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
嘀!
嘀!
當三聲警示之后,整個軸承的測試已經結束了。
打印機此刻還在不停的打印著測試的結果,當綠燈亮了的那一刻。
侯振國一把將檢測結果抓了過來。
然后看向了最后的結果。
只見侯振國一臉耐人尋味的表情。
“老侯到底有沒有成功?這是要急死人啊!”
許正陽此刻急得心里直癢癢。
他今天在車間里面,觀察了整條生產線的流程,一直都沒有合眼。
甚至是吃飯都是拿著盒飯簡單的在車間就解決了。
為的就是發現整個工藝流程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但是看到了最后,許正陽感覺到整個制造流程相當的完美,他挑不出一點的毛病。
當拿到軸承的那一刻,整個軸承的光澤,聲音和林宇生產的軸承都是極為的接近。
表面的加工工藝和粗糙度,那是要比林宇那一顆軸承好的多。
“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成功,你們看看檢測的數據吧!”
侯振國此刻也是有些無奈,直接將檢測結果遞給了許正陽。
許正陽接過報告單,認真的看著。
劉興業這個時候也是湊了上來。
材料表面硬度:60~65HRC
材料核心硬度:40~45HRC
極限轉速:15000r/min
使用壽命:10000h
承受最高溫度:350℃
……
許正陽和劉興業看著這個結果也是陷入了沉默。
和林宇做的軸承相比,這一次整體的參數都是有所下滑,相差很大。
不過這個參數,雖然說相比于林宇制造的那一顆軸承下降了很多。
但是卻比他們以往實驗的軸承,任何一次的性能都要強。
相比于國外的M50NiL材料,也只是使用壽命稍微低了些。
對于他們的研究項目來說這是成功的,完全可以自主生產耐高溫軸承了。
但是對于林宇來說可能是失敗的。
當看了林宇的制造的軸承性能之后。
許正陽發現!
對于現在這個性能,他們竟然提不起一絲的激動,相反還有點失望。
這也許就是看過山頂風景之后的失落感吧!
“林宇同志你也看一看吧!”
許正陽將檢測的結果遞給了林宇。
看著三人的表情,林宇不用看結果就知道,這第一次的試生產肯定是失敗了。
不然以這兩位的性格,手可能都能抖成老年癡呆了。
林宇掃了一眼數據之后,點了點頭。
“這樣的參數對于我制造的軸承來說,算是失敗了,這也是很正常不過。第一次的失敗很正常,畢竟我之前也是失敗了二十多次才成功的。我回去之后在分析一下原因,我們明天重整旗鼓再試一次!”
此刻的林宇看著面前的三人笑著說到,然后將另外一顆軸承拿在了手中。
看著林宇云淡風輕的表情,侯振國有些驚訝。
面對失敗這個少年竟然如此的淡然!
如此的品質難能可貴,非常適合于技術的研發。
“都忙了一天了,我們都回到研究所的宿舍之中休息一晚上。就像林宇說的那樣,我們明天一早來到會議室討論接下來的工藝流程修改!”
此刻的劉興業站了出來,看著疲憊的眾人說到。
林宇在周勤的帶領之下,來到了一間宿舍之中休息。
至于劉德柱早就累癱掉了,倒在隔壁的宿舍呼呼大睡。
畢竟白天他可太積極了。
不停的幫忙干的可都是體力活。
當林宇問起劉德柱為何如此的積極。
劉德柱一句:為了對得起那一百萬,問心無愧。
林宇回到了宿舍之后,將房門反鎖,來到了衛生間。
畢竟誰也不會無聊到在衛生間裝個監控吧!
他將軸承檢測儀具現出來,然后將軸承放進去。
整個軸承檢測儀開始轉動起來,可以感受到一股股的熱浪襲來。
當軸承檢測儀完全停止的時候,一個檢測結果出現在了他的腦海之中。
【M50PL材料表面硬度:60—65HRC(不合格,高溫滲碳溫度高了10℃,低溫滲氮和高溫滲碳的時間間隔長了60秒)
M50PL材料內部硬度:40—45HRC(不合格,熔煉時加入稀土的時間早了60秒,C(碳)加入時間提前了90秒)
承受最高溫度:350℃(不合格,貝氏體分布不均勻,高溫鍛造的溫度提升10℃)
轉速:15000r/min(不合格,材料的內部硬度和表面硬度達不到要求)
軸承壽命:10000h(不合格,材料的表面硬度,內部硬度,承受溫度不合格)】
看著系統輸出的最終結果,林宇知道了問題的所在。
果真還是出在了冶煉和熱處理以及高溫鍛造上面。
畢竟這三項,可是最為難解決的。
特別是表面熱處理,溫度和時間差一點都會對最終的硬度影響很大。
這些細小的綜合因素放在一起,就會對整體最終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然而這些微小的變化,如果靠著實驗一步步的去找出來,實在是太難了。
試想一下誰又能想到一兩度的溫度差別對于材料性能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
最為離譜的是材料加入時間差了30秒都不行,這就太離譜了。
即使讓三位院士來分析,也絕對不會往這方面想的。
這也是夏國的耐高溫軸承材料,進展緩慢的原因。
試錯的時間太長了!
而且材料學,真的是一個玄學的專業。
有可能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能夠制造出驚世核俗的材料出來。
國外的工業起步要比夏國早了幾百年,所以基礎工業的積累相對于夏國雄厚了很多。
很多高精尖的東西,自然會領先夏國。
這也是林宇不得不承認的!
不過現如今林宇來到了這個時代,他肯定會在短時間內抹平這些差距。
如今已經弄清楚了具體的原因,林宇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畢竟在夏科院的這一條生產線,相比于他和劉德柱在國強軸承廠的簡陋條件,可是好的太多了。
之前林宇之所以失敗了這么多次,就是因為他和劉德柱不能夠很精確的控制溫度和時間。
這就導致了,需要實驗很多次才能夠達到系統檢測之后要求的溫度和時間。
而現在的生產線,完全可以滿足林宇提出的任何要求。
整條生產線的智能程度,以及操作的人員的技術水平強的太多了。
經過了一晚上的休息,第二天一早林宇洗漱之后,神清氣爽的從宿舍之中走了出來。
剛出宿舍一抹朝陽瞬間映紅了林宇的臉。
在這一抹紅之中,林宇看到了希望。
更新時間:2024-08-20 1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