是水谷的悍氣。又說“清氣是營氣,濁氣是衛氣”。大概從總體上來說,營氣和衛氣都是由水谷之氣所生成的,所以都把它們當作氣來說是可以的。從細分的角度來說,營氣是血,而衛氣是氣,本來就有區別。所以營氣在經脈中運行,衛氣在經脈外運行,就如同水澤與河川,風云與天空的關系一樣。
(上卷完)
更新時間:2025-04-18 20: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