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留勝跡,幽境自天成
——梵凈山的位置、地質、氣候、土壤、植被簡介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東北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主峰主體部分在印江自治縣東南部境內。山體龐大沉厚,地勢隆起顯著,兀立于貴州高原東部斜坡向湘西丘陵過渡之間,處于北緯27°49′50″——28°1′30″,東經108°45′55″——108°48′30″。全部面積,按歷史文獻記載謂周環六百余里?,F根據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劃定的范圍為依據,東起江口縣快場的順水壩,西至印江縣永義鄉的團龍,南至江口縣太平的月亮壩,北抵印江縣木黃鎮的打磨溝。東西寬21公里,南北長27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
梵凈山區廣泛分布著前震旦系地層,發育良好。在梵凈山區的山麓前沿以及高峰峻嶺如鳳凰山、金頂、牛篷山一帶,出露的巖石主要是淺變巖板巖、變余沙巖、千枚巖等。產狀平緩,主要分布著最古老的元古界變質巖系。具有古老而地球化學元素組成相對純潔而富含生命營養元素的地層巖石;具有亙古以來地質歷史上多期迭加的獨特磅礴的地質構造;具有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冰川地貌。根據全區出露最古老的地層的同位素年齡測定,權衡年齡距今10—14億年之間。經專家綜合研究,認為梵凈山區地質對比年齡,老于鄂西神農架下亞群。
梵凈山區的礦藏,根據過去多年勘探,預斷有鐵、銅、錫、鎢、鎳和多金屬礦及非金屬礦。但是,由于礦藏礦點結構與地層、地質構造條件復雜,資源前景尚難定論,有待今后有條件時詳細勘察。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主峰。在漫長的地史中,梵凈山區大致經歷了梵凈——武陵、雪峰、燕山和喜馬拉雅四期比較顯著的地質構造運動。其中主要以板溪群發生波狀上升并伴以斷裂褶皺、隆起為陸的雪峰運動奠定了梵凈山的基本骨架;燕山運動則使梵凈山基底構造層的板溪群再次發生變形和斷裂,從而形成了梵凈山穹窿背斜的基本格局;喜馬拉雅運動則主要是抬升和造貌作用,雕塑其成為今日的構造侵蝕地貌類型的奇偉景觀。
梵凈山山脈走向與地質構造線大體一致,多呈北東——南西向。地貌宏觀突出表現是:主峰金頂、鳳凰山是高中山峽谷地形,以此為中心由高而低,四周逐步散布中山、低中山,直抵四境低山、丘陵區各種地貌類型,呈三級梯降,顯現出三級剝蝕面,即海拔1800、1350、850米左右的三個夷平面。而西北坡高峻險陡,東南坡嶺巒起伏舒緩,切割較淺。全區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溝谷切深500至700米,最深達1000米以上。由于地層產狀陡立或倒轉,山坡坡度多在30—35度,峽谷坡度達40—50度。懸崖峭壁,比比皆是。
梵凈山為烏江與沅江水系分水嶺,由于山高谷深,沖溝密布,故排流條件良好,地表河流發育。又因該山穹窿上升,故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東有黑灣河、馬槽河,北有淘金河、金廠河,西有肖家河、牛尾河,南有凱土河及盤溪溝。
梵凈山由于她多姿多彩,群峰高聳峻嶺的秀麗“秋”,現代洵非溢美之詞。
梵凈山乃“之宗”,她的山區屬東亞季冬季受寒潮差12°C左右遞減率為0.5絕大部分山
梵凈山800米以下的(3)1400上為中溫帶以下為中亞1250—1900
梵凈山毫米之間,雨季,其降天之間。相升而增大。
河及盤溪溝。由于源頭侵蝕劇烈,因此,這些河流的特點是:坡降大,多急流、險灘、跌水和瀑布。
梵凈山由于古老的地質年代形成的特殊地層結構,塑造了她多姿多彩的地貌。全區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整個山地呈現出崇山峻嶺的奇秀景觀,前人說她“崔巍不減五岳,靈異足播千秋”,現代一些專家則認為她兼具“黃山之奇、峨眉之秀”洵非溢美之詞。
梵凈山不僅以山勢奇、雄、峻、秀被譽為“天下眾名岳之宗”,她優良的自然環境,亦為當今世界所不可多得。山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十分顯著,冬季受寒潮影響一般較小。年平均氣溫介于5°—17°C,相差12°C左右。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其年平均氣溫垂直遞減率為0.5—0.56°C/100米,小于大氣溫的垂直遞增率,絕大部分山區,基本是冬無嚴寒夏無暑熱。
梵凈山的垂直氣候帶譜是:西南坡或西北坡——(1)海拔800米以下的為中亞熱帶,(2)800—1400米為北亞熱帶,(3)1400—2000米為南溫帶(暖溫帶),(4)2000米以上為中溫帶(溫帶);東北坡或東南坡——(1)海拔600米以下為中亞熱帶,(2)600—1250米為北亞熱帶,(3)1250—1900米為南溫帶,(4)1900米以上為中溫帶。
梵凈山水資源十分豐富,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4—10月份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降水日數介于160至200天之間。相對濕度年平均超過80%(迎風坡),并隨地勢抬升而增大。由于雨量充沛,植被茂密,在春末秋初之間,幾乎是山山飛瀑,處處涌泉,溪流縱橫,漱射溝壑,俗有“九十九溪”之諺。泉水清洌甘甜,隨處取飲皆為最優質之礦泉水。也由于降水量多,蒸騰的云煙也為梵凈山特殊景觀之一,如海如濤,繞峰漫谷,翻騰卷涌,氣象萬千,云量也隨地勢抬升而增多增濃。
梵凈山在保存下來的碑刻和文獻中,都曾記載發現“寶光”(佛光)的神奇景象,認為朝謁的信士,如果心地虔誠,一心向佛,仙佛即可在五彩云霓中顯現,周圍還繞以絢麗如虹的光環。一九八二年貴州省環境保護局和環保協會組織專家對梵凈山進行科學考察中,考察人員曾三次在金頂、爛茶頂一帶觀察到直徑為3—5米的彩色光環,前后持續時間2—3分鐘不等,同峨眉“寶光”完全相同。近年去梵凈山考察或旅游的人中,曾多次見到過佛光,時間持續數分鐘及數十秒鐘。據專家們較一致的解釋,這是在太陽相對方向處的云層或霧層上,光線經水滴間的小孔發生衍射作用而形成的,光環內的人影其實是游客自己的身影。佛光的形成是需要特殊的地理條件和特殊的氣候條件的契合,是極不容易見到的自然奇景。據說,國內名山只有峨眉山偶然出現。梵凈山佛光的頻繁出現給梵凈山的風光更增添了神奇而令游客向往的色彩。
梵凈山的土壤有機質層普遍較厚且含量較高,但速效養分含量較低。土壤砂粒和粉砂粒級含量較高,粘粒含量很少,土壤抗蝕力較弱。土壤類型的垂直分布顯示出明顯的規律性:海拔500(600)米以下為山地黃紅壤;500(600) - 1400(1500)米為山地黃壤;1400(1500)—2000(2100)米為山地黃棕壤;2000(2100)—2200(2300)米為山地暗色矮林土;2200(2300)米以上為山地灌叢草甸土。分布面積最大的是山地黃壤,黃棕壤,次為山地黃紅壤,最少的是山地矮林土、山地灌叢草甸土。
梵凈山由于種種原因極少受到人為的破壞,所以天然植被保存完好。不僅種類豐富,為多種植物的匯集地,而且孑遺、古老成分多,類型多樣,是當今世界不可多得的種源庫。
梵凈山相對高差達2000米以上,致使植被的分布隨著地勢的升高更替著不同的類型,形成十分明顯的垂直帶譜。從山麓到山頂可以劃分為五個垂直帶:
500—1300米為以栲、楠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帶。本帶主要分布在山王殿、三角莊、魚坳等1300—1400米以下地區,是多種喬木樹種,多樣生態類型,不同的植物群落組合一起,經過長期歷史發展而形成的多優勢典型的樟栲林。林下灌木主要有尾葉山茶、尖葉山茶、中華旌節花、中華繡線梅、白馬骨等。山麓一帶多有稀疏的杉木林及馬尾松林。
1300—1900米為以青岡櫟、水青岡為主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本帶分布在常綠闊葉林帶上部茴香坪、白云寺等1300—1900米一帶。常綠樹種主要有青岡櫟、黔桐等;落葉樹種主要有水青岡、中華槭、野櫻、野茉莉、野漆樹。越往上,落葉成分逐漸增加。長苞鐵杉群落分布在本帶下部1400米地段,大明松集中在本段上部1600米地段。
1900—2100米為以槭、櫻、花楸等為主的落葉闊葉林帶。本帶分布在剪刀峽、棉絮嶺山上部地帶(印江境內)。組成本帶的落葉闊葉樹種還有米心水青岡、水青樹、野茉莉、椴樹等。灌木層的主要種類有:貴州杜鵑、貴州繡線菊、百合花杜鵑、嶺南杜鵑、深紅越桔、大箭竹、箬葉竹、美麗馬醉木、細葉黃楊、三花冬青等。草木層主要種類有各種蕨類、管花鹿藥、蓼草、牛毛氈、竹葉草、心葉藎龍膽、防風、莎草等。
2100—2350米為以鐵杉、冷杉為主的亞高山針葉林帶。本帶分布在闊葉落葉林帶之上的爛茶頂、鋸齒山、白云寺一帶(印江境內)。局部地段可向下延伸至1900米處。本林帶還混生有麗江鐵杉,以及落葉樹種扇葉槭、山櫻、花楸等。灌木層以大箭竹占優勢。此外有貴州繡球菊、闊葉十大功勞、紅花薔薇、美麗馬醉木、高山柳等。草本層主要有牛毛氈、莎草、管花鹿藥、小連翹、冷箭竹等。地被層常有錦絲蘚、絨苔等多種苔蘚植物覆蓋地面,樹干和樹枝上也大量生長。
2350—2572米為以杜鵑、箭竹為主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帶。本帶主要分布在金頂、老金頂鳳凰山頂一帶。本帶下部的優勢群落有:百合花杜鵑—大箭竹灌叢、粉白杜鵑—大箭竹灌叢卷葉杜鵑—大箭竹灌叢及貴州杜鵑—大箭竹灌叢等。本帶上部則以冷箭竹灌叢為主。亞高山草甸分布在巖石裸露的桌狀山及山頂附近的局部地段。組成的種類有馬先蒿、花錨、龍膽、短裂蒿木、大葉當歸、卵葉黨參、天山玄參、日本鹿蹄草、小連翹、管花鹿藥、牛毛氈、多種莎草、石松等。
山的地貌,如同人的體態,而植被則如同一個人的服飾。梵凈山由于地質年代古老,具有亙古以來地質史上多期迭加的地貌構造,形成了崢嶸奇偉、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而不同的植被帶,又給不同高度的高山峻嶺、層巒疊嶂、幽谷深壑裝點成各具豐姿、旖旎多彩的不同風貌,使游人有移步更新、目不暇接之感,飽享大自然山水林泉各種幻化之美,構成了梵凈山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的特殊價值。
(李敦禮)
更新時間:2025-05-05 13: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