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朝中局勢如此波詭云譎,北虜和倭寇屢次挑起戰端,大明朝的內憂外患,讓身居翰林院編修的張居正,多次想要上書議事的意圖,均一次次被自己否定。

三年前庶吉士結業的那一年,憑著為普天之下黎民蒼生請愿的滿腔熱忱,張居正上了一道議論朝政的奏疏,他說:皇親國戚過于驕橫,貪腐,同時占用了太多的資源,使得國家不堪重負,而且有尾大不掉之勢,希望皇帝可以遏制宗室的力量;官吏的任用不合理,大量官位被并不適合的人占據;朝廷的國防實力太差,北方邊境的防備明顯不足,韃靼人隨時都可以突破邊防四處搶掠,甚至兵臨北京;官員貪污腐化,尸位素餐;朝廷言路閉塞,不能及時獲知朝野之中的弊病。最后他希望皇帝可以及時采取措施,改革弊政。

主昏臣暗的局面自然導致了言路閉塞,忠言不納。奏章呈遞上去之后,張居正開始等待回復,可是卻如同石沉大海,毫無回音。他對此非常失望,原本以為自己的奏疏可以馬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張居正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的政治見解能得到認同,卻忽略了在這樣的政治大環境下,這樣的政見根本不會引起當權者的注意。尤其是像他這樣的六品翰林,人微言輕,沒有人會在意,只會引火燒身。

三年前的唯一一次上書,差一點讓首輔嚴嵩和遠在江陵的遼王借題發揮,治他個妄議朝政之罪。國家的危亡,君主的善變,權臣的翻云覆雨,給他上了一堂最生動的政治課。先是岳父顧知縣被亂棍打死,之后是內閣首輔夏言西市問斬,繼而是兵部尚書翁萬達被刺配流邊,這一切的變故,令他暫時放棄了胸中的遠大抱負,只能在翰林院里渾渾噩噩地度日如年,只是和徐階,還有同年進士,兵部郎中楊繼盛多有往來。

“還忙著呢,太岳,陪老夫出去走走?!边€未見人,徐階的聲音就傳到了屋內。

張居正放下手頭的文稿,匆匆出門迎接,“老師,您日理萬機,自入了內閣,有日子未見了,學生實在是想念啊?!?/p>

“什么日理萬機?朝廷一應軍國要事,都由嚴閣老獨斷,老夫清閑的狠啊。這不,老夫又來找你說話了,走吧!”徐階說道。

“剛剛嚴閣老還派人來,命我代寫幾首青詞,涂鴉之作,還請老師斧正。”說著,張居正把剛寫好墨跡未干的青詞遞給徐階。

“你我都知道這雖然是逢迎之作,但是皇帝好這個,嚴閣老呢又欣賞你的才華,點名叫你代寫,還是用心去寫吧?!毙祀A掃了一眼張居正作的《賀靈雨表》,“凈是些扯淡的玩意兒,好好的一場春雨,竟扯到鬼神上來,呵呵,太岳啊,咱們的圣上就喜歡天降祥瑞,越是天馬行空,越是歌功頌德越是令能博得圣上的青睞?!?/p>

彤日初升,秋意盎然。二人沿著翰林院旁邊的玉河邊走邊聊,“太岳啊,你對當前的朝局怎么看?”徐階突然問道。

“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連老師您這樣的國之柱臣,都險些被奸人所害,似我這等微末小吏,能在這翰林院中茍且偷生就心滿意足了,豈敢多言什么朝局和抱負?!?/p>

“是啊,明哲保身,韜光養晦,一直以來都是成大事者的不二法門,老夫久居官場數十載,初入仕途看誰都不順眼,看到什么有悖禮法的事都要計較三分。后來時間一久,吃得虧多了,受的氣多了,也就學會了忍耐。與其斗個魚死網破,何不順水推舟,在那個小小的閣子里搞個一團和氣,總比搞得烏煙瘴氣,于人于己都百利而無一害?!?/p>

“老師真是把這世事看得通透?!?/p>

“這也是無奈之舉,老夫可不想重蹈夏大人的覆轍啊!除了像烏龜一樣縮頭縮尾,別無他法。”

“學生自幼飽讀圣賢之書,昔日商朝上大夫梅伯因忠言直諫,慘受炮烙之刑。唐朝御史鐘馗不堪奸臣羞辱,以頭觸柱而亡。為民請命,有死而已。為國盡忠,死有何懼?雖兵刑加身學生亦無悔矣?!?/p>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以一己之力對抗奸臣朋黨無異于螳臂當車,以一時激情想要革除積弊流毒如飛蛾撲火更是白費心機。你剛才舉的例子是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梅伯死后,紂王更是荒淫無道,建鹿臺,設蠆盆,剖婦取子,最終難逃滅亡的結局。鐘馗受到羞辱,以死明志,死后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自此國祚衰減,不復強盛。他們的志向是高潔的,在史書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有什么用呢?人死燈滅,燈滅了就真的只剩下一片漆黑了。要知道,再黯淡的微光,也總能照亮腳下昏暗的前路,好好活著,不要意氣用事,不要患一時之得失,要學鳴蟬,地底下經年的蟄伏,只為換取盛夏時分那出其不意的一鳴?!?/p>

“老師所言如醍醐灌頂,讓學生茅塞頓開,可這滿朝盡是嚴某的黨羽,就任憑他們禍國殃民,翦除異己嗎?”

“誰說滿朝文武都是嚴某的人?據老夫所知,兵部郎中楊繼盛,浙江巡撫龐天寵,閩浙總督張經,還有王西石,王世貞等人皆骨鯁之臣,多次開罪于嚴某及其黨徒,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啊?!毙祀A看了看張居正,面帶慈祥地說道,“你和繼盛是我最為得意的兩個學生,你有大才,心思縝密,他有魄力,敢做敢為,你們一文一武將來未嘗不是一對互為補益的好搭檔??墒?,繼盛壞就壞在他的性格上了,嫉惡如仇,憤世嫉俗,我聽說最近他又盯上嚴某了,私下里準備上書參嚴某一本,老夫已經找過他多次,而他卻不為所動,執意要一條道走到黑,最后還把我這個當老師的擋在門外,說我是膽小怕事,暗弱無斷的無膽鼠輩,哎……弄得滿朝皆知我被學生辱罵,你說我這張老臉往哪兒擱?回過頭來,還是不想眼睜睜看著他,落得個身死骨消的下場?!?/p>

“學生與楊繼盛有同年之誼,且和他素有書信往來,過從甚密,待學生親自登門勸他一勸,事情或許會有轉機?!睆埦诱f道。

翰林院離兵部倒也不遠,中間隔著鸞駕庫。晌午時分,張居正拜別老師徐階,沿小路來到兵部武選司,他知道,這個點楊繼盛已經吃過午飯,正在提早忙著下午的工作。

“居正賢兄來了,快坐快坐。”楊繼盛放下手頭的活計,趕忙招呼道。

“有日子沒見了,繼盛兄近來可好???”張居正開口問候道。

“還是老樣子,整日俗務纏身,凈干些細小瑣碎的活兒,跟兄臺的玉堂署不能同日而語啊?!?/p>

“哪里哪里,翰林院看似清貴之地,實則徒有虛名罷了,每天忙著起草詔書,替皇上、替閣臣做些狗屁文章,無權無勢,無職無分,自己一番經國濟世的抱負無從施展,不瞞你說,不才早就心生厭倦,還不如繼盛兄這武選司,管著武官的遴選和軍功的考評,以賢兄清正忠直的品性,也能為國為民做一些貢獻啊?!?/p>

“居正兄說笑了,你我同科進士,混跡多年都還是六品小吏,我從甘肅剛到兵部不滿一月,部里的小事由尚書侍郎拿主意,朝廷上的大事更是無權參與,偶爾想辦些利國利民的實事,卻多方掣肘,身不由己。你來看,這位劉道成,年年被評為上等,頗得民望,殊有戰功,按理說早就該到兵部報到,任個侍郎也不為過,可是他年屆不惑還屈居云貴偏遠之地,只因部內要職都被嚴嵩的朋黨占據,沒有位置,又無關系,你說這樣的的能臣干吏不能為上所用,戰端一開,帶兵打仗的都是一些酒囊飯袋,泛泛之輩,焉有不敗之理?”楊繼盛說著,臉上的笑容逐漸散去,緊鎖著眉頭,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

“當今朝局動蕩不安,奸臣當道也不是我輩能夠考慮的事情,聽說賢兄最近有所動作,你剛才也說過,你我都是六品小官,貿然犯險只會引火燒身,孤注一擲更會成為眾矢之的,且聽小弟一聲勸,切不可魯莽行事,等等看朝局的走勢再做主張,再不行就不做這個官了,也勝似以卵擊石,以肉喂虎。”張居正面對這位同年進士和好友,說出了心里話,“這次前來,一是受恩師所托,二是作為多年好友,我懇求你暫且忍讓,從長計議,現在奸相風頭正盛,等過了這段時間再做打算,屆時愚弟將助你一臂之力?!?/p>

“等?你我等得,黎民百姓能不能等得?冤死的大臣們能不能等得?危在旦夕的大明朝能不能等得?”聽到張居正說的話,楊繼盛思考了片刻,連發三問,隨即眉頭舒展,親自給張居正斟了一杯茶,遞了過去。

“啪”的一聲,張居正愣愣的,還未接過茶盞,楊繼盛就將杯子摔得粉碎,毫無征兆地破口大罵,伴隨著手上推搡的動作,將張居正硬硬的推出門外。兵部的同僚們哪能錯過這出好戲,有的從窗口張望,有的露個頭又縮了回去,心有不甘地在墻根偷聽,有的堂而皇之地站在兵部院內抱胸插手,像極了市儈小人。

看著被推倒在地的張居正,楊繼盛一手叉腰,一手指著他發瘋似的吼道,“你給我滾!你這個無恥小人,奴顏媚骨之輩,曲意逢迎之流,虧你還忝列翰林,殊不知你要與奸臣為伍就是自絕于圣上,自絕于黎民,今日,你我同科之誼已盡,回去告訴徐階,今生投于他的門下,我真是悔之晚矣?!?/p>

“嗵”,門被重重的關上了,只留下坐在地上的張居正,既有在這大庭廣眾之下被人毆打謾罵而羞愧難當,又為沒有勸服這個打心里認可的好朋友而憤恨不已。

“張大人,這個楊某人就這樣,脾氣暴躁,性如烈火,你千萬不要往心里去?!?/p>

“陳大人所言極是,似這等不顧禮義廉恥的人,我兵部早就想要將其除名了,你放心,待我等稟報尚書大人,有他好果子吃!”見張居正還在地上癱坐,邊上的幾位兵部官員上前將他扶起,安慰道。

回去的路上,張居正百思不得其解,剛才的談話中,自己又沒有什么過激的言辭,楊繼盛何故一反常態,突然發難,還動手傷人。“懇求上蒼保佑繼盛能懸崖勒馬,不要誤了性命。”張居正心里祈禱著,自己已是無能為力,只有請求上蒼和神明顯靈了。

神明,并非對誰都會靈驗的,尤其是對楊繼盛這個八匹馬都拉不回來的犟驢。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聽聞楊繼盛辱罵自己的恩師,并與他一刀兩斷,嚴嵩覺得有機可乘,專門差人邀請楊繼盛到嚴府赴宴。本來嚴嵩也沒抱什么希望,都知道這廝跟誰都不對付,沒想到他這次卻來者不拒,大搖大擺地應邀前往,席間也不多言,風卷殘云,大快朵頤,只顧著填飽口腹之欲,飯罷,用袖頭抹抹嘴,道聲告辭,如入無人之境。

嚴嵩呆住了,“這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來解饞了嗎?”

三天后的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楊繼盛在家齋戒三日,香湯沐浴,伏案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請誅賊臣疏》,目標直指當朝首輔嚴嵩,歷數其“五奸十大罪”。 奏疏呈上后,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但一時卻不能定其罪名,隨后將這封奏疏交由內閣處理。徐階此時還不敢替學生強行辯解,而嚴嵩在認真看過奏疏之后,驚喜的發現其中竟然涉及裕王朱載垕和景王朱載圳這兩位皇親貴胄。

進宮,請安,陳奏,一氣呵成?!笆ド?,武選司屬員楊繼盛在其奏章中羅列了微臣十大罪狀,滿朝文武都認為是捕風捉影,無稽之談。他卻直言,如若不信,請皇上當面詢問兩位王爺,殊不知我大明自太祖登基,是禁止朝臣與藩王私相授受,互相往來的,這廝犯了大忌,莫非他要造反?”嚴嵩陳奏道。

“著即免去楊繼盛一切官職,革除功名,下詔獄,交刑部嚴加拷問,其黨羽由錦衣衛一并拿問?!奔尉富实叟豢啥簟?/p>

主審刑部尚書何鰲問,“為何要牽連二王,是不是意圖謀反?”

答曰,“試問天底下還有誰不懼怕嚴嵩呢?唯二王而已。”

嘉靖皇帝聽聞,更加憤怒,他楊繼盛不是明擺著說,連我這個皇帝也要對嚴嵩唯命是從嗎?

“先打一百廷杖,看他還敢藐視寡人!”皇帝下令道。

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此物可以止痛?!睏罾^盛大方收入袖中。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壺,勸他:“可以借酒將蛇膽送下,壯膽使用?!钡珬罾^盛拒絕,曰:“不才自有膽,何必蚺蛇哉!”,于是談笑赴堂受打。

杖刑完畢后,楊繼盛被關入刑部大獄。家人所送的藥物都被嚴嵩的親信,巡風官李天榮截下。楊繼盛兩腿腫脹,不能前后移動;腫塊像木頭一樣堅硬,屈伸困難。提牢劉槚又將楊繼盛轉至條件更差的民監,沒有人敢幫助他,他只能一點點努力掙扎,費了兩個時辰才勉強換了監獄。

是日深夜,楊繼盛創傷發作,膿血長流。蘇醒過來,睜眼看到地上的碗筷,遂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去腐肉。受傷之處的腐肉被割盡,又將筋膜割斷,瓷片不夠鋒利,又用雙手硬扯。此情此景,讓為他持燈的獄卒瑟瑟發抖,心肝俱顫,楊繼盛卻連眼都不眨一下,意氣自如,風輕云淡。

楊繼盛的過人氣節傳到獄外,京城百姓蜂擁而至,在刑部大牢外面請愿跪拜,痛哭聲不絕于耳。同樣,楊繼盛的好友們也多方營救,誓死要保住楊繼盛的性命。刑部侍郎王學益為嚴嵩黨羽,他受嚴嵩的指使,想以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將楊繼盛絞死,郎中史朝賓堅持不同意,嚴嵩憤怒,將他貶出朝廷。楊繼盛的好友王世貞等人為他四處奔走求救,嚴嵩見輿論不容,本想上疏解救楊繼盛,但在其子嚴世蕃等人的說服之下,決心殺死楊繼盛。

刑部尚書何鰲想按照嚴嵩的吩咐將其定成鐵案,但嘉靖皇帝清醒過來之后,還不想殺楊繼盛,就駁回請奏請,由刑部暫且收監。 嚴嵩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適逢嚴嵩的黨羽趙文華送來對閩浙總督張經等人的論罪奏疏,嚴嵩在這份奏疏之后悄悄附上楊繼盛的名字,嘉靖皇帝在閱覽時并未注意,便草草同意處刑。

楊繼盛的妻子張氏得知內情,憤恨欲絕,跪在午門外上書說,我的丈夫楊繼盛誤聽了市井傳聞,年輕氣盛,出言狂悖。而圣上深明大義,沒有治殺頭之罪,只是交由吏部和刑部議處,可見圣上寬宥之懷,慈悲之心世間罕見?,F在卻有人將丈夫的名字附在張經奏疏的末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懇請圣上能辨明是非曲直,再給楊繼盛一次機會。如果因為罪孽太過深重不能赦免其罪,臣妾雖一介女流,愿意代替夫君受勠,讓他戰死疆場,來報圣上隆恩。

嚴嵩將此書截留、扣下、隱匿不奏,還命人驅趕追打張氏。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已是寒冬時分。西市牌樓下兩個劊子手正在磨刀霍霍,其中一個看向另外一個,“徒弟,這次的人犯由我來斬吧?!?/p>

“怎么了師父,徒弟已經出師了,從前年跟著師傅您,我已經單獨斬了三十六名人犯,記得清清的,這次絕對不會出現什么閃失。”

“還是讓我來吧,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好的去處,也別干這個營生了?!?/p>

徒弟大惑不解,師父原本這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糙漢子,今天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為誰來行刑,而和自己爭執呢。

刑部尚書何鰲臺上站立,讀完圣旨,又細數楊繼盛、張經、李天寵等九人的罪狀,不到午時三刻即行處決,棄尸于市。而最終陳尸鬧市的尸體卻多了一具,沒有姓名,也無罪狀,只有他的徒弟在他的是身旁痛哭流涕。

飛雪飄零,楊繼盛在臨刑前,曾作了一首詩給其兒子:

浩氣還太虛,

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

留與后人補。

天王自圣明,

制作高千古。

生平未報恩,

留作忠魂補。

這首詩就像漫天飛雪一般,飄灑在神州大地,天下士子黎民相互涕泣,競相傳頌。張氏不久后便殉夫自縊,這更勾起了張居正的傷心往事,自己的岳母大人不也是殉情而亡嗎?在祭奠楊繼盛的時候,他幡然醒悟,當初繼盛公然與自己割袍斷義,又大打出手,弄得人盡皆知,不正是用另一種方式保護自己嗎?楊兄之智,無人能及;楊兄之情,沒齒難忘;楊兄之死,普天同悲。

張居正眼含熱淚,踉踉蹌蹌回到翰林院,掌上油燈,褪去官服,連夜給徐階寫了一封信,隨后打點行囊,不辭而別。

更新時間:2025-04-14 15:01:22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