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城,在經歷了萬民裁決那場滌蕩靈魂的風暴之后,并未陷入混亂或蕭條,反而以一種令人驚異的速度,煥發出勃勃生機。
走在青陽的街道上,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一種與大夏王朝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嶄新的氣息。
時離廢除了舊的縣衙體系,成立了“青陽縣啟明共治議會”,簡稱“共治議會”。
他親自擔任主任,石大山擔任軍事部長。
共治議會成員則從啟明會的核心骨干,以及在攻城和公審中表現積極、有威望、有能力的本地貧苦百姓、開明知識分子中選拔產生。
共治議會下設民政、財政、農務、宣傳、教育、治安等部門,一個嶄新的政權雛形開始運轉。
原先那座象征著威嚴與壓迫的縣衙,如今門楣上懸掛起了嶄新的“青陽縣啟明共治議會”的木牌。
牌子是新漆的,字跡或許不算頂尖,卻透著一股樸拙而堅定的力量。
衙門的大門不再是緊閉著,而是敞開著,普通百姓若有事務或冤屈,都可以直接走進去,找到相應的部門反映情況。
最大的變化,在于“稱謂”和“禮儀”。
時離以共治議會的名義,頒布了第一號令:廢除一切帶有等級色彩的稱呼和禮儀!
“大人”、“老爺”、“小的”、“賤民”……這些千百年來如同枷鎖般束縛著人們思想和尊嚴的稱謂,被徹底廢除。
取而代之的,是時離倡導的“同志”——這個來自他前世、象征著志同道合、共同奮斗的詞語,或者更簡單的“某某職務”、“某某師傅”、“某某兄弟,姐妹”。
剛開始,許多百姓還很不習慣。
見到時離或者共治議會的委員們,下意識就要磕頭下跪,口稱“青天大老爺”。
每當這時,時離或其他人都會立刻上前,親手將他們扶起,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們:“老鄉,使不得!我們啟明會來了,就是為了砸碎這些舊規矩!咱們都是革命同志,是平等的兄弟姐妹,以后再不興磕頭下跪這一套了!”
一次,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農,因為感激啟明會分給了他土地,激動得非要給時離磕頭謝恩,時離怎么勸都不行。
最后,時離索性也“撲通”一聲跪在了老農面前,說道:“老人家,您若非要跪,時離就陪您一起跪!您是種地的行家,是養活了我們的衣食父母,我時離也該給您磕頭!”
這一下,反倒把老農嚇壞了,也讓周圍的百姓徹底明白了時離的決心。
自此以后,磕頭下跪的陋習,在青陽地界上迅速絕跡。人們相遇,或拱手,或點頭,或直接稱呼,彼此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平等、親近。
共治議會的會議也與舊衙門完全不同。
不再是縣太爺一言堂,而是委員們圍坐在一起,共同商議決策。
時離雖然是主任,擁有最終決定權,但他總是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哪怕是來自最基層的農民代表,只要言之有理,他都會認真傾聽,甚至會因為一個好建議而當眾表揚。
石大山等軍方代表,王夫子等知識分子代表,還有婦女代表、工匠代表……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第一次有機會坐在一起,共同為青陽的未來出謀劃策。這種民主的氣氛,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
穩定民生是頭等大事。開倉放糧的盛況,青陽百姓至今津津樂道。那不僅僅是分到了救命糧,更是分到了一份尊嚴和希望。
共治議會還迅速組織人手,修復被戰火破壞的民居,清理街道垃圾,疏通堵塞的溝渠。
最讓百姓拍手稱快的是,共治議會當眾燒毀了舊縣衙存檔的所有苛捐雜稅的賬簿,以及從地主惡霸家抄出的各種高利貸契約、賣身契、土地租賃契!
當那些象征著剝削與枷鎖的紙張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時,廣場上再次爆發了經久不息的歡呼!
這意味著,壓在他們身上幾代人的沉重負擔,被徹底清除了!
“真是想不到??!活了大半輩子,還能有不交皇糧國稅、不還驢打滾利息的日子!”一位老佃農看著燃燒的契約,老淚縱橫。
“是?。《嗵澚藭r會長!多虧了啟明會!這才是咱們窮苦人自己的隊伍?。 迸赃叺娜思娂姼胶?。
土地改革的初步推行,更是將民心徹底攬入懷中。
雖然目前只分配了沒收的官田和惡霸田產,但對于那些世代無地、只能靠租種為生的貧苦農民來說,拿到由共治議會統一印制、蓋章的簡易土地證,那種激動和感恩是難以言喻的。
“看看!這是俺的田!俺老李家祖祖輩輩,頭一回有了自己的地!”
一個中年漢子,小心翼翼地將那張粗糙的土地證貼身藏好,然后跑到分給他的那塊地里,激動地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子下使勁地聞,仿佛那是世間最香甜的氣味。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也為了培養集體精神,時離還倡導成立了“農墾互助組”。
幾戶分到土地的農民自愿組合起來,農忙時節互相幫助,共享耕牛,大部分耕牛也是從地主家沒收充公后,由互助組統一調配使用。
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部分農戶勞動力或農具不足的問題,也讓大家在共同勞動中增進了感情,體會到了團結的力量。
除了政治和經濟上的變革,社會風氣也在悄然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時離明令禁止了堵伯、娼妓等舊社會的毒瘤。
對于那些被迫淪落風塵的女子,共治議會給予了幫助,愿意從良的,安排學習技能,介紹工作;對于那些開設賭場、逼良為娼的惡徒,則予以嚴厲打擊。
在共治議會舉辦的各種集會和學習班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不施脂粉、行動自如的年輕女性的身影。
她們的眼神中,不再是過去的怯懦和順從,而是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好奇與向往。
識字班和夜校如雨后春筍般在城內外的各處開辦起來。
負責此事的,正是被時離任命為“青陽縣教育部長”兼“啟明第一小學校長”的王夫子。
這位飽讀詩書的老秀才,在經歷了思想的劇烈掙扎和時離多次深入的談心以及“道之聲”的循循善誘后,終于拋棄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陳腐觀念,認識到開啟民智的重要性。
他親自參與編寫適合普通百姓學習的簡化識字課本,內容不再是之乎者也,而是結合了啟明會的口號、政策,以及日常生產生活的常用字詞。
他還動員了城里幾個愿意為新政權服務的落魄文人,以及一些粗通文墨的啟明軍士兵,擔任義務教員。
時離也常常會親自到各個學習班去視察,甚至親自拿起用石灰塊代替的粉筆,教大家寫字、唱歌。
他講課的方式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再配合“道之聲”的加持,使得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教室里,坐滿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白發蒼蒼的老者,顫抖著手,一筆一劃地學寫自己的名字;
有正當壯年的漢子,白天辛苦勞作,晚上依舊精神抖擻地來學習算術,希望能管好互助組的賬目;
有好奇心旺盛的孩童,瞪大了眼睛,跟著老師高聲朗讀“勞動最光榮”;
還有不少年輕的媳婦、姑娘,她們紅著臉,卻又無比認真地聽講,渴望著能和男人一樣識字明理。
整個青陽,都沉浸在一種前所未有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之中。
文化,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開始向最底層的人民敞開大門。
....................
城郊的勞動改造營,也呈現出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景象。
這里沒有舊式監獄的陰森恐怖,只有嚴格的紀律和繁重的勞動。
被判改造的舊官吏、地主、惡霸爪牙們,脫下了綾羅綢緞,換上了統一的粗布囚服,每天在啟明軍的監督下,從事著修路、挖河、挑糞、種地等各種體力勞動。
起初,許多人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甚至有人試圖逃跑或消極怠工。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啟明會的管理方式與眾不同。這里雖然勞動強度大,但管飯,生病了有人給治,晚上還有學習班。
更讓他們感到“難受”又無法抗拒的,是時離定期的“思想教育課”。
時離每次來講課,都不是聲色俱厲地訓斥,而是平靜地、深刻地剖析他們過去的罪行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分析他們之所以作惡的社會根源,然后用“道之聲”的力量,引導他們反思,喚醒他們內心深處哪怕只有一絲的良知和愧疚。
“你們過去作威作福,不勞而獲,可曾想過,你們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寸布,都凝聚著農民兄弟多少汗水?
你們欺壓百姓,草菅人命,可曾想過,他們也是爹娘生養,也有妻兒老?。俊?/p>
“你們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作惡是理所當然?
那是因為舊制度給了你們這樣的錯覺!
現在,舊制度被我們打破了!
在新社會,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堂堂正正做人,才能贏得尊重!”
“勞動改造,不是為了折磨你們,而是給你們一個贖罪的機會!
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用你們的汗水,去彌補你們過去的罪惡!
用你們的勞動,去為建設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新青陽,貢獻一份力量!”
時離的話語,如同溫水煮青蛙,一點點滲透進這些人的內心。
再結合繁重的體力勞動帶來的切身體驗,以及看到青陽城一天天發生的積極變化,一些人的思想開始松動了。
一個曾經的賬房先生,因為幫地主做假賬、盤剝佃戶而被判改造。
起初他百般不情愿,認為自己只是“奉命行事”。
但在勞動中,他親眼看到那些分到土地的農民是如何歡欣鼓舞,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揮灑汗水;
在時離的課堂上,他聽到了關于“剩余價值”的簡單解釋。
某天晚上,他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第二天,他主動找到了管理者,坦白了自己過去更多的罪行,并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算術知識,幫助管理改造營的物資賬目,將功贖罪。
類似的變化,在改造營中不斷發生。
雖然冥頑不靈者依然存在,但“勞動改造”這把熔爐,已經開始顯現出它改造人、塑造人的強大威力。
就這樣,短短數月之間,青陽縣在啟明會的領導下,政治清明,經濟復蘇,社會安定,文化勃興,軍民一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新氣象。
這片剛剛經歷了戰火與苦難的土地,如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成為了大夏王朝這具腐朽僵化的軀體上,一個耀眼奪目、令所有舊勢力膽寒心驚的“異類”!
而這股被時離點燃并精心培育的“赤色新風”,正積蓄著力量,準備席卷更廣闊的天地。
更新時間:2025-04-30 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