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初次冊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史臣司馬光說:我聽說,天子的職責中,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了。而禮制中,沒有比區分地位高下更重要的,區分地位高下中,又沒有比匡正名分更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禮制呢?禮制就是法紀。什么是區分地位高下呢?區分地位高下就是區分君臣的等級。什么是名分呢?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這些官爵稱號。四海如此廣闊,百姓如此眾多,卻都受一人的統治,即使有人能力絕倫、才智超群,也不敢不奔走效力,這難道不是因為有禮制作為法紀嗎?所以,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率領諸侯,諸侯節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人和百姓。高貴者統治低賤者,低賤者侍奉高貴者。上級役使下級,就如同心臟指揮手腳、樹根控制枝葉;下級侍奉上級,就如同手腳保衛心臟、枝葉庇護樹根。這樣,上下才能相互保護,國家才能安定太平。所以說,天子的職責中,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周文王為《易經》作序,以《乾》《坤》兩卦為首??鬃釉凇兑讉鳌分姓f:“天尊地卑,乾坤的位置就確定了。由卑到高排列有序,貴賤的地位也就分明了?!边@是說君臣的地位如同天地一樣不可更改?!洞呵铩焚H低諸侯,尊崇周王室,周王室的使者即使地位卑微,在排序上也在諸侯之上。由此可見,圣人對于君臣關系,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不是君主像夏桀、商紂那樣殘暴,臣子像商湯、周武王那樣賢明,人們歸服于他,上天授予他天命,那么君臣的名分就應當堅守,哪怕是守節至死。所以,如果微子(商紂王的兄長)去討伐商紂王,那么就如同商湯配享上天一樣;如果季札(春秋時吳國公子)做了吳國的君主,那么太伯(吳國的始祖)也能永享祭祀了。然而,這兩個人寧可讓國家滅亡也不這么做,實在是因為禮制的大節不能被破壞。所以說,禮制中,沒有比區分地位高下更重要的。禮制能夠分辨貴賤、排序親疏、裁斷萬物、處理各種事務,這些都要通過名分來彰顯,通過器物來體現。用名分來命名,用器物來區別,這樣上下關系就會清晰有序,這就是禮制的根本原則。名分和器物都不存在了,禮制又怎么能單獨存在呢?從前,仲叔于奚為衛國立下戰功,他不接受封地,卻請求賜給他繁纓(一種用于裝飾馬匹的貴重之物)??鬃诱J為,不如多給他一些封地。因為只有器物和名分,是不能輕易給予別人的,這是君主應該掌控的。一旦政事失去了這些,國家也就跟著衰敗了。衛君準備讓孔子來治理國政,孔子卻想先糾正名分,他認為名分不正,百姓就不知道該怎么做。繁纓不過是個小物件,孔子卻很看重;糾正名分只是件小事,孔子卻把它放在首位。這實在是因為名分和器物一旦混亂,上下就無法相互保護了。事情往往都是從微小之處產生,然后發展壯大。圣人目光長遠,所以能在事情剛有苗頭時就謹慎處理;普通人見識短淺,所以一定要等到事情發展得很明顯了才去補救。《易經》說:“踩到霜,就知道堅冰即將到來?!薄渡袝氛f:“每一天都要處理成千上萬的政務?!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區分地位高下中,沒有比匡正名分更重要的。
唉!周幽王、周厲王喪失德行,周朝的王道日漸衰落,法紀散亂敗壞,在下位的人侵犯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卻廢弛了職責,諸侯擅自征戰,大夫專權執政,禮制大體上已經喪失了十分之七八。然而,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卻還能綿綿不絕,這是因為周朝的子孫還能遵守名分。為什么這么說呢?從前,晉文公為周王室立下大功,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后使用天子的葬禮規格(隧禮),周襄王沒有答應,說:“這是天子的典章制度。還沒有取代周朝的德行,卻出現了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您不希望看到的吧。不然的話,叔父您有土地,要舉行隧禮又何必來請示我呢?”晉文公聽了,感到害怕,就不敢違背了。所以,周朝的土地并不比曹國、滕國大,周朝的百姓也不比邾國、莒國多,然而歷經數百年,周朝卻能作為天下的宗主,即使是強大的晉國、楚國、齊國、秦國,也不敢對它有所冒犯。這是為什么呢?只是因為名分還存在罷了。到了季氏在魯國、田常在齊國、白公在楚國、智伯在晉國,他們的勢力都足以趕走君主,自己取而代之,然而最終卻不敢這么做。難道是他們的力量不夠,或者是于心不忍嗎?其實是他們害怕背上叛逆的罪名,遭到天下人的共同討伐。如今,晉國的大夫們公然蔑視他們的君主,瓜分了晉國,天子不僅不能加以討伐,反而還對他們進行加封,讓他們位列諸侯。這樣一來,就連這區區的名分也無法守住,被徹底拋棄了。先王的禮制,到這時就全部喪失了。有人認為,在那個時候,周王室已經衰弱,韓、趙、魏三家強大,即使周天子不想冊封他們為諸侯,又怎么能做得到呢?這種說法大錯特錯。韓、趙、魏三家雖然強大,但如果他們不顧天下人的討伐,違背道義,侵犯禮制,那就不會向天子請示,而是自己直接自立為諸侯了。如果他們不向天子請示就自立為諸侯,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君主,一定會奉行禮義,對他們進行征討。如今,他們向天子請示,天子也批準了,這就相當于接受了天子的任命成為諸侯,誰還能去討伐他們呢?所以,韓、趙、魏三家位列諸侯,并不是他們破壞了禮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壞了禮制。唉!君臣之間的禮制一旦被破壞,天下就會憑借武力和智謀相互爭雄,使得圣賢的后代成為諸侯的,他們的國家也無不滅亡,百姓幾乎被消滅殆盡,這難道不令人悲哀嗎?
當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智瑤有五項超過常人的長處,卻有一項短處。他身材高大、胡須漂亮,這是長處;射箭駕車的本領高強,這是長處;各種技藝都很精通,這是長處;能言善辯、聰慧過人,這是長處;堅毅果敢,這是長處。然而,他卻非常不仁厚。憑借這五項長處去欺凌別人,又以不仁厚的行為行事,誰能受得了他呢?如果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宗族一定會滅亡?!敝切記]有聽從他的建議。智果為了避免災禍,就到太史那里更改了姓氏,自立為輔氏。
趙簡子的兒子,年長的叫伯魯,年幼的叫無恤。趙簡子在確定繼承人時,不知道該立誰,于是就把訓誡的話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說:“要牢牢記住這些話。”過了三年,他問兩個兒子,伯魯已經無法說出竹簡上的話,而且連竹簡也找不到了;問無恤,無恤卻能熟練地背誦竹簡上的話,并且從袖子里拿出竹簡呈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就立他為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今山西太原),尹鐸請示說:“是要像收取蠶絲一樣壓榨百姓呢,還是要把晉陽作為保障之地呢?”趙簡子說:“要作為保障之地。”尹鐸到了晉陽后,減少了百姓的賦稅戶數。趙簡子對無恤說:“如果晉國有難,不要認為尹鐸年輕,也不要認為晉陽路途遙遠,一定要把晉陽作為歸宿?!?/p>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執掌國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設宴飲酒,在宴會上,智伯戲弄韓康子,還侮辱了韓康子的家臣段規。智國聽說后,勸諫智伯說:“主公如果不防備災禍,災禍一定會到來?!敝遣f:“災禍都由我來掌控,我不制造災禍,誰敢興風作浪?”智國回答說:“不是這樣的?!断臅飞险f:‘一個人多次犯錯,結下的怨恨難道會在明處嗎?應該在它還沒有顯露的時候就加以防范?!幽軌蛟谛∈律现斏鳎圆挪粫写蟮牡溁?。如今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羞辱了別人的君主和家臣,卻又不加以防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難,這恐怕不行吧。就連蚊子、螞蟻、黃蜂、蝎子都能傷人,更何況是君主和家臣呢?”智伯沒有聽從他的勸諫。
智伯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想給,段規說:“智伯貪圖利益,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他一定會來攻打我們。不如先給他土地,他習慣了得到土地,一定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一定會出兵攻打,這樣我們就能避免災禍,等待時機變化了。”韓康子說:“好。”于是就派使者給智伯送去了一個萬戶的城邑。智伯很高興,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不想給,任章說:“為什么不給呢?”魏桓子說:“他無緣無故地索要土地,所以我不給。”任章說:“他無緣無故地索要土地,其他大夫一定會感到害怕。我們給他土地,智伯一定會驕傲。他驕傲就會輕敵,我們因為害怕而相互親近。用相互親近的軍隊去對付輕敵的人,智氏的命運一定不會長久?!吨軙飞险f:‘想要打敗他,一定要先暫且輔助他;想要奪取他的東西,一定要先暫且給予他?!鞴蝗缦冉o他土地,讓他驕傲起來,然后再選擇盟友,共同對付智氏。為什么要單獨讓我們成為智氏的攻擊目標呢?”魏桓子說:“好?!庇谑且步o了智伯一個萬戶的城邑。
智伯又向趙襄子(趙無恤)索要蔡、皋狼(今山西離石西北)的土地,趙襄子拒絕了。智伯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出逃,說:“我該逃到哪里去呢?”隨從說:“長子(今山西長子)離得近,而且城墻厚實完整?!壁w襄子說:“百姓已經疲憊不堪地把城墻修好了,現在又要讓他們拼死守城,他們怎么會和我同心呢?”隨從又說:“邯鄲(今河北邯鄲)的倉庫很充實?!壁w襄子說:“那是搜刮百姓的膏脂才充實起來的,現在又要讓百姓為此送命,他們怎么會支持我呢?還是去晉陽吧,晉陽是先主囑托的地方,尹鐸又在那里施行寬厚的政策,百姓一定會和我一條心。”于是就逃往晉陽。
智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領軍隊包圍了晉陽,還引晉水灌城。城墻只有三板(約六尺)沒有被淹沒,城中的爐灶都被淹沒了,青蛙到處亂蹦,但百姓卻沒有背叛的想法。智伯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在旁邊陪乘。智伯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原來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碰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腳,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絳水可以灌韓國的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絺疵對智伯說:“韓、魏兩家一定會反叛?!敝遣f:“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說:“從人之常情就能知道。我們率領韓、魏兩家的軍隊去攻打趙國,趙國滅亡了,災禍必然會降臨到韓、魏兩家。現在約定戰勝趙國后三家瓜分其土地,晉陽城墻已經沒剩多少了,城內的人馬都開始相互殘食,眼看就要投降了,可這兩人卻沒有一點高興的樣子,反而面帶憂慮,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兩人說:“這是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想為趙氏游說,讓主公懷疑我們兩家,從而放松對趙氏的進攻。不然的話,我們兩家難道不想早日瓜分趙氏的土地,反而要去做那些危險而又不可能成功的事嗎?”兩人出去后,絺疵進來對智伯說:“主公為什么要把我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伯說:“你怎么知道我告訴他們了?”絺疵回答說:“我看到他們看我的眼神很異樣,走路也很快,就知道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了他們的心思。”智伯卻沒有醒悟。絺疵請求出使齊國,離開了智伯。
趙襄子派張孟談偷偷出城去見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我聽說唇亡齒寒。現在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打趙國,趙國如果滅亡了,那么韓、魏兩家也會跟著遭殃?!眱扇苏f:“我們心里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擔心事情還沒成功,計劃就泄露了,那樣災禍就會立刻降臨?!睆埫险務f:“計謀從你們兩位主公口中說出,只進入我一個人的耳朵,有什么妨礙呢?”于是兩人就暗中與張孟談約定了行動的日期,然后送他回城。趙襄子在夜里派人殺死了守堤的官吏,掘開堤壩,用水倒灌智伯的軍隊。智伯的軍隊因為忙著救水而陷入混亂,韓、魏兩家從兩翼夾擊,趙襄子率領士兵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的軍隊,殺死了智伯,還把智氏家族全部誅滅,只有輔果(即智果)得以幸免。
史臣司馬光說:智伯的滅亡,是因為他的才能超過了品德。才能和品德是不同的,然而世俗之人卻不能分辨,一概稱之為賢能,這就是他們在用人上失誤的原因。聰明、明察、堅毅、剛強被稱為才能,正直、中和被稱為品德。才能是品德的憑借,品德是才能的統帥。云夢澤的竹子,是天下最堅韌的,但如果不經過矯正、加工,不裝上羽毛和箭頭,就不能射穿堅硬的東西;棠谿的銅,是天下最鋒利的,但如果不經過熔煉、鑄造,不磨礪,就不能用來攻擊強大的敵人。所以,才能和品德都完備的人被稱為圣人,才能和品德都沒有的人被稱為愚人,品德超過才能的人被稱為君子,才能超過品德的人被稱為小人。選拔人才的方法,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在小人和愚人之中選擇的話,與其選擇小人,還不如選擇愚人。為什么呢?因為君子憑借才能做好事,小人憑借才能做壞事。憑借才能做好事的人,好事沒有做不到的;憑借才能做壞事的人,壞事也沒有做不到的。愚人雖然想做壞事,但他們的智慧不夠,力量也不足,就好比小狗去和人搏斗,人很容易就能制服它。小人的智慧足以實現他的奸計,勇氣足以決定他的暴行,這就如同給老虎添上了翅膀,他們造成的危害難道還小嗎?品德是人們所敬重的,才能是人們所喜愛的。人們喜愛的東西容易親近,敬重的東西容易疏遠。所以,考察人才的人大多被才能所蒙蔽,而忽略了品德。自古以來,國家的亂臣、家庭的敗子,大多是因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最終導致國家打敗、家庭破敗,難道僅僅只有智伯是這樣嗎?所以,治理國家、管理家庭的人,如果能清楚地分辨才能和品德的區別,知道選擇人才的先后順序,又怎么會因為用人不當而感到擔憂呢?
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趙襄子把智伯的頭涂上漆,做成飲酒的器具。智伯的家臣豫讓想要為他報仇,于是就偽裝成受過刑的人,懷揣匕首,潛入趙襄子的宮中,在廁所里等待機會。趙襄子去上廁所時,突然心中一動,派人搜查,抓住了豫讓。趙襄子的侍從們想要殺死豫讓,趙襄子說:“智伯死后沒有后代,而這個人卻想為他報仇,真是個義士啊。我小心避開他就是了?!庇谑蔷桶言プ屷尫帕恕Tプ層钟闷嵬繚M全身,使自己長滿癩瘡,還吞炭使聲音變得沙啞,在集市上乞討。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在路上遇到他的朋友,朋友認出了他,為他哭泣著說:“以你的才能,去侍奉趙襄子,一定能得到他的寵信。到那時,你再做你想做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么要這樣折磨自己呢?這樣去報仇,不是太難了嗎?”豫讓說:“不行。既然已經委身成為別人的臣子,卻又想殺死他,這是懷有二心。我所做的事情確實非常困難,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后世那些懷有二心的臣子感到羞愧。”趙襄子外出時,豫讓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上,馬突然受驚,派人搜查,又抓住了豫讓,于是就把他殺了。
趙襄子因為自己沒有被立為伯魯的繼承人,所以他有五個兒子,卻都不肯立他們為繼承人,而是把伯魯的兒子封在代地(今河北蔚縣一帶),稱為代成君。代成君早逝,趙襄子又立他的兒子趙浣為趙氏的繼承人。趙襄子去世后,他的弟弟趙桓子驅逐了趙浣,自立為君,一年后去世。趙氏的族人說趙桓子即位不是趙襄子的本意,于是就一起殺死了趙桓子的兒子,重新迎回趙浣并立他為君,這就是趙獻子。趙獻子生了趙籍,就是趙烈侯。
魏斯是魏桓子的孫子,就是魏文侯。韓康子生了韓武子,韓武子生了韓虔,就是韓景侯。韓國向魏國借兵去攻打趙國,魏文侯說:“我和趙國是兄弟之國,不敢聽從你的命令?!壁w國向魏國借兵去攻打韓國,魏文侯也同樣拒絕。兩國都很生氣地離開了,后來知道魏文侯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講和,就都來朝拜魏國。魏國從此在韓、趙、魏三國中最為強大,其他諸侯都無法與它抗衡。
更新時間:2025-03-28 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