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明朝危局
(一)天啟崩殂:閹黨傾覆與東林復辟
1627年八月,紫禁城籠罩在陰云之下。天啟帝朱由校因服食丹藥中毒,病逝于乾清宮,年僅二十三歲。這位癡迷木匠手藝的皇帝臨終前,將年僅十六歲的皇弟朱由檢(后為崇禎帝)托付給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然而,這個看似穩固的權力交接協議,卻因天啟帝早逝而瞬間崩塌。
魏忠賢集團的覆滅堪稱明朝歷史上最戲劇性的政治地震。天啟七年初,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后,立即展開對閹黨的清算。三月,首輔周延儒聯合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人,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揭發其結黨營私、濫殺忠良的罪行。四月,魏忠賢被迫自縊于鳳陽皇陵,其黨羽如崔呈秀、田爾耕等或被處決,或自盡。這場"壬寅宮變"不僅終結了閹黨專權,更將東林黨人推上權力巔峰。
然而,東林集團的執政表現卻令人失望。他們雖以"清流"自居,卻陷入"空談誤國"的泥潭。首輔錢龍錫主政期間,朝堂上充斥著黨同伐異的傾軋。例如,御史文震孟在奏疏中大談"正人心,端風俗",卻對邊疆危機避而不談;禮部尚書林釬則主張"罷遼東兵"以節省軍費,引發朝野嘩然。正如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所言:"東林諸公,口談名理,身無實務,國事日非而不自知。"
---
(二)遼東困局:袁崇煥的"守戰和"方略與關寧防線
在朝堂內耗之際,遼東戰事卻迫在眉睫。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后,其子皇太極迅速穩定后金政局,并于1627年發動"己巳之變",繞道蒙古突襲大安口,直逼北京城下。面對危局,崇禎帝不得不重新啟用被魏忠賢構陷入獄的薊遼總督袁崇煥。
袁崇煥的遼東方略堪稱明末軍事改革的典范。他提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三策,其核心在于構建"關寧錦防線":以山海關為門戶,寧遠為前哨,錦州為據點,形成縱深防御體系。為實現這一構想,袁崇煥采取了三項關鍵舉措:
1. 整飭邊防:他將遼東明軍從松散的"客兵"制改為"駐防制",要求各鎮軍隊常年駐守關外,不得隨意調遣。同時,招募遼東流民組成"遼民軍",補充兵源。
2. 修筑工事:在寧遠、錦州等地增建炮臺,部署紅衣大炮。據《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以西洋紅夷炮三十門,分列寧遠城頭",使后金騎兵難以突破。
3. 招撫流民:推行"屯田制",在遼西地區開墾荒地,以"以耕養戰"。至1629年,寧錦地區屯田面積達三萬頃,極大緩解了軍糧壓力。
袁崇煥的策略初見成效。1627年"己巳之變"中,他親率兩萬守軍死守寧遠,迫使皇太極撤軍。次年,他又在寧錦之戰中以八萬守軍擊退十二萬后金軍,史稱"寧錦大捷"。然而,這位軍事天才的致命失誤,卻源于與毛文龍的矛盾。
---
(三)皮島之困:毛文龍與袁崇煥的生死博弈
毛文龍的皮島勢力,實為明朝遼東戰略的一枚雙刃劍。這位從山東登州起兵的將領,憑借"海東青"的稱號,率部盤踞遼東半島最東端的皮島(今大連老鐵山),號稱"水陸兵十萬",長期襲擾后金后方。然而,其存在的合法性始終存疑:毛文龍從未受明廷正式冊封,糧餉多靠劫掠或民間攤派,甚至與朝鮮進行非法貿易。
袁崇煥與毛文龍的矛盾,始于1629年的"遼餉之爭"。當時,戶部僅撥付遼東軍餉六百萬兩,而毛文龍卻要求獨占三百萬兩。袁崇煥認為其"虛報兵力,實為中飽私囊",遂奏請朝廷"節制毛文龍"。毛文龍則以"孤懸海外,需自主權"為由拒絕,甚至暗中勾結朝鮮,試圖脫離明朝控制。
這場矛盾的激化,源于1630年袁崇煥的"和談"策略。在寧錦之戰后,袁崇煥試圖通過議和爭取喘息之機,卻遭毛文龍激烈反對。據《崇禎長編》記載,毛文龍在給崇禎帝的奏疏中稱:"袁崇煥通敵賣國,當斬!"此言徹底激怒袁崇煥。同年八月,袁崇煥借赴京述職之機,向崇禎進言:"毛文龍不除,則遼東永無寧日。"崇禎雖猶豫,但最終同意"借刀殺人"——授袁崇煥尚方寶劍,命其北返途中"相機處置"。
1630年九月,袁崇煥在覺華島(今葫蘆島)突襲毛文龍軍營,將其父子斬殺,并坑殺其部眾三千余人。此舉雖消除了后方隱患,卻引發兩大后果:其一,皮島失去防御,次年即被后金攻占;其二,袁崇煥"背信棄義"的名聲傳遍遼東,導致士卒離心。
(四)陜西大旱:流民起事與明朝的"兩線作戰"
當遼東戰事膠著時,陜西的饑荒正將明朝推向深淵。1627年,陜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關中地區"赤地千里,人相食"。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米價每石至三十兩,餓殍遍野。"流民王嘉胤、高迎祥等率眾揭竿而起,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王嘉胤的起義堪稱明末流民抗爭的典型。他本為延安府膚施縣流民,1628年率眾攻破縣城,自稱"闖將",隊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其戰術靈活,善用流動作戰,常以"晝伏夜行"襲擾官軍。至1629年,起義軍已控制陜北、甘肅大片地區,史稱"王左掛之亂"(因王嘉胤綽號"左掛")。
高迎祥的"闖王"稱號則更具影響力。他1631年在米脂起義,提出"均田免賦"口號,隊伍迅速壯大。據《明季北略》記載,其部"馬步精銳,不下十萬",并于1632年突破潼關,直指中原。此時,明廷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遼東需袁崇煥死守,而關中則需調兵鎮壓,但國庫空虛,兵餉難支。
更致命的是,陜西的災荒與農民起義形成惡性循環。流民攻占州縣后,常焚毀官府檔案,導致賦稅無法征收。戶部尚書李長庚在奏疏中痛陳:"陜西歲入僅三十萬兩,而剿匪軍費已逾百萬,勢難為繼。"崇禎雖屢派重臣(如洪承疇、孫傳庭)鎮壓,但始終未能扭轉頹勢。
(五)制度性危機:明朝的"空心化"困境
遼東與關中的雙重危機,暴露出明朝的深層制度缺陷:
1. 財政崩潰:萬歷年間"礦監稅使"已耗盡國力,天啟朝閹黨更以"三餉加派"壓榨百姓。至崇禎初年,全國稅賦總額達二千四百萬兩,而實際征收不足半數,形成"越征越少,越少越征"的惡性循環。
2. 軍事腐?。哼|東軍中"虛報兵額"現象普遍。據袁崇煥奏報,寧錦前線"額定兵八萬,實存不過三萬",其余皆為"空名"。士兵待遇微薄,月餉僅三錢銀,常以"月錢"(即軍餉)典當度日。
3. 官僚內耗:東林黨人雖掌權,但派系斗爭未息。如1630年兵部尚書張鳳翔與袁崇煥因軍權產生矛盾,竟以"私通后金"罪名彈劾,導致遼東軍心動搖。
這些危機在1633年達到頂點。是年,高迎祥部突破河南,與張獻忠會師,形成"八大王"聯軍;而遼東則傳來袁崇煥"密約皇太極"的謠言,崇禎帝在"信任"與"猜忌"間搖擺不定,最終于1630年十二月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史稱"袁崇煥案"。這一決策徹底摧毀了遼東防線,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歷史回響:明朝的"最后十年
從1627年到1644年,明朝在遼東與關中的雙重打擊下走向末路。袁崇煥的"守戰和"方略雖短暫延緩了后金南下,但制度性腐敗與官僚體系的僵化使其難以為繼。正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言:"明之亡,亡于財政,而非亡于兵事。"
陜西的饑荒起義則揭示了更深層的矛盾:土地兼并導致"有田者十無二三,有糧者十無一二者",而官僚體系卻無法有效賑災。這種"民窮官貪"的格局,最終讓李自成的"均田免糧"口號席卷全國。
回顧這段歷史,明朝的覆滅絕非偶然。從閹黨專權到東林空談,從遼東潰敗到關中流民,每個環節都折射出一個龐大帝國的衰朽。正如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所言:"當技術性的缺陷積累到一定程度,崩潰便成為必然。"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時,或許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皇太極的戰略破局:從被動防御到主動掌控
(一)軍事迂回:己巳之變與北京城下的戰略威懾
1629年冬,皇太極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冒險。他率十萬大軍繞道蒙古,突破明軍防守薄弱的喜峰口,直插京畿。這場"己巳之變"的決策,源于對明朝軍事部署的精準研判:當時袁崇煥正率主力鎮守寧錦防線,京師防務空虛?!肚逄趯嶄洝酚涊d,皇太極親率前鋒"星夜兼程,三日而至居庸關",迫使明廷緊急調兵勤王。
盡管皇太極未能攻破北京城防,但此戰的戰略意義深遠。首先,明軍被迫從遼東前線抽調主力回援,導致寧錦防線兵力空虛;其次,皇太極通過"圍城打援"戰術,殲滅明軍精銳"左良玉營",重創宣府、大同兩鎮。更關鍵的是,此戰暴露了明朝"重關外、輕京畿"的致命缺陷。正如朝鮮《李朝仁祖實錄》所載:"奴酋長驅直入,京師震動,明廷始知遼東非袁崇煥一人可守。"
(二)統戰蒙古:從林丹汗到科爾沁的權力重構
蒙古問題始終是后金崛起的關鍵。皇太極深知,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察哈爾部首領)若與明朝聯合,將形成戰略夾擊。為此,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1. 聯姻分化:1632年,皇太極與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斯聯姻,娶其女巴特瑪·璪為妃。此舉不僅獲得科爾沁騎兵支持,更切斷了林丹汗與蒙古東部的聯系。
2. 軍事圍剿:1634年,皇太極親征林丹汗,以"七大恨"檄文痛斥其背叛女真傳統。次年,林丹汗在青海湖畔病逝,其子額爾克孔果爾率部歸降,后金獲得元朝傳國玉璽,象征正統地位。
3. 制度整合:1635年設"蒙古衙門",以"盟旗制"管理蒙古各部,將察哈爾余部編入八旗,形成"滿蒙一體"的政治格局。
這一系列舉措徹底扭轉了蒙古局勢。至1636年,漠南蒙古五十三部全部臣服,皇太極稱帝時,蒙古各部"獻馬萬匹,黃金千兩",為其建號"大清"提供了合法性支撐。
(三)經濟革新:從游牧到農耕的生存革命
后金政權的存續,始終面臨"八旗生計"難題。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遼東土地僅能養活三十萬人口,而八旗軍民已達五十萬?;侍珮O的經濟改革,堪稱一場"生存革命":
1. 屯田政策:1631年推行"條編法",將漢人編入"莊頭",每莊五十戶,負責開墾軍屯。至1643年,遼沈地區屯田面積達七百萬畝,糧食自給率提升至80%。
2. 貨幣改革:1638年鑄"天聰通寶",以銀為本位,銅錢輔之。據《清太宗實錄》記載,"一錢重一錢,一兩準銀一錢",有效遏制民間私鑄亂象。
3. 工商政策:鼓勵漢人開設作坊,設立"官莊"生產軍械。沈陽城內"鐵匠鋪鱗次櫛比",紅衣大炮年產量達百門,徹底改變對明朝火器的依賴。
這些措施使清軍實現了"自給自足"。1635年《滿文奏折》顯示,盛京儲備糧達百萬石,軍費開支減少四成,為入關戰爭儲備了物質基礎。
(四)政治洗牌:從"四大貝勒共治"到皇權獨尊
皇太極的權力整合,始于對"四大貝勒體制"的瓦解:
1. 阿敏案:1629年,阿敏在己巳之變中棄守永平(今河北盧龍),導致明軍卷土重來。皇太極借機以"結黨營私"罪將其幽禁,奪其旗權。
2. 莽古爾泰案:1631年寧錦之戰后,莽古爾泰酒后"持刀欲殺皇太極",被降為"閑散貝勒",兩年后抑郁而終。
3. 代善妥協:1632年,皇太極以"分俸祿、贈田產"為條件,說服代善主動交出正黃旗控制權,代善之子岳托更娶皇太極之女為妻。
至1636年稱帝時,皇太極已掌控正黃、鑲黃兩旗(滿洲核心),并通過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將決策權收歸皇帝。這一轉變在《清太宗實錄》中被明確記載:"上曰:'朕今登大寶,爾等當同心輔政。'諸王皆頓首稱諾。"
四、崇禎困局:體制性崩塌的前夜
(一)財政崩潰:加派苛稅與民變連鎖反應
崇禎朝的財政危機,始于"三餉加派"的惡性循環:
1. 遼餉與剿餉:1629年,崇禎為支付遼東軍費,加征"遼餉"(每畝田加征0.5兩),后又因鎮壓農民起義增設"剿餉"(每畝0.3兩)。至1643年,全國稅賦總額達白銀六千萬兩,較萬歷年間暴漲三倍。
2. 白練之變:1630年,戶部主事王應翼因反對加派,被崇禎當廷杖斃。其妻張氏上吊自盡,留下"白練書"痛斥"加派害民",引發朝野震動。
3. 流民起義:陜西饑民王左掛(王嘉胤)部、高迎祥部等借機崛起。1634年,張獻忠加入高迎祥軍,提出"均田免糧"口號,起義軍規模突破五十萬?!睹骷颈甭浴份d:"流寇所至,官府盡毀,田畝荒蕪,賦稅無著。"
(二)將相離心:袁崇煥案與邊將恐懼
袁崇煥的悲劇,是崇禎朝軍政混亂的縮影:
1. "五年復遼"的破滅:1629年袁崇煥提出"五年復遼",但己巳之變后,明軍主力被牽制于京畿,遼東防線持續收縮。1636年,沈陽、遼陽相繼失守,袁的承諾徹底破產。
2. 和議"疑云:1635年,皇太極在柳河之戰中釋放明軍降將,散布"袁崇煥通敵"謠言。崇禎帝在"信任"與"猜忌"間搖擺,最終聽信錦州總兵祖大壽"袁私通后金"的誣告。
3. 凌遲之禍: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尸骨分置九門。此案引發邊將恐慌,如寧遠總兵毛文龍(實為毛文龍已于1629年被殺,此處需修正)等將領紛紛"自保",遼東軍心瓦解。
(三)邊軍糜爛:登州叛亂與火器優勢喪失
孔有德叛變事件,標志著明軍最后的軍事優勢崩潰:
1. 紅夷大炮的流失:孔有德、耿仲明原為登州參將,1633年因"私通后金"被革職。二人率部攜紅夷大炮四十門叛降后金,使清軍首次獲得重型火器。《清太宗實錄》載:"孔有德獻紅衣炮,上大喜,賜號'墨爾根戴青'(聰明王)。"
2. 邊鎮腐?。哼|東軍中"虛冒兵額"現象嚴重。1636年《遼東奏銷冊》顯示,寧錦前線"額兵八萬,實存不過三萬",其余皆為"空名",軍餉多被將官貪墨。
3. 將領內斗:洪承疇與孫承宗因軍權產生矛盾,前者主張"堅守關內",后者堅持"反攻遼東",導致戰略混亂。1640年松錦之戰,明軍二十萬被圍,洪承疇降清,成為壓垮明軍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制度性崩塌:從"天崩地解"到"萬歷十五年"的預言**
崇禎朝的困局,實為明朝"結構性危機"的總爆發:
1. 官僚體系僵化:東林黨人雖掌權,但派系斗爭未息。如1637年"阮大鋮案"中,復社文人與閹黨余孽勾結,導致朝政癱瘓。
2. 土地兼并失控:太湖流域"田連阡陌"現象普遍。1638年《南直隸田畝冊》顯示,蘇州一府40%土地為官僚地主所有,流民比例達30%。
3. 軍事體系崩潰:1642年李自成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殺,其府庫白銀二百三十萬兩被起義軍繳獲?!睹魇贰份d:"福王田產遍天下,然無一卒可調。"
(五)歷史回響:1644年的多米諾骨牌
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崇禎自縊煤山。這場崩潰看似突然,實則二十年積弊的總爆發。皇太極通過"軍事迂回"打破僵局,"統戰蒙古"獲得戰略縱深,"經濟改革"解決生存危機,最終在1643年皇太極病逝前已掌控遼東全境。而崇禎帝雖勤政,卻無力扭轉"財政崩潰—軍事潰敗—民心盡失"的惡性循環。正如顧炎武所言:"明之亡,亡于官,而非亡于民。"當最后一個皇帝懸尸煤山時,他或許想起了袁崇煥臨刑前的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王朝的挽歌。
第三十節 額亦都年譜與家族譜系
一、額亦都年譜:從復仇少年到開國元勛
1.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額亦都生于長白山英崿峪(今遼寧新賓一帶),鈕祜祿氏,祖父阿陵阿為當地富戶“巴顏”(富翁),父都陵阿亦家境殷實。
幼年悲?。焊改冈獬鸺覛⒑?,額亦都因在鄰村玩耍幸免于難,家道中落。
2. 萬歷元年(1573年,13歲)
- **手刃仇敵**:為報父母之仇,額亦都潛入仇家,以短刀刺殺仇人,后逃亡至嘉木湖寨投奔姑姑。
3. 萬歷九年(1581年,19歲)
追隨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途經嘉木湖寨,額亦都被其志向折服,不顧姑姑反對,決意追隨。臨行前豪言:“大丈夫生世間,能以碌碌終乎?”自此成為努爾哈赤最早的核心班底。
4. 萬歷十一年(1583年,21歲)
初露鋒芒:參與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討伐尼堪外蘭之戰,身先士卒攻破圖倫城,奠定建州女真統一基礎。
5. 萬歷十五年(1587年,25歲)
巴爾達城之戰:率軍強渡渾河,身中五十余創仍力克堅城,獲努爾哈赤賜“巴圖魯”(勇士)稱號,并盡得戰利品。
6.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31歲)
古勒山之戰:以百騎誘敵,助努爾哈赤大破九部聯軍(葉赫、烏拉等),扭轉建州女真存亡之局。
7.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54歲)
后金開國五大臣:努爾哈赤建后金,設五大臣輔政,額亦都居首,掌鑲黃旗,總攬軍政要務。
8. 天命四年(1619年,57歲)
- **薩爾滸之戰**:力主分兵迎擊明軍,支持皇太極戰略,助后金以少勝多,擊潰明軍主力。
9. 天命六年(1621年,59歲)
- **病逝遼陽**:后金遷都遼陽后,額亦都病逝。努爾哈赤三臨靈前慟哭,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廟,順治帝親撰碑文褒其功績。
二、額亦都家族譜系:勛舊世家的崛起與延續
家族世系溯源
始祖索和吉巴顏:明代長白山女真首領,以財富稱雄,家族世居長白山,后遷至英崿峪。
父祖輩:祖父阿陵阿繼承家業,父都陵阿因仇殺早逝,家道驟衰。
額亦都子嗣與顯赫支脈
額亦都共有17子(官方史書多記為16子,因幼子索索渾費揚古早夭),其中多人位列清初重臣,形成龐大勛貴網絡:
達啟(次子:自幼被努爾哈赤撫養,娶第五女,因驕橫被額亦都大義滅親處決。
圖爾格(八子:鑲白旗固山額真,參與松錦之戰與入關戰役,身負二十余創仍勇冠三軍,謚“忠義”。
遏必?。ㄊ樱嚎滴醭拇筝o政大臣之一,其女為孝昭仁皇后,家族與皇室聯姻,后因鰲拜案牽連失勢。
伊爾登(十子):以“勇冠諸軍”著稱,順治朝晉二等伯,畫像藏于清宮。
超哈爾(十三子):戰死于錦州圍城,追謚“果壯”,雍正朝定封三等果毅公。
3. 家族與八旗勛舊佐領
-佐領世襲:額亦都家族因軍功獲封
十個勛舊佐領,子孫世襲管理,成為鑲黃旗核心勢力。
-聯姻皇室:額亦都本人娶努爾哈赤妹及女,其子孫多與愛新覺羅氏聯姻,如孝昭仁皇后(康熙帝皇后)、慈安太后等皆為其后裔。
三、家族興衰與歷史評價
額亦都家族以軍功起家,歷經清初至康乾盛世,涌現和珅(正紅旗,旁支)、訥親(乾隆朝軍機大臣)等復雜人物,既有忠勇典范,亦有貪腐權臣,折射出滿洲貴族集團的多元面相。其家族史不僅是清代八旗制度的縮影,更體現了滿洲精英集團從部落聯盟向封建官僚體系的轉型。
更新時間:2025-04-21 2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