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說,法律有時像窗,有時像鏡。今天想繼續聊聊“規則”這個詞。
說實話,從我們小時候開始,就一直被教導要講規則、守規矩。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中,這種觀念都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中。
在學校里,我們被要求遵守各種紀律,比如按時上課、認真聽講、完成作業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是培養我們自律和責任感的重要方式。只有遵守紀律,我們才能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而當我們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后,遵守法紀更是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基本準則。法律是社會的基石,它保障了每個人的權益和安全。我們需要遵守交通規則、納稅義務、尊重他人的權利等等。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保持和諧穩定,我們的生活才能平穩、安好。
然而,僅僅是乖乖遵守規則和規矩,并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一帆風順。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或者發現某些規則并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盲目地遵守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可長大后才發現——規矩是真的多,但不是每個人都按一個標準執行。
我在社區里看見一幕:
一個老奶奶擺攤賣菜,被管理人員勸離,還被罰了點款; 旁邊一家公司把廣告牌掛得整個街口都是,沒人說話,連走訪也不來。
我去問了個懂的人,他說:“這屬于不一樣的審批流程。”
我點頭,但心里想的是:“流程還分等級?”
再講一個身邊的事:
一位朋友買房時合同里寫明“交付即通氣”,結果住進去兩個月都沒開氣。她找開發商,對方說“合同確實是這么寫,但實際流程還得走批文”。
她氣得去找市場監管部門,結果得到答復是:“合同有瑕疵建議民事訴訟?!?/p>
她想講理,卻發現“理”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
你有沒有發現,普通人對規則的依賴,是一種單方面的信仰。
我們相信它能保護我們,但它好像更擅長保護制定它的人。
有時候我們不是輸在“證據不足”,而是輸在“沒有渠道”; 不是敗給了“法律”,而是敗給了“解釋權”。
你站在大廳排隊,人家已經在會客廳喝茶; 你翻著合同逐字研究,人家一句“走協調程序”就解決。
我們被教會的是“依法表達訴求”,他們做的是“繞開訴求本身”。
我越來越覺得,規則就像天氣預報:寫得清楚、講得專業,但你永遠猜不到那天會不會真下雨。你只能帶傘,也只能自己淋。
普通人講規矩,是為了心安;
有資源的人用規矩,是為了布局。
一個詞,意義完全不同。
如果說法律是天上的星,那規則就是地上的繩。
我們一邊仰望星星,一邊被腳下絆住。
你不能指責星星不亮,它確實亮;
你也不能怪繩子,它本來就是用來界定邊界的。
但你可以疑問—— 為什么有人腳上是繩,有人腳下是橋?
我寫這些不是質疑正義的存在,而是想提醒:
我們信仰的那些詞,有時太大,大到我們觸摸不到;
而現實里那些“規矩”,太小,小到你一不留神就成了錯的那一方。
也許,我們不能讓世界完美,
但至少,要把“講理”的機會,給得更公平些。
兄弟們,如果你們看到這,說明你還在堅持相信“說話”這件事。
下次,我想寫寫——那些被忽視的“沉默者”,他們的故事,往往比規則本身更打動人心。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