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008 我們走在科技進步的幸福大道上

這不文明 星海 238649 字 2024-08-12 15:57:58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火,面對寒冷時它散發溫暖,面對黑暗時它放射光芒,面對野獸時它帶來安全……

作用,非常明顯,一目了然,直接有效。

而對于火在食物加工上的運用,更改變了人類茹毛飲血的飲食習慣,使食物更易被消化吸收,人也因此能從中獲得更多的能量,并獲得使身體更為健康的可能性——加熱燒熟,是殺滅細菌和寄生蟲最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

有鑒于火之功效巨大,先知手頭又有改進辦法,自然要先從方面下手了。

.

泵鉆的核心是飛輪。

但飛輪用什么材料,其實無所謂。木頭?石頭?都無妨。甚至是不是輪形,理論上其實也不重要——當然,輪形性能可能最好,但也不必刻意追求——能讓它牢固連接在鉆火棍上就可以了。

飛輪主要作用,是在鉆火棍旋轉時提供慣性,使徹底舒張的繩索,能在鉆火棍因慣性帶動而繼續旋轉時,反向、重新纏回棍身,為下一次抽動繩索做準備。此時與開始時的不同,僅僅只是繩索纏繞方向相反了而已。

材料之所以選擇粘土,是沖著它容易塑形,便于加工,一旦定型,方便大規模生產的特點。木石需要“加工成圓盤然后鉆孔”相對顯得過于復雜。當然,知道可原理,只要能帶來足夠慣性的都行,是否鉆孔是否輪形,大可隨意。

.

飛輪要讓它卡在鉆火棍的下部。

這一方面是出于“上部空間要留給那兩股繩索做卷舒之用”的考慮;同時,也為了讓整體重心偏下,使得在轉動時能獲得更好的穩定性。

至于孔洞大小不合適,怎么辦???

確實,在尺寸方面,黏土燒制的肯定不如用木石加工的更為精準。熱脹冷縮先不論,光土坯濕漲干縮就無法保證燒制后空洞的大小。好在它本身并不需要多精細,畢竟各鉆火棍也是粗細也一的。

同時,除了在不同飛輪和棍子間嘗試匹配之外,空洞偏大的,使用時加插一些小木楔也能解決問題。若是太小了,那把棍子削細一圈,也沒什么大不了。

不管怎樣,都是小case,等燒制完了再做具體分析和處理。如今也不急于一時。

.

鉆火棍加裝飛輪后,綁上繩索這一重要傳動部件前,要在飛輪和繩索之間套上壓板。壓板中間開孔要比棍身稍大,使之能順滑移動。再將兩股繩索分別系住壓板的兩邊。

使用時,先轉動壓板,讓繩索緊纏棍身。

往下壓,繩索被牽動而舒張,進而帶動鉆火棍旋轉。

一旦壓到底——繩索被拉直——立刻收力,依靠慣性完成反纏,壓板同時也被牽引會高處,變成初始狀態。

再次下壓……如此循環往復。

有了這個壓板,從此,鉆火只需一只手。

順帶一提,鉆火棍頂部裝上硬質鉆頭,便就是一把木工鉆,可以拿來打孔——這新式工具現在還用不上,但以后總有用到的地方。

.

飛輪選用粘土制作就是為了方便。雖然這個方便,只是相對而言。

不必如同正真燒制陶器那般,要在土石選用、材料配比、原料粉碎與篩選等方面花費大量功夫。但該有一些的步驟、該費的時間,是怎么都省不下來的。

制作本身沒啥好說的。

加水拌合、塑形制坯、燒制時添薪加火,這些力氣活計有小弟代勞……除了教會小弟用兩根棍子做了個簡易圓規,方便制圓坯外,唯一動手的地方,是要求中央圓孔按大小分三等,并在每種制兩個的土坯上,分別寫下了“大中小”的文字,以作區分。

燒制……目前雖然沒有窯爐,但東西簡單,直接柴禾堆伺候吧。

不過,趁著曬坯時間,還是讓小弟用土石修了個土爐子——爐壁特意加高,期望能起到煙囪的拔火效果。

.

取火裝置的改進“在讀條中”,先知也就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改進目標——石矛,一種木柄石槍頭的狩獵工具。

當前的槍頭,是選用合適材質的石頭、整塊兒擊打琢磨而成。選材加工費時費力不說,一旦槍尖刃口破損得稍稍嚴重一些,整個兒也就報廢了。

因此,原始布里亞特人的那種化整為零、“可更換刀片”式的石槍,就值得借鑒和嘗試。

所謂化整為零,就是將原本整個兒的槍頭,使用多個小部件拼接來替代。具體就是,在槍柄嵌入一個小槍尖,再沿著槍尖在兩側依次嵌入多個“刀片”來替代槍刃,從而組合成一個大槍頭。

說得高端點兒,這就是模塊化。槍頭壞了換槍頭,槍刃鈍了斷了,就換相應的刀片。

性能如何姑且不提,至少在理論上,選材、加工、修復的難度和制造成本,都將大幅度下降。

若是能將石矛變成常規性投擲武器——不回收也消耗得起——的話,那么,就算單根石矛性能下降,對整體戰斗力而言,其提升也會非??捎^。

憑借以前的記憶(紀錄片),知道某教授將頂部平整的石材置于倒梯形木槽之內,再用鹿角頂在石材頂部邊緣處(與木槽非接觸的那邊),用力下壓,便會有兩頭尖中間寬、中軸厚兩側薄的細長葉片狀石片崩落。

就片中顯示和介紹,一小塊石核,能快速制作出幾十個石片。這些石片無需再加工,居然就能直接刮落手臂上的寒毛……足見其鋒利。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先知就腦袋瓜子有用,知道制作的大致流程。但那石頭,必然是對石材質地有所要求,不可能隨手拿塊石頭就行的。按照記憶,示范用的石頭是類似牛角或者玻璃,看上去是相當光滑的晶體類材料,估計是黑曜石一類的材質。

可惜……從村里收羅來的石材中,完全沒有相類似的。

.

嘛!黑曜石什么的可以以后再說。

先知雖然沒有加工“刀片”的本事,但村子里有。甚至可以說,這種技能,人人皆備。

三角形寬箭頭可以拿來當槍頭。

柳葉形窄箭頭,作槍刃綽綽有余。因為兩邊開刃,即便一邊崩了口,卸下來翻個面,還能繼續接著使。(大拇指!)

.

挺好。

來,小兄弟,按我說的,先搞一根出來試試。

俺這邊先去看看收羅來的其它原料,尤其是之前特意從山上帶回來的那些。

.

先知除了動動嘴、提個醒,在動手方面并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而實際動手的小子,木工技能比先知強,但到底不是老師傅。好在他們做得小心,除了慢和返工,沒弄出別的意外來。

就這么磕磕碰碰,第一支新式石矛新鮮出爐。只是,測試的結果差強人意。

測試靶,一包用皮革包裹并壓實的干草,被綁在樹干上。飛擲的石矛扎透皮革掛在了標靶上……但槍頭出了故障。

槍尖沒問題。固定得挺牢固,峰尖一些小損傷屬于不可避免地正常損耗,就算不重新研磨也能繼續使用。

前端削扁了的槍桿也沒問題。削扁之后還擔心它的強韌度會有所下降,但至少這次試驗沒有出現問題。

挨著槍尖布置的第一級刀片很好地起到了擴大創口的職責,沿著槍尖捅開的窟窿,在目標上劃開了更大的豁口。有些小松動,不過問題不大。

但是……第二第三級刀片,卻全部脫落。且都是前端外翹后被崩飛,未能對目標進行有效切割。

原因,除了固定得不夠牢固之外,很可能就是因為第一級在切割時發生了往后的位移(那些許的松動就是佐證),而這個位移將后面的刀片擠得往外翹,導致兩級刀片與皮革接觸時被卡住后帶飛……

總體來講,效果還湊合。如果二級刀片能正常生效,創口就不會比正常石矛造成的小多少。若三級刀片也能正常生效,造成的傷口就會比普通石矛大出一截。

不得不說,零件的選材、加工、修復的難度切實下降了,但組裝問題不合時宜地跳了出來,有待解決。

行!之后慢慢來吧。改進是有效果的,以后找大師傅問問應該還能更進一步。

總之,一點點地嘗試,一點點地進步,總能找到合適的辦法和平衡點。就算放棄第二三兩級,將零件尺寸放大,僅把槍頭分成槍尖和兩側的一級刀片,也是個大改進。

.

之后,飛輪的土坯還在等待它干燥。

按記憶,不經過干燥直接燒制會導致坯體碎裂。這估計是土坯內外干濕程度不一而膨脹系數不同的關系吧?反正制磚制瓦都要曬坯,制飛輪也先照著這個流程走就是了。

空下來的小弟……正好,村里的弓箭太過粗糙,順道兒也看看能改進多少。

復合弓,反曲弓,現在都是浮云。的確知道一些制作工藝及流程,但卻沒有相應的材料和手藝,能拿來嘗試。

不過,當前“流行”的弓實在過于土鱉。

弓體是稍加挑選后的硬枝條,弓弦不知用的什么材料,箭桿也不夠平直,箭尾更沒有箭羽和箭槽……隨便改進一個方面,都會讓整體戰力有所提升。

限于材料和工具,添加箭羽和箭槽是最簡單方便——在只加工三根測試用箭枝的情況下。

箭槽沒打算磨多深,只求搭弦時手上能有那么個感覺。制作無非就是慢慢地磨——沒辦法,沒有鋸子啊。

至于箭羽,雖說羽毛有好壞之分,極品雕翎箭據說必須用金雕羽毛,說是它帶風性能最好,易保持箭矢軌跡穩定??扇缃窦慈辈牧希种皇亲鰝€測試比較箭羽有無之差別,于是隨意挑了根鳥羽湊合著了。

粘合劑不知是什么材料,稍稍加熱軟化即可使用。性能不錯,算是意料之外的收獲,以后用得上的地方應該很多。

再來是箭桿,主要問題在于不夠直。沒有機床標準化處理,只能靠手眼,一邊用火烤一邊想辦法掰直。

村里據說有超厲害的大師傅,只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能獲得高品質箭桿……現在,有這時間,還不如考慮改進一下加工時所用的輔助工具。

.

箭桿要改,弓體更要改。

就現在這個樣子,在先知看來,與玩具無疑。

.

來吧,且看我能

Duang出個啥樣子的來。

更新時間:2024-08-12 15:57:58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