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章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黃粱一夢入春秋張哲猛地睜開眼睛,刺目的陽光讓他本能地抬手遮擋。

手臂上沉甸甸的感覺讓他一怔——那是一只繡著精美龍紋的寬大袖袍。"君上醒了!

"耳邊傳來一個恭敬而蒼老的聲音,張哲轉頭,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跪坐在榻旁,

身著古樸的深衣,頭戴高冠,滿臉關切。張哲的太陽穴突突直跳,

腦海中最后的記憶是在陜西鳳翔的秦公大墓參觀,他作為歷史系研究生跟隨導師考察。

當時他伸手觸摸了一塊刻有古怪文字的青銅器,

然后就是一陣天旋地轉..."君上可是身體不適?"老者又問道,聲音中帶著明顯的擔憂,

"雍城連日酷熱,君上昨日祭祀歸來便昏睡至今。"張哲張了張嘴,

卻發現喉嚨干澀得發不出聲音。他環顧四周,這是一間寬敞的宮室,

四壁懸掛著獸皮和青銅器,地上鋪著編織精細的席子,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混合了草藥、熏香和青銅銹味的奇特氣息。這不是博物館,也不是影視城。

那種真實得令人窒息的細節讓張哲的心臟狂跳起來。"水..."他終于擠出一個字。

老者連忙轉身,從一個青銅壺中倒出一杯清水,雙手奉上。張哲接過杯子時,

注意到自己的手——那是一雙養尊處優的手,指甲修剪整齊,皮膚光滑,

與他記憶中因熬夜寫論文而略顯粗糙的學生手完全不同。水入喉的清涼讓他稍微鎮定下來。

他必須弄清楚發生了什么。"今日...是何日?"他試探性地問道。老者面露詫異,

但還是恭敬地回答:"回君上,今日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按君上昨日所命,

三日后將在渭水之濱舉行大祭。

"夏至...庚日...渭水祭祀...張哲的歷史知識迅速在腦海中翻涌。秦德公!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城后,曾在渭水邊設立伏祭,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伏日"習俗。難道他穿越成了秦德公?

那個在位僅兩年卻在秦國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君主?張哲感到一陣眩暈,

他強迫自己深呼吸。如果這真的不是夢,那么他必須冷靜應對。作為歷史系研究生,

他對春秋時期的秦國歷史了如指掌,這或許是他最大的優勢。"孟明視何在?

"他想起秦德公時期的重要大臣,試探著問道。"回君上,孟明大夫已在殿外等候多時,

說有要事稟報。""宣他進來。"張哲努力模仿著記憶中古裝劇里君王的語氣。

老者——現在張哲猜測他可能是內侍或太醫——躬身退出。張哲趁機從榻上起身,

發現身上穿著白色的單衣,質地比想象中柔軟。一面青銅鏡擺在角落的案幾上,他走過去,

鏡中映出一張陌生的面孔——約莫三十多歲,面容剛毅,眉目間透著威嚴,

下巴上留著修剪整齊的短須。這確實不是他的臉。門外傳來腳步聲,張哲迅速回到榻邊坐下,

挺直腰背。一個身材魁梧、身著鎧甲的中年男子大步走入,在距離張哲五步遠的地方跪下。

"臣孟明視,拜見君上。"張哲仔細觀察這位歷史上著名的秦國大夫。

孟明視是秦穆公時期的名臣,沒想到在秦德公時期就已經身居要職。史書記載他忠誠勇猛,

是秦國擴張的重要推手。"免禮。"張哲抬手示意,"有何要事?"孟明視起身,

眉頭緊鎖:"君上,邊境急報。戎族再次犯我西境,已攻破兩座邊城。此外,

雍城周邊久旱不雨,百姓恐有饑荒之虞。"雙重危機。張哲的大腦飛速運轉。

歷史上秦德公時期確實面臨戎族侵擾和自然災害的挑戰。按照史書記載,

秦德公通過祭祀和軍事手段應對,但具體細節語焉不詳。"戎族..."張哲沉吟片刻,

"可知是何部族?兵力幾何?""據報乃犬戎分支,騎兵約三千,掠奪糧草后即退,

似無久占之意。"孟明視回答,眼中閃過一絲詫異,似乎沒想到君主會問得如此詳細。

張哲點點頭。犬戎是秦國西部的主要威脅,但此時已經分裂衰落,不足為懼。

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短期內穩定國內局勢。"傳令邊軍加強戒備,但不必追擊。

"張哲決定先穩住軍事局面,"至于旱情...明日寡人將親往渭水祭祀,祈求上天降霖。

"孟明視眼中閃過驚訝和欽佩:"君上圣明。只是..."他猶豫了一下,"國庫糧儲有限,

若旱情持續...""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張哲不假思索地說,

隨即意識到這可能在農業社會中是個重大決定,連忙補充道,"先統計受災情況,

命各邑上報存糧,統籌分配。""君上仁德!"孟明視深深一拜,"臣這就去安排。

"待孟明視退下后,張哲長舒一口氣。他剛才的決策基本符合史實,秦德公確實以仁政著稱。

但接下來該怎么辦?他不可能永遠靠模糊的歷史知識蒙混過關。"君上。

"那位老內侍又出現在門口,"卜祝已在太廟準備妥當,請君上更衣前往。"卜祝?

占卜祭祀?張哲這才想起,春秋時期的重大決策都要通過占卜來決定。

作為一個21世紀的唯物主義者,他對這套儀式毫無概念,

但現在他必須扮演好秦德公的角色。"更衣。"他簡短地命令道。

幾名侍女悄無聲息地進入宮室,

為張哲穿戴起繁復的禮服——深衣、大帶、蔽膝、佩玉...每一件都沉重而精美,

帶著濃厚的時代特色。最后,一頂飾有珠玉的冠冕被小心翼翼地戴在他頭上。銅鏡中,

那個陌生的君主形象越發清晰。張哲深吸一口氣,從現在開始,他就是秦德公了。

公元前677年的秦國正處在崛起的關鍵時期,西有戎狄威脅,東有強晉虎視,

內部民生多艱。歷史上秦德公在位僅兩年,卻為兒子秦穆公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既然命運讓我來到這里,"張哲對著鏡中的自己低語,"那么我就要用現代人的智慧,

改寫這段歷史。"他轉身,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太廟走去。陽光透過廊柱灑在地上,

形成斑駁的光影。遠處傳來編鐘悠揚的聲音,空氣中飄蕩著燃燒艾草的清香。

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但奇怪的是,張哲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作為歷史系學生,

他熟知這段歷史的每一個轉折點,知道秦國未來將統一六國,

也清楚這過程中無數的血腥與犧牲。"或許,"他想,"我能讓這條路走得更平穩些。

"太廟前,一群身著禮服的官員已經列隊等候。張哲——現在是秦德公了——挺直腰背,

以君主應有的威嚴走向他們。占卜、祭祀、決策...一系列古老的儀式正等待著他。

而在這些儀式背后,一個現代靈魂即將開始他在兩千六百年前的奇妙旅程。

第二章 渭水祈雨顯天機太廟內青銅鼎中的火焰跳動,

將張哲的影子拉長投射在繪有玄鳥圖騰的墻壁上。十二名卜祝分列兩側,他們身著素色深衣,

頭戴高高的鵲尾冠,面容在跳動的火光中顯得格外肅穆。

張哲——現在應該稱他為秦德公了——跪坐在主位上,感到冠冕的重量壓得他脖子發酸。

面前的青銅案幾上擺放著龜甲和蓍草,這是商周時期占卜的主要工具。作為歷史系學生,

他只在文獻和博物館中見過這些。"請君上問天。

"為首的卜祝雙手捧著一根燒紅的銅錐走上前來。張哲接過銅錐,手心立刻感到一陣灼熱。

按照禮制,君主應該親自在龜甲上刻下卜問的內容,然后由卜祝灼燒解讀裂紋。

他猶豫了一瞬,在龜甲上刻下"天何時雨"四個古樸的篆字。龜甲被置于火上,

發出噼啪的爆裂聲。所有卜祝都湊上前去,仔細研究那些蜿蜒的裂紋。"天示吉兆!

"片刻后,為首的卜祝高聲宣布,"裂紋自東向西,形如游龍,三日后當有甘霖降世!

"張哲微微點頭,心中卻思緒萬千。

他記得《史記》中記載秦德公在渭水設伏祭后不久便天降大雨,被視為祥瑞。

但具體是哪一天卻無詳細記載。如果他能準確預測降雨時間..."不,"他突然開口,

聲音在寂靜的太廟內格外清晰,"天將降雨不在三日,而在明日酉時。"滿堂嘩然。

卜祝們面面相覷,為首的卜祝臉色變得難看:"君上,

此乃天意所示...""寡人夜觀天象,"張哲平靜地打斷他,

回憶起自己輔修的氣象學知識,"今日東風濕潤,云層低垂,蟻群遷穴,此乃暴雨前兆。

天意所示三日,實為三時辰之誤。"卜祝張口結舌,

這種對占卜結果的公然質疑在春秋時期簡直聞所未聞。但面對君主不容置疑的目光,

他只能深深俯首:"君上明鑒。""明日寡人將親往渭水祭祀,祈求上蒼普降甘霖。

"張哲起身,寬大的衣袖帶起一陣風,"傳令雍城百姓備好儲水器具,以待天澤。

"離開太廟后,張哲終于能松一口氣。他賭了一把,根據自己對關中地區夏季氣候的了解,

結合這幾天的悶熱和傍晚看到的魚鱗云,判斷出暴雨將至。如果預測準確,

他的威信將大大提升;如果失誤...他不敢想后果。"君上。

"孟明視不知何時已等候在廊下,"邊軍來報,戎族騎兵已退至汧河以西,但恐其秋后再犯。

"張哲點點頭:"加強汧河沿岸哨所,多派斥候。另外..."他停頓了一下,

思考如何將現代軍事概念轉化為古人能理解的指令,"命邊軍在各要塞間建立烽火臺,

以煙火為號,一處遇襲,八方來援。"孟明視眼睛一亮:"君上此計甚妙!

以往戎族來去如風,我軍反應不及。若有烽火為號,可大大縮短調兵時間。""還有,

"張哲繼續道,"挑選軍中善射者組成'銳士營',專習弓弩,每人每日需射百箭,

中靶八十以上者賞,不足者罰。

"這是借鑒了后世秦國的"銳士"制度和現代特種部隊的訓練方法。孟明視聽得連連點頭,

眼中的敬佩之色愈發明顯。"臣即刻去辦。"他拱手退下,步伐比來時輕快許多?;氐綄媽m,

張哲終于能卸下沉重的冠冕和禮服。兩名侍女上前為他更衣,

其中一位年紀稍長的動作格外輕柔,當她的手指不小心碰到張哲的肩膀時,立刻跪地請罪。

"無妨。"張哲隨口道,下意識地用現代漢語說了句"沒關系",隨即意識到不對,

連忙改口,"寡人恕你無罪。"侍女抬頭,眼中閃過一絲疑惑,但很快又低下頭去。

張哲心中一緊——這些小細節可能會暴露他的身份。從現在起,

他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夜深人靜時,張哲躺在硬邦邦的榻上,

望著屋頂的木質結構,思緒萬千。短短一天內,他從一個普通的歷史系學生變成了秦國君主,

這種轉變太過荒謬卻又真實得可怕。窗外傳來打更的聲音,遠處偶爾有幾聲犬吠,

這是兩千六百年前的夜晚,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他必須制定一個計劃。

歷史上秦德公在位僅兩年,死后傳位于長子秦宣公。如果他不想重蹈覆轍,

就必須在這兩年內做出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功績。

"農業、軍事、外交..."他默默列出優先事項。秦國此時還偏居西陲,

國力遠不如東方的齊、晉等大國。但憑借對歷史的了解,他知道秦國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次日清晨,張哲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驚醒。"君上!君上!"一名侍衛在門外高呼,

"天現異象!"張哲匆忙披衣而出,只見東方天際烏云密布,比他預想的來得更早。

風開始呼嘯,卷起庭院的塵土。遠處傳來百姓的驚呼聲。"備車,前往渭水!"他命令道。

當張哲的車駕抵達渭水之濱時,岸邊已經聚集了數百名百姓和官員。

孟明視率領一隊甲士維持秩序,卜祝們則在臨時搭建的祭臺前準備儀式用品。天空越來越暗,

風也越來越大。張哲登上祭臺,按照禮儀官的指導,向渭水神獻上玉璧和犧牲。

當他誦讀祭文時,第一滴雨落在了祭臺上。"天降甘霖!君上感應天意!

"人群中爆發出歡呼。雨越下越大,很快變成了傾盆暴雨。張哲站在雨中,

任憑冰冷的雨水打濕衣袍。他賭贏了——這場雨比他預測的還早了半日。在迷信天意的古代,

這無異于神跡。百姓們跪在泥濘中向他叩拜,就連那些卜祝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

張哲看到孟明視眼中的崇敬,也注意到為首的卜祝臉上閃過的陰霾。"君上真乃天命所歸!

"回程的馬車上,孟明視難掩興奮,"自先君武公薨逝,秦國久未有此祥瑞。戎狄聞之,

必不敢再犯我境!"張哲微笑不語。他知道單靠一場"預言準確"的降雨還不足以震懾敵人,

但確實為他在國內樹立威信創造了絕佳條件。雨連續下了三天。第四日放晴時,

張哲召集朝中重臣議事。"旱情已解,然寡人憂心民生多艱。"他環視殿中群臣,

"傳寡人令:各邑需建'常平倉'儲糧,豐年收儲,荒年放賑;疏通溝渠,

引渭水灌溉農田;減免受災地區賦稅三成。"這些都是歷史上漢代才出現的經濟政策,

張哲直接搬來使用。大臣們先是驚訝,隨后紛紛贊嘆君上仁德。

只有一位名叫杜摯的大夫提出異議。"君上,建倉修渠耗費甚巨,

國庫恐難支撐...""杜大夫此言差矣。"張哲早有準備,"短期耗費換來長期安定,

此乃治國之道。至于財力..."他轉向掌管財政的少府,"清點宮中用度,

削減三成;貴族俸祿減一成,用于民生。"朝堂上一片嘩然。削減宮廷開支在古代極為罕見,

更何況還要動貴族的俸祿。但張哲剛剛"預言"降雨的神跡余威尚在,無人敢公開反對。

議事結束后,張哲留下孟明視單獨談話。"戎族之事,寡人思之再三。

"他指著案幾上簡陋的地圖,"被動防守終非長久之計。寡人欲派使者聯絡西戎諸部,

分而治之。"孟明視皺眉:"君上之意是...""聯弱抗強,聯遠攻近。

"張哲道出后世常見的外交策略,"犬戎雖為禍,但其內部亦有矛盾。我可許以財貨,

聯一部攻另一部,使其自相殘殺。"孟明視眼中精光閃爍:"君上圣明!臣有一舊部,

通曉戎語,可為使者。""善。"張哲點頭,"但此事需秘密進行,除你我二人外,

不得讓第三人知曉詳情。"就在此時,一名侍衛匆忙入內:"報!邊關急報!

戎族萬余騎突襲汧城,守將求援!"張哲與孟明視對視一眼。真正的考驗來了。

第三章 汧水奇謀震朝野"報——戎族前鋒已至汧水北岸,距城不足三十里!

"傳令兵的聲音在議事殿內回蕩。張哲盯著案幾上的皮質地圖,汧城位于雍城西北,

是秦國西部邊境的重要屏障。歷史上,秦德公時期確實發生過戎族入侵,

但規模遠沒有這次大。"敵軍兵力幾何?"張哲沉聲問道。"騎兵萬余,步兵不詳,

由犬戎大酋長親自率領。"殿內眾臣面色驟變。秦國總兵力不過三萬,

能立即調往西境的更是有限。孟明視上前一步:"君上,臣請率五千精兵馳援汧城!

""五千對一萬..."張哲喃喃自語。

他想起《史記》中記載的秦軍作戰方式——春秋時期仍以車戰為主,步兵為輔,

面對戎族的騎兵優勢往往力不從心。"不,"他突然抬頭,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寡人將親征。"滿殿嘩然。按照禮制,國君親征非同小可,除非國難當頭。

杜摯立刻出列反對:"君上不可!萬乘之軀豈可輕涉險地?

"張哲抬手制止了更多異議:"戎族此次大舉來犯,若不能一舉擊潰,后患無窮。

寡人意已決。"他轉向孟明視,"傳令:調雍城守軍三千,外加銳士營五百,明日拂曉出發。

"待眾臣退下后,張哲留下孟明視密議。他蘸著墨水在地圖上畫出幾條線:"戎族善騎射,

正面交鋒我軍難有勝算。寡人欲用'圍點打援'之計。"孟明視皺眉:"何為'圍點打援'?

""派小股部隊佯裝守汧城,吸引戎族主力圍攻。"張哲的指尖從汧城移向附近一處山谷,

"我軍主力埋伏于汧水河谷,待戎族攻城疲憊,再從背后突襲,與守軍前后夾擊。

"孟明視眼睛漸漸亮了起來:"妙計!戎族驕橫,見我守軍寡少,必全力攻城。

屆時我軍從后掩殺,可收奇效!""還有一事。"張哲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

"寡人改良了弓箭制法,弓臂加長三寸,弦用雙股牛筋,箭鏃改為此種三棱形狀。

"他畫出記憶中復合弓和三棱箭鏃的簡圖,"射程可增三成,貫穿力倍增。

"孟明視接過帛書,如獲至寶:"臣即刻命工匠連夜趕制!"次日黎明,

一支沉默的隊伍從雍城西門悄然出發。張哲身著輕甲,腰佩青銅劍,騎在一匹棗紅馬上。

這是他第一次騎馬,幸好身體似乎保留著秦德公的肌肉記憶,讓他不至于出丑。三日后,

部隊抵達汧水河谷。按照計劃,孟明視率領一千人進入汧城加強防守,

張哲則帶著剩余兵力埋伏在河谷兩側的密林中。"君上,新制弓箭已分發下去,銳士營試射,

確如君上所言,百步外可穿皮甲!"一名年輕將領興奮地報告。他叫西乞術,

是孟明視的副將,年紀不過二十出頭,卻已身經百戰。張哲點點頭:"多備火箭,

待戎族過半渡河時發射。"當夜,斥候來報:戎族大軍已至汧水北岸,正扎營準備明日攻城。

張哲登上一處隱蔽的高地,借著月光望去——北岸營火連綿數里,規模確實驚人。

"傳令全軍休息,明日寅時備戰。"張哲命令道,心中卻忐忑不安。這是他第一次指揮實戰,

紙上談兵的計策能否奏效還是未知數。天剛蒙蒙亮,戰斗就打響了。戎族果然如張哲所料,

見汧城守軍不多,立刻發動猛攻。他們用簡陋的木筏渡河,喊殺聲震天動地。張哲屏息等待,

直到約半數敵軍渡過汧水,才下令出擊。"放箭!"數百支火箭劃破晨霧,

如流星般落入戎族隊伍中。新式弓箭的射程遠超戎族預期,他們還沒來得及反應,

前鋒就已倒下大片。特制的三棱箭鏃穿透皮甲,帶出一蓬蓬血花。"殺!

"埋伏的秦軍從兩側殺出,像一把鐵鉗夾向渡河的戎族。張哲在親衛保護下也沖入戰場,

青銅劍第一次染上鮮血。戰斗比他想象的更加血腥殘酷,殘肢斷臂隨處可見,

慘叫聲不絕于耳。戎族大亂,渡河的部隊被截成兩段。汧城門突然洞開,孟明視率守軍殺出,

形成前后夾擊之勢。不到一個時辰,渡河的五千戎族就潰不成軍,紛紛跳入汧水逃命,

溺死者無數。北岸的戎族見勢不妙,倉皇撤退。秦軍乘勝追擊二十里,斬首三千余級,

俘獲戰馬千匹,大獲全勝。"君上神機妙算!"孟明視渾身是血,卻掩不住興奮,

"此戰大捷,戎族十年內不敢再犯我境!"張哲卻沒有絲毫喜悅。

戰場上的血腥場面讓他胃部翻騰,那些年輕的生命轉瞬消逝,僅僅因為他的一個決定。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厚葬陣亡將士,"他聲音沙啞,"俘虜妥善安置,不得虐待。

"回師雍城的路上,秦軍士氣高昂。士兵們傳頌著君上親征的神勇和新式弓箭的威力。

張哲借機宣布了新的軍制改革:"自今日起,秦軍實行'軍功授田制':斬首一級,

授田十畝;斬首五級,晉爵一級。傷者由國家供養,戰死者子女由國家撫養至成年。

"這在當時是革命性的政策。春秋時期,士兵多為貴族私屬或征召農夫,軍功獎勵有限。

張哲直接搬用了后世秦國的軍功爵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士兵的斗志。消息傳回雍城,

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張哲的戰功和仁政讓他的威望達到頂峰。慶功宴上,群臣輪番敬酒,

贊頌君上英明。"君上此戰所用戰術精妙絕倫,可是師從某位兵法大家?"杜摯突然問道,

眼中閃著探究的光。殿內頓時安靜下來。張哲心知這是試探,

從容答道:"寡人少時曾遇異人,授我《軍政》殘篇,內含諸多奇謀。""哦?"卜祝插話,

"不知君上所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是出自此篇?

"張哲心頭一緊——這是前幾日他與孟明視討論邊境政策時不慎說漏的現代術語。

卜祝當時并不在場,顯然是有人特意告訴他。"此乃寡人夢中所得。"張哲面不改色,

"先君武公托夢,言治國如種樹,不可竭澤而漁,需為子孫計長遠。"這個解釋合情合理,

在迷信的古代尤其具有說服力。群臣紛紛感嘆先君顯靈,

唯有卜祝和杜摯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宴會結束后,張哲屏退左右,

獨自在庭院中踱步。明月當空,他卻無心欣賞。反對勢力已經開始注意他的異常,

必須加快培植自己的親信。"君上。"一個輕柔的女聲從身后傳來。張哲轉身,

看到是那位年長的侍女,手中捧著一碗醒酒湯,"夜深露重,君上保重身體。"張哲接過碗,

注意到侍女手腕上纏著一條白布,隱隱透出血跡:"你受傷了?

"侍女慌忙藏起手腕:"奴婢該死,污了君上眼。只是今日學習君上所教的包扎之法,

不慎割傷..."張哲想起來了,前幾天他看到幾名傷兵被隨意安置,

便示范了現代的基本包扎和消毒方法。沒想到這侍女不僅記住了,還私下練習。

"你叫什么名字?"他溫和地問。"奴婢賤名青芷。""青芷,"張哲點頭,"明日開始,

你負責教授宮中侍女醫護之法,組建一支醫療隊伍,專司照料軍中傷患。

"青芷眼中閃過驚喜,隨即跪下:"奴婢領命!只是..."她猶豫了一下,

"卜祝大人說君上近來所行之事多有違祖制,

恐招天譴..."張哲眼神一冷:"他還說了什么?"青芷伏地顫抖:"奴婢多嘴,

罪該萬死!""起來吧,"張哲輕嘆,"寡人恕你無罪。以后若再聽聞此類言論,

可直接報與寡人。"青芷抬頭,月光下她的眼睛清澈而堅定:"君上自病愈后,

所為皆為民謀福。奴婢雖愚鈍,卻知誰才是真正為秦國好。"張哲心中一動。這是穿越以來,

第一個不是因為他的身份,而是因為他的作為而表示忠誠的人。"去吧。"他溫和地說,

"記住,醫者仁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話一出口他就后悔了——"浮屠"是佛教用語,此時佛教還未傳入中國。

但青芷只是微微一愣,隨即會意地點頭退下。次日朝會上,

張哲宣布了一系列新任命:孟明視升任大良造,總領軍政;西乞術為右更,

輔佐孟明視;同時提拔了幾位年輕將領。最引人注目的是,

他任命了一個名叫百里奚的年輕人為客卿。"百里奚?"杜摯公開質疑,

"此人不過是虞國逃亡來的庶民,無尺寸之功,何以位列客卿?"張哲笑而不答。

歷史上百里奚是秦穆公時期的名相,現在應該還默默無聞。他派人暗中尋訪多日,

才在雍城郊外找到這位未來的人才。"寡人觀人有術,"張哲環視群臣,

"百里奚雖出身卑微,卻有經天緯地之才。諸位拭目以待。"退朝后,張哲秘密召見百里奚。

這位未來的名相年約三十,面容清瘦,雙目炯炯有神。"奚漂泊半生,蒙君上不棄,

敢不效死?"百里奚深深一拜。張哲扶起他:"寡人知卿有大才,欲委以重任。今秦國積弱,

卿有何良策?"百里奚略一沉思,便侃侃而談:"秦地雖偏,然渭水沃野千里,可稱天府。

今之要務,在內修政理,在外結強援。內政當以農為本,輕徭薄賦;外交當東聯強晉,

西和戎狄..."張哲越聽越驚訝。百里奚的見解與他的現代知識不謀而合,

甚至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兩人促膝長談至深夜,制定了詳細的改革計劃。

當張哲終于回到寢宮時,發現案幾上多了一卷竹簡。展開一看,

上面詳細記錄了近日杜摯與卜祝的秘密會面內容,甚至包括他們對君主"性情大變"的懷疑。

竹簡末尾沒有署名,但字跡娟秀——顯然是青芷所留。張哲握緊竹簡,眼中閃過一絲寒光。

宮廷斗爭已經悄然開始,而他,一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穿越者,

必須學會在這古老的權力游戲中生存下去。窗外,一輪血月悄然升起。

第四章 朝堂博弈顯鋒芒竹簡在案幾上攤開,燭火將上面的字跡映得忽明忽暗。

張哲的手指輕輕敲擊桌面,眉頭緊鎖。青芷送來的情報顯示,杜摯與卜祝近七日密會四次,

且每次都在夜深人靜之時。"看來他們等不及了。"張哲低聲自語。窗外傳來三更的梆子聲。

他起身走到銅鏡前,鏡中的面孔已經熟悉——秦德公的威嚴樣貌,下頜線條剛硬,眼神銳利。

但內在的靈魂卻來自兩千六百年后。這個秘密,他能守住多久?"君上,百里客卿求見。

"門外侍衛低聲通報。"宣。"百里奚快步走入,臉上帶著罕見的焦慮:"君上,臣剛得知,

明日朝會卜祝將聯合多位大臣發難。他們已收集了君上近月來的'異常言行',

意圖...""意圖證明寡人非先君之子,而是妖人附體?"張哲冷笑一聲,

"寡人早有所料。"百里奚驚訝地抬頭:"君上已知?那為何...""引蛇出洞。

"張哲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這是孟明視派人從卜祝弟子處取得的密信,

上面詳細記載了他們如何偽造占卜結果,謊稱天意示警。"百里奚快速瀏覽竹簡內容,

眼中精光閃爍:"君上圣明!有此物證,可反制卜祝。只是..."他猶豫片刻,

"杜摯家族勢力龐大,若貿然動手,恐引發貴族集體反彈。"張哲走到窗前,

望著東方漸白的天色:"所以寡人要借力打力。你去準備一下,明日朝會,

寡人要讓他們自食其果。"次日辰時,雍城正殿。文武百官分列兩側,

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張哲高坐上首,目光掃過群臣,注意到卜祝站在祭祀官隊列最前,

神色異常平靜;杜摯則與幾位世族大夫站在一起,不時交換眼色。"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禮官高聲唱道。卜祝突然出列,跪伏于地:"臣有本奏!"來了。張哲不動聲色:"講。

""近日天象異常,太白經天,彗星襲月。臣連日占卜,皆得兇兆。

"卜祝雙手捧上一塊龜甲,"天意示警,國有妖孽!"殿內頓時嘩然。

張哲注意到不少大臣面露驚惶——在迷信的春秋時期,天象示警是極其嚴重的事件。"哦?

"張哲語氣平淡,"不知天意指的妖孽是何人?"卜祝抬頭,

目光直視張哲:"龜甲裂紋顯示,妖孽居于高位,形似人君而非真龍!自先君武公薨后,

君上性情大變,言行怪異,恐...""大膽!"孟明視厲聲打斷,"爾敢誹謗君上!

"張哲抬手制止孟明視,臉上甚至帶著一絲笑意:"讓他說完。寡人很好奇,

卜祝還能編出什么故事來。"卜祝面色微變,但很快恢復鎮定:"君上恕罪。

然自去歲君上病愈,所行之事多違祖制:無故削減貴族俸祿,重用庶民賤吏,

更遑論那些聞所未聞的'軍功授田''常平倉'之制。凡此種種,

豈是一個'夢中神授'能解釋?"杜摯適時出列:"臣附議。

君上近來言行確有諸多可疑之處。譬如前日宴會上所說的'可持續發展',

還有昨日對侍醫所說的'細菌致病',皆非我華夏語言。臣斗膽請問,君上這些奇談怪論,

究竟從何而來?"殿內鴉雀無聲,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張哲身上。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前奏,目的就是動搖他的統治合法性。張哲緩緩起身,走下臺階,

停在卜祝面前:"你說龜甲占卜顯示天意示警?""正是。"卜祝硬著頭皮回答。

"拿來寡人看看。"卜祝遞上龜甲。張哲仔細端詳片刻,突然高聲問道:"諸位可知,

真正的占卜裂紋應該是什么樣子?"不等眾人回答,他轉向殿外:"帶進來!

"兩名甲士押著一名年輕祭祀官走入。卜祝一見此人,臉色頓時煞白。"這位是卜祝的高徒,

負責保管歷年占卜記錄。"張哲從年輕祭祀手中接過一卷竹簡,"上面清楚記載,

真正的吉兆裂紋應該自西向東,形如鳳羽。而卜祝今日所呈,卻是自東向西,

形如游龍——正是他平日所說的兇兆!"群臣再次嘩然。張哲乘勝追擊:"更有甚者,

這塊龜甲邊緣有刀削痕跡,明顯是人為偽造!"卜祝跪倒在地:"君上明鑒,

臣絕無...""還有更多。"張哲打斷他,從袖中取出那卷密信,

"這是卜祝與杜摯往來的密信,上面白紙黑字寫著如何聯手構陷寡人,如何煽動貴族造反!

孟明視!""臣在!""搜杜摯府邸,必有更多罪證!"杜摯面如土色,突然暴起,

從袖中掏出一把匕首向張哲撲來!電光火石間,

一道人影閃過——百里奚不知何時已擋在張哲身前,一腳踢飛了杜摯手中的兇器。"拿下!

"孟明視大喝。甲士一擁而上,將杜摯和卜祝五花大綁。張哲環視殿中其他世族大夫,

不少人已經嚇得跪伏在地。"寡人知道,你們中還有人與他二人同謀。"張哲聲音冰冷,

"但寡人給你們一個機會:現在站出來認罪,可從輕發落;若等孟明視搜出證據,誅三族!

"片刻沉默后,三位世族大夫顫抖著出列跪倒。

張哲滿意地點頭——現代審訊心理學中的"囚徒困境"在古代同樣有效。"杜摯謀逆,

本應處死。但寡人念其先祖有功于秦,免其一死,貶為庶民,流放西垂。"張哲宣布判決,

"卜祝偽造天意,罪不容誅,腰斬于市,族人沒為官奴。其余從犯,視情節輕重,或貶或罰。

"這一手恩威并施震懾了所有大臣。張哲趁機宣布新的人事任命:"孟明視升任大庶長,

總領軍政;百里奚為左庶長,輔佐國政;西乞術為右庶長,主管軍事訓練。

"這一系列任命打破了世族壟斷高位的傳統,但此刻無人敢提出異議。張哲知道,經此一役,

他的權力基礎更加穩固,改革可以加速推進了。退朝后,張哲留下百里奚和孟明視密議。

"今日雖勝,但隱患未除。"張哲直言,"世族勢力根深蒂固,絕不會就此罷休。

"百里奚點頭:"君上明鑒。臣建議趁熱打鐵,推行'廢井田,開阡陌'之策,

免費章節試讀完成,戳我看全文。

更新時間:2025-05-03 01:13:40

色污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