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法律是社會的準繩?!?/p>
可我越來越覺得,它更像是一張門票——不是每個人都能入場。
這不是說法律無用,而是我們正處在一個“規則被選中”的世界:
有資源的人用規則來維護邊界,
沒資源的人被規則用來約束秩序。
你說我們一樣遵守法律,
可真的遇事,處理速度、處理方式、處理結果,為什么從來不一樣?
我們講法治,他們講關系;
我們翻法規,他們翻通訊錄;
我們準備證據,他們已經遞進了請帖。
這不僅僅是階層鴻溝,更是話語權的差距。
我們遵守的是規則的字面意義,他們運用的,是規則的彈性空間。
這不是偏見,是無數個普通人真實的困境寫照。
你有沒有發現,最常說“依法處理”的時候,
往往不是在伸張正義,而是在給一件事“定性”——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順利歸檔”。
什么叫“無合理訴求”?
什么叫“不予受理”?
什么叫“依法依規”?
這些術語聽起來公正,聽上去像是客觀的陳述,
但背后卻藏著一堵又一堵看不見的墻。
有人拼命往上爬,連答復都難;
有人坐著專車進門,一句“協調處理”就能翻篇。
你努力半年想進一道門,他只是打個電話就能讓門為他開。
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日復一日的現實。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找對門,而是進門之前,
已經被“你是誰”決定了你是否能進去。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是“不信法”,
而是不信他們能“觸碰到法”。
他們不是不懂流程、不懂規則,恰恰相反,他們太懂了,
所以知道自己只是游戲里的背景板,
從上臺第一秒就注定不能改寫劇本。
他們知道規則,卻也知道規則運行的方式——
不是所有按部就班都能換來公平,
有時候反而是“越懂規則”的人,越能彎道超車。
于是我們開始慢慢明白,
我們不缺規則,缺的是規則的等價回響:
你花時間、精力、情緒打了一圈,
最后聽到的不是結果,而是“程序和規”。
可誰來告訴我們,這些合規里有沒有真正的回應?
有沒有哪怕一句:“你確實有理”的安慰?
有沒有哪怕一絲:“我理解你的不甘”的情緒?
不是我們想成為憤怒的人,
而是我們真的怕了“沉默的人”。
怕他們不再提問,不再維權,不再期待,
只是說一句:“算了吧,反正也沒用。”
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不是爭論,不是不滿,
而是心灰意冷的普遍沉默。
因為“沉默的群體”不會投訴、不會表達、不會反抗,
他們只會一個個從公共系統里悄悄退出。
退出得體面又安靜,卻讓世界逐漸失去了真實反饋的聲音。
所以我寫下這些,不是反對什么,
不是在挑戰什么權威或制度,
而是想提醒這個系統:
請別讓“講理”這件事,變成一種奢望。
別讓守規矩的人,一次次失望地成為“局外人”。
我們要的,不是例外,而是解釋;
不是特權,而是被聽見的基本權利。
下一篇,我想說說“沉默的群體”和“被定義的標簽”——
我們不需要振臂高呼,不需要驚天動地,
只需要這個社會,還有人愿意認真傾聽。
更新時間:2025-05-10 2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