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武陵仙境梵凈山 海淵筆客 159963 字 2025-05-05 13:56:5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一九七八年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屬國家級73個自然保護區之一。

一九八六國際“人與生物圈”組織已同意梵凈山加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

梵凈山植被是我國目前保存完好的原始類型。在當今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

梵凈山仍是一個保存完好的自然綜合體。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層古老。垂直差異懸殊,

屬典型的東亞熱帶季風濕潤山地氣候,水熱資源豐富,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利于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素有西南中藥材寶庫之稱。

《印江縣志》大事記載:公元九一九年,河南游方和尚洪智,

經湖廣、云南到九龍山(今梵凈山),訪名師翟鳳鳴,

常以梵凈山中草藥為思邛(今印江)土人治病,遂定居于此,死于山中。舊時每年朝圣期間,

上、下茶殿附近,香客憩息處,縱橫設攤售藥,供應香客,猶如集市,稱“十字街”,

并在此地成立藥王會。

根、大蘿傘)、鐵夾夾(類葉牡丹)、麝香、天麻、熊膽、虎骨、豹、猴骨等 三十年代初,

我國著名科學家蔣英教授曾親臨梵凈山采集標本,經陳煥鏞教授、奧地利專家韓馬迪鑒定,

撰寫論文發表在《中華農學會報》與《周漢標木園校刊》上。

1931年美國人史德蔚及焦啟原、周鶴昌來梵凈山進行中藥材調查,

搜集了標本1500余號。1937 - 1938年,

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補勤兩次登山考察,采得珙桐、貴州紫薇等珍稀植物及其它植物標本,

寫成《貴州森林自然概況》。解放后黨和人民十分重視梵凈山的科學考察工作,

有計劃地組織大批科學家進山考察。

1958 - 1961年貴州省中藥研究所與中醫學院對梵凈山中藥材作過三次調查,

前后采集藥用植物標本460余號。共收載高等藥用植物106科413種。

具有清熱解毒藥效96種,止咳平喘藥44種,止血藥43種、舒筋活血藥60種,

補中益氣、散寒解毒藥33種,理氣止痛,活血舒筋藥42種,其它功效藥物95種。

年簡焯波教授帶領北京植物研究所及貴州有關科研所科研人員對東坡和西坡植被進行了調查,

作了203個樣方,采集了4000余號標本。1963 - 1977年,

中國動物研究所、昆明西南動物研究所,

北京、上海自然博物館及貴州科技單位對梵凈山的動物作了系統的科學考察。

1958年6 - 7月,貴州省中藥研究所陳家明、李朝斗等同志,

重點考察梵凈山西部及西南部。所經路線是張家壩、護國寺、肖家河兩岸兩側溝谷至金頂,

采集藥用植物標本137號。第二次系1960年9 - 10月,

有楊世群等同志采集藥用植物標本200號,三次考察采集標本共643號。

1970年8月貴州省戰備調查隊袁鳳儀、劉蔚庸與印江李光華等重點調查梵凈山南麓,

采集藥用植物標本1387號319種。通過考察發現該 山藥用資源豐富,品種繁多,

有不少著名的常用中藥,如:杜仲、天麻、黃柏、防風、厚樸、黃蓮、官桂等。

1981年5月,

明、鄒培羽同志參加有省環保局、省環境科學學會組織的“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團”,

負責藥用植物調查,調查地區是梵凈山東南坡。在當地民間藥農大力協助下,

龍洞、魚坳、馬槽河、金頂、九龍池、護國寺、蘇家坡、到張家壩並壩溪、凱土河下游沿岸。

野外工作20天,采集標本306號。

遵照國務院1982年12月“對全國中藥資源進行系統調查研究,制定發展規劃”的決定,

在省、地、縣各級政府領導下,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于1985年5月 - 8月,

先后成立了中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組織了專業中藥資源普查隊。

1985年5月2日 - 14日,

印江縣由李光華與銅仁地區普查辦公室副主任熊德明等7同志從木黃鎮經芙蓉壩,

上斗蓬山、棉絮嶺、鋸齒山、剪刀峽、牛塘,過筆桿棚、萬卷書、滴水崖,上梵凈山金頂。

同時也從木黃鎮向地茶、建廠,經太平寺進金廠,由西向梵凈山北坡腳考察。

1986年5月15至25日,

領下與當地藥農8人從朗溪、張家壩上護國寺、鐘靈寺、三王殿、黑巷子、接引佛、滴水崖,

上梵凈山金頂,同時從護國寺進干溝,下肖家河重點考察梵凈山西北、西南坡,

進行全面系統地普查。1985年8月松桃縣中普隊,

對梵凈山西北、東北坡、牛角河、泡木壩、牛風包等地普查。

在賈安靜帶領下對梵凈山東南坡、黑灣河、馬槽河、銅礦廠、鳳凰山、回香坪等地進行普查。

三縣普查隊成,廢寢忘食,采集標本4187份,制作臘葉標本3702份,963種,

免費章節試讀完成,戳我看全文。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