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城被“啟明流寇”攻占,前縣令周扒皮及一干劣紳惡霸被公審處決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驚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擴散開去。
首先受到震動的是周邊各州縣的官府和地方豪強。
距離青陽最近的幾個縣,縣令們如坐針氈,一邊緊急加固城防,招募鄉勇,一邊將求援的文書雪片般送往州府。
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財們,更是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啟明會哪天就打到自己家門口,把自己也拖到公審臺上去。
一時間,各地官府加強了對流民的管控,嚴禁傳播“啟明妖言”,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州府衙門接到消息,也是大為震驚。
青州知州不敢怠慢,立刻將此事以八百里加急上報京城,同時調集州內有限的兵力,準備對青陽進行“征剿”。
然而,州府兵丁大多訓練廢弛,裝備低劣,且軍官普遍吃空餉、怯戰,能否打贏那支據說士氣高昂、戰法詭異的“啟明會”,誰心里都沒底。
而在遙遠的京城,大夏王朝的政治中樞,這則來自偏遠州郡的消息,起初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景泰帝沉迷于修道煉丹,對朝政早已懈怠。
當奏報被送到御前時,他只是略微皺了皺眉,斥罵了幾句“地方官無能,致使刁民作亂”,便將此事丟給了內閣和兵部處理。
內閣之中,幾位大學士對此事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首輔李思遠老成持重,認為不過是小股流寇作亂,只需責令地方嚴加清剿即可,不必糜費國帑,動用京營。
而另一位素與李思遠不和的閣臣,吏部尚書嚴嵩則借機發難,痛斥地方吏治腐敗,才導致民變,主張嚴查青州官員失職之罪,并派大軍徹底清剿,以儆效尤,暗中卻打著安插自己親信,趁機撈取好處的算盤。
戶部尚書則叫苦不迭,國庫空虛,各地軍備廢弛已久,哪有多余的兵力和糧餉去應付一場看似不起眼的“民變”?
幾方勢力相互扯皮,爭論不休,效率低下。
最終,在一番討價還價后,朝廷象征性地撥下少量錢糧,下旨斥責青州知州治理不力,令其戴罪立功,限期平叛。
同時,任命了駐扎在附近行省、素以“治軍嚴謹”著稱的總兵趙闊,協理剿賊事宜。
然而,趙闊此人貪婪成性,接到旨意后,并不急于發兵,反而以此為借口,向沿途州縣勒索“協餉”,擴充自己的腰包,行軍速度如同蝸牛。
朝廷上下,從皇帝到官員,大多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并未真正意識到,這發生在偏遠角落的“啟明會”,與以往那些單純為了搶掠或是被野心家利用的流寇有著本質的不同。
他們不明白那“人人平等”的口號背后蘊含的打敗性力量,更無法理解那“萬民裁決”對舊有統治秩序造成的致命沖擊。
就在朝廷反應遲鈍,地方官府各懷鬼胎之際,啟明會的消息,卻通過各種隱秘的渠道,在底層百姓中飛速傳播。
那些被壓迫得喘不過氣的農奴、佃戶、手工業者、乃至心懷不滿的士兵和低級吏員,在聽到“打土豪、分田地”、“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傳聞后,心中那早已熄滅的希望火種,被重新點燃了。
一股洶涌的暗流,正在大夏王朝腐朽的根基之下,悄然匯聚,等待著爆發的時機。
而這一切的源頭,那個名叫時離的年輕書生和他一手創立的啟明會,正在青陽縣城,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革。
更新時間:2025-04-30 06: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