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怕人販子從武警手里把孩子搶走嗎?這些字中國人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就有些看不懂了。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媽媽由于肚子疼著急上廁所,但是孩子沒人照顧,情急之下就把自己的孩子暫時交給了值班的武警,然后頭也沒回地就跑了。
然而視頻被外國網友看到后,他們竟然難以置信地發問:這位媽媽難道不怕孩子被人販子搶走嗎?看到這個問題的中國網友都驚了。就這么說,在中國敢在武警手里搶孩子,那他可能是活膩歪了,手是上一秒伸的,嘴是下一秒接觸地面的,絕對讓他求饒都來不及。就這么說,那位媽媽把孩子交給武警看管,有時候比交給自己的老公還安全。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給的絕對安全感。
軍民魚水情可不是白說的。其實我國軍隊和人民之間至今還有個大矛盾沒有解決,那就是群眾的投喂欲與部隊鐵一樣的紀律。比如抗震救災的時候,每次救完災,子弟兵總想悄咪咪地離開,但早已有群眾的眼線鎖定了他們,然后就是一番你來我往式的拉扯,我們是偏要送。
可是面對群眾們的熱情投喂,兵哥哥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忍受這份沉甸甸的愛了。據說那些聰明的老兵根本不敢坐在卡車外面,因為容易被投喂來的物資打到,只有不明所以的新兵蛋子才會打。
外國網友之所以會發出那樣的疑問,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不信你看外國軍人在看到有人擋路,他直接一巴掌把路人扇飛,路人去找他要說法,結果軍人又給了他一巴掌。當皇家衛兵被小孩子擋住去路后,他們直接將小孩子給踢倒,并從小孩身上跨過去,大搖大擺地離開。
而我們的士兵在路上遇到老人會主動地繞道而行,看到小孩后也會選擇原地踏步,哪怕是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也會把電梯留給群眾,自己選擇步行上去。當災難和危險來臨的時候,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更是永遠沖在最前面。我們這種全世界獨一份的信任是子弟兵用脊梁一寸寸掙來的。
所以當外國網友還在糾結“人販子會不會搶孩子”的時候,我們已經把最珍貴的寶貝托付給那抹橄欖綠。]
在那古老的某一朝代,世道并不太平,兵荒馬亂的日子里,百姓們總是提心吊膽。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滿臉皺紋里寫滿了歲月的滄桑與生活的艱辛,他緩緩抬起頭,渾濁的雙眼望著無盡的天幕,滿是擔憂與疑惑,長嘆一聲道
“怎么能把孩子交給那群兵匪呢,真是糊涂啊?!?/p>
在他過往的認知和經歷里,軍隊總是伴隨著掠奪、混亂,百姓們深受其苦,所以在他心中,兵與匪幾乎沒有差別,把孩子交給他們,無疑是將孩子置于危險的境地。
老人站在遠處,目光緊緊地盯著那些忙碌的士兵。
老人的嘴唇微微顫抖,喃喃自語道
“這世上竟有這樣的兵嗎?他們不都應該是兵匪嗎?怎么是來救災的,而不是來平叛的呢?”
他的眼神里,先是充滿了震驚,隨后漸漸被感動所填滿。
這一刻,他對軍隊的認知徹底被改寫,眼前這些士兵,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守護,什么是人民的子弟兵 。
貞觀三年
李世民站在殿中,目光掃過下方群臣,神情肅然。
他指著天幕上后世軍隊抗震救災的畫面,沉聲問道
“朕觀后世之兵,紀律嚴明,為民解難,實乃仁義之師。我大唐可否做到如此?”
殿內一片寂靜,群臣面面相覷,無人敢輕易回答。
李世民何等人物,知兵如他,又怎會不明白大唐的軍隊與后世相比,差距甚遠?但他仍抱著一絲希望,想要從群臣口中聽到一些可行的建議。
見無人應答,李世民沉吟片刻,緩緩說道
“既然現狀如此,朕以為,我大唐軍制需改革。”
話音剛落,長孫無忌便出列奏道
“陛下,此時正值與突厥交戰的關鍵時刻,若大規模更改軍制,恐動搖軍心,影響戰局。還請陛下三思?!?/p>
緊接著,房玄齡、杜如晦等重臣也紛紛出列勸諫
“陛下,軍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需從長計議。眼下戰事緊迫,確實不宜大動干戈?!?/p>
李世民聽著群臣的勸諫,心中早已有數。
他當然知道此時不宜大規模改革,但他深諳人心之道——若想拆門,便先提出拆房,待眾人反對,再提出拆門,成功的幾率便會大增。
于是,他故作沉思,隨后緩緩說道
“既然諸位認為大規模改革不妥,那便先在禁衛軍中試行。你們每人按天幕上人民子弟兵的標準,擬一份軍制改革方案,呈給朕過目?!?/p>
群臣聞言,心中雖仍有顧慮,但見李世民已退讓一步,便不敢再反駁,只得齊聲應道
“臣等遵旨?!?/p>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再次投向天幕,心中暗想:“后世之兵,仁義之師,朕雖不能一蹴而就,但總要為大唐開個好頭。禁衛軍改革,便是第一步?!?/p>
殿內群臣各自退下,心中卻已開始盤算如何擬定改革方案。
他們知道,李世民雖表面退讓,實則心意已決。
這場改革,終究是避無可避了。
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坐在御書房中,目光沉沉地看著眼前神情萎靡的太子朱標,心中既有些恨鐵不成鋼,又夾雜著一絲心疼。
他知道,朱標一向仁善寬厚,但骨子里也是個有銳氣、有抱負的人。
然而,自從天幕上將朱標與司馬衷相提并論后,朱標便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整個人都變得意志消沉。
朱元璋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天幕會將朱標與司馬衷那樣的庸碌之輩放在一起評論。
他深知,朱標的能力和品行絕非司馬衷可比,但天幕的影響實在太大,朝中人心浮動,甚至連朱棣都被牽連其中。
盡管朱元璋已將朱棣軟禁,試圖平息風波,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總不能真的對自己的兒子下手吧?
看著朱標日漸消沉的模樣,朱元璋知道,再這樣下去不行。
他必須想辦法讓朱標重新振作起來。正巧,今日天幕上播放了后世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災的畫面,朱元璋靈機一動,心中有了主意。
“標兒,”
朱元璋沉聲開口,語氣中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
“朕觀天幕上那人民子弟兵,紀律嚴明,為民解難,實乃仁義之師。我大明軍制雖已沿用多年,但仍有改進之處。朕思來想去,此事交由你去辦最為合適?!?/p>
朱標聞言,抬起頭來,眼中閃過一絲疑惑
“父皇,兒臣……兒臣恐怕難以勝任?!?/p>
朱元璋擺了擺手,語氣堅定
“你是太子,未來的天子,此事非你莫屬。況且,軍制改革事關國本,朕信得過你?!?/p>
朱標沉默片刻,終于點了點頭。
他確實需要找點事做,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再沉溺于那些無謂的自我懷疑中。
朱元璋見朱標答應,心中稍安。
他知道,讓朱標去改革軍制,不僅能讓他遠離朝中的是非漩渦,還能借此機會讓他歷練一番。
更重要的是,一旦朱標在軍中樹立威信,將來即便有人心懷不軌,也難以撼動他的地位。
“標兒,”
朱元璋語氣緩和了些
“此事雖難,但朕相信你能做好。軍中之事,你盡管放手去辦,若有不懂之處,可多向徐達他們請教。”
朱標鄭重地點頭
“兒臣明白,定不負父皇所托?!?/p>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目送朱標離開御書房。
他心中暗想:“標兒,朕能為你做的,也就這些了。剩下的路,還得靠你自己走?!?/p>
朱標走出御書房,抬頭望向天空,心中那股壓抑已久的情緒似乎稍稍緩解了些。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溺于天幕帶來的陰影中。軍制改革,不僅是一次歷練,更是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或許,這就是我的出路?!?/p>
朱標低聲自語,眼中重新燃起了一絲光芒。(我看過很多小說,寫著朱標知道朱允炆做的事后就說要把皇位讓給朱棣,如果這是裝的那沒啥,但總有幾個想表現朱標大度說他是真心實意,不是哥們你見過那個廢太子全家活的都好的,真好笑,就是朱棣也沒見的對朱標的兒子多好。)
其他一些有作為的皇帝也紛紛進行軍改,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更新時間:2025-04-14 16:07:22