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說到“劇本感”,那種看似可以爭取、實則走向注定的局面。那是不是我們連表達都不能有了?
當然不是。只是你得明白,在你鼓起勇氣去申訴、發聲、求助之前,有些程序早已有了固定軌跡。你以為自己在努力爭取,其實只是按照既定流程完成一輪“配合度良好”的展示。最終,你還得在“處理完畢”的回復下客氣點頭:“謝謝答復?!?/p>
很多人只看到結果:某人爭取成功、某案結果反轉,好像公平遲早會到來。但過程很少有人講——那些人曾一審失利、二審堅持、歷時數年,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最終才獲得一個“形式意義上的勝出”。
報道很激昂,評論區也熱烈。但精力則早已被消耗殆盡。
這不是個例,而是許多現實場景中反復出現的輪廓。
你信流程,它給你的是等待;
你提出訴求,它給你的是“協商建議”;
你尋求回應,它建議你“冷靜處理”;
你堅持到底,得到的可能只是“按程序已辦結”的結語。
再說舉報。
你本想做個負責任的個體,結果發現視線開始集中在你身上,而不是你所反映的問題。
“是不是有過節?”、“情緒是否激動?”、“有沒有個人立場?”
舉報的本意被模糊,成了觀察你“是否理性”的窗口。甚至,有時結尾只剩一句:“相關內容已受理,勿重復提交?!?/p>
你不是沒走流程,而是走到最后才意識到——你完成的是一段閉環敘事。
你以為一切從“合法”出發;
他們卻早在門口立了塊牌子:“請按規則行走”。
你以為公正來自努力;
他們早已設定好一個“標準邏輯系統”——只接受特定表達、標準用詞、固定路徑。
你付出的,是時間、證據、經歷;
你換來的,是一張“流程完畢,感謝配合”的統一文本。
最讓人無力的是——當你因現實而情緒崩潰時,對方可能還報以“理解”的微笑。那不是共情,而是你剛好進入了他們預設的劇本角色:“激動當事人”。
整套流程就像一個早已寫好的劇場,而你真誠出演,他們按表演規則互動。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讓人喪失信心,更不是否定任何體制本身的價值,而是想提醒:
當你站在邊緣、試圖向某些既定框架發出聲音時,請先認清格局。
因為這并不是一場完全對等的博弈。
他們讓你講證據,但過程并不總給你調取渠道;
他們讓你有耐心,但結果常常姍姍來遲;
他們希望你相信制度,卻很少告訴你,信任該如何抵達。
我寫下這些,不是為了煽動情緒,而是想把一些感受留下來。告訴你:
相信,可以,但別盲信;
堅持,可以,但要看清路徑;
憤怒,也可以,但別在徒勞中燃盡自己。
我們并不是不要流程,而是希望流程能夠回應真實;
我們并不是拒絕制度,而是期待制度能夠觸碰現實里的痛點。
我們要的,不是特殊待遇,也不是捷徑——
而是當我們選擇相信、遵循路徑時,終點不要只是一個“體面”的出口,而是一個真正能解開問題的出口。
下一篇,我想寫些溫暖的。
寫寫那些在規則中堅持溫度的人,那些仍在沉默中為別人點亮光亮的人。
不是每個角色都在配合劇本,也有人始終守著初心。
他們的存在,是我堅持寫下去的理由。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