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臨聽到‘太平’二字,下意識的抬頭看向道士:“不知師叔尊姓大名?”
“貧道張角!”
“嘶!”
姜臨呼出一口濁氣,面上驚容未定,忍不住問道:“師叔,你可曾創一教派,名曰太平教?”
“太平教?”
張角神色愕然,隨后撫掌笑道:“妙哉,此名暗合天罡之數,取‘天下大安’之意,正合貧道心志?!?/p>
“咳咳!”
姜臨輕咳一聲,看著張角問道:“師叔,你不會是準備造反吧?”
張角聞言,不僅沒有絲毫的驚惶,反倒是饒有興趣的問道:“師侄何出此言?”
“師叔方才說,這方天地沉寂太久了,不就是要搞事情嗎?”
“哈哈哈!”
張角放聲大笑,看向姜臨道:“你既然知曉師叔想造反,可愿助師叔一臂之力?”
“什么?”
姜臨神色一怔,一臉緊張道:“師叔,這話可不能亂說?。 ?/p>
“我姜家一門,滿門忠烈,父親在郡府任長史,二叔更是天子寵臣,爺爺……”
姜臨提及爺爺,頓時話鋒一頓,隨之義正言辭道:“無論如何,這謀朝篡逆之事,是斷然不會做的?!?/p>
“不!”
張角卻是笑意吟吟的搖了搖頭,一臉認真的道:“這天下世家,都可忠君愛國,唯獨你姜家不行!”
“嗯?”
姜臨一臉的不解,正欲發問,卻聽童淵道:“行了,別逗這孩子了。”
“說吧,這次找我來何事?”
“呵呵?!?/p>
“想向師兄討要幾冊武道速成的功法?!?/p>
“等著!”
童淵二話不說走進茅屋,姜臨卻是直勾勾的盯著張角。
前世他玩過不少三國游戲都以黃巾起義為開端,張角都是新手級的小boss,把黃巾軍當做小怪打怪升級。
甚至演義之中,所謂黃巾之亂也不過是各路豪雄刷聲望資歷的試煉場,似乎只是漢末一場不值一提的小動蕩。
可姜臨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史學科班生,黃巾起義在歷史上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
也是導致中央集權分化的直接原因,朝廷為快速鎮壓黃巾軍,劉焉建言廢史立牧,使得地方州郡尾大不掉,繼而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可以說,黃巾之亂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的根基。
張角向師傅討要武道速成的功法,顯然是準備重操舊業!
“師叔啊,你還年輕,可千萬不要走歪路??!”
雖然不知道張角如何與童淵處成師兄弟,可畢竟是自己的師叔,姜臨本著相識一場的情面上,忍不住勸了一句。
“呵呵?!?/p>
張角笑了笑,姜臨看他全然沒有聽進去,只是輕嘆道:“農民起義,在如今是斷然不可能成功的?!?/p>
“為何?”
“涉及的因素太多了。”
“最直觀的一點,朝廷兵多將廣,糧秣甲仗堆積如山,反觀流民,鋤耰棘矜,怎敵鉤戟長鎩?”
見張角沉默不語,姜臨接著道:“饑民揭竿為求活命,一旦奪得米粟,誰肯以飽暖之軀赴湯火?”
“起義多為倉促而起勢,短時間內急劇膨脹的勢力,注定了組織構架的松散性。”
“面對地方郡兵,或許能夠在前期呈現破竹之勢,可一旦朝廷的正規軍入場,面對多方圍剿,一群平民將領,怎么會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之敵?”
“即便僥幸據得州郡,土地賦稅如何厘定?軍功賞罰怎樣分明?”
“指望一群大字不識的白丁來治理?”
“烏合之眾,焉能治國?”
“這江山,終究要回到士大夫手中?!?/p>
聽著姜臨的一席話,張角的眸中有驚訝,有迷茫,有深思,可隨著不斷地變幻,最終只剩下堅定。
童淵從茅屋中走出,手中卻是多了幾個冊子,看向張角道:“此三冊皆是速成之法,姜臨所言,不無道理,師弟你……好自為之?!?/p>
張角起身行了一禮,語氣沉重道:“自大禹崩裂以來,天下百姓苦之于朝廷,累之于攻伐,受之于世家。”
“中原混沌七十載,張角愿為馬前卒,只為蒼生開青天!”
“蒼天既死,貧道當替天行道!”
“師兄,后會有期。”
道士再次作揖,隨后灑然離去,步伐比之來時,似要輕快許多。
童淵只是悠悠一嘆,目光掃過姜臨,突然開口問道:“姜臨,你有何平生志向?”
“?。俊?/p>
姜臨愣了一下,像是在認真思考。
“坐擁金山,懷抱美人,勾欄聽曲兒?”
“閑時攜妓游江……”
正當姜臨一臉的憧憬之時,只感覺屁股上一道巨力傳來,直接一個踉蹌嬌小的身子騰空丈余。
“?。 ?/p>
“師傅,你這是何故?”
“我讓你勾欄聽曲兒!”
“我讓你攜妓游江……”
“小小年紀,便貪圖日后之享樂……”
“??!”
“師傅……別打了……”
“玩笑……童言無忌……”
挨了童淵的一番毒打,姜臨忍著身上劇痛老老實實扎馬步。
練到申時末,衛青也是練出了一身汗,手持一桿長槍立于姜臨身前,竟是有幾分英姿颯爽之意。
“公子,陳伯到了?!?/p>
“嗯!”
姜臨起身,活絡了一下筋骨,看向衛青問:“莊園那邊怎么樣了?”
“回公子,今日差不多便可開窯了。”
“走,咱們去看看?!?/p>
和童淵說了一聲后,姜臨便乘坐馬車,朝著桃花山莊園駛去。
這段時間,在姜臨的持續跟進之下,瓷坊也是有序的步入正軌,酒樓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也是即將開業。
李儒收攏了不少孤兒,都安置在了莊園之中。
“陳伯,老爺子的事,你知道多少?”
車廂內傳出姜臨的聲音,讓正在駕車的陳伯身軀微顫:“回公子,老爺常年在外經營,小人知之甚少?!?/p>
“你在我姜家幾年了?”
“回公子,已有十五個春秋,當年小人窮困潦倒,若非老爺施以援手,恐怕早就餓死于街頭。”
“嗯!”
姜臨稍稍思忖,輕聲道:“我在桃花山置辦了些產業,陳伯可知曉?”
“小人不知。”
“嗯,不知道也沒關系,陳伯,你家小子今年多大了?”
“回公子,剛滿十四?!?/p>
“我身邊缺個人使喚,若是陳伯不介意的話,讓令公子跟我做事如何?”
陳祿聞言,沒有絲毫的遲疑,直接應下:“小人多謝公子。”
如今姜臨乃是姜家獨苗,陳祿身為姜家嫡系,這一輩子都難以和姜家擺脫關系,若是能讓兒子跟在姜臨的身邊,日后前途無量?。?/p>
“走吧,帶你去見見本公子的家業。”
馬車停在了桃花山腳下,莊園占地百畝,分為三個區域,前為房舍,供匠人雜役居住,中為工坊,瓷窯和料庫,后方則是私人區域,供收納的孤兒居住,匠人奴仆不準入內。
姜臨帶著衛青和陳祿步入莊園,霍仲孺聽到下人通稟,連忙出來迎接。
“公子!”
“開窯了嗎?”
“回公子,尚需一個多時辰?!?/p>
“帶我去看看?!?/p>
霍仲孺帶著三人來到瓷窯之前,窯頂上有十二個圓孔,喚做天窗,瓷器的燒制對火候的要求極高,需先以窯門發火十個時辰,火力由下向上攻,然后從天窗丟進柴火,窯燒兩個時辰,火力從上往下透。
瓷器坯子在高溫烈火中軟的像柳絮一樣,用鐵叉取出火照(樣品),觀察其火候,若是火候充足則停止投放柴火。【取自天工開物】
經過了一個日夜的自然冷卻,窯中溫度已經達到常溫,霍仲孺大手一揮,對著旁邊的爐工喊道:“開窯!”
兩個爐工上前,打開用泥土封閉的窯門,三四個小工一同走了進去,抱出一個個匣缽。
“打開一個看看。”
“是!”
第一個匣缽敲開之后,四個青綠色的瓷碗整齊的擺放其中。
“這……成了?”
“成了!”
旁邊圍觀的匠人們皆是發出一道驚呼,姜臨上前拿起一個瓷碗。
碗口雖有瑕疵,可碗身潤澤光滑,色彩鮮亮,如玉般溫潤,雖是殘品,可這一窯大致算是成了!
……
龍泉青瓷碗
【瓷器作為中華傳統工藝的巔峰代表之一,制瓷工藝繁瑣復雜,十一查了不少資料,省略了很多細節,比如說泥料陳腐,正常來說需要三到六個月,直接省略了,天工開物中言,制瓷流程有七十二道工序,但并無詳述,十一非專業人士,諸君切勿深究,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更新時間:2025-04-25 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