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說還得是隔輩親堂堂永樂大帝什么時候這么對過自己的三個兒子?
這要是讓那哥仨看見了,還不一定怎么吃醋呢?
朱瞻基也知道這一關自己終于算是過去了。
想起那本日志,朱瞻基猶豫半晌,還是決定和爺爺說明。
“爺爺,其實我在灤州撿到了一本日志。”
“那本日志神奇的很,可以自動浮現字跡,那里面清清楚楚的寫了淇國公在臚朐河一戰一定會全軍覆沒?!?/p>
“雖然在撿到這本日志之前,孫兒也是認為淇國公此法太過驚險。但孫兒覺得淇國公是靖難第一功臣,他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孫兒也相信他。”
“只是那本日志說的如此直白如此肯定,這才讓孫兒后知后覺,急忙趕回到了應天,請求爺爺退兵?!?/p>
“哦?”
朱棣聽了這話,沉思片刻。
他是了解淇國公丘福的性子的,為人有能力有才干也有膽識。
但他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太容易驕傲自滿。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靖難之役他們是打贏了的,縱觀古今,造反的藩王不少,但成功的只有朱棣一個。
跟隨自己經難的那些功臣們,成功保駕,做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難免會成為驕兵悍將。
而這其中,就要屬靖難第一功臣淇國公丘福飄得最為嚴重。
不過捫心自問,當初靖難的時候,朱棣可是依靠著北平一城對抗整個國家,無論是兵力還是糧草都是萬萬不能與之相比。
這一路雖然算不上連勝高歌,但結果終歸是好的,別說是淇國公丘福了,若是朱棣親自御駕親征也有可能輕敵。
想到此處,朱棣知道孫子說的有可能是真的,如果真如那本日志所說,那我大明十萬大軍將會灰飛煙滅。
自己剛剛登基才七年,好不容易把民生國力給維持回來了。
最擅長的打仗如果栽了跟斗,必然會讓下面的臣子和天下百姓看清自己。
朱棣自知自己得位不正,要想讓下面的臣民們服自己就必須要做到最好。
所以如果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對于現在的朱棣來說絕對是難以接受的。
朱棣雖然心中想了這么多,但他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根本沒讓朱瞻基察覺到自己的心思。
回過神來,朱棣笑了。
“你這小猴崽子,怪不得今天膽子這么大,敢在朝堂上這么說,原來是因為這個?!?/p>
“不過你能看出淇國公此戰驚險,也已經很不容易了。”
“那本日志在哪兒?”
朱瞻基乖巧地解開衣服,將日志掏了出來,雙手呈給爺爺。
朱棣見這本日志做工竟如此精細,也是小小的驚訝了一下。
而后翻開,正好看到第一頁所寫的內容。
‘臚朐河一戰,老將軍輕敵冒進指揮失當。’
‘先是被韃靼設計困死,副將盡數陣亡,而后又被切斷后路。’
‘可憐大明十萬大軍,就因淇國公丘福一人之錯,全部葬身于臚朐河?!?/p>
這日志上說的言之鑿鑿,連朱棣也忍不住動搖,接著向后翻,越翻朱棣的臉色越復雜。
朱棣看著孫子滿臉的黑線。
“這日志……”
朱瞻基尷尬的吐了吐舌頭。
“爺爺,要是沒有后面的這些流水賬,我也就不用鋪墊那么多了,直接交給爺爺了?!?/p>
朱棣到底是古今以來第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王爺。
他雖然也信鬼神,但是看著后面記載的流水賬,他可以斷定寫這本日志的絕對不是什么神仙,應該是個人。
而就在這時,當著永樂爺孫二人的面在新的一頁上又浮現出了字跡。
朱瞻基從爺爺的身上跳了下來,而朱棣也驚訝地站了起來。
在古代人的認知之中,這簡直就是神跡。
因為根本就無法解釋。
而日志上呈現的新內容也讓朱棣久久不能平靜。
‘話說,現在朝中應該正在商量著遷都順天的事兒吧。’
‘不過老皇帝現在應該挺頭疼的。’
‘畢竟應天的那些門閥們是不會這么輕易讓老皇帝如愿的。’
‘畢竟發生了南北榜案那樣的事,雖說經過了這幾年,事情已經漸漸的平息下去了,可發生過的事終究還是存在的?!?/p>
‘說白了,那些人就是披著官紳的地主階級,壟斷北方氏族上升的渠道把控朝堂,其心可誅。’
‘他們是怕大權旁落!’
‘不過可惜他們低估了老皇帝的決心,老皇帝也不是那么好相與的。’
看到這朱棣愣了一下,他萬萬沒想到這日志的主人沒見過自己,甚至有點不尊敬自己,但卻能理解自己的心思。
此人究竟是誰?
回過神來,朱棣繼續看。
‘還是希望能快點兒拍板決定下來?!?/p>
‘雖然這樣的決定會影響北京百年之后的房價?!?/p>
‘但此時遷都是必然的事!’
‘畢竟南京那個地方終是平安一隅之地?!?/p>
‘那個地方想要往出打,實在是困難。’
‘希望結果不會改變。’
朱棣讀到南京北京兩個字眼的時候眼睛都亮了。
這給朱棣帶來了一種別樣的靈感。
對呀,北京南京大不了就弄兩個京城。
兩個京城,兩個直隸,北京一套班子,南京一套班子。
后世兒孫若是真不爭氣的話,丟了北方大門,南遷以圖后續也未嘗不可。
當然,最主要的是朱棣不能和這些江南派系的官員們撕破臉。
士族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值此內憂外患,更不能讓國家亂。
再回過神來,日記已經不再更新了。
不過從剛才的只言片語和之前的流水賬來看,這人至少不是什么神仙,大概率可能是某地官吏或者是富家子弟。
而且他這么急迫的想讓自己遷都至北平,很有可能就是北平一帶的人。
朱棣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同樣是接觸了日記的兩個人,朱棣看的東西,就是要比年僅十歲的朱瞻基看的東西更多。
合上日志之后,朱棣知道現在當務之急就是丘福的事。
且不說這個日志,只說自己孫子的判斷,再結合朱棣自己的判斷,他也能看出這一戰前途黑暗。
永樂皇帝本來是要把這日志留在自己這兒的,想了想,看了孫子一眼,還是把這本日志交給了孫子。
“好好保管好這本日志!這里面有很多的東西,你可以慢慢的琢磨,慢慢的學,只不過那些流水賬你就不要細看了,畢竟你現在很小?!?/p>
更新時間:2024-10-04 19: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