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微微一點頭,感慨地回應:“的確如此,我兒言之有理!將土豆種植普及全國,意義重大。這樣一來,百姓的飯碗能填滿,我大秦國的軍隊糧食也會豐盈無比,就連那些被征去修建阿房宮的勞工們,也能靠著土豆填飽肚子!”
直到這會兒,秦始皇心里還掛念著他的阿房宮,他認為有了充足的糧食,動員百姓做事自然更加容易。
扶蘇心中暗暗嘆息,長久以來,百姓深受秦朝苛政之苦,其中最沉重的負擔便是那繁重的勞役!
但他心里清楚,現在不是提出這些勸告的好時機。
再者說,即便提了,秦始皇也未必愿意聽進去!得慢慢來,等自己掌握了實權再說,眼下的首要任務是推廣土豆。
于是,扶蘇轉身吩咐趙云:“拿紙筆來!”
丞相李斯瞪圓了雙眼,只見趙云從隨身攜帶的包裹中翻出了紙筆,甚至還有一小瓶墨水。
扶蘇在帳篷里唰唰幾筆,開始起草那份要在全天下推廣土豆的旨意。
他特別指令云州糧倉向長城以南的四十八個郡縣,利用快速通道分發優質的土豆種。
同時,還得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將土豆種植的方法傳授到每個郡縣,確保百姓都能種上土豆。
寫完之后,扶蘇讓秦始皇和丞相李斯過目,隨后從容不迫地說:“父皇!把玉璽借我一用吧!”
這話一出口,秦始皇的臉色瞬間變得如同烏云蔽日,陰沉極了。
李斯的心也跟著猛地一沉,最擔心的事終究來了!扶蘇殿下終于開口要玉璽了,這和楚王當年詢問九鼎的重量有何區別呢!
趙高嚇得兩腿直打顫,剛才他還希望自己能像李斯那樣受到皇帝和太子的器重,現在看,還是離遠點更安全!
皇權斗爭歷來殘酷無情!
扶蘇殿下越是說得輕松隨意,越說明他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胡亥感覺帳篷里的空氣都快凝固了,生怕大哥和父皇之間發生沖突,一句話不合,就可能演變成流血事件!
而他,在座中是最沒權勢和地位的一個!
如果大哥扶蘇不在,他還能在父皇面前插上幾句話。
可現在扶蘇在場,手握十萬鐵騎,身旁還有猛將相隨!
身為第十八子,且是始皇帝與羌族女子在亥時所生的胡亥,身份低微,說話分量極輕,此刻無論偏向哪邊,都是自討苦吃,胡亥恨不得立刻能飛走,避開這場皇權的風暴。
丞相李斯見始皇帝的臉色始終陰沉得像要滴水,一句話也不說。
李斯只好硬著頭皮,明知故問,尷尬地說:“不知扶蘇殿下為何需要玉璽呢?”
扶蘇也感受到了氛圍的微妙變化,看見父皇如此緊張,李斯和趙高都急出汗來,他知道已觸及核心問題,踩到了父皇的痛處。扶蘇笑道:“我這份命令,若只送到云州,不管是云州糧倉還是長城軍團,都會全力執行??隙軠蕚浜米銐虻膬炠|土豆種子,分發到各個郡縣。
“但要通過馳道向大秦所有郡縣大力推廣土豆,就非得用到父皇的玉璽不可了!我還聽說丞相在那塊和氏璧上刻了‘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嘿嘿,我正想親自鑒賞一番呢!”
丞相李斯抹了抹額頭上的冷汗,清了清嗓子說:“這篇文章嘛,殿下不看也罷,老臣的篆書實在是拿不出手!”
這時的趙高心里七上八下的,慌得不知道該怎么辦,關鍵時刻到了!要是憋著不說,糊弄過去,事后兩頭不落好!
要是這時候向著皇上說話,肯定會惹惱扶蘇!
可要是順著扶蘇的意思,那就等于徹底背叛了皇上!
趙高心里盤算,得為將來打算!扶蘇殿下說得對,皇上是上了年紀!趙高不敢得罪扶蘇,也不敢徹底開罪皇上。他琢磨來琢磨去,突然眼珠一轉,有了主意!
趙高陪著小心,滿臉堆笑地說:“說不定是皇上出游時忘了帶玉璽,現在玉璽應該還在咸陽宮里呢!”
李斯一聽,眼睛一亮,不由自主地拍拍大腿,心想這主意不錯!要說機靈,還得是趙高!連忙跟著說:“對對!肯定是這樣?!?/p>
秦始皇聽著他們倆越扯越離譜,這種狡辯,把扶蘇當成三歲小孩了嗎?
什么玉璽忘在咸陽宮?簡直是胡說八道!自己都不信,扶蘇就更不會信了!
于是,秦始皇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行了!都給我閉嘴!”
李斯和趙高見皇上動了怒,都不敢再吱聲。
接著,秦始皇轉向扶蘇,沉聲說:“扶蘇,你想在全國各地推廣種土豆,這是好事,我同意!你要借玉璽,我也批準!我這就回車里取玉璽給你用!但用完必須還,玉璽是國家重寶,不是隨便玩的東西,別鑒賞把玩了!”
扶蘇嘴角微微上揚,看來皇上終究還是讓步了,沒有斷然拒絕。
于是扶蘇順著臺階下,點頭答應:“好!向百姓推廣土豆,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難得父皇這么通情達理!我感到很欣慰?!?/p>
秦始皇一聽這話,語氣緩和了些:“我何時不講理過?別說國家大事,就是小事,我也講究道理!”
扶蘇微笑著點頭,他要的就是秦始皇這句話,畢竟君無戲言!只要講道理,事情就好辦!
宴會結束,趙高和李斯一左一右扶著秦始皇,走出帳篷。
這家農院的老漢見他們要走,趕緊出門相送。
秦始皇突然想起了什么,停下腳步,回頭問:“多謝老丈的熱情招待,我想問一件事,您得實話實說!”
老漢回答:“哦?客人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我知道的一定如實相告,絕不隱瞞!”
秦始皇就問:“以前在皇上的治理下,你們的生活怎么樣?也是像今天這樣富裕嗎?”
在秦始皇看來,普通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很難擺出這樣豐盛的土豆宴,又有雞鴨魚肉,實在太奢侈了,這老漢肯定是當地的有錢人!不可能每家都這樣,所以他想詳細了解一下這里的情況。
沒想到老漢聽了這個問題,歷經滄桑的臉上流露出對往昔的回憶,滿是感慨。
老漢嘆了口氣,長聲一嘆,對秦始皇說:“客人有所不知!我本是代郡人,世代住在雁門關內,日子苦得沒法說!沉重的勞役和稅收,壓得人透不過氣,直到扶蘇公子帶兵北上,征戰北方,打下了邊疆的土地。我們一家老小才得以逃離代郡,逃難到此,這才擺脫了苦海,過上了好日子!”
秦始皇聽了,一陣暈眩,差點站不住腳!大秦國,居然被這村老形容成苦海,逃難到這里!
但這村老的話,道出了世間的滄桑變化,他對過去的不堪回首和對現在的美好向往,讓秦始皇不得不信!
更新時間:2024-08-29 1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