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之前我聊過法律的距離感、程序的繁瑣、還有那些被忽略的聲音。今天想換個角度,說說我們自己——普通人,在面對問題時為何越來越少“依法維權”。

不是因為不懂法,也不是因為沒道理,而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太明白這條路的代價。

一塊退不了的磚頭:法律沒缺席,只是離得太遠

我認識一位大姐,幾年前在市場上買了一批瓷磚。貨一到家,發現剛貼上去就開始開裂。她回頭找商家退換,對方一句“施工問題”把鍋甩了個干凈。

她找市場管理,得到答復:“雙方協商”;

找工商,建議“技術鑒定”;

找律師,對方說:“金額太小,成本不劃算。”

最后她嘆了一句:“不是我不想打官司,是我算了一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多上幾天班?!?/p>

法律沒有說“不行”,只是她得先穿過一大片復雜的流程,還不能走錯。

而她要的,只是一塊不裂的磚。

一次無人回應的舉報:責任沒錯,結果卻像“多管閑事”

有個朋友住的小區,發現隔壁住戶私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甚至電表箱都冒火花了。他打了舉報電話,也聯系了物業,流程都走了,但問題依舊存在。

直到兩個月后才貼了封條。但那之后,鄰里對他的態度開始變了。

他被叫“多事”、“較真”、“舉報狂”。甚至有人把他舉報的截圖貼在了電梯里。

他說:“我只是想讓事情按規矩來,卻好像成了那個最不合群的人?!?/p>

他沒做錯什么,卻在法律面前成了“孤單的對的那個人”。

一場走不通的維權:在平臺面前,個體像塵埃

另一個年輕人做二手交易被騙。錢付了,貨沒來,平臺客服的回復永遠是“正在處理”。

他整理了所有截圖、聊天記錄、付款憑證,得到的答復卻是:“因缺乏物流信息,無法確認交易?!?/p>

報警?警方說金額不大、信息不足,不好立案;

起訴?對方無實名、無地址、跨地區,勝算微乎其微。

他苦笑著說:“我現在看到平臺條款,就像在看一本‘怎么說也說不清’的說明書?!?/p>

他不是沒維權,而是用盡力氣之后,發現自己只是個系統里“待處理”的用戶。

我們不是不想維權,是學會了“不去維權”

你說法律有沒有用?當然有。

可我們不是不信,而是經歷多了,知道很多事,“走程序”不等于“解決問題”。

于是我們變了:

被騙了,就當交學費;

遇不公,就算倒霉;

明明有理,也不再爭。

久而久之,法律從“工具”變成了“最后選項”——因為我們知道,代價太大,過程太久,勝算太小。

有人說“依法治國”,我們說“能不惹事就不惹事”;

他們強調“規則公平”,我們琢磨“怎么繞規則”。

這不是對抗,而是一種現實調適。

但問題也正在這兒:如果普通人越來越不相信規則能保護自己,真正需要法律的時候,我們拿什么來依靠?

我寫這些,不是為了質疑法律的存在感,而是想提醒:

真正好的法律,不是只在文件里公正,而是能在人情里站得住腳。

下一篇,我想寫寫“法律與情感的縫隙”——當親情、友情、愛情遇上制度和法條,是誰在妥協,是誰在沉默。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6:26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