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喝茶用茶碗,而且還是帶著茶蓋。正常來說端茶不說話,
也不喝的意思是端茶送客,有眼力勁的人會起身告辭。但為了避免誤會,左手端著茶碗,
右手拿著茶蓋翻動漂浮的茶葉,那就是暗示對方說話了。石仲魁明白對方的意思,
伸手出袖子里,拿出個三指頭寬的木盒放在主位的桌子上。一聲不發的退后幾步等著。
縣太爺見此,這才放下茶杯,臉色微微一變的打開木盒。
從里面拿出把雕花木柄折扇。好一會,會客廳里才傳出好幾聲,
“妙、妙啊”的聲音。石呆子家祖傳的20把扇子,石仲魁看不出扇子上書寫題跋,
還有畫的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好壞。但看這位縣太爺,
對一套兩把的玉竹扇的喜愛程度來看,石呆子手里的扇子確實是好東西。
這次送上的是一把,那么另外一把,當然是在縣試之前,由縣太爺的遠方表兄,
也就是私塾老先生送到他面前了。據那位已經得了縣太爺的準信,
不久之后會去工部做小吏的老秀才的說法,玉竹雕花木折扇倒沒貴到離譜的地步,
也就200兩銀子一把。但據說上面作畫的人,不僅是前朝書法名家。
扇面上還有幾個同時代的書畫名家留下印信,
而這幾個名家中有一個是縣太爺的同族先輩。而老秀才當初讓賈權上門通知自己,
真正的目的就是石呆子手里的扇子。這也能看出石呆子手里有好東西的事,
知道的人不少,而且不少人連扇子上有什么人的題跋、印信都知道。
老家伙也知道石呆子對家傳扇子看的比命都重要,所以一開始他就沒想過強逼,
也沒資格強逼。畢竟他也只是個秀才,萬一逼死石呆子,又沒得到扇子的話,
即便不用吃官司,私塾也別想繼續開了。畢竟沒人敢把自家的孩子,
送到一個逼死弟子的老師門下讀書。試探一番,見石仲魁40多天都沒動靜,
他都打算放棄了。直到石仲魁再次背了一包50斤的粗面上門,一番細致的考較之下,
確定石仲魁的學問別說縣試,就是考秀才都沒問題后。這才打定主意向縣太爺舉薦,
然后和石仲魁云里霧里的繞了一圈。好在石仲魁不是以前的石呆子,
回家細細一想總算明白了過來。同時,他也想明白了老秀才只能算鉆研取巧之輩,
比起賈雨村,簡直就是好人了。既然老秀才得償所愿,帶著一份書信,
等著去工部當書吏??h太爺找回先輩遺留的墨寶,石仲魁考試成績不說真的第一,
前五還是沒問題。之后,那當然皆大歡喜了。而且是大喜。真說起來,
縣試考的基本上是對四書的熟悉程度,五經根本沒考。也就是說,
只要把四書背的滾瓜爛熟,基本上都能過??删瓦@樣,還有些頭發都發白的人,
連這一關都沒過??h試第一為案首,算不上什么光宗耀祖,但第一就是第一,
石仲魁在大興縣也算小有名氣了。可惜基本上也沒什么人在意。真比較起來,
就如小學升學考了第一,過幾天大家就忘了。但要是接要來的府試、院試都是第一,
那就是小三元。鄉試、會試、殿試也是第一,則叫大三元。
六元及第整個歷史上也就兩人,其中只有一人是連中六元。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中的巨無霸,千古第一,無人能及。
石仲魁當然想過混個小三元,大三元什么的。但會試、殿試除了自身的水平外,
更要看運氣。不過要是小三元之后,再拿鄉試第一的解元。
皇帝說不定就會想弄出個吉瑞來,六元獨中,可不就是再吉祥不過的祥瑞了。
想想紅樓世界中,當今皇帝頭上還有個太上皇,這事真不是沒有可能。有了這期待,
別說2把扇子了,要是知府愿意,石仲魁立馬送上另外一套扇子?!爸倏?,
本官見你好像還沒有字,對吧?”石仲魁抱拳拜了下去,“不敢瞞恩縣大人,
晚生家中長輩早逝,實沒機會得到師長教誨。”縣太爺嘴角一笑,石仲魁雖然沒明說,
但一個教誨二字,無不表明了他的意思?!凹热绱耍究h給你取個伯謙,如何?
”石仲魁稍微一想,不由暗道這個看起來3、40歲的縣太爺,水平還是很高的。
仲魁的仲字,諧音中舉的中。本來就有一舉奪魁的意思在。
伯仲之間的伯表示第一,仲為第二,所有用伯字確實很合適。最重要的還是個謙字。
魁對謙,表示奪魁中舉的同時,還需謙遜有禮。這話肯定是期待的意思,
不是非得做個真君子。但古人對字的態度,不僅是師長對他的期待,
也是讓人留下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字的重要程度遠比父母在自己還是小兒時,
取的名字重要。今后在官場、親友之間書信、自己留下的文章、作畫上,
用的都是姓加字。也就是說石伯謙這個名字,今后在石仲魁的人生中,
用的次數遠比石仲魁多。“謝恩師賜字,學生這里有禮了。
”石仲魁雙手拉著長袍下擺,規規矩矩的行了一禮。見他如此知趣,一點就透,
縣太爺高興的撫須笑著道,“起來吧。”“謝恩師。
”于洪高也不在乎便宜學生是否忙于鉆營,是否沒真的認可自己這個老師。
他的目的非常明確。用扇子為自己謀劃更高的官職,離開大興縣。
石仲奎也不在乎這個便宜老師是不是正派,
更不在乎他是不是謀劃自己手里的那些古扇子。除非是會試時的座師,
也就是點中自己為進士的主考官。其他科考主考官和學生之間,雖有師徒之名,
卻沒想象中那么牢固。要是這位老師沒什么前途,無非就是逢年過節,送上禮物,
再附帶感謝之類的書信。反之,就不同了。所以說白了,這種關系一個想找羽翼,
一個想找靠山而已。老師出事,你可以幫忙奔走,卻不用為他賠上自己。當然,
你要是心懷公義認死理,或者別有用心,那就另說了。
于洪高以為連秀才都不是的石仲魁,想不到那么遠。卻想不到一個現代人,
沒那么容易對某個人歸心。即便記住對方的恩情,大部份也只是找機會還回去便是。
而且,這種人就已經是大好人了。
更新時間:2024-06-14 16: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