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縣衙議事堂
王清風將一疊賬冊攤開在案幾上,手指點了點墨跡未干的數字:"各位,酒坊的收益比預期好,賬上現在有三千兩銀子。我想再辦個廠子。"
李慕白放下茶盞:"大人是想擴建酒坊?"
"不,是陶器廠。"王清風從袖中取出一塊青灰色陶片,"這是西山窯口的樣品,質地細密,敲擊有金石聲。"
工曹黃墨斗接過陶片,在掌心轉了轉:"是好料子。但燒陶費柴火,成本不低。"
"所以要改良工藝。"王清風展開一張草圖,"我設計了兩膛窯爐,預熱和燒制分開,能省三成柴火。另外..."他指向圖紙角落,"這里挖條溝渠引河水,和泥省人力。"
陳子敬湊近細看:"選址定在哪兒?"
"城西舊磚窯。"王清風卷起圖紙,"那里有現成的工棚和取土坑,稍加修繕就能用。"
三日后·城西舊磚窯
三十多個工匠在清理場地。王清風蹲在取土坑邊,捏起一撮紅土搓了搓:"黏性不夠,得摻三成西山白土。"
周駝子——新聘的陶器師傅——彎腰抓了把土聞了聞:"大人慧眼。這土燒尋常瓦罐還行,要做精細器物得加料。"他忽然壓低聲音,"趙家以前霸著西山白土礦..."
"現在礦場收歸官有了。"王清風拍拍手上的土,"你去挑十個學徒,工錢按件計算。"
窯爐區傳來爭執聲。黃墨斗正揪著個少年訓斥:"和泥要反復捶打!你這樣偷工減料,燒出來全是裂的!"
王清風走過去查看。那少年倔強地昂著頭:"俺爹說黏土捶二十下就夠..."
"你爹燒的是粗陶。"王清風撿起塊碎陶坯,"我們要做的器物得經得起長途運輸。"他挽起袖子示范,"看好了——先橫捶九下,再豎捶九下,最后轉著圈捶九下。"
少年試著照做,陶泥果然變得細膩均勻。黃墨斗嘖嘖稱奇:"大人連這都懂?"
"小時候見過窯工干活。"王清風含糊帶過。其實這是他前世在陶瓷廠考察時學的。
天啟四年六月初一·第一窯開爐
晨曦微露時,周駝子用鐵鉤撥開窯門。熱浪裹挾著青煙撲面而來,三十多個陶罐整齊排列,泛著暗紅色的光澤。
"成了!"老匠人顫抖著捧起一個雙耳罐,"釉色均勻,胎體扎實,比趙家窯口的強十倍!"
蘇婉清拿起個小藥瓶對著陽光看:"透光度不錯,裝藥丸不會受潮。"
"這批先供縣里醫館。"王清風抹了把汗,"馬六,你去找匈奴商人談談,看他們需要什么器型。"
李慕白清點著數目突然皺眉:"怎么少了兩個罐子?"
"在這兒。"張虎拎著兩個裂開的廢品過來,"火候沒控好,可惜了..."
王清風卻笑了:"不可惜。砸碎摻進新泥里,這叫熟料配比,能減少開裂。"他轉向周駝子,"記下來——下次燒制前,陶坯要陰干滿七日。"
正午時分,縣衙眾人圍坐在新搭的草棚下吃飯。王清風用陶碗喝著小米粥,忽然說:"等瓷土礦勘測完,明年咱們燒細瓷。"
"細瓷?"周駝子差點噎住,"那可是貢品級的..."
"所以更要燒。"王清風放下碗,"要讓天下人知道,信都出的器物——"他敲了敲陶碗,發出清越的聲響,"件件都是精品。"
陽光透過草棚的縫隙,在"清風陶器廠"的木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遠處,第二批陶坯正在晾曬場上靜靜等待著入窯。
更新時間:2025-04-10 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