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制度像一臺龐大的機器,它的誕生是為了秩序、效率與保障。
但當我們真正被放進去,成了里面的“零件”,才發現這臺機器,有時候運轉得并不如愿。
制度本該因人而設,但實際運行中,我們常常發現,制度越來越像是“你適應它”,
而不是“它考慮你”。它不再靈活、不再貼合,而是變得冷硬、標準化、流程化,
仿佛只要格式正確,就算“運轉良好”。我認識一個在基層工作的朋友,三十出頭,
干活認真,業務能力一流。有一年評優,本以為穩了,
最后卻被另一個“特殊關系”的人頂替。他沒有爭執,只說了句:“制度沒有錯,
我只是忘了問清楚,它到底是怎么用的。”還有一個學建筑的朋友,實習期干得很拼,
方案屢次被采納,工資卻比坐辦公室的低不少。他想跳槽,
又擔心涉及到的手續、檔案、資歷等程序太繁瑣。他說:“不是怕競爭,
是怕變成背景里的一筆,被標準流程淹沒?!彼麄儾⒉皇遣焕斫庵贫鹊拇嬖谝饬x,恰恰相反,
是因為太理解了,才更明白有些制度,在實際中未必是為了每一個“人”而設,
而可能只是為了維持一個“形”?,F在你去看政策公文,語言越來越謹慎,
術語越來越密集;你再看看辦事大廳,流程越來越長,入口越來越多——看起來是一種規范,
實則也讓人困惑:這條路,到底是給誰鋪的?守規矩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當你努力遵循每一個步驟,卻發現有人有“專門通道”,
有人卻連入場券都沒有。有人說,現在是制度化社會,一切講程序、講規則、講標準。
但我們也想知道——提一個疑問,是不是也能算作制度完善的一部分?講一點溫度,
是不是也能成為系統允許的表達?制度,是人構建的框架,不是取代人的主體??涩F實中,
我們仿佛越來越像按鍵的那一方:你可以點擊、申請、提交,但它未必回應你的人話。
我陪朋友去跨省辦手續,材料準備得非常齊全,蓋章復印都一應俱全。工作人員看了一眼,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