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的卯時,天漸漸亮了,借著并未散盡的夜色,娼院很熱鬧,幾路人馬,
各自開始收拾殘局。賀忠帶人將五花大綁的田義之流押往城外沉塘,從今往后,
這長安城就再也沒有這號人啦。娼院主家則吩咐童仆們出來擦洗血地,
將不該留下的痕跡全部清洗掉。萬永社那些普通的子弟們,則分別散開,
各自找地方歇腳搵食去了。至于富昌社的“殘兵”則兵分兩路。
社尉鄭樂帶人扛著周武等人的尸體前往長安縣寺報官。社丞吳文在賀忠“建議”之下,
會跟樊千秋去買石棺。再往后,賀忠、鄭樂和吳文等人還要齊聚長安縣的縣寺,
和公孫敬之演一場戲。等戲演完之后,昨夜和今晨發生的事情就算是塵埃落定了。
人死不能復生,只能聽活人擺布。辰時,樊千秋和淳于贅,領著吳文等人就從娼院里出來了。
此時,中秋剛過,大漢迎來了晝短夜長節令,雖然午間有些暑氣,晨間卻涼颼颼的。
北城郭的幾座城門和各里的閭門漸次打開,讓分割開的長安城逐漸合成了一個整體。
日出開門,日落落鎖,沒有特殊情況,任何人不得進出,這是維持了千百年的規矩。
因為時辰還早,行人客商不多,進出城門的黔首就更少了。只有穿著各色卒衣的卒役們,
一邊打著哈欠,一邊忙碌著。門卒們在開門,亭卒們在巡街,更卒們在敲鐘報時,
力卒們在灑掃除塵……所有這些役卒都是從黔首中征調來的,
一月只供給三石三斗三升的原糧,無俸錢可拿。和大秦相比,大漢的徭役輕了許多,
但對黔首而言仍是一個負擔。大漢男子年滿十五歲之后,會被府衙登記為正卒,
之后一直到五十六歲,都要服徭役。大漢正卒要服的徭役主要有三種。一是兵役,共兩年,
一年在本郡國為郡國兵,而后考核登記,優者到長安為衛士,劣者去邊塞為一年期戍卒。
這兩年可以連續服役,也可以分開服役。當然,
這郡國兵、衛士、戍卒并非全都是征調來的正卒,也有募兵。正卒只用在軍中服役兩年,
募兵則可長期留在軍中:前者只發口糧,后者還可領到月俸錢。二是戍邊,
正卒每年都要到邊塞為三日戍卒,這是前秦遺留下來的慣例,延續到此時已不合時宜了。
先秦時邦國地小,去到國境只需要半日或一日,戍邊三日其實不過等于出一個公差。
可秦漢王土方圓萬里,用數月時間趕路,最后只戍邊三日,怎么算都是賠本的事情。于是,
戍邊可以用錢代替,一日百錢,三日共300錢,也就是樊千秋要交的過更錢。
大司農收到這過更錢之后,恰好就可用來給一年期的戍卒和招募來的戍卒發放俸錢。
三是更役,每年一個月,就是到本郡縣充當各種各樣的“役卒”,只有口糧無俸錢。
更新時間:2024-09-09 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