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我越來越覺得,在很多人眼中,我們不是人,而是“案件類型”、“風險等級”、“輿情隱患”。

你一旦維權,就成了“潛在不穩定因素”;

你一旦發聲,就成了“情緒激烈當事人”;

你只要提到一點“流程不公”,立刻就有人勸你:“注意方式,別被貼標簽?!?/p>

可是誰貼的標簽?誰決定的定義?誰又能洗得掉那個印記?

標簽,從來都不是你自己選的,而是別人按你的位置、背景、表達方式,強行貼上的。

比如:

你是農民工,維權就叫“鬧事”; 你是公司高管,訴求叫“合理博弈”。

你是底層個體,投訴叫“越級舉報”; 你有點資源,說話叫“反映民意”。

你是獨自站出來的人,話語叫“極端”;

你背后有人撐腰,發聲叫“建設性意見”。

就連你在社交平臺上發幾句話,都可能被定性為“影響秩序”, 你的情緒、故事、甚至痛苦,都會被折疊成一個“輿情風險點”。

而最恐怖的不是這些標簽被貼上, 而是它們一旦貼上,就會影響一切:

你走的渠道會變窄, 你接觸到的人態度會變冷, 你本來可以講理的空間,會被一句“先配合流程”堵死。

最讓人痛苦的是,你再怎么努力澄清、解釋、爭取, 他們都只看那個標簽:“你是不是一個問題人?”

你不是在維權,你是在“洗白”; 你不是在表達,你是在“挽救名聲”。

而很多人,到最后不是輸在證據、輸在程序,而是輸在“貼錯了身份”。

兄弟,你有沒有注意過,現實中很多“問題”都不是最開始就不可控,而是因為“先入為主”的處理方式把人一步步逼瘋。

一開始只是想問個問題,被當成不配合; 一開始只是表達不滿,被說成煽動情緒; 一開始只是捍衛尊嚴,被貼上“暴力傾向”的危險信號。

那人還能怎么辦?

被壓住了說是“被感化”,反抗了就是“果然有問題”。

久而久之,誰還敢講理?誰還愿意講理?

于是社會上就有一種很吊詭的氛圍:

你越講道理,越顯得危險;

你越溫順聽話,越能換來好態度。

這不是正義,是一種“情緒管理術”——

法律的本質,被削減成了穩定和可控。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起這些,他說:

“現在維權和打仗一模一樣,你不能只準備證據,你得先準備身份,準備說辭,準備不要越界?!?/p>

我笑了,笑得有點酸。

我們不是不尊重法律,而是我們越來越清楚——

這是一場早就寫好劇本的戲,只不過我們沒拿到那份臺詞。

兄弟,這一篇寫得多一點,話也重一點。

不是為了發泄,而是希望能留下一些真實的聲音,

那些還沒有完全被壓下去的、還想說點什么的聲音。

愿我們在這越來越格式化的世界里,

還能保持一點“不認命的勇氣”,哪怕只是保留一個問題:“為什么?”

下一篇我想寫社會階層,我們與他們的同一起跑道是一樣的嗎?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7:28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