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柑子花飄落的季節 蘇祐堂 111591 字 2025-05-05 08:00:20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祖母生前經常去寺廟上香,將寺廟的經書帶回來給我看,讓我背誦《心經》和《金剛經》,用零花錢作為獎勵。由于對佛教的接觸,使我相信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就像遇到顧老師,愛上顧老師,這或許都是前世種下的因果。

當然,誰也沒有死了之后又回來作證,因為那碗孟婆湯,所有的記憶都被抹去了。

是否真的有孟婆?

以及那碗湯?

無法證實的東西,誰又能打保票說一定沒有呢?

只要種下了今生的因,來世肯定會再相見。來世還會見到祖母,見到顧老師。

但是,我今生恐怕再也沒機會和顧老師在一起了。等到我讀完大學時,她早已兒女成群。為此我非常失落,在祖母的葬禮上,伴隨著哀樂,我流下了眼淚。親戚們都稱贊我有孝道,奶奶沒有白疼我。

奶奶真的很疼愛我,早在半年前,她就將自己供奉了大半輩子的那尊白瓷觀音送給了我。這尊觀音造像非常莊嚴精美,在當年“破四舊”時能幸免于難真是個奇跡。在縣城工作的姑媽想拿走,說這個有收藏價值,但祖母沒有讓她得逞。在老祖母的提醒下,我將菩薩搬到了自家的平房里,叫母親將門鎖了起來,誰也別想拿走。

祖母與早年去世的祖父合葬在一起。接下來是為祖父母樹碑立傳,這要趕在第貳年的清明節之前完成。經四兄弟商議,撰寫碑文的事交由我父親蘇明征負責,四兄弟中只有我父親識字,其他的都是文盲。父親在桂系統治時期讀了幾年“國民教育”,跟人說話經常引用《增廣賢文》。

這一決定讓他倍感榮幸。他一直被人嘲笑,被村里的人戲稱為“秀才”,說他讀了幾年書也沒有用,還是和大家一樣窮,甚至比那些大字不識的人還要窮,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這回因為樹碑的事,他終于又獲得了尊重,這是文化的勝利。

為了協助父親撰寫碑文,我打開家譜,慎終追遠,考證祖先的脈絡。我們蘇氏家族在南唐時從江西南昌府遷徙到都龐嶺西麓的龍嶺縣。其中我們這一支在清朝末年時,因社會動亂,常有土匪來搶劫,于是遷到江中一個名叫“驛渡”的沙洲上。我家從高祖蘇清伯到祖父蘇啟湖三代單傳,在村里勢單力薄。直到生下我父親四兄弟,在村里才有了話語權。

父親說祖父沒有什么功德可寫,碑文上只需交待祖先脈絡和他的生卒年月,然后就寫為人和善,熱心公益,修橋補路云云。那祖母呢?就寫她克己待人,相夫教子,反正別人的碑文上也是這么寫的,大家都是普通農民,誰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

父親現在更在乎的是我能否考上大學,能否光宗耀祖,能否再次證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為了讓我認清形勢,他又講起了我們的家族故事,講起了他的人生經歷,還有我母親陸小英的人生經歷。父親是要讓我明白:只有讀書才能跨越階層,不再重復他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

更新時間:2025-05-05 08:00:20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