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輕輕翻開中國地圖,目光在那溝壑縱橫、地勢起伏的云貴高原版圖上緩緩游移,便能清晰地看到銅仁的位置。銅仁,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城市,其得名頗具故事性。在久遠的過去,有漁人于穿城而過的錦江河中,意外打撈出象征“儒、釋、道”的三尊銅像,自此“銅仁”之名便被賦予了這座城。
而銅仁,又名黔東。黔東,這片神秘而迷人的土地,宛如一個民族文化的大觀園,土家、苗、侗、仡佬等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們世代傳承著各自獨特的文化、習俗與信仰,共同繪就了黔東豐富多彩的人文畫卷。然而,這片土地卻飽經滄桑,命運多舛。1928年,云南軍閥與貴州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在銅仁展開了一場長達一年多的混戰,史稱李、周軍閥地盤爭奪混戰。戰火紛飛,硝煙彌漫,黔東人民深陷水深火熱之中,飽受戰爭之苦。房屋被摧毀,農田被踐踏,百姓流離失所,生活陷入了無盡的黑暗。
禍不單行,1933年,一場百年罕見的旱災又無情地降臨到黔東大地。太陽仿佛著了魔一般,熾熱地烘烤著每一寸土地,江河干涸,田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糧食價格飛漲,米貴如珠,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甚至到了幾乎要“易子而食”的悲慘境地。在這絕境之下,黔東各族人民心中的怒火終于被點燃,他們在印江沙子坡鎮人冉少波、李天保、寧國學的領導下,毅然決然地揭竿而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官反兵、抗糧抗稅”神兵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了。這場運動,猶如一道曙光,劃破了黑暗的夜空,展現出黔東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1934年4月,由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后,撤出洪湖,攻占了重慶的彭水縣。此時,神兵頭領冉少波等人向紅三軍發出誠摯請求,紅三軍毅然進入黔東。在這片土地上,紅三軍與當地人民緊密團結,攜手并肩,很快建立了包括印江、沿河、德江、思南、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陽數縣縱橫200余公里的黔東蘇維埃特區革命根據地。根據地的建立,為黔東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的未來。
同年10月,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并與肖克、王震領導的紅六軍團在木黃勝利會師。會師后的紅軍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壯大,士氣高漲。為了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他們揮師湘西,而新成立的黔東獨立師則肩負起留守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的重任。黔東獨立師的戰士們,懷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堅守,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已過百年。那些曾經發生在黔東大地上的革命故事,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為了緬懷那些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讓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永遠流傳,筆者依據詳實的地方史記與在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精心創作了此部。
注:1、本故事純屬虛構,特此說明。
2、真正的黔東獨立師師長為王光澤。生于1903年。湖南茶陵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湘鄂贛軍區任初級指揮員。1933年秋任紅十八師五十三團團長。率部參加湘鄂贛和湘贛革命根據地多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任紅十八師五十四團團長。8月紅六軍團成立后,率
部隨軍團參加長征。同年10月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木黃會師后,任湘鄂川黔軍區黔東立師師長,奉命帶領部隊進入梵凈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策應紅二、紅六軍團擴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在突圍中被俘,英勇就義。
3、冉少波,貴州省銅仁市印江縣人
,又名冉云,土家族,1901年12月16日出生于貴州印江杉樹鄉冉家坡。1925年4月到湘軍賀耀祖部當兵,1926年8月參加北伐,1928年進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步兵科學習,1929年5月畢業。1931年在銅仁進入黔軍任軍事教官。1933年回鄉拉起一支農民隊伍。1934年率部參加紅三軍,任黔東縱隊師長。同年10月,隨會師后的紅二?六軍團轉移,在紅軍大學任軍事教官。1935年4月被“左”傾路線殺害,1987年7月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為其平反昭雪,恢復政治名譽。其事跡刊載于《解放軍烈士傳》第四集。
更新時間:2025-04-05 1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