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通鑒紀事本末》由南宋史學家袁樞所著,它突破了以往編年體與紀傳體史書的局限。編年體雖能清晰展現時間脈絡,卻常使同一事件在不同年份分散記載,難以窺其全貌;紀傳體側重人物生平,事件敘述易支離破碎。而袁樞以事件為中心,將《資治通鑒》中1300多年的歷史,歸納為239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每一事詳書始末,將歷史的來龍去脈完整呈現。無論是戰國時期的群雄逐鹿,還是漢唐盛世的輝煌篇章,亦或是王朝末世的風云變幻,都在書中有著生動且連貫的講述。

然而,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閱讀門檻較高。此書正是為了消除這一障礙。閱讀這部通讀本,你將領略到歷史的波瀾壯闊與復雜多變。從朝代的興衰更替中,體悟治國理政的智慧與得失;從英雄豪杰的傳奇經歷中,感受勇氣與擔當的力量;從文人墨客的才情揮灑中,品味文化傳承的魅力。它不僅能豐富你的歷史知識儲備,更能啟迪你的思維,讓你以史為鑒,在現實生活中做出更為明智的抉擇。

古人對本書的序

**陳良弼序**(延祐六年歲在己未三月望日)

《通鑒紀事本末》對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誠齋(楊萬里號誠齋)在前面作序,節齋(趙與號節齋)在后面作序,已經把這本書的優點闡述得很透徹了。節齋擔心嚴陵本字體小且錯誤多,于是精心校對,改成大字,刊印成書后收藏在家中,全書共四千五百面,可以說是天下的善本。

近年來,士人的學問淺薄,文壇荒蕪,這本書的刻板被束之高閣四十多年,還擔心被有權勢的人家搶走,所以一直秘不示人。有一天,節齋的孫子趙明安路過嘉禾(今浙江嘉興),到學宮拜訪。他看到我所做的事情,好像有所感慨,于是嘆息說:“我有托付的人了,差不多不會辜負我祖父的一番苦心了?!彼@才拿出家藏的書板給我看,說:“以前有云間(今上海松江)的好事之人,拿出中統鈔三百錠求購,我不忍心賣掉,就怕書板流散,不能長久流傳。如果把它放在嘉禾學宮,只要補償我一半的價錢,我也就沒有遺憾了?!蔽艺偌瘜W宮的士人商議這件事,有人說:“這本書很幸運能有這樣的歸宿,但是那些依仗權勢想要搶奪的人,會不會給學校帶來麻煩呢?”也有人說:“成全這本書來惠及后來的學者,這是大德。那些依仗權勢卻不付錢的事,賢德的人是不會做的,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大家的意見還沒有統一,恰好御史宋公一齋、僉憲鄧公善之到這個地方巡查,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他們。兩位大人很高興地說:“這對文化教育有幫助,趕緊促成這件事吧。”學宮當時正有創建考場的費用支出,財力沒辦法滿足趙明安的要求,就拿出中統鈔七十五錠給他,趙明安也沒有計較。我把得到書板的經過寫下來,附在節齋的序后面,希望以后在學宮任職的官員,都能知道這本書的珍貴。

**李栻序**(萬歷二年歲在甲戌季冬望日)

這是千古以來治亂興衰的借鑒之書。我年少的時候喜歡讀史書,每當看到歷史上的事變,就會去考察當時的治亂情況,探究當時的作為到底怎么樣。但是自從司馬遷創作史書之后,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史書,每個君主都有自己的本紀,每個人物都有單獨的傳記,內容繁多,很難全部了解。司馬溫公的《資治通鑒》匯聚了歷史的要點,然而它按照年份記載事件,一件事被分散在不同的年份,很難了解事情的全貌。

袁樞的這本書,雖然記載的內容沒有超出《資治通鑒》,但是按照事件編排,提煉出要點,由近及遠,不需要反復翻閱其他卷冊,當時的形勢、關鍵之處、事情的道理以及治亂的根源,都能清楚地呈現在眼前。就像楊萬里說的,讀這本書就好像生活在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事情一樣,讓人欣喜,讓人悲傷,讓人振奮,讀完之后還會忍不住感嘆、落淚。學者們讀了這本書,對于古今治亂的道理,大概就能領悟一多半了。

只是在宋朝嚴陵的第一次刻印本,就存在字體小、錯誤多的問題;節齋的第二次刻印本,又差點長時間被擱置而失傳。我朝南京太學的舊刻本,就是節齋的版本。這個版本體積大,摹印起來很困難,所以流傳不廣,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字跡模糊、殘缺,負責摹印的人也感到厭煩。我擔心這本書時間久了會徹底失傳,就購買了舊本,重新校正,適當縮小書板后重新刊印,希望能和天下的同好一起分享,這本書對于治理國家或許會有所幫助。

此外,朱熹寫有

**通鑒紀事本末后序**

古代史書的體例,能看到的,只有《尚書》和《春秋》?!洞呵铩钒凑漳攴萦涗浭录?,以此來展現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尚書》則是每件事單獨記錄,詳細記載事情的首尾。想來當時的史官,既用編年的方式記錄事件,遇到重大的事情,就會收集相關內容另外記錄。比如《堯典》《舜典》記載的內容,上下跨度一百多年,而《武成》《金縢》等篇章,所記載的事情,有的相隔幾個月,有的歷經好幾年,這期間難道沒有其他事情嗎?這些事情肯定已經記載在編年體史書中了,只是現在看不到了。所以左丘明為《春秋》作傳的時候,既依照經文進行闡釋,又創作了二十多篇《國語》,按照國家分類,記載不同的事情,有的事情時間跨度幾十年,這大概也是仿照《尚書》的體例,相互交錯補充。

然而從漢朝以來,撰寫史書的人都采用司馬遷的紀傳體,這種紀事的方法就不再被重視了。直到司馬溫公接受詔令編纂《資治通鑒》,這才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按照年月日詳細記錄,就像指著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顿Y治通鑒》雖然從三家分晉開始記載,但追溯根源,是從智伯開始的,往上承接《左傳》的最后一章,前后相承,這是漢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但是一件事情的首尾,有時會分散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間,相互不連貫,讀者對此感到苦惱。

如今建安的袁機仲先生,利用閑暇時間創作了這本書,方便學者閱讀。這本書在門類編排、前后連貫等方面,都暗藏深意,用來梳理司馬溫公的《資治通鑒》,和《國語》是同一類的史書。有人指責這本書在古代沒有先例,除了分類之外沒有新的創見,只是他們沒有深入考究罷了。袁機仲先生把摹本寄給我,我才得以閱讀,讀完后不禁撫卷嘆息,于是寫下這篇后記,讓讀者了解這些情況。淳熙二年秋七月甲寅,新安朱熹寫于云谷的晦庵。

更新時間:2025-03-28 22:51:52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