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黔東獨立師 無語駱駝 112869 字 2025-04-05 11:54:5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黔東邊陲的最深處,隱藏著一片充滿神秘色彩且寧靜無比的地方,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令人心馳神往。這個地方便是印江縣,一個仿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與世隔絕,保留著最原始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人文氣息。

在縣城的北面,有一座山峰巍峨聳立,直插云霄。從遠處眺望,它宛如一位沉睡的美人,身姿婀娜,優雅地仰臥在大地之上。這座山名為圣墩山,其山體輪廓線條柔和而優美,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細膩的筆觸精心勾勒而成。山上植被繁茂,綠樹成蔭,遠遠望去,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波濤洶涌,美不勝收。

圣墩山的山體覆蓋著茂密的植被,四季常青,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山間的小溪潺潺流淌,仿佛是美人的發絲和腰帶,為這座山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

站在山腳下,仰望著圣墩山,你會被它那巍峨而又莊重的氣勢所震撼。它宛如一位巨人,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俯瞰著世間萬物。圣墩山的輪廓線條流暢自然,沒有絲毫的突兀和生硬,給人一種和諧而又安詳的感覺。

陽光灑在山上,使得它的表面呈現出一種淡淡的金色,宛如披上了一層薄紗。山上的植被郁郁蔥蔥,與山體的顏色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是圣墩山在輕聲訴說著它的故事。

站在山腳下,你會感受到一種寧靜和安詳。圣墩山的神色恬靜,它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喧囂和紛擾,而是沉浸在一場悠遠的夢境之中。這種寧靜讓人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仿佛所有的煩惱都在這一刻煙消云散。你可以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感受微風的輕撫,讓自己完全融入這片寧靜之中。

正因為如此,圣墩山被當地的人們親切地稱作“睡美人”。這個名字可謂是恰如其分,它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圣墩山的形態,仿佛一位沉睡中的美人,側臥在大地之上,更傳遞出了人們對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由衷贊美之情。

當你終于登上美人圣墩山的山頂,一幅雄渾壯闊的畫卷便會在你眼前徐徐展開。極目遠眺,那橫亙百十余里的大山連綿不絕,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而在山腳下,一灣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宛如一條銀色的綢帶,向著烏江的方向悠悠而去。溪水的流淌,不僅為這片充滿險峻山峰與陡峭崖壁的土地增添了一抹如抒情詩般溫柔而迷人的色彩,更為這片靜謐的山林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大自然宛如一位充滿神秘感和創造力的偉大藝術家,它以其神奇的技藝,在悠然流淌的溪河兩岸,塑造出了令人驚嘆不已的自然景觀。每隔十里左右,就會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從一口青石洞中噴涌而出,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安排的一場奇妙表演。

這些清泉帶著山間的靈氣和清涼,歡快地注入溪河之中,形成了一道道美麗的水簾。更令人稱奇的是,這樣的泉井竟然有整整十八口之多,而且每一口泉井的形態、涌出清泉的姿態都幾乎一模一樣,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具中復制出來的一般。

站在圣墩山上俯瞰溪河段,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游的六口泉井,它們宛如六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于是,人們便將這片地域命名為上六井。而與之相對的下游,也同樣有著六口泉井,人們將其稱為中六井;再往下游,則是另外六口泉井,這里被稱為下六井。

這里的溪河,水流優柔,波光粼粼,宛如一條蜿蜒的絲帶,纏繞在山間。溪邊的水草隨著水流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而周邊的山勢,則盡顯險峻雄偉之態,高聳入云的山峰,陡峭的崖壁,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量。廣袤的山體上,生長著遮天蔽日的參天古樹,粗壯的枝干,茂密的枝葉,將陽光分割成細碎的光影。樹下,是一叢叢秀美的草叢,隨風輕輕擺動。無數的落葉層層堆積,經過歲月的沉淀,孕育出了一塊塊肥沃的黑土地。在這里,無需過多施肥,莊稼便能茁壯成長,年年豐收。

據山里人世代保存的族譜記載,那族譜是線裝的,白皮紙早已被漫長的歲月打磨成古銅色,上面的字跡雖然有些模糊,但依然承載著先輩們的記憶和歷史的痕跡。

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他們的始祖或是為了躲避戰火紛飛的戰亂,或是為了逃脫人命官司的糾纏,不惜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遠道而來。當他們踏入這片土地,只見這里林深菁密,繁茂的枝葉層層疊疊,將整個山林遮蔽得嚴嚴實實,是山外人極難發現的荒林僻地。更為難得的是,這片土地肥沃,能夠生產糧食,足以支撐家庭的生息繁衍。在長久的奔波勞累之后,他們終于在這里尋得了一方安寧的棲息之所,于是便停下了奔徙的腳步,安心定居下來。

那時,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之上,人煙極為稀少。在這連綿起伏、巍峨博大的山體之間,不過才零散分布著兩三個小小的村寨,住著十來戶人家。由于森林幽深茂密,成為了眾多猛獸的天然棲息地,成群結隊的猛獸在山林中肆意橫行。時不時地,就會有人或者畜禽慘遭豺狼虎豹的毒手,喪命于它們那血盆大口之中。

為了抵御林中猛獸的進攻,山民們起初采用火來進行防衛。因為獸類對火的底細不明,因而十分懼怕。然而,這種方式頗為被動,一旦火勢控制不好,或者猛獸過于兇猛,便難以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于是,在空閑之時,山民們便開始辛勤地操練各種搏擊動作,以備在遭遇惡獸襲擊時能夠保護自己。也正因如此,在這片山林之中,習武之風早在很久以前便盛行起來。每個家族、每個村寨都有各自獨特的拳種、棍術或者刀法,這些技藝不僅是他們防身護寨的手段,更是這片土地上獨特文化的象征。

然而,即便擁有這些武術技能,面對那些在林中傲視一切生靈的猛虎、剛烈兇猛的獵豹,山民們依舊深感棘手。若是遇上成群結隊、刁猾殘暴的餓狼,那就更加危險了。無奈之下,為了保障村寨的安全,這里的村寨紛紛修建起堅固的護寨墻,以此來抵御猛獸趁夜發起的進攻??墒牵矫駛兛偟贸龃逭ジ赊r活,而在田間勞作時,仍需時刻提防惡獸的偷襲。所以,僅僅只有三五個人是絕不敢冒險出寨上坡干活的。為了確保安全,往往整個村寨的人會一起出門,先將寨門關好,然后前往田地集中一處,安心地進行耕種和收割。一家的農活干完了,便接著幫另一家,互幫互助,共同應對生活的挑戰。即便如此,大家也絲毫不敢放松警惕,時刻留意著周圍的動靜,就怕惡獸突然從叢林深處竄出,叼走一兩個人。于是,在干活的時候,還會專門派幾個人在田地中敲鑼打鼓。這一舉動,一來是為了嚇唬周圍森林中的猛獸,讓它們遠遠避開;二來則是為勞動者鼓勁助威,驅散疲憊,提高勞作的效率。這里的土家山民將這種方式稱作“趕垴” 。

此后,為了躲避戰亂,依舊有來自天南地北的人陸陸續續不辭辛勞地奔赴于此。他們選擇無人居住耕種的地域落腳,像早先來到這里的山民一樣,開墾土地,辛勤地耕種收割,努力維系著家族的生息繁衍。當然,他們同樣也會遭受森林中惡獸的襲擊,所以也同樣需要想辦法來應對。他們效仿先居者,在上坡干活時派幾人敲鑼打鼓趕垴,在農閑時則操練武術。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山民的數量逐漸增多,村寨也在不斷地擴大和增加,田地的面積自然也跟著擴大。然而,與之相反的是,幽深的森林面積卻在不斷地縮小。面對人類的發展,惡獸們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逐漸縮小它們肆意橫行的區域。

隨著人的數量不斷增多,田地和森林變得愈發重要。為了爭奪這些山林和田地,寨與寨之間,甚至同一個家族內部,也時常會發生扯皮或者毆斗事件,不少人因此結冤成仇。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有山外人來到這里想要落腳就變得非常困難了。山里人雖然心地善良,看在這些人背井離鄉、受饑挨渴的可憐份上,會給他們提供吃喝,但是卻會“趕”他們出村寨。當然,在趕走他們的時候,也會送上一些吃的喝的,讓他們在路上少受些饑渴之苦,以便能夠另尋安身立命之所。不過,有一個聾老頭卻是例外。

有一年,一個外地的聾老頭獨自一人來到了山里。人們都感到十分驚訝,這個聾老頭孤身一人行走在山林之中,居然沒有被林中的惡獸捕捉成為口中之食。大家紛紛猜測,難道是因為他太過瘦弱,惡獸們看不上,亦或是不忍心吃他?這個老頭個頭不高,身上的衣衫破舊不堪,瘦骨嶙峋的模樣顯得格外可憐。他不說話,只是用手勢比劃著嘴和肚子。善良的山里人猜想他一定是餓壞了,也渴極了,于是便趕忙給他拿來吃的喝的。由于他一直不說話,大家都一致認為他是個啞巴,便稱他為聾老頭??丛谒簧硪蝗擞秩绱丝蓱z的份上,山里人破例沒有攆他出村寨,讓他在這片土地上留了下來。在這寧靜的山村里,淳樸善良的村民們向來秉持著熱忱好客的傳統。那些家中床鋪寬余的人家,在給了這位可憐的聾老頭吃的、喝的之后,還滿懷真誠地挽留他過夜。就這樣,聾老頭在這山里安穩地立住了腳。平日里閑暇時,他就在寨中四處游走,靠比劃手勢向村民討些吃喝;到了農忙時節,吃了人家的飯,他也會主動幫著干些農活。盡管在與村民相處的日子里,他始終未曾開口說過一句話,只是一味地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可大家早已習慣了這個沉默卻勤勞的老頭。

日子就這樣不緊不慢地流逝著,直到有一天,山里下六井的張、孫兩個村寨因為耕種邊界的問題發生了激烈糾紛,矛盾不斷升級,最終竟發展到了筑壘交戰的地步。那是一個氣氛劍拔弩張的秋日,孫、張兩姓的族人怒目而視,嚴陣以待,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一場殘酷的肉搏戰一觸即發。就在雙方即將短兵相接、一決高下的千鈞一發之際,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突然出現在了人群中間。沒錯,正是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聾老頭!只見他神色嚴肅,挺直了并不高大的身軀,高聲說道:“同食一方土,共飲一溪水,有話好說,何必大動干戈結冤成仇?” 那洪亮的聲音如同洪鐘般響徹山谷,久久回蕩。

這突如其來的開口,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人們這才如夢初醒,原來這個一直被大家當作啞巴的聾老頭,竟然是裝聾作??!可驚訝之余,雙方族人心中的怒火并未因此熄滅,他們依舊怒目對峙,對聾老頭的勸告充耳不聞,只等著族長一聲令下便即刻廝殺。很快,兩姓族長幾乎同時發出了那聲冷酷的 “殺” 令,剎那間,兩邊的人如潮水般迅速靠近,紛紛亮出了手中寒光閃閃的尖刀、粗壯結實的鐵棍等械斗兵器。

就在雙方即將碰撞的瞬間,聾老頭如一道黑色的閃電,眨眼間便橫穿而過,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極其利索地將兩邊劍拔弩張的人馬分開。緊接著,他不知從何處撿起兩根纖細的稻草,看似隨意地揮舞起來。可就是這兩根在常人眼中軟弱無比的稻草,在聾老頭手中卻仿佛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每一次揮動,都能精準地擊飛靠近之人手中的兵器,那些兵器如同斷了線的風箏一般,紛紛被拋到了人群之外很遠的地方。

這一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得呆若木雞,心中滿是震撼與疑惑。這究竟是什么奇異的功夫?如此軟弱的兩根稻草,竟能眨眼間打飛這么多兵器,而且還絲毫無損!眾人的腦海中不禁冒出一個念頭:莫非這聾老頭并非人間凡人,而是天上仙人降世,專門來化解人間糾紛與冤仇的?念及此處,誰還敢再輕舉妄動!于是,所有人都瞪大了驚奇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這位神秘的聾老頭。就這樣,一場一觸即發的流血事件,在聾老頭的神奇干預下,被成功避免了。而經此一役,山里的人們也終于知曉了這聾老頭那深藏不露的身世。

原來,這位被眾人視作神秘莫測的聾老頭,并非是什么從天而降、拯救蒼生的仙人,他實則是山外遙遠北方的人氏,姓陳。在他的家鄉,百姓們滿懷熱血與勇氣,不甘屈服于洋人的殘暴淫威之下。為了捍衛尊嚴和反抗侵略,他們紛紛立拳壇、建刀會,每日不辭辛勞地苦練武功,只為了能與洋人一決高下,將侵略者趕出自己的家園。陳武師便是這拳壇的重要頭目之一,他憑借著精湛的武藝和過人的智慧,在抗擊洋人的斗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然而,他們的抗爭遭到了腐朽朝廷兵馬與洋人的聯合夾擊,盡管拳壇眾人拼死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面對官府的通緝和洋人的追捕,陳武師被迫背井離鄉,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逃亡之路。他含辛茹苦,千里迢迢,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來到了這地處西南、幾乎被山外世界遺忘的偏遠角落。為了隱藏身份,躲避災禍,他裝聾作啞,隱姓埋名,默默蟄伏于此,心中卻始終燃燒著復仇的火焰,期盼著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趕走洋人,為死去的鄉親們和拳友們報仇雪恨。

經歷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械斗調解事件后,山里的人們徹底知曉了陳武師的不凡身世與高強武藝。從此,大家不再以 “聾老頭” 相稱,而是滿懷敬意地尊稱他為 “陳武師”。一時間,村村寨寨都沸騰起來,人們殺豬宰羊,敲鑼打鼓,紛紛邀請陳武師住進自己的村寨,渴望他能傳授那令人驚嘆的非凡武功。面對山民們的熱情邀請,陳武師既不好拒絕這份誠摯的情誼,又實在拿不定主意究竟該住進哪個村寨才最為合適。他左思右想,權衡再三,最終決定在村寨的中心地帶——中六井搭棚棲身,并在此開辟一處練武場,以便向前來請教的各寨山民傳授武術。這個想法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山民們的一致贊同,大家紛紛出力,幫忙搭建練武場,滿心期待著能跟隨陳武師學習高深的武藝。

就這樣,在這遠離京都、偏僻幽靜的大西南深山里,誕生了一個專門傳授中華奇異武功的練武場。寒來暑往,一年四季,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到夜晚的月光籠罩大地,練武場上始終充滿著活力與激情。只見眾人拳打腳踢,刀光劍影閃爍,伴隨著此起彼伏的吶喊聲,從未有過片刻停歇。陳武師的武藝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他展示的一項絕技,讓山民們大開眼界:擺上一張一米多高的桌子,他僅憑借著深厚的丹田之氣,保持著跏趺的姿勢,便能如一片羽毛般飄然離開地面,輕盈地坐到桌面上,隨后又能毫無聲息地返回地面。如此神奇罕見的奇功,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對陳武師的敬佩之情也愈發深厚。

時光荏苒,十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流逝。在這十年間,陳武師悉心教導,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武藝精湛的山民,他的名聲也在這片土地上愈發響亮。然而,奇怪的是,在十年之后的一個拂曉,當人們像往常一樣興致勃勃地來到練武場,準備跟隨陳武師學習武功時,卻發現陳武師并沒有像往日那樣,提前在練武場中心跏趺而坐,意守丹田練習跏趺功。

眾人在練武場癡癡地等了許久,卻始終不見陳武師的身影出現。那些性子急躁的人再也按捺不住,急忙朝著他居住的茅棚跑去,可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們大失所望,只見茅棚中空空蕩蕩,早已人去棚空,陳武師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這個消息瞬間在山民中傳開,大家滿心疑惑,陳武師究竟去了哪里呢?為了探尋他的下落,人們四處打聽,八方尋找,無論是山間小道,還是鄰近的村落,都留下了大家急切尋找的足跡,然而,一切皆是徒勞,陳武師仿佛人間蒸發了一般,沒有留下一絲線索。無奈之下,山民們只能懷著深深的遺憾,將這份思念和感激之情默默藏在心底。

自那以后,每年到了練武場開辟的那一天,山民們都會莊重地抬著蒸熟的豬頭,擺放在練武場中,然后虔誠地燒香燃紙。這一儀式,一來是為了表達對陳武師傳授武功的感恩之情,是他讓山民們擁有了自衛和強身健體的本領,在這片山林中更有底氣地生活;二來是祝愿陳武師在未知的遠方能夠平安無恙,希望他無論身處何方,都能順遂如意。年復一年,山民們始終堅守著這份約定,歲歲如此,這份深厚的情誼從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

在這連綿起伏的大山深處,中六井有一個村寨,村里的人都姓冉,因此被稱為冉家寨。寨中有一位老實本分的山民,名叫冉隆炳。他的父輩時運不佳,生活過得極為艱難,家徒四壁,以至于到了冉隆炳這一代,幾乎沒有什么值錢的家產可供他繼承,唯有一間破舊的茅屋,勉強能為他遮風擋雨。冉隆炳為人勤勞肯干,平日里靠幫別人做工積攢了一些銀錢,購置了幾分田地,成了家,過上了平淡安穩的日子。

那時,陳武師在中六井傳授武功,引得眾多青壯年早晚前去討教,渴望學得一身本領。然而,冉隆炳卻沒有這份閑心,他一心撲在生計上。在別的青壯年向陳武師學藝時,他依然選擇到那些家境寬裕的人家去做短工。這種短工很特別,是早晚各做一支香燃燒時間的活計,雖時間不長,但靠著積少成多,也能換些零錢補貼家用。其余的時間,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家那幾分不多的田地里,精心侍弄,從播種到耕耘,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不敢有絲毫懈怠。

日子如流水般緩緩淌過,不久之后,冉隆炳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二人滿心歡喜,給孩子取名為冉少波。這冉少波自幼便聰明伶俐,反應機敏,一雙靈動的眼睛里透著一股與生俱來的聰慧勁兒,格外惹人喜愛。冉隆炳將這個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哪怕是上坡干活,也舍不得把他獨自留在家里,總是小心翼翼地帶著,時刻看護著。

時光匆匆,冉少波六歲那年的一天,他跟隨父親上坡,在田地里開心地玩耍著泥團,小小的身影在田野間顯得格外歡快。就在這時,意外突然降臨,一只餓狼不知何時潛伏在附近,猛地從刺叢中竄出,張牙舞爪地朝著冉少波撲了過去。冉隆炳聽到餓狼飛撲時帶起的風聲,心頭一緊,急忙轉頭看去,驚恐地大喊一聲“我兒” ,那一刻,他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滿心以為兒子此番必定兇多吉少,嚇得臉色瞬間變得如同土色一般,雙腿發軟,整個人癱倒在地上。

然而,幸運的是,冉少波福星高照,竟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逢兇化吉。就在餓狼即將撲到冉少波身上的危急關頭,一團黑影如閃電般眨眼間落到了他的面前。只見這人左手迅速提起冉少波,身子騰空而起,與此同時,右掌順勢猛地一劈,令人驚奇的是,這一掌并未觸碰到餓狼,可那狼卻像是遭受了重重一擊,慘叫一聲,倒在地上氣絕身亡。那團黑影以極快的速度救下冉少波后,悠然飄落在冉隆炳面前。冉隆炳驚魂未定,趕忙定睛細看,這才發現眼前之人竟是陳武師。剎那間,冉隆炳心中的感激與驚喜如洶涌的潮水般奔涌而出,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在陳武師面前,口中不住地呼喊著“大恩人”,言辭懇切地感謝陳武師救了自己孩兒的性命。在生死攸關之際,陳武師宛如神兵天降,這份恩情重如泰山,讓冉隆炳難以言表。

眾人不禁好奇,陳武師到底施展了何種神奇拳法,能如此輕易地擊斃餓狼?原來,他所使的正是威震武林的八卦蓮花掌。此掌法威力驚人,一旦施展,在百米之內,掌風所到之處,枝葉紛紛斷裂;在咫尺之間,幾寸厚的堅石板也能瞬間粉碎。面對如此凌厲剛猛的掌法,那只餓狼又怎能抵擋得住,自然是瞬間碎骨嗚呼,倒斃于陳武師的掌下。

陳武師救下少波后,見這孩子聰明伶俐,眼神中透著一股靈氣,心中十分喜愛,便有意收下他為徒。冉隆炳聽聞,心中大喜過望,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他對陳武師的武藝和為人敬佩已久,能讓兒子拜在陳武師門下,是兒子莫大的福分。于是,冉隆炳又連忙跪地,再次向陳武師磕頭作謝,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這深深的叩拜,以表達他內心的感激與喜悅。

從那以后,冉少波便正式跟隨陳武師開始了艱苦而充實的學藝生涯。陳武師深知學藝之路需腳踏實地,因此對少波的武術基本功訓練要求極為嚴格,一招一式都必須精準到位,反復練習,不容有絲毫馬虎。同時,陳武師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少波,無論是精妙的拳法套路,還是實戰中的攻防技巧,都傾囊相授。不僅如此,陳武師還深知文武兼修的重要性,即便日常教學任務繁重,他仍擠出時間來教少波學文習字。

冉少波也十分爭氣,沒有辜負陳武師的期望。無論是學習文化知識,還是練習武術技能,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刻苦認真的程度超乎常人。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山林,少波便已在練武場開始練習基本功;夜晚,萬籟俱寂之時,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研讀詩書。對于陳武師所教授的課文,他都能迅速理解并背誦得滾瓜爛熟,對其中的深意也能領悟透徹;而對于武術招式,他更是反復揣摩,深刻領會每一招每一式的攻防要領,并且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他的勤奮和天賦,贏得了陳武師的由衷喜愛和贊賞。

日子在師徒二人的教與學中悄然流逝。有一天晚上,前來習武的山民們都陸續散去,練武場恢復了寧靜。陳武師卻沒有讓少波像往常一樣立刻回家,而是將他叫進了自己居住的茅屋。茅屋內,一盞微弱焦黃的松油燈散發著昏黃的光芒,在這略顯昏暗的燈光下,師徒二人相對而坐。陳武師看著少波,眼中滿是慈愛與期許,緩緩說道:“徒兒,今日為師出個上聯,你來對下聯,也算是考考你的才思?!?說罷,陳武師微微吹了一口氣,那盞松油燈的火苗只是輕輕晃動了幾下,卻并未熄滅。陳武師微微一笑,說出了上聯:“吹燈燈未滅。”

冉少波聽到上聯后,略作思索,腦海中迅速閃過無數的念頭。突然,他靈機一動,站起身來,運足力氣,以掌劈地,只聽“砰”的一聲悶響,地面上的泥石被掌風砍翻。少波順勢對出下聯:“砸地地翻天。” 陳武師聽了,眼中頓時光芒大放,臉上露出了欣慰而又驚喜的笑容,連聲說道:“徒兒,我果然沒有看錯人!你如此聰慧,將來必是干大事的料!” 這一對聯,不僅展現了少波敏捷的才思,更讓陳武師看到了他身上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

然而,世事無常,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就在他們師徒聯對的第二天清晨,當少波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練武場,準備開始新一天的學習時,卻發現陳武師已經不辭而別。練武場上空蕩蕩的,只剩下少波孤獨的身影和滿心的疑惑與失落。陳武師究竟去了哪里?他是返回故鄉去了,還是去了別的什么地方?這個問題如同一團迷霧,籠罩在少波和山民們的心頭,久久無法散去。晨曦初照,練武場的空棚曠壩在微光中顯得格外寂靜與空曠,往日陳武師在此授藝的熱鬧場景仿若還在眼前,可如今卻只剩下一片冷寂。山民們站在這片熟悉的場地,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陳武師的身影,曾經那些一起練武、聽他教誨的日子,如電影般在眾人的記憶中循環播放。他們對陳武師的感激與敬重,早已化作了深深的依戀,這份情感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狠狠地牽扯著每一個人的心,讓人沉浸在無盡的思念與惆悵之中。

在這眾多不舍陳武師離去的人中,冉隆炳父子倆的感情最為深沉濃烈。冉隆炳抬眼望向那遙遠無垠、仿佛連接著天際的云天,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陳武師的離去或許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可即便如此,心中的不舍依然如潮水般洶涌。他只能在心底默默祝愿陳武師此去一路順遂平安,萬事皆能如意。同時,在他內心深處,還留存著一絲美好的幻想,期盼著某一天,陳武師能像當初突然出現那樣,再次奇跡般地返回這片山林,出現在大家面前,讓這熟悉的練武場再度充滿生機與活力。

而剛滿十五歲的冉少波,此時正跪在練武場中,雙眼直直地眺望對面那遙遠的山頂,淚水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順著臉頰不停地流淌。他的哭聲在空曠的練武場上回蕩,充滿了無盡的傷心與委屈:“陳師傅、陳先生,您怎么就走了呢?怎么連一聲道別都沒有,就這般不辭而別?您可知,徒兒連當面跪著向您謝恩的機會都沒有了……” 那哭聲里飽含著他對陳武師深厚的師徒情誼,以及失去恩師教導的巨大痛苦。周圍的山民們紛紛上前勸慰,試圖將他拉起來,可少波卻像是被釘在了地上一般,無論眾人如何勸說,如何用力,都無法動搖他分毫。

冉隆炳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傷心欲絕的兒子,心中滿是理解與心疼。他明白兒子與陳武師之間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師徒,那是一種亦師亦父的深厚情感。陳武師不僅傳授給兒子武藝和知識,更在成長的道路上給予他無盡的關懷與指引。此刻,兒子心中的痛苦他感同身受,所以他沒有強行拉起兒子,而是選擇默默地陪伴在側,給予他無聲的支持。

少波就這樣一動不動地跪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間滴水未進,粒米未沾。當黎明的曙光再次灑在練武場上時,他的雙腿早已麻木失去知覺,但他依然強撐著身體,緩緩起身,面向陳武師曾經居住的茅棚,恭恭敬敬地作了幾個揖,那每一個揖都飽含著他對陳武師的感恩與不舍。做完這一切后,他才在父親冉隆炳的攙扶下,一步三回頭,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從那以后,每逢陳武師離去的這一天,冉隆炳父子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緬懷他。他們會絕食一天,來到這承載著無數回憶的練武場。冉隆炳靜靜地站在一旁,神情肅穆,而冉少波則虔誠地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詞,為陳武師禱告祈福。他們就這樣從清晨一直待到第二天拂曉,仿佛只有這樣,才能稍稍緩解心中對陳武師的思念之情,讓這份跨越時空的師生情誼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延續下去。

更新時間:2025-04-05 11:54:58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